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志上册

思茅志上册

格式:PDF
费用:3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思茅地区自然地理、人口、重大地震灾害以及在经济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2-1989

目录

封面
思茅地区志(上册)
图片
-- 思茅地区行政区划示意图
-- 1961年4月,周思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在思茅机场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89年11月视察思茅
-- 行署专员潘政杨(二排中)陪同省委书记高业(前排左)到灾区视察
-- 地委书记李师程接见老挝波乔省代表团
-- 哈尼村寨
-- 思茅市夜景
-- 市区远眺
-- 曼中田牧场
-- 捕捞鲜鱼
-- 杂交稻制种
-- 稳产高产农田
-- 思茅机场
-- 思茅汽车客运站
-- 西盟竹吊桥
-- 思茅港码头
-- 菜阳河森林公园
-- 进入思芭市郊的野象
-- 猴面鹰
-- 思茅部份兰花
-- 生态茶园
-- 澜沧邦威千年古茶树
-- 咖啡园
-- 人工营造思茅松林
-- 橡胶林
-- 茶机厂的茶机产品
-- 镇沅金矿产品
-- 民族产品
-- 获巴拿马食品博览会特别金奖的天溪牌紫米封缸酒
-- 220千伏变电站
-- 人民银行微机室
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思茅地区志》编纂人员
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查验收人员
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稿组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 理
-- 简 述
-- 第一章 建 置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一、位 置
------ 二、面 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一、清初前隶属
------ 二、普洱府
------ 三、迤南道、滇南道、普洱道
------ 四、第二殖边督办公暑
------ 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 六、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
------ 七、宁洱(普洱)区行政专员公署
------ 八、思茅专员公署
------ 九、专区(地区)革命委员会
------ 十、地区行政公署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一、清代行政区划
------ 二、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三、1949年后的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各县简况
------ 一、思茅县
------ 二、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三、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 四、景东彝族自治县
------ 五、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 六、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 七、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九、孟连傣族拉禧族佤族自治县
------ 十、西盟佤族自治县
-- 第二章 地理环境
---- 第一节 地 质
------ 一、地 层
------ 二、岩浆岩
------ 三、构 造
------ 四、变质岩
---- 第二节 地 貌
------ 一、概 貌
------ 二、地貌类型
---- 第三节 山 脉
------ 一、哀牢山脉
------ 二、无量山脉
------ 三、怒山山系余脉
---- 第四节 江 河
------ 一、澜沧江水系
------ 二、红河水系
------ 三、怒江水系
---- 第五节 气 候
------ 一、类型和特征
------ 二、气 温
------ 三、降 水
------ 四、日 照
------ 五、蒸 发
------ 六、湿 度
---- 第六节 土 壤
------ 一、砖红壤
------ 二、赤红壤
------ 三、红 壤
------ 四、黄棕壤
------ 五、棕 壤
------ 六、亚高山草甸土
------ 七、紫色土
------ 八、石灰(岩)土
------ 九、冲积土
------ 十、水稻土
---- 第七节 植 被
------ 一、植被类型
------ 二、分布特点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一、土地面积
------ 二、土地分布
---- 第二节 水资源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三、水 能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一、金属矿产
------ 二、非金属矿产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一、森 林
------ 二、草类植物
------ 三、珍稀植物
------ 四、药用植物
---- 第五节 野生动物资源
------ 一、昆虫类
------ 二、鸟 类
------ 三、爬行类
------ 四、兽 类
------ 五、鱼 类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 灾
---- 第二节 洪涝灾
---- 第三节 低温霜冻灾
---- 第四节 风 灾
---- 第五节 冰雹灾
---- 第六节 病虫灾害
---- 第七节 兽害鼠害
第二编 人 口
-- 简 述
-- 第一章 人口演变
---- 第一节 清朝以前人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
--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变动
---- 第一节 分 布
------ 一、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
------ 二、城乡人口分布
------ 三、思茅镇人口变化
---- 第二节 密 度
---- 第三节 自然变动
---- 第四节 社会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 族
---- 第二节 性 别
---- 第三节 年 龄
---- 第四节 行职业
-- 第四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 第五章 婚姻家庭与生育
---- 第一节 婚姻状况
---- 第二节 家庭规模
---- 第三节 家庭结构
---- 第四节 人口生育
-- 第六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管理机构
------ 二、事业机构
------ 三、群众组织
---- 第二节 计划生育队伍
---- 第三节 政 策
------ 一、生育政策
------ 二、晚婚晚育政策
------ 三、奖励和限制政策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一、向干部职工宣传教育
------ 二、向群众宣传教育
---- 第五节 培训干部
---- 第六节 避孕节育
------ 一、节育技术指导
------ 二、避孕节育工作
---- 第七节 计划生育事业费
------ 一、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
------ 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使用和管理
---- 第八节 成 效
第三编 地 震
-- 简 述
-- 第一章 地震 震灾
---- 第一节 地 震
------ 一、地震简目
------ 二、地震特点
------ 三、地震烈度
---- 第二节 震 灾
------ 一、1520年景东地震
------ 二、1884年普洱地震
------ 三、1920年思茅地震
------ 四、1923年普洱地震
------ 五、1938年澜沧地震
------ 六、1941年墨江地震
------ 七、1941年澜沧勐海地震
------ 八、1942年1月思茅地震
------ 九、1942年2月思茅地震
------ 十、1950年孟连地震
------ 十一、1952年6月澜沧地震
------ 十二、1952年12月澜沧地震
------ 十三、1957年澜沧地震
------ 十四、1958年澜沧地震
------ 十五、1965年江城地震
------ 十六、1966年江城地震
------ 十七、1970年思茅地震
------ 十八、1971年普洱地震
------ 十九、1971年思茅地震
------ 二十、1972年思茅地震
------ 二十一、1973年普洱地震
------ 二十二、1976年思茅地震
