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91年12月

目录

封面
宁河县志
编修审验机构及人员
图片
-- 宁河县政区图
-- 芦台镇平面图
-- 著名画家李促耘为家乡县民题画
-- 著名画家周思聪为家乡县志题画
-- 古石匣
-- 鹤翎花会
-- 新石器时代·石斧
-- 天尊阁
-- 战国·明刀币
-- 啤酒生产线
-- 潘庄镇福利纺织染整厂
-- 芦台棉纺织厂
-- 肥鱼
-- 对虾
-- 七里海鱼场
-- 蟹池
-- 紫蟹
-- 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 蓟运河运输
-- 国务院农渔部确定的小站稻基池县
-- 小站稻丰收
-- 芦台一中
-- 宁河体育馆
-- 农民住宅
-- 芦台城标——鱼跃雕塑
-- 永和大桥被誉为亚洲第一桥。
-- 县城夜景
-- 于方舟烈士纪念碑
-- 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
-- 芦 台镇全景


概述
大事记
第一卷 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
第二卷 建置
-- 第一章历史概述
---- 清代以前及清代时期
---- 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时期
-- 第二章境域变迁
---- 清时期
---- 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时期
第三卷 区划更易
-- 清时期
-- 民国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时期
第四卷 县城
-- 第一章历史概述
---- 第一节 县治变迁
---- 第二节 县治古城历史简述
-- 第二章 1989年县治现况
第五卷 乡镇 村庄
-- 第一章 乡镇
-- 第二章 村庄
第六卷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质演变概述
---- 第二节 地层
---- 第三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主要类型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洼 淀
---- 第三节 蓄量、流量区划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 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 质地、结构、容量和养分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动物
---- 第四节 植物
---- 第五节 矿产、地热资源
-- 第六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七章灾 异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风灾
---- 第六节 地震
第七卷 人口
-- 第一章 数量和分布
---- 第一节 总量和变动
---- 第二节 密度与分布
-- 第二章 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民族构成
---- 第六节 姓氏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三节 干部和技术队伍建设
-- 第四章居民生活
----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
第八卷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所有制变革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土地占有与地租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
---- 第六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结构
----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
-- 第三章农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农业劳动力及耕地
---- 第一节 农业人口及劳力
---- 第二节 耕地
-- 第五章种植业
---- 第一节 作物品种
---- 第二节 农技农艺
---- 第三节 植物保护
---- 第四节 农田治理
---- 第五节 农具农机
---- 第六节 生产实绩
-- 第六章 林业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面积、种类及分布
---- 第三节 造林与管理
---- 第四节 苗圃与林场
---- 第五节 果园及果树栽培
-- 第七章畜牧业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品种、繁殖和饲养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八章 渔业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可养鱼水面分布及区划
---- 第三节 鱼类及饵料生物
---- 第四节 水产养殖
---- 第五节 水产捕捞
第九卷 水利 电力
-- 第一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历代河道治理概述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河道治理
-- 第二章 农田灌溉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灌溉方式
---- 第三节 机电排灌
---- 第四节 机井建设
---- 第五节 闸 涵
-- 第三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力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电力设施
---- 第三节 线路和电价
-- 第四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水利机构
---- 第二节 电力管理机构沿革
第十卷 工业
-- 第一章 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以前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
---- 第三节 工业管理
-- 第二章工业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工业产业结构
---- 第二节 主要产品产量
---- 第三节 人员和技术结构
---- 第四节 产值构成
-- 第三章 县经委属工业
----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业
---- 第二节 纺织工业
---- 第三节 酿造工业
---- 第四节 化学工业
---- 第五节 建材工业
---- 第六节 其他工业
-- 第四章 乡镇工业
---- 第一节 发展与分布
---- 第二节 经济效益
---- 第三节 部分乡镇工业厂家
-- 第五章部门工业
---- 第一节 商办工业
---- 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 第三节 其他部门工业
第十一卷 商业
-- 第一章 历史概述
-- 第二章商业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合作商店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产品、废品收购
----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四节 物资购销
---- 第五节 石油购销
-- 第四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 收购加工
---- 第二节 出口与进口
-- 第五章综合服务
---- 第一节 饮食、服务
---- 第二节 其他服务
-- 第六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集市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集市贸易
第十二卷 粮油管理
-- 第一章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时期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油征购
---- 第二节 粮油销售
---- 第三节 议购议销
-- 第三章 仓 储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仓储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仓储
---- 第三节 仓储设施
---- 第四节 粮食机械
-- 第四章 粮食调运和保管
---- 第一节 调 运
---- 第二节 保 管
第十三卷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经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及计划执行
-- 第二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合同管理
---- 第四节 经济监督检查
---- 第五节 商标管理
---- 第六节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的演变
-- 第四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五章 审计监督
-- 第六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第二节 统计服务
---- 第三节 统计监督
第十四卷 财政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乡(镇)财政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清及民国时期的赋税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税收
---- 第三节 税务机构
---- 第四节 1989年现行税种及税率
-- 第三章金 融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货币流通及管理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五节 存款
---- 第六节 债券
---- 第七节 保险
第十五卷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府所在地建设
---- 第二节 县属镇建设
---- 第三节 乡村建设
---- 第四节 建筑队伍
-- 第二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质量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第十六卷 交 通
-- 第一章水路运输
---- 第一节 古代漕运及航道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航运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航运
---- 第四节 航 道
-- 第二章公路运输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 第三节 公路客货运输
-- 第三章 装卸搬运
-- 第四章 铁路运输
---- 第一节 唐芦铁路
