珠村村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记述范围,以现珠村行政区域为主。为保持历史的原貌,对历史上有管辖关系的地方的一些重要史实,亦按当时的区域记入本志。
二、年代断限,上限不限,下限为2005年。但是因内容完整需要,一些事件的记述可以下延。
三、体裁,采用记、述、专志、传、图、表、录等,而以专志为主体。专志部分采用章节结构。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目录
封面
珠村村志
《珠村村志》编纂领导小组
《珠村村志》编辑部
审定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图片
--
珠村在清代番禺县鹿步司位置图
--
珠村在天河区位置图
--
珠村士名图
--
2005年珠村主要街道及文物示意图
--
珠村航拍图1
--
珠村航拍图2
--
珠村航拍图3
--
珠村航拍图4
--
珠村航拍图5
--
珠村航拍图6
--
珠村航拍图7
--
珠村航拍图8
--
珠村航拍图9
--
珠村航拍图10
--
珠村航拍图11
--
荣誉附图
--
2001年5月27日,团省委书记万庆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善培、广州市委农学办副主任彭信柱、朱小明、团市委副书记杨韬、天河区委书记曹鉴燎、区长陈小钢、区委副书记欧康寿、区委副书记徐东、区委组织部部长曾昭甜、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大贤、区人大副主任谭汉经、副区长肖辉、区政协副主席覃盛初、东圃镇党委书记林志云等领导到珠村参加“首届广州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 ”活动。
--
2001年5月27日,省、市、区、镇领导参加珠村青少年文化体育广场奠基仪式。
--
2005年8月10日,市区各级领导参加珠村乞巧节 。
--
现届领导班子
--
东圃镇政府召开“1994年总结表彰大会”,珠村受到表彰并获得一部桑塔纳汽车的奖励
--
1991年党总支换届选举
--
1994年中秋节敬老座谈会
--
1994年二届一次股东代表大会
--
村委会组织建校工程
--
珠村公园
--
上社公园
--
中东孖行塘
--
南门社塘
--
深涌右支涌
--
深涌左支涌
--
幼儿园正门
--
当今珠村小学
--
90年代的珠村小学
--
当今珠村小学运动场
--
村民素质教育首期初中毕业典礼
--
村民高高兴兴拿到毕业证书
--
2005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七夕广场开幕
--
祠堂摆七娘
--
乞巧行礼(2005年8月)
--
比试针(2005年8月)
--
乞巧公仔(2005年8月)
--
乞巧牌坊(2005年8月)
--
元宵节舞龙(2003年2月9日)
--
在村委会大楼前舞狮贺新春(2004年1月25日)
--
乌龙出涌(2005年5月)
--
龙舟竞渡(2005年5月)
--
醒狮拜年(2004年1月25日)
--
村民祭祖吃饭(2006年清明节)
--
北帝庙
--
潘文治故居
--
南海神祠
--
祈愿树
--
灵山古庙
--
水浸社
--
潘氏宗祠
--
禘长钟公祠
--
世韬潘公祠的粱托狮子和瓦檐狮子
--
禘长钟公祠的梁托及檐下古诗
--
元德陈公祠
--
元德陈公祠的火麒麟粱托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理范围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一、地质、地貌
----
二、气候
----
三、河涌、湖泊、水塘
----
四、土名
----
五、自然资源
--
第三节 土地归属问题
----
一、调换白茆岗插花地
----
二、旧深涌河床归属
----
三、鹤鸣山归属
----
四、尖峰岭、马石山归属
----
五、飞来石、秀翠岭归属
--
第四节 征地
第二章 建置
--
第一节 建村源流
----
一、村名由来
------
(一)三珠岗
------
(二)珠子村
------
(三)珠村
------
(四)朱紫乡
------
(五)珠溪
------
(六)卫东大队
----
二、建村开始
----
三、岐山村和大淋岗村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本地人口
----
一、人口增长
----
二、人口结构
--
第二节 外来人口
--
第三节 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
一、移居境外情况
----
二、对家乡的回报
第四章 姓氏宗族
--
第一节 姓氏人口
--
第二节 主要姓氏宗族
----
一、潘姓
------
(一)潘氏源流
------
(二)南迁广州
------
(三)定居珠村
------
(四)世系表
------
(五)功名表
----
二、钟姓
------
(一)钟氏源流
------
(二)南迁广州
------
(三)迁居珠村
------
(四)世系表
------
(五)功名表