------ 二十三、1978年普洱地震
------ 二十四、1979年普洱地震
------ 二十五、1981年普洱地震
------ 二十六、1988年8月澜沧地震
------ 二十七、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地震
------ 二十八、1989年孟连地震
-- 第二章 监测预报
---- 第一节 监 测
------ 一、测 震
------ 二、地下水
------ 三、其 他
---- 第二节 预 报
------ 一、预报规定
------ 二、预报协作
------ 三、预报现状
------ 四、预报成果
-- 第三章 防震抗震
---- 第一节 防 震
------ 一、宣传教育
------ 二、注重宏观
------ 三、对策方案
---- 第二节 抗 震
------ 一、普洱震区
------ 二、澜沧震区
-- 第四章 机构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管 理
------ 一、初创发展
------ 二、调整改革
第四编 农牧副渔业
-- 简 述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民主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形态
------ 一、封建地主经济
------ 二、封建领主经济
------ 三、边沿特殊地区的社会经济
---- 第二节 内地县土地改革
------ 一、减租减息
------ 二、土地改革
------ 三、“土改”复查
---- 第三节 边疆县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 一、创造基本条件
------ 二、几个政策问题的处理
------ 三、方法步骤
---- 第四节 边沿特殊地区的改革
------ 一、创造改革条件
------ 二、步骤方法
------ 三、特殊问题的处理
---- 第五节 互助合作运动
------ 一、内地县互助合作
------ 二、边沿四县互助合作
---- 第六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第七节 反“五风”和调整政策
---- 第八节 农业学大寨
---- 第九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一、农村政策调整
------ 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三、重点户、专业户、经济联合体
------ 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 五、政、社分设
--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
---- 第一节 耕地分布
------ 一、山 区
------ 二、半山区
------ 三、平 坝
---- 第二节 劳动力
------ 一、数 量
------ 二、素 质
---- 第三节 农具农机
------ 一、农 具
------ 二、农业机械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一、传统耕作
------ 二、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五节 农田建设
------ 一、修水利开田
------ 二、开垦旱地
---- 第六节 土壤 肥料
------ 一、土壤普查
------ 二、土壤改良
------ 三、肥 料
---- 第七节 农业科技推广
------ 一、传统生产经验
------ 二、推广良种
------ 三、农药、农膜试验推广
------ 四、制 种
------ 五、农业综合试验示范
---- 第八节 植物保护
------ 一、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 二、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 三、主要害虫天敌
------ 四、杂草防除
------ 五、植物检疫
-- 第三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分布与构成
------ 一、分 布
------ 二、构 成
---- 第二节 品 种
------ 一、稻 谷
------ 二、玉 米
------ 三、麦 类
------ 四、豆 类
------ 五、杂 粮
------ 六、薯 类
---- 第三节 面积产量
-- 第四章 经济作物
---- 第一节 甘 蔗
------ 一、分 布
------ 二、栽培和管理
------ 三、面积 产量
---- 第二节 油 料
------ 一、花 生
------ 二、油 菜
------ 三、其它油料
---- 第三节 橡 胶
---- 第四节 咖 啡
---- 第五节 水 果
---- 第六节 药 材
---- 第七节 蔬 菜
---- 第八节 烟 草
---- 第九节 棉 花
-- 第五章 茶 叶
---- 第一节 茶树资源
------ 一、野生茶树
------ 二、栽培型茶树
---- 第二节 良种培育、推广
------ 一、良种繁育基地
------ 二、良种推广
---- 第三节 种 茶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资源
------ 一、牛
------ 二、马、驴、骡
------ 三、猪
------ 四、羊
------ 五、鸡
------ 六、鸭
------ 七、鹅
------ 八、兔
------ 九、其它畜禽
---- 第二节 畜禽繁育
------ 一、种畜繁育
------ 二、外引品种
------ 三、畜种改良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一、草 场
------ 二、饲 料
---- 第四节 畜禽生产
------ 一、猪
------ 二、牛
------ 三、马、驴、骡
------ 四、羊
------ 五、兔
------ 六、家 禽
---- 第五节 畜禽疫病
------ 一、猪 病
------ 二、牛 病
------ 三、马 病
------ 四、禽 病
------ 五、家畜共患疫病
------ 六、畜禽寄生虫病
---- 第六节 疫病防治
------ 一、兽 医
------ 二、预防治疗
------ 三、检 疫
---- 第七节 畜产品加工与销售
------ 一、传统加工
------ 二、现代加工
------ 三、畜产品销售
-- 第七章 副 业
---- 第一节 种 植
---- 第二节 养 殖
---- 第三节 编 织
---- 第四节 采 集
---- 第五节 加工生产
---- 第六节 建筑建材
---- 第七节 修理服务
---- 第八节 狩 猎
-- 第八章 渔 业
---- 第一节 水 面
---- 第二节 水产资源
---- 第三节 鱼种繁殖
---- 第四节 饲养管理
---- 第五节 捕捞工具和方法
---- 第六节 渔政管理
-- 第九章 农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劳动管理
------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劳动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集体经济财务管理
------ 二、成本核算
------ 三、农牧事业费管理
---- 第四节 民主管理
---- 第五节 收益分配
------ 一、产 值
------ 二、分 配
-- 第十章 国营农场
---- 第一节 国营农垦农场
------ 一、国营思茅农场
------ 二、曼昔茶场
------ 三、江城农场
------ 四、澜沧茶场
------ 五、孟连农场
---- 第二节 地方国营农场
------ 一、地区原良种繁殖场
------ 二、思茅茶树良种场
------ 三、思茅果树良种场
------ 四、思茅地区鱼种场
------ 五、县属农牧场
-- 第十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一、行署农牧业局
------ 二、县农牧业局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一、思茅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二、思茅地区土壤肥料工作站
------ 三、思茅地区植保植检站
------ 四、思茅地区农业环境监测站
------ 五、思茅地区种籽站
------ 六、思茅地区经济作物工作站
------ 七、思茅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
------ 八、思茅地区畜牧兽医站
第五编 林 业
-- 简 述
-- 第一章 林木资源
---- 第一节 面积蓄积
---- 第二节 林种树种
------ 一、用材林
------ 二、经济林
------ 三、防护林
------ 四、薪炭林
---- 第三节 古树名木
------ 一、古树老树
------ 二、名 木
------ 三、奇树异木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确定林权
---- 第二节 林业“三定”
---- 第三节 “两山一地”
---- 第四节 调处林权纠纷
-- 第三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防止火灾
