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莆田市秀屿区志》简称《秀屿区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存
真求实的原则,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客观记述秀屿区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
方面状况。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相统一。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
二、本志为秀屿区首轮志书。记述时间自2002年开始,有的追溯至事物发端,下
限至2008年;大事记及照片延至2015年9月。
三、本志记述地域为莆田市秀屿区(含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莆田市湄洲
岛国家旅游度假区)。行文时称区域内或境内,包括笏石镇、东庄镇、东峤镇、埭头镇、
平海镇、南日镇、月塘乡、忠门镇、东埔镇、山亭乡、湄洲镇。
四、本志设序、概述、特载、大事记,继以专业志28章、专记、附录、编纂始末。
专业志设章、节、目,少数内容庞杂的增设细目等。
五、本志之中述、记、志、传、图、表、录并用。专业志为主要组成部分,采取以
类系事、横排竖写方式记述。章内无题概述主要记述2002年以前该章的基本概况;章、
节、目等层次主要记述2002 -2008年发展和现状。
六、人物坚持生不入传原则。立传人物不分类,以生年顺序排列;以本区籍为主,
兼收外区籍寓居人物。其他人物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分别在各章中记述。
七、本志文体采用现代汉语规范语体文,文风力求严谨、朴实、简洁。凡历史纪年、
地理名称、机构名称、官职名称等均以当时历史习惯称呼。民国以前纪年用括号注明公
元纪年(省去“公元”两字)。农历日期前加“农历”两字。地理名称注明今地名或用
今地名。
八、本志所用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用旧郡县志或有关资料;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以统计部门统计资料为准。统计部门没有数字的,以业务部门统计数字
为准。
九、本志所用计量单位除史料的计量单位不宜换算外,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定计量单位》规定书写,行文中不使用计量单位符号。
十、本志资料来自各级档案馆(室)、图书馆、博物馆、谱牒和有关文献书刊,经
鉴别核实后载入,书中一般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02-2008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
编纂委员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特载
大事记
第一章 政区
--
第一节 境域 隶属
----
一、境域
----
二、隶属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宋至清代区划
----
二、民国时期区划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
第三节 乡镇
----
一、笏石镇
----
二、东庄镇
----
三、东峤镇
----
四、埭头镇
----
五、平海镇
----
六、南日镇
----
七、月塘乡
----
八、忠门镇
----
九、东埔镇
----
十、山亭乡
----
十一、湄州镇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自然地理
----
一、地质 地貌
----
二、气候 物候
--
第二节 自然资源
----
一、矿产资源
----
二、生物资源
----
三、水资源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
一、风灾
----
二、水灾
----
三、旱灾
----
四、雷暴
----
五、震灾
--
第四节 环境质量
----
一、空气环境质量
----
二、水环境质量
----
三、声环境质量
----
四、海域环境质量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
二、城镇生态环境保护
----
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
四、环保监察
----
五、污染治理
----
六、机构
--
第三章 国土资源 人口
--
第一节 国土资源
----
一、国土规划
----
二、土地保护与开发
----
三、国土资源管理
--
第二节 人口
----
一、人口状况
----
二、姓氏渊源
----
三、计划生育
----
四、机构
第四章 海洋与渔业
--
第一节 海洋环境与资源
----
一、海域资源
----
二、海岛资源
----
三、海洋水文资源
----
四、海水养殖资源
----
五、海洋捕捞资源
--
第二节 海洋生态保护
----
一、海洋环境监测
----
二、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
----
三、生态养殖区与养护
----
四、渔业资源增殖保护
--
第三节 水产养殖业
----
一、水产养殖
----
二、水产病害防治
--
第四节 海洋捕捞与渔港建设
----
一、海洋捕捞生产
----
二、捕捞器具与作业
----
三、渔港建设
----
四、养殖加工
--
第五节 机构
第五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乡建设规划
----
一、城区规划
----
二、村镇规划