----
三、陈姓
------
(一)陈氏源流
------
(二)南迁入粤
------
(三)定居珠村
--
第三节 族谱
----
一、潘氏族谱
----
二、钟氏族谱
----
三、陈氏族谱
第五章 公共设施
--
第一节 交通设施
----
一、道路
----
二、铁路
----
三、公共汽车
--
第二节 生活设施
----
一、用水
----
二、用电
第六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村庄
----
一、环境特色
----
二、民居特色
--
第二节 建国后村庄建设
----
一、民房建设
----
二、道路建设
----
三、桥梁建设
----
四、街巷建设
----
五、公园建设
----
六、其他建设
--
第三节 住宅小区
----
一、村建住宅小区
----
二、社会住宅小区
--
第四节 驻村单位
第七章 乡村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
----
三、获奖荣誉
--
第二节 治安
----
一、机构队伍
----
二、设施
----
三、治安状况
----
四、治安事例
--
第三节 环境整治
----
一、拆除违章建筑
----
二、环境卫生
----
三、整治河涌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一、管理机构
----
二、政策法规
----
三、管理措施
----
四、管理成效
--
第五节 外来暂住人口管理
----
一、出租屋管理
----
二、计划生育管理
--
第六节 民政事务
----
一、管理机构
----
二、拥军优属
----
三、社会保障
----
四、纠纷调解
----
五、殡葬
----
六、募捐、献血
第八章 政治
--
第一节 党派和群众团体
----
一、中国共产党
----
二、人民代表大会
----
三、共青团
----
四、妇女组织
----
五、国民党
--
第二节 武装
----
一、建国前武装
----
二、建国后民兵
----
三、建国后征兵
--
第三节 事件专记
----
一、抗日战争
------
(一)抗日杀敌队珠村战斗
------
(二)营救美国盟军飞行员
------
(三)日军办慰安所
----
二、清匪反霸、减租减息
----
三、土地改革
----
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五、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
----
六、“四清”运动
----
七、“文化大革命”
----
八、股份合作制
第九章 经济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建国前经济状况
----
二、建国后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农业
----
一、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
二、主要农作物
----
三、农业技术
----
四、土特产
--
第三节 企业
----
一、自办企业
----
二、合办企业
--
第四节 物业
----
一、停车场
----
二、农贸市场
----
三、厂房、仓库
----
四、其他
--
第五节 私营和个体工商业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
--
第六节 墟市和农贸市场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
--
第七节 供销合作社
第十章 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
----
一、历史上的名人办学
----
二、私塾
----
三、小学
--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三、中学教育
----
四、成人教育
--
第三节 驻村学校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建国前
----
一、重大瘟疫
----
二、医生、药房
----
三、民间治疗方法
--
第二节 建国后
----
一、卫生站
----
二、合作医疗
第十二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活动场所
----
一、七夕文化广场
----
二、老人活动中心
----
三、文化室
--
第二节 活动内容
----
一、文艺活动
----
二、划龙船
----
三、醒狮、武术、拔河
----
四、球类、棋类
----
五、广播、电视
第十三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祠堂
----
一、潘姓祠堂
------
(一)潘氏宗祠
------
(二)世韬潘公祠
------
(三)仁可潘公祠
------
(四)礼可潘公祠
------
(五)以良潘公祠
------
(六)以兴潘公祠
------
(七)伯祥潘公祠