------ 一、森林火灾
------ 二、防火措施
------ 三、防火设施设备
---- 第二节 制止毁林
------ 一、乱砍滥伐
------ 二、制止办法
----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
------ 一、病害防治
------ 二、虫害防治
---- 第四节 保护野生动植物
------ 一、保护野生动物
------ 二、保护珍稀树种
----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
------ 一、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 二、威远江自然保护区
------ 三、无量山自然保护区
------ 四、菜阳河自然保护区
------ 五、毫山自然保护点
------ 六、牛洛河自然保护区
-- 第四章 营林生产
---- 第一节 种 苗
------ 一、种 子
------ 二、苗 圃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一、造林方式
------ 二、造林成果
---- 第三节 迹地更新
------ 一、天然更新
------ 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 三、人工更新
-- 第五章 森工生产
---- 第一节 木材生产
------ 一、组织形式
------ 二、采 伐
------ 三、集 材
------ 四、运 输
---- 第二节 木材加工
------ 一、锯 材
------ 二、胶合板
---- 第三节 林化生产
------ 一、松 香
------ 二、紫 胶
------ 三、栲 胶
-- 第六章 基本建设
---- 第一节 营林基建
------ 一、投资规模
------ 二、实物工程
------ 三、设备购置
---- 第二节 森工基建
------ 一、林区公路
------ 二、房屋建筑
------ 三、设备购置
-- 第七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木材管理
------ 一、经营权属
------ 二、产销计划
------ 三、木材价格
------ 四、木材运输
---- 第二节 松香管理
------ 一、松 脂
------ 二、松 香
---- 第三节 紫胶管理
------ 一、经营权属
------ 二、紫胶价格
------ 三、征收扶持费
---- 第四节 专用资金
------ 一、育林基金
------ 二、更新改造资金
-- 第八章 机构人员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一、地区行政管理机构
------ 二、县乡林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地区林科所
---- 第三节 林业企业
------ 一、地属企业
------ 二、县属企业
---- 第四节 林业职工
第六编 水 利
-- 简 述
-- 第一章 引水工程
---- 第一节 小型沟渠
---- 第二节 中型沟渠
------ 一、菊河大沟
------ 二、文开大沟
------ 三、高潮大沟
------ 四、黄家大沟
------ 五、勤劳大沟
------ 六、农场大沟
------ 七、镇沅跃进大沟
------ 八、景谷跃进大沟
------ 九、谦六大沟
------ 十、龙塘大沟
------ 十一、邦奈大沟
------ 十二、董报大沟
------ 十三、攀东大沟
------ 十四、清凉大沟
---- 第三节 大型沟渠(川河大沟)
------ 一、规划设计
------ 二、工程施工和配套改造
------ 三、工程管理
---- 第四节 停建引水工程
------ 一、勐平大沟
------ 二、芒岗大沟
------ 三、团结大沟
------ 四、曼芽大沟
-- 第二章 蓄水工程
---- 第一节 坝 塘
---- 第二节 小(二)型水库
------ 一、县管小(二)型水库
------ 二、其他小(二)型水库
---- 第三节 小(一)型水库
------ 一、徐家坝水库
------ 二、湾水河水库
------ 三、会地河水库
------ 四、平地水库
------ 五、倒淌河水库
------ 六、菠萝坝水库
------ 七、丁家凹水库
------ 八、文板水库
------ 九、闪桥水库
------ 十、文英水库
------ 十一、长海水库
------ 十二、团结水库
------ 十三、东风水库
------ 十四、联合水库
------ 十五、大力田四五水库
------ 十六、干海水库
------ 十七、国庆水库
------ 十八、云海水库
------ 十九、小火营水库
------ 二十、大独田水库
------ 二十一、芹菜塘水库
------ 二十二、须立水库
------ 二十三、山卡水库
------ 二十四、坝卡河水库
------ 二十五、洗马河水库
------ 二十六、骂木水库
------ 二十七、大寨水库
------ 二十八、梅子湖水库
------ 二十九、邦崴水库
------ 三十、淘金河水库
------ 三十一、草坝水库
------ 三十二、中勒水库
------ 三十三、马散水库
---- 第四节 中型水库
------ 一、太平河水库
------ 二、昔木水库
------ 三、景谷河水库
------ 四、东洱河水库
------ 五 、信房水库
---- 第五节 停建水库工程
------ 一、富格河水库
------ 二、课里水库
------ 三、先胜水库
------ 四、文补河水库
------ 五、“二·七”水库
-- 第三章 提水工程
---- 第一节 天 车
---- 第二节 机电灌站
------ 一、景谷江东芒费抽水站
------ 二、澜沧上允抽水站
------ 三、孟连麻栗树抽水站
---- 第三节 水轮泵站
---- 第四节 喷灌和浇灌
------ 一、西盟水浇喷灌工程
------ 二、景东中仓喷灌、浇灌工
------ 三、停建喷灌工程
-- 第四章 治河工程
---- 第一节 疏通河道
---- 第二节 改河工程
------ 一、思茅改河工程
------ 二、普洱东、西洱河治理
------ 三、景东川河、文窝河、者干河改治
------ 四、景谷芒那小河、勐班河改治
------ 五、孟连南垒河治理
------ 六、镇沅下观音河治理
------ 七、澜沧勐朗河治理
------ 八、江城勐烈河、曼连河、麽等河治理
------ 九、墨江联珠河治理
-- 第五章 饮水工程
---- 第一节 农村人畜饮水
---- 第二节 乡镇人畜饮水
---- 第三节 县城供水
-- 第六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试点治理
------ 一、小河口水土保持试点
------ 二、按板井水土保持试点
------ 三、桃子树大队水土保持试点
---- 第三节 水工程的水土保持
-- 第七章 水工程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体制
------ 二、机 构
---- 第二节 安全管理
------ 一、检查观测
------ 二、养护修理
---- 第三节 用水管理
---- 第四节 多种经营管理
---- 第五节 财务管理
------ 一、财务包干
------ 二、水费征收
-- 第八章 抗旱防汛
---- 第一节 机构 设备
------ 一、机 构
------ 二、设备和经费
---- 第二节 抗灾纪实
------ 一、抗旱纪实
------ 二、抗洪纪实
-- 第九章 移民安迁及伤亡抚恤
---- 第一节 移民安迁
---- 第二节 伤亡抚恤
-- 第十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建设科与农水局
---- 第二节 水利局
---- 第三节 水利电力局
---- 第四节 直属单位
------ 一、思茅电力公司
------ 二、规划设计室
------ 三、机械施工队
------ 四、鱼种站
------ 五、渔业技术推广站
------ 六、河道管理站
------ 七、水电技术培训中心
------ 八、水土保持站
------ 九、水文站
第七编 工 业
-- 简 述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私 营
---- 第二节 集 体
---- 第三节 国 营
-- 第二章 电力工业
---- 第一节 火 电
------ 一、小火电
------ 二、工矿企业自备火电站
------ 三、并电网火电
---- 第二节 水 电
------ 一、小水电站
------ 二、骨干水电站
---- 第三节 电 网
------ 一、思茅、普洱、磨黑、景谷、镇沅电网
------ 二、孟连、澜沧电网
---- 第四节 电力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发电、供电、用电管理
------ 三、电费征收
------ 四、农村小水电管理
-- 第三章 煤炭工业
---- 第一节 资源分布
------ 一、褐 煤
------ 二、无烟煤、烟煤
---- 第二节 开 采
------ 一、煤矿(窑)及产量
------ 二、采 煤
------ 三、安全生产
---- 第三节 煤矿建设
------ 一、扩建煤矿
------ 二、煤矿基本建设
---- 第四节 报废工程
-- 第四章 冶金工业
---- 第一节 矿产分布
------ 一、黑色金属
------ 二、有色金属
------ 三、贵金属
---- 第二节 采选冶
------ 一、铁、铁合金
------ 二、铅、银
------ 三、铜
