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志 上册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系龙湾区有史以来首部以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地方志书,定名温州市龙湾区志。
二、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
原则,遵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地方志质量规定》要求,全面系统地反映龙湾区自然、社会的历史
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三、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以志书下限即2008年时的龙湾行政区域为限,包括永强片、状蒲片、海城
片、灵昆片。
四、本志坚持通贯古今,力求详今明古。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下限原则迄于2008年。为求记述
完整,个别事物根据实际需要酌情延伸至2010年。
五、本志遵循生不立传原则,人物传收录龙湾区和龙湾籍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已故
人物。对业绩卓著的在世人物,以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形式记述。人物表收录进士名录、获省级以上表
彰的先进人物名录、龙湾籍在外乡贤及龙湾区内高级职称者。
六、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全志共3册46篇229章,首冠总述、
大事记,编下综述,章首概述,末附分类索引等。地图与照片除部分集中于志首外,其余随文设置。大
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索引分设要目、人名、地名、图照、表格5类,并设附录
编后、修志花絮。
七、本志编章节目设置坚持事以类从原则,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为充分反映龙湾地域特色或时代
特征,个别内容根据记述需要予以升格或另设专记。
八、本志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文字力求朴实、简练、流畅。除总述、无题序外,—般述而不论。
九、本志采用第三人称,所记地域、机构、团体、组织、会议、文件等以当时称谓为准。志内各类
名称,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之后用简称。
十、本志采用纪年,中华民国以前为历史纪年,汉字书写,括注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用阿拉伯
数字书写,括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公元纪年。“民国”,特指“中
华民国”; “新中国”,指1949年10月1日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指1949年5月7日中
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温州市区之日;文中年代所涉世纪除特指外,均指20世纪。
十一、本志所用地名均为规范的地名,历史地名书写当时名称,括注今名。本志数字、标点符号、
计量单位使用,遵循国家有关新闻出版规范。
十二、本志历史数据采自历史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政府统计部门数据为准,统计
部门缺失的辅以相关部门数据。本志资料主要来自各部门材料、史籍、谱牒、方志、档案、报刊、调查
访问。照片除署名外,由各部门及区摄影协会提供或区志编辑部自行摄影、搜集和翻拍。
内容时限:
-2008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编纂委员会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凡 例
图 片
总 述
大事记
目 录
第一编 政区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先秦至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唐至清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 质
----
第二节 地 貌
--
第二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气象主要要素
----
第三节 物 候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 流
----
第二节 海洋水文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成土母壤
----
第二节 种类和分布
----
第三节 土壤成分
----
第四节 植 被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陆生生物
----
第二节 陆生植物
----
第三节 水生生物
----
第四节 药用植物
----
第五节 矿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风 灾
----
第二节 洪 涝
----
第三节 干旱
----
第四节 冰雹 龙卷风
----
第五节 地 震
----
第六节 虫灾兽害
第三编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质量
----
第一节 水环境
----
第二节 海洋环境
----
第三节 大气环境
----
第四节 声环境
--
第二章 污染源
----
第一节 工业污染源
----
第二节 农业污染源
----
第三节 生活污染源
----
第四节 交通污染源
----
第五节 其他污染源
--
第三章 污染防治
----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
----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
第四节 矿山整治
--
第四章 生态保护和建设
----
第一节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
第二节 水环境综合治理
----
第三节 农业生态保护
----
第四节 环境保护管理
第四编 土 地
--
第一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农用地
----
第二节 建设用地
----
第三节 未利用地
--
第二章 土地规划与保护
----
第一节 土地开发
----
第二节 土地规划
----
第三节 土地保护
--
第三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第三节 用地计划管理
----
第四节 地产市场管理
--
第四章 土地规费
----
第一节 地 价
----
第二节 土地赋税
----
第三节 规 费
--
第五章 国土监察
----
第一节 政策规章
----
第二节 行政执法
第五编 水利
--
第一章 防潮治涝
----
第一节 水 闸
----
第二节 堤 塘
----
第三节 水库山塘
----
第四节 河道治理
--
第二章 引水提水
----
第一节 传统提水
----
第二节 机械提水
----
第三节 引水工程
--
第三章 防汛抗灾
----
第一节 水则
----
第二节 防汛预案
----
第三节 抗旱预案
----
第四节 抗灾纪实
--
第四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经费
----
第三节 水政管理
----
第四节 执法活动
----
第五节 工程管理
第六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乡规划
----
第一节 城市建设规划
----
第二节 镇(街道)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村庄改造规划
----
第四节 沿海产业带龙湾片区建设规划
----
第五节 规划管理
--
第二章 市政设施
----
第一节 城区道路
----
第二节 排污工程建设
----
第三节 道路照明
--
第三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公共交通
----
第二节 供 电
----
第三节 供 水
----
第四节 供 气
--
第四章 园林绿化
----
第一节 公 园
----
第二节 广场 绿地
--
第五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道路清扫
----
第二节 环卫设施建设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
第六章 市政管理
----
第一节 市政设施管理
----
第二节 城市执法
第七编 交 通
--
第一章 陆路交通
----
第一节 古 道
----
第二节 公 路
----
第三节 铁 路
----
第四节 桥 涵
--
第二章 水上交通
----
第一节 海洋运输
----
第二节 内河运输
--
第三章 航空
----
第一节 机 场
----
第二节 空运
----
第三节 管理
第八编 邮政电信
--
第一章 邮 政
----
第一节 邮政沿革
----
第二节 邮政网络
----
第三节 邮政设备
----
第四节 邮政业务
--
第二章 电 信
----
第一节 营业网点
----
第二节 电 报
----
第三节 电 话
----
第四节 电话资费
--
第三章 移动通信
----
第一节 通信机构
----
第二节 通信设施与业务
第九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党员
