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戏曲志

西平县戏曲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在时间上,上限不限,下限1985年12月31日。但重点写1840年以来西平县戏曲事业兴衰起伏的史实,力求突出地方特色。 二、本志共分四大部类: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卷末设附录。 三、本志文体以语体记叙为主,叙而不论,偶有描写,绝不失实。 四、本志纪年用国号纪年和公元纪年两种。中华民国前用国号纪年,加括号附公元纪年,建国后,用公元纪年。

目录

封面
西平县戏曲志
《西平县戏曲志》领导小组名单
《西平县戏曲志》编纂工作人员
题词
--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树德题辞
-- 中共西平县委书记雷布均题辞
-- 中共西平县委副书记段太龙题辞
图片
-- (西平县 柏城剧院)
-- 现代戏《卫星楼》
-- 洪彦龙(《穴火焚绣搂》)
-- 赵匡胤(《哭四门》)
-- 包拯(《秦香莲》)
-- 孙权(《刘备招亲》)
-- 张飞(《三顾茅庐》)
-- 姜维(《收姜维》)
-- 夏侯悖(《三顾茅庐》)
-- 严嵩(《严海斗》)
-- 张忠实(《李天保吊孝》)
-- 总领官(《哭四门》)
-- 张爱莲(《李天保吊孝》)
-- 豫剧现代戏《卫星楼》剧照
-- 越调《哭四门》剧照
-- 左上:越凋《(虫八)蜡庙》中张桂兰
-- 左下:越调《牧羊圈》中宋氏
-- 右:越调《白毛女》中大春母
-- 豫剧《秦香莲》中秦香莲
-- 曲剧《掩护》中小李
-- 豫剧《人欢马叫》中吴妻
-- 《半边天》中大翠
-- 《半边天》中高飞
-- 《刘四姐》中侯七
-- 上《掩护》中春兰
-- 《半边天》中马殿奎
-- 越调《赵公明下山》中的赵公明
-- 《梅伯抱烙》中的梅伯
-- 越调《赵公明下山》中的姜子牙
-- 豫剧《芦花荡》中的张飞
-- (《西平县戏曲忠》领导小组与编辑人员合影)
-- 主编:高沛
-- 副主编:常瑞丑
-- 编辑:徐杏林
-- 编辑:赵遵贵
-- 西平县政区图