------ 四、锡
------ 五、金
---- 第三节 重点企业
------ 一、澜沧铅矿
------ 二、墨江金矿
------ 三、西盟锡矿
------ 四、镇沅金矿
-- 第五章 机械工业
---- 第一节 生产加工
------ 一、农用机械
------ 二、茶叶加工机械
------ 三、其它机械
------ 四、主要企业简介
---- 第二节 修 理
------ 一、农机修理
------ 二、汽车修理
------ 三、其他修理
-- 第六章 建材工业
---- 第一节 建材资源
------ 一、石灰岩
------ 二、砂岩、页岩、粘土岩
------ 三、石 膏
------ 四、萤 石
------ 五、蛇纹石、石棉矿
------ 六、大理石
------ 七、花岗岩
------ 八、高岭土、长石
---- 第二节 采沙石 烧石灰
------ 一、沙、石开采
------ 二、大理石开采
------ 三、烧石灰
---- 第三节 砖 瓦
------ 一、青砖、青瓦
------ 二、机制红砖
------ 三、耐火砖
------ 四、煤渣砖
---- 第四节 水泥及其制品
------ 一、水 泥
------ 二、水泥制品
------ 三、普洱水泥厂简介
---- 第五节 其它生产
------ 一、石 棉
------ 二、萤 石
------ 三、钢门钢窗
------ 四、建筑涂料和建筑用胶
-- 第七章 化学工业
---- 第一节 钾 盐
------ 一、矿产资源
------ 二、开采及加工
---- 第二节 氯酸钾
---- 第三节 制氧气
---- 第四节 制 药
---- 第五节 炼 油
---- 第六节 电 石
---- 第七节 氮肥 腐肥
------ 一、氮 肥
------ 二、腐 肥
-- 第八章 制 盐
---- 第一节 矿产分布
---- 第二节 采卤采矿
------ 一、采 卤
------ 二、采 矿
------ 三、水溶采卤
---- 第三节 食盐生产
------ 一、方块盐
------ 二、锅 盐
------ 三、真空制精盐
------ 四、加碘除铅
---- 第四节 盐务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生产管理
------ 三、运销管理
------ 四、盐价管理
---- 第五节 主要企业简介
------ 一、磨黑盐矿
------ 二、凤岗盐矿
-- 第九章 制 糖
---- 第一节 红 糖
------ 一、压榨甘蔗
------ 二、制 糖
---- 第二节 白 糖
------ 一、传统制白糖
------ 二、机制白糖
---- 第三节 冰 糖
------ 一、土法制冰糖
------ 二、新法制冰糖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和效益
------ 一、生产组织
------ 二、产品产量
------ 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五节 措施及管理
------ 一、措 施
------ 二、生产管理
------ 三、销售管理
------ 四、税收管理
-- 第十章 制 茶
---- 第一节 茶叶加工
------ 一、初制茶加工
------ 二、精制茶加工
------ 三、茶叶包装
---- 第二节 产 品
------ 一、主要产品
------ 二、名 茶
------ 三、省、部优产品
-- 第十一章 食品工业
---- 第一节 酿 造
------ 一、米 酒
------ 二、白 酒
------ 三、代用白酒
------ 四、配制酒
------ 五、酒 精
------ 六、饮 料
------ 七、名特优产品
------ 八、墨江酒厂简介
---- 第二节 糕点糖果
------ 一、加 工
------ 二、产 品
---- 第三节 其它加工
------ 一、粮豆副食品加工
------ 二、肉食加工
------ 三、水果加工
-- 第十二章 轻纺工业
---- 第一节 造 纸
------ 一、土法造纸
------ 二、机制纸
------ 三、再生纸
---- 第二节 印 刷
------ 一、石 印
------ 二、铅 印
------ 三、彩 印
---- 第三节 制革 制鞋
------ 一、制 革
------ 二、制 鞋
------ 三、思茅皮革制品总厂简介
---- 第四节 塑料制品
---- 第五节 日用化工
------ 一、肥 皂
------ 二、火 柴
------ 三、其 它
---- 第六节 陶瓷玻璃
------ 一、土 陶
------ 二、陶 瓷
------ 三、黑古陶
------ 四、玻璃及其制品
---- 第七节 香 料
---- 第八节 锯材及加工
------ 一、锯 材
------ 二、家具生产
------ 三、其它木制品加工
---- 第九节 竹藤棕草编
------ 一、竹器(编)
------ 二、棕、草编
------ 三、藤 编
---- 第十节 五金加工
------ 一、银首饰加工
------ 二、铜器及其它加工
---- 第十一节 织染服装
------ 一、织 染
------ 二、服装加工
-- 第十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一、工业管理体制
------ 二、企业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一、行署工业局
------ 二、县工业交通(工业)局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一、生产、计划管理
------ 二、技术、质量管理
------ 三、物资、设备管理
------ 四、安全管理
------ 五、劳动、工资管理
------ 六、财务管理
---- 第四节 农机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农机技术培训
------ 三、农机研究、推广
------ 四、农机安全监理
------ 五、农机物资供应
第八编 乡镇企业管理
-- 简 述
-- 第一章 种植养殖
---- 第一节 种 植
------ 一、茶 叶
------ 二、橡 胶
------ 三、水 果
------ 四、砂 仁
------ 五、咖 啡
---- 第二节 养 殖
------ 一、养 牛
------ 二、养 猪
------ 三、养 鱼
-- 第二章 乡镇工业
---- 第一节 林副产品及加工
------ 一、原木采运
------ 二、木材加工
------ 三、松脂采集及加工
---- 第二节 建材生产
------ 一、烧砖瓦
------ 二、烧石灰
------ 三、采沙石
------ 四、水泥
---- 第三节 食品加工
------ 一、粮豆加工
------ 二、制 糖
------ 三、制 茶
------ 四、饮料加工
------ 五、糖果糕点
------ 六、果脯蜜饯、罐头食品
---- 第四节 矿 冶
------ 一、采 矿
------ 二、选 矿
------ 三、冶 炼
---- 第五节 其它加工
------ 一、农 具
------ 二、陶 器
------ 三、服 装
---- 第六节 电 力
------ 一、小水电站
------ 二、内燃机发电
-- 第三章 建筑 运输
---- 第一节 建 筑
------ 一、队 伍
------ 二、技术、设备
------ 三、效 益
---- 第二节 运 输
------ 一、畜力、机械运输
------ 二、运输企业
------ 三、效 益
-- 第四章 商业饮食服务
---- 第一节 乡村办商业
---- 第二节 饮食 服务
------ 一、饮 食
------ 二、服 务
-- 第五章 体制 管理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一、乡镇(公社、区)办企业
------ 二、村(村公所、大队)办企业
------ 三、社(合作社、生产队)办企业
------ 四、联户办企业
------ 五、户办企业
------ 六、地、县局直属企业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一、地区行署城乡集体企业管理局
------ 二、各县城乡集体企业管理局
---- 第三节 计划 统计 供销
------ 一、计 划
------ 二、统 计
------ 三、供 销
---- 第四节 生产技术管理
------ 一、实行联营接受先进技术
------ 二、培训专业人员
------ 三、引进技术人才
---- 第五节 安全、质量管理
------ 一、安全生产
------ 二、质量管理
---- 第六节 财务 劳动工资
------ 一、财 务
------ 二、劳动工资
第九编 商 业
-- 简 述
-- 第一章 市 场
---- 第一节 市场概貌
------ 一、市场构成
------ 二、网点分布
---- 第二节 城镇市场
------ 一、思茅镇市场
------ 二、宁洱镇市场
------ 三、玖联镇市场
------ 四、锦屏镇市场
------ 五、按板镇市场
------ 六、威远镇市场
------ 七、勐烈镇市场
------ 八、勐朗镇市场
------ 九、勐连镇市场
------ 十、西盟镇市场
---- 第三节 集镇市场
------ 一、磨黑市场
------ 二、通关市场
------ 三、鼠街市场
------ 四、景谷市场
------ 五、勐主市场
------ 六、上允市场
---- 第四节 农村集市
------ 一、集市类型
------ 二、集市规模
-- 第二章 商业结构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一、坐 商
------ 二、行 商
------ 三、商 贩