---- 第二节 芦台火车站
---- 第三节 铁路客货运
-- 第五章 桥梁 渡口
---- 第一节 桥梁
---- 第二节 渡口
-- 第六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运输管理
第十七卷 邮电
-- 第一章 历史概述
---- 第一节 驿铺和民局
---- 第二节 邮政办事处、邮局和电信局
---- 第三节 邮政局和邮电局
-- 第二章 邮路
-- 第三章电 路
-- 第四章 电信设备
-- 第五章 邮电业务
---- 第一节 业务量
---- 第二节 邮电交通工具
---- 第三节 主要支局、所概况
第十八卷 党派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宁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统战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宁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宁河县临时指导委员会
---- 第二节 国民党宁河县执行委员会
第十九卷 社会团体
-- 第一章职工团体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青年团体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共青团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工商团体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团体
---- 第一节 历史概述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二十卷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代表选举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及领导人
---- 第四节 联系代表制度
---- 第五节 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 第六节 调查和视察
-- 第二章 政 府
---- 第一节 清代县衙署
---- 第二节 民国县政权及代议机构
----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 第四节 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
---- 第五节 县以下政权设置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二十一卷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支援前线
---- 第二节 优抚
-- 第三章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四章 社会福利和救济
----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第二节 救济
-- 第五章 婚姻登记
第二十二卷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国民党及日伪警察机构
----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构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镇压改造反动势力
---- 第五节 消防
-- 第二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人民陪审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诉、申诉检察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律师
---- 第五节 公证
第二十三卷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建制
---- 第一节 建制
---- 第二节 驻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兵役制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兵役制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民兵军事训练
-- 第四章重要战事
---- 第一节 历史兵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兵事
-- 第五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指挥
---- 第三节 简易人民防空工事
---- 第四节 主要人民防空工程
---- 第五节 “三防”教育
第二十四卷 文化 广播 电视
-- 第一章 社会文化
----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时期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美术书法
---- 第三节 戏剧
---- 第四节 舞蹈 民间花会
---- 第五节 音乐
-- 第三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古生物遗存
---- 第五节 出土文物
---- 第六节 墓志碑记(碑文略)
---- 第七节 馆藏文物
---- 第八节 纪念文物
--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第二十五卷 科技
-- 第一章 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清及民国时期科技事业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事业
-- 第二章 科技队伍和经费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经费
-- 第三章 科研成果及应用
---- 第一节 科研成果
---- 第二节 成果的推广
第二十六卷 教育
-- 第一章 历史概述
-- 第二章 科举制教育
---- 第一节 儒学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私塾
---- 第四节 书乡文社
-- 第三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二节 师范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广播函授电视大学教育
---- 第四节 卫生教育
-- 第六章 教师队伍
第二十七卷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卫生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医疗机构简介
---- 第三节 医疗技术队伍
---- 第四节 医疗技术
---- 第五节 医疗设备
---- 第六节 中医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疫病流行
----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
-- 第三章 药品
---- 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
----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与收购
---- 第三节 中药加工与制剂
---- 第四节 药品供应和销售
---- 第五节 中药铺(店)和药材公司
---- 第六节 药政管理
-- 第四章 卫生经费
---- 第一节 卫生经费
---- 第二节 经费来源及分配
---- 第三节 经费与业务收支管理
-- 第五章 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和设施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二十八卷 社会
-- 第一章 风情习俗
---- 第一节 岁时习俗
---- 第二节 婚嫁习俗
---- 第三节 丧葬习俗
---- 第四节 生活习俗
---- 第五节 陋习流弊
-- 第二章 方言谣谚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方言词汇
---- 第三节 民谚
---- 第四节 歌谣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天主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二十九卷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革命英烈
------ 卢绍亭(1901年-1927年)
------ 于方舟(1900年-1927年)
------ 康景星(1891年-1932年)
------ 陈荻(1909年一1940年)
------ 寒松(1909年-1943年)
---- 第二节 著名学者
------ 高静(1808年-1873年)
------ 王照(1859年-1933年)
------ 解殿臣(1863年-1933年)
------ 高赓恩(1840年-1917年)
------ 侯树彤(1872年-1938年)
------ 刘彭寿(1875年-1948年)
------ 杜心耕(1880年-1956年)
------ 李丕济(1911年-1968年)
------ 李昆璞(1910年-1974年)
------ 常小川(1895年-1979年)
------ 李家驹(1909年-1985年)
------ 万国儒(1931年-1990年)
------ 张高峰(1919年-1989年)
---- 第三节 军政人物
------ 刘仁恭、刘守文、刘守光
------ 赵德钧
------ 杜立德(1611年-1622年)
------ 王锡朋(1785年——1841年)
------ 关廷牧
------ 乔邦哲
------ 王朝渠
------ 史荣椿、龙汝元
------ 聂士成(1836年——1900年)
------ 齐燮元(1879年-1946年)
------ 白宝山
------ 李廷佐(1896年——1957年)
------ 陈之骥(1884年——1964年)
------ 郑思卿(1897年-1969年)
------ 苏锡麟(1881年-1972年)
------ 刘述先(1912年-1973年)
------ 杨志恒(1918年-1974年)
------ 李鹏图(1898年-1975年)
------ 赵国强(1909年——1990年)
------ 陈恭澍
---- 第四节 其他闻人
------ 刘彭翊(1894年-1941年)
------ 李心斋(1861年-1943年)
------ 傅剑秋(1880年-1956年)
------ 唐紫园(1894年-1960年)
------ 董晓轩(1893年——1973年)
--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表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牺牲于县境内的革命烈士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前牺牲于县境以外的革命烈士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牺牲的本籍烈士,计100人
第三十卷 杂志
-- 第一章 民间传说
-- 第二章 历代诗、词、赋辑存
-- 第三章 历代铭文撰述选辑
-- 第四章 旧志序跋及文献选录
卷末
-- 一、旧志述略
-- 二、本志编修记略
-- 三、本志参考资料要目
编后说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