序一
凡例
目录
综述
-- 综述
图表
-- 一 大事表
-- 二 剧种表
志略
-- 一 剧种
---- 一、豫剧
---- 二、河南越调
---- 三、河南曲剧
---- 四、罗戏
---- 五、卷戏
---- 六、二夹弦
---- 七、河北梆子
---- 八、二黄
---- 九、坠子戏
-- 二 剧目
---- (一) 剧目表
---- (二) 剧目选释
------ 1、《包公坐监》
------ 2、《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 3、《原形毕露》
------ 4、《卫星与火箭》
------ 5、《半边天》
------ 6、《太阳店》
------ 7、《(虫八)蜡庙》
------ 8、《梅伯抱烙》
------ 9、《赵公明下山》
-- 三 音乐
---- (一) 声腔
------ 1、豫剧
------ 2、越调
------ 3、曲剧
---- (二)剧种音乐
------ 1、豫剧
-------- (1) 板类
[二八]
[慢板]
[流水]
[飞板]
-------- (2)伴奏
弦乐伴奏
击乐伴奏
------ 2 越调
-------- (1) [板类]
[慢板]
[阴丝板]
[流水]
[滚白]
[哭腔]
[铜器座]
[垛子]
[不咂嘴]
[杂调]
-------- (2) 伴奏
丝弦曲牌
唢呐曲牌
锣鼓伴奏
---- (三) 乐队沿革、建制与乐器
------ 1、豫剧
------ 2、越调
------ 3、曲剧
-- 四 表演
---- (一) 角色行当
---- (二) 表演身段
---- (三) 特技表演
------ 1、咬牙喷彩
------ 2、窜铡
------ 3、悬空吊辫子
------ 4、漱獠牙
------ 5、苍髯换白
------ 6、高低长靠上下高
------ 7、滚地甩发
------ 8、耍帽翅
------ 9、僵卧
---- (四) 表演选例
------ 1、越调《(虫八)蜡庙》选场《张桂兰下山》
------ 2、越调《断桥》
------ 3、豫剧现代戏《半边天》第二场《迎难而上》
-- 五 舞台美术
---- (一) 服饰
---- (二) 砌末装置
------ 1、砌末
------ 2、装置
------ 3、灯光
------ 4、布景
------ 5、化妆
---- (三) 人物扮相
------ 1、梅伯扮相
------ 2、张桂兰扮相
------ 3、秦香莲扮相
------ 4、宋氏扮相
------ 5、赵公明扮相
------ 6、姜子牙扮相
------ 7、张飞扮相
------ 8、罗老松扮相
------ 9、马殿奎扮相
------ 10、大春母扮相
------ 11、吴广兴之妻扮相
------ 12、欧阳海扮相
------ 13、小李扮相
------ 14、大翠扮相
------ 15、春兰扮相
------ 16、高飞扮相
------ 17、侯七扮相
------ 18、金占鳌扮相
-- 六 机构
---- (一) 科班
------ 1、张九河窝班
------ 2、彭素华窝班
---- (二) 戏校
------ 1、大刘堂戏校
------ 2、西平县文艺专业班
---- (三) 戏曲短训班
---- (四) 戏班
------ 1、俊秀班
------ 2、同乐班
------ 3、金刚寺班
------ 4、冯张庄班
------ 5、张圪蛸越调班
------ 6、权寨梆子班
---- (五) 业余剧团
------ 1、仪封曲剧团
------ 2、刘振平坠剧团
------ 3、吴堂越调剧团
------ 4、黄庄豫剧团
------ 5、业余剧团汇(调)演
---- (六) 专业戏曲剧团
------ 1、西平县越调剧团
------ 2、西平县豫剧团
------ 3、西平县农村文艺宣传队
---- (七) 戏剧协会
-- 七 演出场所
---- (一) 戏台
---- (二) 戏楼
---- (三) 露天舞台
---- (四) 剧院
------ 1、中山堂
------ 2、搬运剧院
------ 3、西平县人民剧院
------ 4、东风剧院
------ 5、柏城剧院
-- 八 演出习俗
---- (一) 戏班演出习俗
------ 1、破台
------ 2、亮戏
------ 3、踩台
------ 4、打闹台
------ 5、台口
------ 6、戏帽
------ 7、安台戏
------ 8、压轴戏
------ 9、打加官
------ 10、垛箱
------ 11、点戏
------ 12、供奉庄王爷
------ 13、画脸
------ 14、议帐
------ 15、身价、份子、掐头、抽头、头里跑、点戏钱等
------ 16、祭台
------ 17、滤戏
------ 18、打炮
---- (二) 古庙会等演出习俗
------ 1、庙会
------ 2、愿戏
------ 3、堂会戏
------ 4、喜庆戏
------ 5、对台戏
------ 6、开光戏
------ 7、戏报、海报
------ 8、演出禁忌
-- 九 轶闻、传说、行话、谚语
---- (一) 轶闻
------ 1、老包一声断喝,树上孩童落地
------ 2、打赌
------ 3、掉胡子不掉戏
------ 4、尤公子点戏
------ 5、救命恩人
------ 6、敬心宽二上金殿
------ 7、曹×忘戴胡子
------ 8、一边站仁,一边站仨
------ 9、救场
------ 10、摸灯戏挨了一喇叭
------ 11、应不出角也出角
---- (二) 传说
---- (三) 行话
---- (四) 戏剧谚语
-- 十 文物古迹、报刊专薯
---- (一) 文物古迹
------ 附:《关帝庙金塑神像创建舞楼碑记》
---- (二) 剧本
------ 1、《母女的心愿》
------ 2、《英雄下山》
------ 3、《半边天》
------ 4、《飞吧,燕子》
------ 5、《摘石榴》
---- (三) 理论著述
传记
-- 一 传记
---- (一) 张九河
---- (二) 彭素华
---- (三) 武国宇
---- (四) 戴玉金
---- (五) 冯纪汉
---- (六) 刘松山
---- (七) 焦向鼎
-- 二 人物表
-- 附录
---- 一 关于文艺学习班学员转移户口的请示报告
---- 二 关于转移文艺学习班学员户口、粮食关系的通知
---- 三 关于增补剧团学员的报告
---- 四 西平县1974年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次序表
---- 五 西平县关于一九七六年举行业余文艺调演时间安排的通知
---- 六 西平县一九七六年业余文艺调演时间安排的初步意见
---- 七 西平县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大会须知
---- 八 关于文艺专业班招生的通知
---- 九 关于加强影剧院治安管理的规定
---- 十 关于加强对影(剧)票管理的通知
---- 十一 西平县戏剧工作者协会章程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