----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
---- 第三节 个体商业
------ 一、恢复发展
------ 二、经营状况
---- 第四节 集体商业
------ 一、供销合作社
------ 二、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 三、其他集体商业
---- 第五节 国营商业
------ 一、经营范围
------ 二、购销业务
------ 三、经济效益
-- 第三章 民族贸易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一、组织商品供应
------ 二、采购农副产品
---- 第三节 民族特需商品
------ 一、品 种
------ 二、货 源
------ 三、供 应
---- 第四节 特殊照顾
------ 一、资金照顾
------ 二、利润照顾
------ 三、价格照顾
------ 四、购销政策宽松
------ 五、运杂费补贴
------ 六、专项照顾商品
-- 第四章 商品经营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 一、纺织针织类
------ 二、百货文化类
------ 三、五金交电类
---- 第二节 石 油
------ 一、经营业务
------ 二、计划分配
------ 三、凭证供应
------ 四、层层包干
------ 五、高价、议价油
------ 六、农用柴油优待供应
---- 第三节 肉食品
------ 一、肉食品经营
------ 二、收购政策
------ 三、区内外调拨
------ 四、供应办法
------ 五、冷冻储藏
---- 第四节 糖烟酒
------ 一、食 糖
------ 二、卷 烟
------ 三、酒 类
---- 第五节 蔬 菜
------ 一、购销经营
------ 二、产销形式
-- 第五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行 业
------ 一、饮食业
------ 二、旅店业
------ 三、理发业
------ 四、照相业
------ 五、沐浴业
------ 六、洗染业
---- 第二节 经 营
------ 一、体 制
------ 二、效 益
------ 三、比 重
------ 四、价 格
-- 第六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 职工队伍
------ 一、人事管理
------ 二、工资待遇
---- 第二节 计划统计
------ 一 、商品流转计划
------ 二、商业统计
---- 第三节 财务会计
------ 一、资 金
------ 二、费 用
------ 三、利 润
---- 第四节 商品价格
------ 一、管理办法
------ 二、商品差价
------ 三、全面审价
------ 四、调整价格
---- 第五节 商业体制改革
------ 一、体制变化
------ 二、改革商品流通体制
------ 三、改革企业经营体制
-- 第七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专署工商科
------ 二、专署农产品采购局
------ 三、专署服务局
------ 四、专署商业局
------ 五、地区商业局革命委员会
------ 六、行署商业局
---- 第二节 企业事业机构
------ 一、国营专业公司
------ 二、商办工厂
------ 三、储运企业
------ 四、附属单位
第十编 供销合作
-- 简 述
-- 第一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产品采购
------ 一、统 购
------ 二、派 购
------ 三、换 购
------ 四、预 购
------ 五、奖 售
----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一、化 肥
------ 二、化学农药
------ 三、农药器械
------ 四、农用塑料薄膜
------ 五、中小农具
---- 第三节 生活用品供应
------ 一、品种及数量
------ 二、计划商品供应
------ 三、民族特需商品
------ 四、其它商品
---- 第四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
---- 第六节 购销形式
------ 一、合同购销
------ 二、门市购销
------ 三、代购代销
------ 四、货郎担
------ 五、物资交流会
-- 第二章 扶持农村商品生产
---- 第一节 扶持项目
------ 一、种植业
------ 二、养殖业
------ 三、加工业
---- 第二节 扶持措施
------ 一、配方施肥示范推广
------ 二、培训技术人员
------ 三、提供技术资料
------ 四、扶持资金
------ 五、引进子种和种苗
-- 第三章 体制和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机构设置
------ 二、机构变革
------ 三、直属机构
---- 第二节 管 理
------ 一、民主管理
------ 二、计划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四、仓储管理
------ 五、运输管理
------ 六、社员股金
------ 七、体制改革
第十一编 对外贸易
-- 简 述
-- 第一章 出口商品
---- 第一节 茶 叶
------ 一、私营出口茶
------ 二、国营调供出口茶
---- 第二节 土 产
------ 一、松香、松节油
------ 二、香料油
------ 三、蜂蜜、蜂蜡
---- 第三节 畜 产
------ 一、牛 皮
------ 二、羊 皮
---- 第四节 食 品
---- 第五节 其 它
------ 一、五金、矿产
------ 二、化工产品
-- 第二章 扶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
---- 第一节 生产资金扶持
------ 一、茶叶专项贷款
------ 二、工业品专项贷款
------ 三、生产周转金
------ 四、建厂投资
------ 五、改造低产茶园补助
------ 六、贷款扶持
---- 第二节 物资支援
------ 一、化 肥
------ 二、棉 布
------ 三、钢 材
------ 四、柴 油
---- 第三节 政策照顾
------ 一、对出口私商的照顾
------ 二、对生产、经营者的照顾
---- 第四节 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专厂
------ 一、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 二、出口生产专厂
-- 第三章 边境贸易
---- 第一节 进出口商品和总值
------ 一、进出口商品
------ 二、进出口总值
---- 第二节 主要口岸和边民互市点
------ 一、主要口岸
------ 二、边民互市点
---- 第三节 贸易方式
------ 一、边民互市
------ 二、国营公司参与交易
-- 第四章 外贸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 二、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 三、改革茶叶流通体制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一、计划体制
------ 二、计划编制及检查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资金管理
------ 二、利润及留成
------ 三、成本、费用、税金
------ 四、会计核算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一、收购价格
------ 二、进货价格
------ 三、内部调拨价格
------ 四、销售价格
---- 第五节 质量管理
------ 一、茶 叶
------ 二、畜产品
------ 三、松香、松节油
---- 第六节 仓储、运输管理
------ 一、仓储管理
------ 二、运输管理
-- 第五章 机构人员
---- 第一节 机 构
------ 一、行政管理机构
------ 二、企业单位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一、人 员
------ 二、素 质
第十二编 财政 税务 海关
-- 简 述
-- 第一章 财政收人
---- 第一节 农业税收入
---- 第二节 烟亩罚金
---- 第三节 契税 耕地占用税
------ 一、契 税
------ 二、耕地占用税
---- 第四节 工商各税及盐税
------ 一、工商各税
------ 二、盐 税
---- 第五节 国营企事业收入和专款收入
------ 一、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折旧和所得税
------ 二、事业收入
------ 三、专款收入
---- 第六节 其他收入
---- 第七节 补助收入
---- 第八节 公债 国库券
------ 一、公 债
------ 二、国库券
-- 第二章 农业税制
---- 第一节 田赋制度
------ 一、田赋、租课
------ 二、耕地税
------ 三、征实、征购、征借
---- 第二节 累进税制
---- 第三节 比例税制
---- 第四节 边疆县1949年后农业税
---- 第五节 国营农场农业税
