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县志

兴义县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编地方志,定名《兴义县志》。 二、编纂本志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编纂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准绳,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求实存真”的修志精神,以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三、编纂原则:(一)在批判地继承旧志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观点、资料和方法编纂新志。(二)详今略古,古为今用。(三)用事实反映历史经验教训和体现客观规律,不加评论。 四、断限:上限为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建置兴义县时,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85年。

内容时限: 1798-1985

目录

封面
图片
《兴义县志》编纂委员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兴义建县以前
---- 第二节 清嘉庆到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 第二章 现行政区
---- 第一节 城关镇
---- 第二节 下五屯区
---- 第三节 敬南区
---- 第四节 泥凼区
---- 第五节 捧蚱区
---- 第六节 乌沙区
---- 第七节 马岭区
---- 第八节 顶效区
---- 第九节 仓更区
---- 第十节 七舍区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构成
---- 第三节 人口的地域构成
---- 第四节 人口的社会构成
---- 第五节 人口的自然增长
-- 第四章 地质及矿产资源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五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势
---- 第二节 地貌分区
-- 第六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要素
---- 第二节 农业气候分区
---- 第三节 物候
----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七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河流水系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节 水利和水力资源
-- 第八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土壤分区
---- 第三节 耕作土
-- 第九章 野生植物及动物资源
---- 第一节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草场资源
----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
第二编 民族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民族状况
---- 第一节 土司制度
---- 第二节 改土归流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民族情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的习俗
---- 第一节 布依族
---- 第二节 苗族
---- 第三节 彝族
---- 第四节 回族
-- 第三章 解放后的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
---- 第二节 民族经济
---- 第三节 民族文教卫生
---- 第四节 生活变化
第三编 政治
-- 第一章 清中叶到民国时期的政治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关
---- 第二节 警察审判机关
---- 第三节 议政机构
---- 第四节 政党
---- 第五节 团体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机构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群众团体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 政治协商会议
---- 第六节 公安工作
---- 第七节 县人民检察院
---- 第八节 县人民法院
---- 第九节 司法行政
---- 第十节 人事
---- 第十一节 民政
第四编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一节 地方军事机构
---- 第二节 驻军
-- 第二章 历代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清末到民国兵役制度
---- 第二节 解放后兵役制度
-- 第三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清咸丰同治年间白旗起义军在兴义的战争
---- 第二节 清光绪末年广西会党起义军在兴义的战争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贵州军阀在兴义的争斗
---- 第四节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兴义
----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兴义人民革命武装斗争
---- 第六节 解放初期的剿匪战斗
-- 第四章 防空及人防战备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人防战备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
----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
---- 第二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及第三个五年计划
---- 第四节 第四个五年计划
---- 第五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
---- 第六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
-- 第二章 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工资管理
----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保险
---- 第四节 安全监察
-- 第三章 物资供应管理
---- 第一节 物资购进
---- 第二节 物资供应
--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市场交易
---- 第三节 市场整顿及管理
---- 第四节 工商管理
---- 第五节 度量衡管理
-- 第五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体制
---- 第二节 价格及物价管理
---- 第三节 交换比价及物价指数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及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 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
----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及管理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第三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耕作制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作物品种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六节 农场
-- 第四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第四节 林业技术
---- 第五节 采伐运销
---- 第六节 林政管理
---- 第七节 林场及林区建设
-- 第五章 畜牧兽医
---- 第一节 饲料及草场
---- 第二节 家畜养殖
---- 第三节 家禽养殖
---- 第四节 蜂及其他养殖
---- 第五节 水产
---- 第六节 疫病防治
---- 第七节 养殖场站
-- 第六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水
---- 第四节 防洪排涝
---- 第五节 水电
---- 第六节 工程管理
---- 第七节 水文站
-- 第七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农业企业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三节 运输业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商业及服务业
---- 第六节 资金及经济效益
---- 第七节 主要企业简介
-- 第八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使用与推广
---- 第二节 供应与管理及维修
-- 第九章 农业名特产品
---- 第一节 农产品
---- 第二节 林产品
第七编 工业交通建设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个体
---- 第二节 集体
---- 第三节 国营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八编 商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个体
---- 第二节 合作
---- 第三节 国营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第二章 粮油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油料购销
---- 第三节 储运加工
-- 第三章 供销合作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四节 扶持生产与收购
第九编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审计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预决算
---- 第三节 审计
---- 第四节 公债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 第三节 利润监交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与管理
---- 第二节 金融机构
---- 第三节 存款及储蓄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及贷款
---- 第六节 保险业务
---- 第七节 民间金融活动
第十编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学制
---- 第二节 教学工作
---- 第三节 经费
---- 第四节 设施
-- 第二章 私塾义学书院
---- 第一节 私塾及补习班
---- 第二节 义学及社学
---- 第三节 书院
-- 第三章 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三节 解放后的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二节 师范教育
----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 第三节 电视函授教育
---- 第四节 专业培训
---- 第五节 自学成材考试
-- 第六章 师资
---- 第一节 构成
---- 第二节 培养与进修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第十一编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卫生事业设施
---- 第一节 卫生事业单位
---- 第二节 经费及设备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流行病
---- 第二节 地方病
---- 第三节 公共卫生
---- 第四节 预防接种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医疗
---- 第一节 西医
---- 第二节 中医
---- 第三节 民间医疗事业
-- 第五章 节育手术
---- 第一节 绝育
---- 第二节 节 育
-- 第六章 医药
---- 第一节 医药生产
---- 第二节 中草药
---- 第三节 药物检验
第十二编 科技文化体育
-- 第一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活动
---- 第三节 获奖成果及项目
---- 第四节 著述辑目
-- 第二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新闻报刊
---- 第三节 图书发行
---- 第四节 图书阅览
---- 第五节 广播电视
---- 第六节 电影发行放映
---- 第七节 文物保护
---- 第八节 旅游开发
-- 第三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书法
---- 第三节 美术摄影
---- 第四节 戏剧曲艺
---- 第五节 音乐舞蹈
---- 第六节 民族民间文艺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管理及设施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三节 竞赛成绩
---- 第四节 民族民间体育
第十三编 社会
-- 第一章 生活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陈设
---- 第四节 交通工具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传统习俗
---- 第二节 优良风尚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天主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章 清末民国的社会组织
---- 第一节 宗祠
---- 第二节 会馆
---- 第三节 行会
---- 第四节 会门
---- 第五节 道门
第十四编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文物
----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及历史人物墓
---- 第三节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第四节 摩岩石刻及岩溶造像
---- 第五节 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
---- 第六节 古脊椎动物化石
---- 第七节 文物藏品
-- 第二章 风景名胜
---- 第一节 石林峰林
---- 第二节 溶洞奇观
---- 第三节 河谷胜景
---- 第四节 名泉瀑布
---- 第五节 民族古寨
---- 第六节 水库风光
---- 第七节 奇花古树
人物
-- 人物传
-- 人物述略
英名录
修志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