------
(八)念源潘公书舍
------
(九)秉常潘公祠
------
(十)寿昌潘公祠
------
(十一)从礼潘公祠
------
(十二)环翠潘公祠
------
(十三)尧昌潘公书室
------
(十四)梅隐潘公祠
------
(十五)东溪家塾
------
(十六)沂江潘公祠
------
(十七)接山潘公祠
------
(十八)恒上潘公祠
------
(十九)国斯家塾
------
(二十)宦斯潘公书室
------
(二十一)文清潘公祠
------
(二十二)可田潘公祠
------
(二十三)启初潘公祠
------
(二十四)裔施潘公祠
------
(二十五)兴明潘公祠
------
(二十六)渭南潘公书舍
------
(二十七)乔岭潘公厅
------
(二十八)楚吾潘公厅
------
(二十九)粤山潘公厅
------
(三十)汝山潘公厅
------
(三十一)侧田潘公厅
------
(三十二)兴泰潘公厅
----
二、钟姓祠堂
------
(一)天禄钟公祠
------
(二)万禄钟公祠
------
(三)满聚钟公祠
------
(四)禘长钟公祠
------
(五)厚田钟公祠
------
(六)蓝田祖祠
------
(七)松轩钟公祠
------
(八)原祖钟公祠
------
(九)昌灵钟公祠
----
三、陈姓祠堂——元德陈公祠
--
第二节 庙宇、社坛
----
一、庙宇
------
(一)北帝庙
------
(二)灵山古庙
------
(三)南海神祠
----
二、社坛
------
(一)水浸社坛
------
(二)北帝庙社坛
------
(三)聚龙社坛
------
(四)南门社社坛
------
(五)中东社社坛
--
第三节 旧址
----
一、海军一条巷
----
二、珠村农民协会旧址
----
三、潘文治故居
--
第四节 墓葬
----
一、潘姓墓葬
------
(一)潘礼可夫妇合葬元墓
------
(二)潘以良夫妇合葬明墓
------
(三)潘楚吾夫妇合葬明墓
------
(四)潘翠庄夫妇合葬明墓
------
(五)潘东昌夫妇合葬明墓
------
(六)潘与山夫妇合葬明墓
------
(七)潘周颜夫妇合葬清墓
------
(八)潘名江夫妇合葬民国墓
------
(九)潘文治夫妇合葬墓
------
(十)潘文绚夫妇合葬墓
------
(十一)潘文谱墓
------
(十二)潘氏大函山古墓群
----
二、郝姓墓葬
------
(一)郝门潘氏明墓
------
(二)郝竹青夫妇合葬明墓
------
(三)郝孟德夫妇合葬清墓
------
(四)郝潮显夫妇合葬民国墓
----
三、钟姓墓葬
------
(一)钟轼宋墓
------
(二)钟洪基夫妇合葬宋墓
------
(三)钟维章夫妇合葬宋墓
------
(四)钟维新夫妇合葬宋墓
----
四、陈姓墓葬
------
(一)陈富及陈主南墓
------
(二)陈家屏夫妇合葬墓
------
(三)陈仲齐夫妇合葬墓
--
第五节 其他
----
一、古树
----
二、石匾
----
三、旧物
第十四章 社会
--
第一节 村民生活
----
一、饮食
----
二、服装
----
三、居屋
----
四、日常生活用品
----
五、分配水平
--
第二节 风俗习惯
----
一、乞巧节等传统节日习俗
----
二、特殊习俗
--
第三节 地方掌故
----
一、陈元德辞官表忠心
----
二、钟永和三迁居住地
----
三、潘翠庄荣受相国匾
----
四、潘寿川抗匪获晋升
----
五、潘绍基助清收贼寇
----
六、十八乡联合剿山贼
--
第四节 民间俗语
----
一、方言
----
二、俗话
----
三、歇后语
----
四、民谣
人物
--
一、人物传
----
(一)潘文治
----
(二)潘文绚
----
(三)潘文谱
--
二、革命烈士
----
(一)李大忠
----
(二)潘启明
----
(三)潘耀廷
文件选辑
--
一、村规民约
--
二、珠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章程(1993年)
--
三、珠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章程(1997年)
--
四、珠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章程(2006年)
--
五、珠村老年人协会章程
--
六、珠村计划生育协会章程
--
七、珠村村民自治章程
--
八、珠村村民合作医疗方案
--
九、珠村关于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方案
--
十、珠村村民建房报建程序要求和若干规定
--
十一、珠村关于深化中青年村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
十二、珠村股份实业有限公司章程
--
十三、广州市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
--
十四、天河区关于前进村等11条自然村村委会自然撤销的通知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