---- 第六节 农林特产农业税
---- 第七节 农业税减免
------ 一、灾歉减免
------ 二、社会减免
---- 第八节 农业税附加
-- 第三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经济建设支出
------ 一、基本建设支出
------ 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 三、农林水气事业费
------ 四、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 五、工交商事业费支出
------ 六、城市维护费
---- 第二节 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
------ 一、教育事业费
------ 二、科学事业费
------ 三、文化事业费
------ 四、卫生事业费
---- 第三节 社会福利救济及抚恤支出
------ 一、社会福利救济事业费
------ 二、抚恤事业费
------ 三、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
------ 四、离休、退休、退职费
------ 五、其它艮政事业费
---- 第四节 行政管理费支出
------ 一、行政支出
------ 二、公安、安全支出
------ 三、司法、检察支出
------ 四、其它行政支出
---- 第五节 专项资金支出
------ 一、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
------ 二、边境建设事业费
------ 三、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 第六节 价格补贴支出
------ 一、粮油补贴
------ 二、居民肉食补贴
------ 三、其它补贴
-- 第四章 税 务
---- 第一节 清代、民国税收制度
------ 一、工商税收
------ 二、各类杂捐
------ 三、乡、保公所摊派的杂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税制
------ 一、税收制度
------ 二、开征税种
---- 第三节 税收收入及主要税源
------ 一、税收收入
------ 二、主要税源分布及变化
-- 第五章 财政税务管理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一、省统管和专署代管
------ 二、收入划分税种、支出归口包干
------ 三、下放企业、下放财权
------ 四、总额分成
------ 五、固定留成、超收分成
------ 六、收支挂钩、总额分成
------ 七、分级包干
------ 八、粮食财务包干
------ 九、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预决算管理
------ 一、编制预算
------ 二、预算调整
------ 三、决算编制和审批
------ 四、预备费比例
------ 五、冻结资金
------ 六、预算赤字及弥补
----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
------ 一、固定资产管理
------ 二、流动资金管理
------ 三、成本管理
------ 四、利润分配
------ 五、企业留利管理
------ 六、决算报表
------ 七、扶持企业发展生产
----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 一、行政事业费管理
------ 二、教育事业费管理
------ 三、卫生事业费管理
------ 四、公费医疗管理
------ 五、计划生育事业费管理
------ 六、民政事业费管理
------ 七、文化事业费管理
---- 第五节 农业财务管理
------ 一、农林水事业费管理
------ 二、农牧企业财务管理
------ 三、支援农业资金管理
------ 四、支农周转金
---- 第六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 第七节 预算外资金收支及管理
---- 第八节 税收稽征管理
------ 一、50年代的征管工作
------ 二、60、70年代的稽征管理
------ 三、80年代的稽征管理
---- 第九节 会计管理
---- 第十节 财政监督
------ 一、财政监察
------ 二、财政驻厂员制度
------ 三、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
-- 第六章 机构人员
---- 第一节 财政机构人员
------ 一、行署财政局
------ 二、县、乡财政机构
------ 三、财政人员
---- 第二节 思茅会计师事务所
---- 第三节 税务机构人员
------ 一、行署税务局
------ 二、县、乡税务机构
------ 三、税务人员
-- 第七章 海 关
---- 第一节 思茅海关
------ 一、机 构
------ 二、监督管理
------ 三、关税征收
------ 四、查缉走私
---- 第二节 孟连海关
------ 一、机 构
------ 二、监督管理
------ 三、关税征收
------ 四、查缉走私
第十三编 金 融
-- 简 述
-- 第一章 货 币
---- 第一节 实物货币
------ 一、盐 币
------ 二、贝 币
------ 三、鸦 片
---- 第二节 金属货币
------ 一、金 币
------ 二、银 币
------ 三、铜 币
------ 四、镍 币
------ 五、合金币
---- 第三节 纸 币
------ 一、富滇银行币
------ 二、殖边银行兑换券
------ 三、东方汇理银行纸币
------ 四、富滇新银行币
------ 五、法 币
------ 六、关金券
------ 七、金元券
------ 八、人民币
------ 九、外汇兑换券
------ 十、思茅钱票
------ 十二、铜元票
------ 十二、磨黑井制盐同业公会手票
------ 十三、景谷钱票
------ 十四、镇沅按板银票
---- 第四节 布 钞
------ 一、墨江布票
------ 二、江城布票
------ 三、江城县临时联合政府流通券
------ 四、磨黑盐场管理委员会盐票
-- 第二章 机 构
---- 第一节 银 行
------ 一、富滇银行在思普区机构
------ 二、富滇新银行在思普区机构
------ 三、县银行
------ 四、中国人民银行思茅地区分行
------ 五、交通银行在思茅区机构
------ 六、建设银行在思茅区机构
------ 七、农业银行在思茅区机构
------ 八、中国工商银行思茅地区中心支行
------ 九、中国银行思茅支行
---- 第二节 其他金融机构
------ 一、钱 庄
------ 二、小本借贷处
------ 三、合作金库
------ 四、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 五、信用合作社
------ 六、国家外汇管理局思茅分局
-- 第三章 存 款
---- 第一节 企业存款
---- 第二节 财政存款
---- 第三节 基本建设存款
---- 第四节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第五节 储蓄存款
------ 一、活 期
------ 二、定 期
---- 第六节 农村存款
---- 第七节 信托存款
---- 第八节 其他存款
-- 第四章 贷 款
---- 第一节 农业贷款
------ 一、国营农业贷款
------ 二、农户贷款
------ 三、农村集体贷款
------ 四、信用社贷款
------ 五、预购定金贷款
------ 六、开发性贷款
------ 七、扶贫贴息贷款
------ 八、外资国内配套贷款
---- 第二节 流动资金贷款
------ 一、工业贷款
------ 二、商业贷款
------ 三、建筑企业贷款
------ 四、个体工商业贷款
------ 五、乡镇企业贷款
---- 第三节 固定资产贷款
------ 一、技术改造贷款
------ 二、基本建设贷款
------ 三、专项贷款
---- 第四节 信托贷款
---- 第五节 其他贷款
-- 第五章 结 算
---- 第一节 同城结算
------ 一、支 票
------ 二、托收无承付
------ 三、付款委托书
---- 第二节 异地结算
------ 一、汇 兑
------ 二、托收承付
------ 三、信用证
------ 四、委托收款
------ 五、银行汇票
------ 六、商业汇票
------ 七、信用卡
-- 第六章 国家金库
---- 第一节 国家预算收入收纳
---- 第二节 国家预算支出支拨
-- 第七章 证 券
---- 第一节 股 票
------ 一、铁路股票
------ 二、大井股票
------ 三、公路股票
------ 四、民意日报社股票
------ 五、云南人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 第二节 债 券
------ 一、昭信股票
------ 二、自治彩票
------ 三、随粮公债
------ 四、靖国公债
------ 五、储蓄券
------ 六、救国奖券
------ 七、救国公债
------ 八、同盟胜利公债
------ 九、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 十、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 十一、期 票