--
第二节 市政建设
----
一、道路建设
----
二、公用事业
----
三、园林绿化
----
四、环境卫生
--
第三节 建筑与房地产
----
一、建筑业
----
二、房产业
----
三、房地产管理
--
第四节 镇村建设
----
一、集镇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第五节 城乡建设管理
----
一、市容管理
----
二、城管执法
----
三、机构
第六章 交通 港口 邮电
--
第一节 交通
----
一、交通设施
----
二、交通运输
----
三、交通安全监督
----
四、交通管理
--
第二节 海湾
----
一、兴化湾
----
二、平海湾
----
三、湄洲湾
--
第三节 港口
----
一、秀屿港
----
二、东吴港
----
三、文甲港
----
四、湄洲宫下港
----
五、南日岛港
----
六、石城港
----
七、东潘港
----
八、前海港
----
九、后海港
--
第四节 渡口
----
一、渡口概况
----
二、渡口建设
----
三、渡口管理
--
第五节 邮政
----
一、邮递线路
----
二、邮政业务
----
三、邮政设施
----
四、机构
--
第六节 通信
----
一、固定电话
----
二、移动电话
----
三、数字通信
----
四、无线电管理
----
五、通信机构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传统工业
----
一、手工业
----
二、蒸笼业
----
三、船舶修造
--
第二节 盐业
----
一、莆田盐场
----
二、其他盐场
--
第三节 工业
----
一、概况
----
二、工业门类
----
三、重点企业
--
第四节 工业园区
----
一、笏石工业园区
----
二、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
----
三、上塘珠宝城
----
四、福建1NG产业园
----
五、工业生产安全监督
第八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
第一节 种植业
----
一、粮食作物
----
二、经济作物
----
三、新品种推广
----
四、新技术推广
--
第二节 林业
----
一、林地资源
----
二、植树造林
----
三、森林保护
----
四、林业管理
--
第三节 畜牧业
----
一、畜禽饲养
----
二、饲料
----
三、疫病防治
--
第四节 水利与农业机械
----
一、水利工程
----
二、防汛抗旱
----
三、农业机械
--
第五节 行政管理
----
一、区级机构
----
二、基层机构
第九章 财政 税务
--
第一节 财政
----
一、财政体制
----
二、财政收入
----
三、财政支出
----
四、财政管理
----
五、财政监督
----
六、国有资产管理
----
七、机构
--
第二节 国税
----
一、税制
----
二、国税征收
----
三、税收管理
----
四、机构
--
第三节 地税
----
一、税收征管
----
二、机构
第十章 商贸 金融
--
第一节 商业贸易
----
一、粮食购销
----
二、粮食储运
--
第二节 商品流通
----
一、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二、供销 服务
--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
----
一、招商引资
----
二、对外贸易
----
三、管理机构
--
第四节 金融
----
一、中国银行莆田秀屿支行
----
二、中国建设银行莆田秀屿支行
----
三、中国工商银行莆田秀屿支行
----
四、中国农业银行莆田秀屿支行
----
五、秀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
六、福建兴业银行莆田秀屿支行
----
七、金融担保公司
第十一章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 统计管理
----
一、统计调查
----
二、统计服务
----
三、统计监督
----
四、机构
--
第二节 审计
----
一、财政财务审计
----
二、经济责任审计
----
三、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
四、机构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工商企业登记与管理
----
二、市场监管
----
三、经济合同管理
----
四、商标广告管理
----
五、机构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一、价格监管
----
二、价格鉴证
----
三、机构
--
第五节 质量技术监督
----
一、质量管理
----
二、机构
--
第六节 安全管理
----
一、安全事故查处
----
二、机构
第十二章 中共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领导机构
----
二、工作机构
--
第二节 重要党务会议
----
一、党员代表大会
----
二、区党委重要会议
--
第三节 组织工作
----
一、组织工作
----
二、党员干部培训
----
三、老干部工作
--
第四节 宣传工作
----
一、社会宣传工作
----
二、思想政治工作
----
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五节 统战工作
----
一、党外干部培养与退休干部管理
----
二、宗教事务与海外联谊
----
三、多党合作与民族事务
--
第六节 纪检 监察
----
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
二、党风党纪教育
----
三、党风廉政建设
----
四、案件查处
