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简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编纂《良渚文化简志》,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记录学术界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全面反映良渚文化遗址当今保护、宣传、管理之现状。力求资料完备、科学、合理。
二、因良渚文化至今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尚无定论,故编纂《良渚文化志》条件还未成熟,本志仅为“简志”,编纂本志的目的在于存史、致用,并为后人编纂《良渚文化志》作铺垫。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
目录
封面
良渚文化简志
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良渚文化简志》
题词
--
著名学者费孝通为良渚文化题词
--
著名学者赵朴初为良渚文化题词
图片
--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1936—2006年)
特辑(2007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
第一章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
--
第一节 良渚遗址的发现与良渚文化的命名
--
第二节 良渚文化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
--
第三节 良渚文化大遗址的分布
----
一、太湖以东遗址区
----
二、太湖以北遗址区
----
三、杭嘉湖遗址区
----
四、江淮遗址区
----
五、宁镇遗址区
----
六、宁绍遗址区
----
附:前良渚文化遗址的分布
------
一、吴家埠遗址
------
二、南湖遗址
------
三、小古城遗址
------
四、荀山遗址
------
五、张堰遗址
------
六、陶春桥遗址
------
七、老和山遗址
------
八、水田畈遗址
第二章 良渚文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群
--
第一节 良渚遗址群的分布
----
一、莫角山遗址片区
----
二、荀山遗址片区
----
三、瑶山遗址乾区
----
四、姚家墩遗址片区
----
五、塘山遗址片区
----
六、汇观山遗址片区
----
七、其他遗址点
--
第二节 良渚遗址群的类型
----
一、礼制性工程
----
一、祭坛
----
三、墓地
----
四、居址
----
五、作坊
----
六、土垣
--
第三节 良渚遗址群的等级
----
一、一级中心遗址
----
二、二级中心遗址
----
三、三级中心遗址
--
第四节 良渚遗址群的聚落演变
----
一、早期聚落
----
二、中期聚落
----
三、晚期聚落
第三章 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
--
第一节 良渚文化广泛分布的自然基础
--
第二节 古气候对良渚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良渚遗址群的地貌类型与余杭地质的发育过程
----
附:古东苕溪的变迁
第四章 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商业
--
第一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
----
一、犁耕的诞生、发展及影响
----
二、水利建设与抗洪治水
----
三、水运业与渔业
--
第二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手工业
----
一、石器
----
二、木器
----
三、竹器
----
四、陶器
----
五、玉器
----
六、纺织
----
七、漆器
----
八、骨器与象牙制品
----
九、酿酒与酒器
--
第三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商业
----
一、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商业出现的考古学依据
----
二、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商业兴起的社会基础
----
三、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商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良渚玉器
--
第一节 良渚玉器的种类
----
一、玉琮
----
二、玉璧
----
三、玉钺
----
四、玉冠状器
----
五、玉三叉形器
----
六、玉块
----
七、玉牌器
----
八、玉璜
----
九、锥形玉器
----
十、串饰
----
十一、玉镯
----
十二、动物形玉雕饰品
----
十三、砭针
----
十四、玉带钩
----
十五、其他玉器
----
附:神徽简介
------
图腾简介
------
复合件玉器简介
------
玉器用途简介
--
第二节 良渚玉文化——彩石器
--
第三节 良渚玉器的早期记载、盗挖与海外收藏
----
附:中国玉器在世界玉器中的地位
第六章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
--
第一节 良渚文化社会的基本形态
----
一、军事民主制与家长奴隶制
----
二、父系社会
----
三、方国
----
四、邦国
--
第二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政治特征
----
一、世袭
----
二、强权
----
三、尚武
----
四、尊老
--
第三节 良渚先民的饮食与服饰
----
一、饮食
----
二、服饰
--
第四节 良渚先民的体质、寿命与男女分工
----
一、良渚先民的体质与寿命
----
二、良渚先民的男女分工
--
第五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阶层
----
一、贵族
----
二、巫师
----
三、农民
----
四、工匠
----
五、奴隶
--
第六节 良渚先民住居的基本结构形态
----
一、竖穴类住居
----
二、地面类住居
----
三、高床类住居
----
四、台基类住居
--
第七节 良渚文化时期的礼制与原始宗教
--
第八节 良渚陶符与中国最早文字产生研究
--
第九节 良渚文化社会分期研究成果
--
第十节 关于“玉器时代”的讨论
----
一、玉器时代论
----
二、玉器时代否定论
第七章 良渚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关系
--
第一节 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关系
--
第二节 良渚文化与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关系
--
第三节 良渚文化与吴文化、越文化的关系
--
第四节 良渚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与去向
--
第一节 良渚文化走向衰亡的外因
--
第二节 良渚文化走向衰亡的内因
--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最后去向
第九章 良渚文化的研究、保护、宣传与良渚文化资源的利用
--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研究
----
一、良渚文化研究的最初认识阶段
----
二、良渚文化研究的确立阶段
----
三、良渚文化研究的兴旺阶段
----
四、良渚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
----
五、其他
--
第二节 良渚文化的保护
----
一、良渚文化保护的现状
----
二、良渚文化中心遗址的环境整治
----
三、良渚文化中心遗址的依法管理
----
四、良渚遗址保护领导小组与咨询机构
----
五、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及负责人
----
六、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规划
----
七、《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的制订背景与出台经过
--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宣传
----
一、新闻媒体、文艺团体、学校宣传良渚文化
----
二、博物馆、学术会议、大型庆典活动宣传良渚文化
----
三、标志性建筑等宣传良渚文化
----
附:良渚文化博物馆
------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
第四节 良渚文化资源的利用
----
一、良渚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
二、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与瓶窑镇概述
第十章 良渚文化馆藏文物精品
--
第一节 馆藏石器精品
--
第二节 馆藏陶器精品
--
第三节 馆藏玉器精品
人物
--
良渚文化的最早发现人——施昕更
--
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何天行
人物传略
--
梁思永
--
夏鼐
--
苏秉琦
--
张光直
--
俞伟超
人物简介
--
黄景略
--
张忠培
--
严文明
--
李伯谦
--
李学勤
--
徐苹芳
--
傅熹年
--
王景慧
--
王瑞珠
--
毛昭晰
--
牟永抗
--
《人物》主要参考文献
丛录
--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
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
良渚文化论著目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