------ 十二、国库券
------ 十三、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 十四、基本建设债券
------ 十五、财政债券
------ 十六、国家建设债券
------ 十七、特种国债
------ 十八、保值公债
------ 十九、集资债券
-- 第八章 金融管理
---- 第一节 现金管理
---- 第二节 金银管理
---- 第三节 外汇管理
---- 第四节 金融行政管理
-- 第九章 拨 款
----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 一、建筑安装工程拨款
------ 二、设备器材拨款
------ 三、其他费用拨款
---- 第二节 地质勘探拨款
---- 第三节 更新改造拨款
---- 第四节 农业拨款
---- 第五节 其他拨款
-- 第十章 保 险
---- 第一节 财产保险
------ 一、企业财产保险
------ 二、运输工具保险
------ 三、货物运输保险
------ 四、家庭财产保险
------ 五、自行车保险
------ 六、农业保险
---- 第二节 人身保险
------ 一、短期人身保险
------ 二、长期人身保险
------ 三、其他保险
---- 第三节 地震灾害财产损失理赔
------ 一、历年地震灾害财产损失理赔
------ 二、澜沧“11.6”地震灾害财产损失理赔
第十四编 粮油购销
-- 简 述
-- 第一章 粮食征购
---- 第一节 积 谷
------ 一、积 贮
------ 二、管 理
------ 三、使 用
---- 第二节 田粮赋税
------ 一、田赋征收
------ 二、征纳办法
---- 第三节 筹粮与公粮
------ 一、筹 粮
------ 二、公 粮
---- 第四节 粮食收购
------ 一、市场收购
------ 二、统 购
------ 三、合同订购
-- 第二章 粮食销售
---- 第一节 自由购销
---- 第二节 统 销
------ 一、农业销售
------ 二、非农业销售
------ 三、统销票证
---- 第三节 军 粮
--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购销
---- 第一节 收 购
---- 第二节 销 售
-- 第四章 粮油集市和议购议销
---- 第一节 粮油集市
---- 第二节 议 购
---- 第三节 议 销
-- 第五章 粮油价格
---- 第一节 统购统销前价格
---- 第二节 价格调整
-- 第六章 粮油储运与检验
---- 第一节 储 存
------ 一、仓储设施
------ 二、储粮保管
---- 第二节 调 运
------ 一、粮食调运
------ 二、调运办法
------ 三、伤亡事故处理
---- 第三节 检 验
------ 一、质量标准
------ 二、检验技术
------ 三、质量把关
-- 第七章 粮油加工
---- 第一节 土法加工
---- 第二节 机械加工
------ 一、碾 米
------ 二、制 粉
------ 三、制面条
------ 四、榨 油
------ 五、加工食品
------ 六、饲料加工
-- 第八章 管 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行政管理机构
------ 二、企事业单位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一、计 划
------ 二、统 计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资产管理
------ 二、费用管理
------ 三、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利润
第十五编 交通运输
-- 简 述
-- 第一章 道 路
---- 第一节 驿 道
------ 一、人马驿道
------ 二、驿马桥
------ 三、马站、马店
---- 第二节 公 路
------ 一、国 道
------ 二、省 道
------ 三、县乡村道
------ 四、专用道
------ 五、桥 梁
------ 六、路桥企业
---- 第三节 水 路
------ 一、澜沧江
------ 二、小黑江、威远江
------ 三、把边江、李仙江
------ 四、南卡江
------ 五、渡 口
---- 第四节 机 场
------ 一、曼连机场
------ 二、思茅机场
---- 第五节 铁路踏勘规划
------ 一、石佛铁路踏勘
------ 二、昆思铁路踏勘
-- 第二章 运 输
---- 第一节 运输工具
------ 一、人力运输工具
------ 二、畜力运输工具
------ 三、机动车辆
------ 四、水运工具
------ 五、空运工具
---- 第二节 陆 运
------ 一、人力运输
------ 二、畜力运输
------ 三、拖拉机运输
------ 四、汽车运输
------ 五、汽车运输企业
---- 第三节 水 运
------ 一、澜沧江水运
------ 二、威远江水运
------ 三、李仙江、川河水运
------ 四、梅子湖水运
---- 第四节 空 运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思茅专署(行署)交通(科)局
------ 二、县工业交通局
------ 三、事业机构
---- 第二节 公路管养
------ 一、思茅公路管理总段
------ 二、地方公路管养
---- 第三节 营运管理
------ 一、运输市场管理
------ 二、运价管理
---- 第四节 规费管理
------ 一、公路养路费
------ 二、运输管理费
------ 三、公路交通建设基金
------ 四、车辆购置附加费
----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 一、安全管理机构
------ 二、交通监理
------ 三、安全宣传
------ 四、路政管理
------ 五、肇事处理
------ 六、机场安全
------ 七、水运安全
第十六编 邮 电
-- 简 述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邮 驿
---- 第二节 邮政局
------ 一、大清邮政
------ 二、中华邮政
------ 三、人民邮政
---- 第三节 电报(信)局
------ 一、电报局
------ 二、电信局
---- 第四节 邮电局
------ 一、地区邮电局
------ 二、县邮电局
------ 三、邮电分支机构
-- 第二章 邮 政
---- 第一节 网 路
------ 一、邮 路
------ 二、邮 运
------ 三、设 备
---- 第二节 业 务
------ 一、函 件
------ 二、包 裹
------ 三、储 汇
------ 四、报刊发行
------ 五、集 邮
---- 第三节 投 递
------ 一、城市投递
------ 二、农村投递
---- 第四节 机要通信
------ 一、交通联络站
------ 二、军地办交通
------ 三、机要业务
-- 第三章 电 信
---- 第一节 长途电信线路
------ 一、线路建设
------ 二、线路管理
------ 三、线路维护
---- 第二节 电 报
------ 一、电报业务
------ 二、电报电路
------ 三、电报设备
---- 第三节 电 话
------ 一、长途电话
------ 二、市内电话
------ 三、农村电话
-- 第四章 管 理
---- 第一节 劳动人事管理
------ 一、劳动管理
------ 二、工资福利
------ 三、劳动保护
------ 四、教育培训
------ 五、干部管理
---- 第二节 经济管理
------ 一、固定资产
------ 二、财务制度
------ 三、资金管理
------ 四、物资供应
------ 五、业务总量
---- 第三节 民主管理
------ 一、工人参加管理
------ 二、职工代表大会制
---- 第四节 质量管理
------ 一、质量统计上报
------ 二、质量计划考核
------ 三、全面质量管理
---- 第五节 无线电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业务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 简 述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思茅思茅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二节 普洱宁洱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三节 墨江玖联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四节 景东锦屏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五节 景谷威远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六节 镇沅按板镇
------ 一、主街道路
------ 二、住宅建设
------ 三、供水排水
------ 四、公共建筑
------ 五、园林绿化
---- 第七节 江城勐烈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八节 孟连孟连镇
------ 一、古建筑
------ 二、主街道路
------ 三、住宅建设
------ 四、供水排水
------ 五、公共建筑
------ 六、园林绿化
---- 第九节 澜沧勐朗镇