----
五、执法监察
----
六、纠正不正之风
----
七、机关效能建设
----
八、机构
--
第七节 其他党务
----
一、党校教育
----
二、党史研究
----
三、信访工作
第十三章 人大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代表选举
----
一、组织机构
----
二、代表选举
--
第二节 重要会议
----
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
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
三、人大常委会会议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一、议案征集与办理
----
二、视察与执法
第十四章 地方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一、建区前政府组织
----
二、领导机构
----
三、工作机构
--
第二节 重要会议
----
一、区政府常务会议
----
二、区政府全体成员会议
----
三、区长办公会议
--
第三节 政务纪要
----
一、经济建设
----
二、招商引资
----
三、社会事业建设
--
第四节 政务管理
----
一、依法行政
----
二、政务公开
----
三、效能建设
第十五章 政协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一、领导机构
----
二、工作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
一、委员构成
----
二、全体委员会议
----
三、常务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一、参政议政
----
二、民主监督
----
三、提案办理
----
四、文史工作
----
五、联谊活动
第十六章 民主党派 团体
--
第一节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二节 民主同盟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农工民主党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民主建国会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五节 致公党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六节 九三学社秀屿区支部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七节 工会
----
一、代表大会
----
二、组织机构
----
三、主要活动
--
第八节 共青团
----
一、代表大会
----
二、组织机构
----
三、主要活动
--
第九节 妇女联合会
----
一、妇女代表大会
----
二、组织机构
----
三、主要活动
--
第十节 其他团体
----
一、残疾人联合会
----
二、台湾同胞联谊会
----
三、计划生育协会
----
四、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五、社会科学联合会
----
六、工商业联合会
第十七章 政法
--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一、宣传教育
----
二、专项斗争
----
三、重点整治
----
四、平安建设
----
五、机构
--
第二节 公安
----
一、社会治安管理
----
二、政治保卫
----
三、户政管理
----
四、道路交通管理
----
五、消防管理
----
六、机构
--
第三节 检察
----
一、侦查监督
----
二、公诉
----
三、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
四、反渎职侵权
----
五、民事行政检察
----
六、控告申诉检察
----
七、机构
--
第四节 审判
----
一、信访受理与立案
----
二、刑事审判
----
三、民商事审判
----
四、行政审判
----
五、案件执行
----
六、审判监督
----
七、机构
--
第五节 司法
----
一、法制宣传
----
二、人民调解
----
三、法律服务
----
四、机构
第十八章 军事
--
第一节 军事设施
----
一、城堡
----
二、寨堡
--
第二节 驻军
----
一、古代驻军
----
二、民国时期驻军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一、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
第四节 民兵
----
一、组织建设
----
二、军事训练
----
三、军民共建
--
第五节 人防工程
----
一、工程设施建设
----
二、人防应急准备
--
三、人防宣传教育
----
四、管理机构
--
第六节 兵事纪略
----
一、古代兵事
----
二、近现代兵事
第十九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抚安置
----
一、支前
----
二、拥军
----
三、优待抚恤
----
四、退伍安置
----
五、移民安置
--
第二节 基层建设
----
一、基层政权
----
二、社区建设
--
第三节 救济救助扶贫
----
一、赈灾救济
----
二、社会救助
----
三、最低生活保障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一、福利事业
----
二、福利企业
--
第五节 婚姻与社团登记
----
一、婚姻登记
----
二、社会团体管理
--
第六节 老区与老年人工作
----
一、老区工作
----