----
第一节 党员发展
----
第二节 党员结构
--
第二章 党代会代表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第二节 代表构成
----
第三节 出席省市党代会代表
--
第三章 重要会议
----
第一节 中共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委全体委员会议
--
第四章 组织建制
----
第一节 区委员会
----
第二节 区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区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基层组织委员会
--
第五章 党务工作
----
第一节 重要决策
----
第二节 纪律检查
----
第三节 组织工作
----
第四节 宣传工作
----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六节 政法建设
----
第七节 其他党务
第十编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人大代表
----
第一节 代表产生
----
第二节 代表组成
--
第二章 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会议
--
第三章 人大常委会职责
----
第一节 重大事项决定
----
第二节 法律监督
----
第三节 工作监督
----
第四节 人事任免
----
第五节 议案与建议
----
第六节 审议工作报告
----
第七节 代表工作
----
第八节 信访工作
----
第九节 指导乡镇人大工作
第十一编 地方政府
--
第一章 政府建制
----
第一节 建区前建制
----
第二节 龙湾区人民政府
--
第二章 人民政府工作
----
第一节 重要施政纪略
----
第二节 法制工作
----
第三节 效能监察
----
第四节 信访工作
----
第五节 行政审批
----
第六节 对外交流
----
第七节 机关事务
第十二编 人民政协地方组织
--
第一章 政协委员
----
第一节 委员产生
----
第二节 委员组成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第二章 政协会议
----
第一节 政协全体委员会议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主席会议
--
第三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提案办理
----
第二节 视察调查
----
第三节 建言献策
----
第四节 联谊活动
----
第五节 反映社情民意
----
第六节 学习活动
----
第七节 文史工作
第十三编 政治运动与重大历史事件
--
第一章 惩治反革命
----
第一节 剿匪平暴
----
第二节 反霸斗争
----
第三节 反动党团特人员登记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六节 肃清托派
----
第七节 内部肃反
----
第八节 审查干部
----
第九节 社会肃残
----
第十节 政治清理
--
第二章 土地改革
----
第一节 土改准备
----
第二节 发动群众
----
第三节 阶级划分
----
第四节 没收征收
----
第五节 成果分配
----
第六节 土改检查
--
第三章 抗美援朝
----
第一节 宣传发动
----
第二节 签订公约
----
第三节 报名参军
--
第四章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
第一节 学习动员
----
第二节 思想教育
----
第三节 队伍建设
--
第五章 机关“三反”
----
第一节 组织发动
----
第二节 组织打“虎”斗争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六章 “五反”运动
----
第一节 组织准备
----
第二节 宣传发动
----
第三节 整肃“五毒”
--
第七章 农业合作化
----
第一节 互助组
----
第二节 初级社
----
第三节 高级社
--
第八章 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改造
----
第一节 改造准备
----
第二节 调查摸底
----
第三节 制定规划
----
第四节 实施改造
--
第九章 整风与反“右派”斗争
----
第一节 社会闹事
----
第二节 决策计划
----
第三节 反“右派”运动
----
第四节 农村整风运动
----
第五节 平反改正
--
第十章 “大跃进”运动
----
第一节 大摆余粮
----
第二节 大办农业
----
第三节 大办钢铁
----
第四节 大办食堂
----
第五节 大办“福利”
----
第六节 大除“四害”
----
第七节 大扫文盲
----
第八节 反“右倾”斗争
----
第九节 治山治水
----
第十节 三年困难时期
----
第十一节 战略调整
--
第十一章 人民公社
----
第一节 兴办公社
----
第二节 体制调整
----
第三节 整风整社
----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
----
第五节 政社分设
--
第十二章 “四清”运动
----
第一节 农村社教
----
第二节 城镇“五反”运动
----
第三节 城乡“四清”运动
----
第四节 “四清”运动总结
--
第十三章 上山下乡运动
----
第一节 下乡务农
----
第二节 四个面向
--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
----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
----
第二节 全面动乱
----
第三节 “一打三反”运动
----
第四节 批林整风运动
----
第五节 “批林批孔”运动
----
第六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第十五章 拨乱反正
----
第一节 揭批查
----
第二节 一批双打
----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四节 经济工作
----
第五节 政治工作
第十四编 党派 社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温州市龙湾区总支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温州市龙湾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温州市龙湾区支部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龙湾区支部委员会
----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温州市龙湾区支部委员会
----
第六节 中国致公党温州市龙湾区支部委员会
----
第七节 九三学社温州市龙湾区支社
----
第八节 温州市龙湾区无党派人士联谊会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青年团体
----
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
第五节 侨 联
----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七节 文联
----
第八节 农民团体
----
第九节 其他团体
第十五编 司法及司法行政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 机构建设
----
第二节 户政管理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经济侦查工作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禁毒工作
----
第七节 消防工作
----
第八节 信息管理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
----
第四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五节 侦查监督
----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执行工作
----
第六节 审判监督
----
第七节 司法改革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
----
第四节 安置帮教与社区矫正
----
第五节 公 证
----
第六节 律 师
第十六编 军 事
--
第一章 机构与驻军
----
第一节 宋至清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驻军
----
第四节 边(海)防
--
第二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堡寨台堠
----
第二节 其他设施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兵役
----
第三节 预备役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参加地方治安与建设
--
第五章 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国防教育
----
第三节 国防演练
--
第六章 拥政爱民
----
第一节 为民办事
----
第二节 军民共建
----
第三节 以劳养武
--
第七章 战事
----
第一节 元代及以前战事
----
第二节 明代抗倭
----
第三节 清代战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战事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