------ 一、主街道路
------ 二、住宅建设
------ 三、供水排水
------ 四、公共建筑
------ 五、园林绿化
---- 第十节 西盟西盟镇
------ 一、主街道路
------ 二、住宅建设
------ 三、供水排水
------ 四、公共建筑
------ 五、园林绿化
-- 第二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民居住宅
------ 一、类 型
------ 二、样 式
---- 第二节 集 镇
------ 一、磨黑镇
------ 二、通关镇
------ 三、上允镇
------ 四、永平镇
------ 五、恩乐镇
------ 六、勐马镇
------ 七、整董镇
------ 八、漫湾镇
------ 九、文井镇
-- 第三章 建筑队伍
---- 第一节 地属建筑单位
------ 一、普洱区专员公署营建委员会
------ 二、思茅地区 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 三、思茅地区 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 四、思茅振华建筑公司
---- 第二节 各县县乡属建筑单位
------ 一、思茅建筑单位
------ 二、普洱建筑单位
------ 三、景谷建筑单位
------ 四、镇沅建筑单位
------ 五、景东建筑单位
------ 六、墨江建筑单位
------ 七、江城建筑单位
------ 八、澜沧建筑单位
------ 九、西盟建筑单位
------ 十、孟连建筑单位
---- 第三节 外来施工队伍
-- 第四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行政机构
------ 二、事业机构
---- 第二节 设计管理
---- 第三节 建筑管理
------ 一、施工管理
------ 二、质量监督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一、私 房
------ 二、公 房
------ 三、房地产普查
---- 第五节 城镇规划
------ 一、规划编制
------ 二、规划管理
第十八编 环境保护
-- 简 述
-- 第一章 机构和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地区环保机构
------ 二、县级环保机构
---- 第二节 管 理
------ 一、地方管理法规
------ 二、环保宣传教育
------ 三、污染源调查
------ 四、环境规划
------ 五、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 六、征收排污费
--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一、污染状况
------ 二、重点污染源
------ 三、重大污染事故
------ 四、人民来信来访
---- 第二节 污染防治
------ 一、老污染源治理
------ 二、限期治理
------ 三、“三废”综合利用
-- 第三章 环境监测与环保科技成果
---- 第一节 环境监测
------ 一、机构和人员
------ 二、监测内容
------ 三、监测成果
------ 四、固定资产及业务经费
---- 第二节 环保科技成果
------ 一、科技论文
------ 二、表彰奖励
第十九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简 述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经济概况
------ 一、1949年前的经济
------ 二、1950~1957年的经济
------ 三、1958~1976年的经济
------ 四、新时期的经济
---- 第二节 综合经济指标
------ 一、国民生产总值
------ 二、社会总产值
------ 三、工农业总产值
------ 四、国民收入
------ 五、人民生活水平
---- 第三节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一、社会总产值结构
------ 二、工农业总产值结构
------ 三、工农业内部结构
---- 第三节 流通结构
------ 一、商品流通结构
------ 二、商品销售结构
------ 三、商品调出调入结构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 一、投资方向结构
------ 二、投资所有制结构
-- 第三章 计 划
---- 第一节 机构沿革和管理体制
------ 一、机构沿革
------ 二、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 一、编制计划
------ 二、协调和执行计划
----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 一、经营范围
------ 二、商品管理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 第四章 统 计
---- 第一节 统计机构
------ 一、行署统计处
------ 二、县、乡统计机构
------ 三、部门统计
------ 四、农调队、城调队
---- 第二节 统计制度
---- 第三节 农业统计
---- 第四节 工交商业统计
------ 一、工交统计
------ 二、商业统计
---- 第五节 经济综合平衡统计
------ 一、典型调查
------ 二、人口统计
------ 三、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 四、整理统计资料
---- 第六节 统计方法和技术
-- 第五章 物 价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价格变化
------ 一、民国及其以前的物价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物价
---- 第三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
----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
------ 一、物价检查
------ 二、奖 惩
------ 三、收费和定价管理制度
-- 第六章 工商行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一、集市发展与管理
------ 二、集市建设与服务
---- 第三节 经济监督检查
---- 第四节 企业登记管理
------ 一、工商企业
------ 二、工商企业登记
----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 一、个体工商户
------ 二、管 理
----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七节 商标、广告管理
------ 一、商标管理
------ 二、广告管理
-- 第七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审计机构
---- 第二节 财政、税务和金融审计
------ 一、财政税务审计
------ 二、金融审计
----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 一、财务收支和专项资金审计
------ 二、定期审计
---- 第四节 企业审计
------ 一、财务收支审计
------ 二、承包经营责任审计
---- 第五节 基本建设审计
------ 一、在建项目和竣工决算审计
------ 二、自筹资金来源事前审计
------ 三、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项目审计
---- 第六节 部门内部审计
------ 一、内审机构
------ 二、内部审计
-- 第八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 量
------ 一、度量衡
------ 二、度量衡的改革和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
------ 一、监督管理
------ 二、采用国际标准
---- 第四节 质量监督
------ 一、监督检验网络
------ 二、产品检验
------ 三、生产许可证
-- 第九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行署物资局
------ 二、县物资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三节 采购 运输
------ 一、采 购
------ 二、运 输
---- 第四节 供应 服务
------ 一、供 应
------ 二、服 务
-- 第十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地区土地管理机构
------ 二、县、乡土地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土地利用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一、土地清查
------ 二、用地审批
------ 三、法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