二、老年人工作
--
第七节 勘界与地名管理
----
一、界线勘定
----
二、地名管理
--
第八节 殡葬管理
----
一、殡葬设施
----
二、殡葬管理
第二十章 人事 劳动
--
第一节 编制管理
----
一、行政机关编制管理
----
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
三、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调控
----
四、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
一、干部招聘与调配
----
二、干部管理
----
三、军转干部与退伍兵安置
----
四、离休退休人员管理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一、劳动就业与培训
----
二、劳动力管理
----
三、劳动监察
----
四、劳动争议仲裁
--
第四节 社会保障
----
一、养老保险
----
二、失业保险
----
三、基本医疗保险
----
四、工伤保险
----
五、生育保险
----
六、职工最低工资保障
第二十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一、园所设置
----
二、教养保育
----
三、园所选介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一、学校设置
----
二、教育教学
----
三、学校选介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一、学校设置
----
二、教育教学
----
三、学校选介
--
第四节 职业教育
----
一、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
二、职业技术培训
----
三、学校简介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一、扫盲教育
----
二、文化技术教育
----
三、学历教育
--
第六节 教育管理
----
一、教育经费管理
----
二、师资管理
----
三、学校管理
----
四、教育督导
----
五、管理机构
第二十二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文化
----
一、文娱场所
----
二、文艺与作品
----
三、群众性文艺
----
四、文物保护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六、民间文学
----
七、档案 史志
----
八、文化管理
--
第二节 体育
----
一、场所与设施
----
二、竞技体育
----
三、群众性体育
第二十三章 妈祖文化
--
第一节 妈祖文化由来与内涵
----
一、妈祖身世
----
二、妈祖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
----
一、民间宫庙文化传播
----
二、封号
----
三、匾额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一、宫庙建筑
----
二、其他文物遗存
--
第四节 祭典活动与民俗风情
----
一、祭祀典礼
----
二、民俗风情
--
第五节 典籍文献
----
一、志乘
----
二、文献资料
----
三、诗歌与楹联
----
四、经文与戏剧
----
五、妈祖信俗名录
第二十四章 科技 卫生
--
第一节 科学技术
----
一、科学普及活动
----
二、科技培训
----
三、地震活动与测报
----
四、机构
--
第二节 卫生
----
一、疾病防治与妇幼保健
----
二、公共卫生
----
三、卫生行政管理
----
四、民营医疗选介
----
五、医疗卫生机构
第二十五章 旅游
--
第一节 景区
----
一、笏石景区
----
二、东庄景区
----
三、东峤景区
----
四、埭头景区
----
五、平海景区
----
六、南日岛景区
----
七、月塘、忠门、东埔、山亭景区
----
八、湄洲岛景区
--
第二节 摩崖题刻
----
一、大蚶山
----
二、湄洲岛
----
三、莆禧紫霄洞
----
四、象山
----
五、青峰岩
----
六、鹭峰寨、朝阳山
--
第三节 机构
第二十六章 外事 侨港澳台事务
--
第一节 侨居地
----
一、华侨分布
----
二、华侨从业
----
三、社团组织
--
第二节 爱国爱乡
----
一、捐资公益事业
----
二、侨资氽业
--
第三节 侨务工作
----
一、侨法宣传
----
二、维护侨胞权益
----
三、机构
--
第四节 对台事务
----
一、台胞分布
----
二、经济文化交流
----
三、权益保护
--
第五节 秀屿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
一、组织
----
二、主要活动
第二十七章 宗教 习俗
--
第一节 宗教
----
一、沿革
----
二、宗教管理
--
第二节 社会习俗
----
一、节 令习俗
----
二、礼仪习俗
----
三、生活习俗
----
四、文明新风
第二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第二节 人物表
----
一、历代进士表
----
二、烈士英名表
----
三、先进人物表
----
四、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表
----
五、职官表
专记
--
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
--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附录
编纂始末
供稿人员、摄影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