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农业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求实存真,以历史资料为主体开展
编纂工作,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体现
时代特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二、志书上限为1949年,下限为2007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
三、本志采用章节体,语体文记述,以志为主,图、表、录分别依附于各类目之中,
文风力求严谨、朴实,文字力求简洁、流畅。以类系事,依事横排,依时竖写,分章、
节、目、子目和细目五个层次,逐级统属。全志卷首加序、凡例、综述、大事记,卷末
附附录、编后语。
四、各个时期的政权、官职,按当时习惯称谓记述;各种机构、部门、社会团体和
会议名称在行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人物和事件一般直书姓名,直述其事,不加褒
贬词。
五、历史纪年,民国前按习惯用法记述,用括号注明公元年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用公元纪年。
六、志书中的计量单位以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
量单位>相关规定为准。除记述史事或习惯采用汉字数字表示外,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七、采用生不立传的原则.人传者为对沙洋县农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本籍人,或外
籍在境内影响较大的人士。
八、志书资料来源,大部分录自各级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有关农业史料和农业志书,
不一一注明出处;部分摘自《沙洋概览》、《沙洋年鉴》、《沙洋当年今天》、《沙洋县志资
料稿》、《荆州地区1949-1980年农业统计资料》、《1987-2007年沙洋统计年鉴》、农业
局历年《工作总结》及部分农业工作者回忆录,1970年后,境内各区(社、镇、乡)农
技资料采用注脚,以资考证。
内容时限:
1949-2007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沙洋县农业志编委会
序
凡例
目录
综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农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机构沿革
----
二、主要职责
----
三、内设机构
----
四、二级单位
----
五、机关后勤保障
----
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
----
七、局属经济实体
--
第二节 党群组织
----
一、中国共产党沙洋区(县)农业局机关党支部
----
二、工会工作委员会
----
三、妇女联合会
----
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二章 农业资源
--
第一节 气候
----
一、光能
----
二、热量
----
三、降水
----
四、风
----
五、湿度
----
六、蒸发量
----
七、雾
--
第二节 节气
----
一、二十四节气
----
二、二十四节气含意
----
三、节气歌
--
第三节 气候谚语
----
一、短期天象预测
----
二、长期天象预测
----
三、观动物行踪测天象
----
四、观物象测天象
----
五、节令谚语
----
六、数九谚语
--
第四节 土壤
----
一、成土母质
----
二、土壤类型
--
第五节 水资源
----
一、自然水资源
----
二、水利工程
--
第六节 生物资源
----
一、植物资源
----
二、动物资源
----
三、昆虫天敌
第三章 农村经济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一、土地租佃
----
二、土地当押
----
三、土地买卖
--
第二节 个体农民所有制
----
一、减租减息
----
二、土地改革
----
三、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
--
第三节 集体农民所有制
----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
----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
----
三、人民公社
----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
第五节 土地第二轮延包
--
第六节 国家惠农政策
第四章 土壤与肥料
--
第一节 土壤
----
一、土地规划
----
二、土壤普查
----
三、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
四、土地资源
----
五、土壤资源
----
六、土壤肥力
----
七、土壤评级
----
八、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
----
九、土壤耕作制
--
第二节 肥料
----
一、肥料使用概况
----
二、肥料种类
----
三、肥料用量与施肥技术
--
第三节 测土配方施肥
----
一、测土配方施肥
----
二、测土配方成果
----
三、配方施肥效果
第五章 农作物栽培
--
第一节 农作物区划
----
一、低丘肥稻、麦(油)稻产区
----
二、岗地滨湖肥稻、麦(油)稻、肥稻稻产区
----
三、汉江平原棉、麦产区
--
第二节 耕作制度和种植(养殖)模式
----
一、民国时期耕作制度
----
二、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
----
三、种植(养殖)模式
--
第三节 粮食作物栽培
----
一、水稻
----
二、小麦
----
三、大麦
----
四、蚕豆和豌豆
----
五、粟、黍、稷、糜
----
六、高梁、玉米
----
七、豆类
----
八、甘薯、马铃薯
----
九、荞麦
--
第四节 纤维作物栽培
----
一、棉花
----
二、苧麻
----
三、黄麻
----
四、红麻
----
五、苟麻
--
第五节 油料作物栽培
----
一、油菜
----
二、芝麻
----
三、花生
----
四、蓖麻
----
五、向日葵
--
第六节 蔬菜栽培
----
一、技术宣传培训
----
二、新技术运用
----
三、新品种推广
----
四、新模式实验、推广
--
第七节 果茶栽培
----
一、果树
----
二、茶叶
--
第八节 其他经济作物
----
一、甘蔗
----
二、烟草
----
三、黄花
----
四、西瓜
----
五、荸荠
--
第九节 农业谚语
----
一、粮食作物
----
二、油料作物
----
三、纤维作物
----
四、土壤肥料
----
五、种子
----
六、其他
第六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病虫灾害
--
第二节 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
----
一、水稻病虫
----
二、小麦病虫
----
三、棉麻(纤维作物)病虫
----
四、油料作物病虫
----
五、果树病虫
----
六、蔬菜病虫
----
七、其它作物病虫
----
八、仓库害虫
--
第三节 农田杂草
----
一、杂草种类
----
二、主要杂革的特性
----
三、杂草分布
----
四、化学除草
--
第四节 鼠害
----
一、发生情况
----
二、老鼠的种类
----
三、防治方法
--
第五节 病虫防治
----
一、清末民国时期病虫防治
----
二、新中国成立后病虫防治
--
第六节 农药、农械和安全使用农药
----
一、农药品种
----
二、药械应用
----
三、安全使用农药
----
四、推广使用频振灯
第七章 农业执法
--
第一节 执法机构
--
第二节 种子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良种经营
----
三、良种选育
----
四、种子管理
--
第三节 农药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质量监管
----
三、高剧毒农药的管理
----
四、毒鼠强专项整治
--
第四节 植物检疫
----
一、检疫机构
----
二、产地植物检疫
----
三、种子市场检疫
----
四、植物调运检疫
----
五、植物疫情普查
--
第五节 肥料管理
----
一、管理范围及职能
----
二、质量监督管理
----
三、肥料纠纷调处
--
第六节 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监测
----
一、食品安全知识普及
----
二、食品监管专项整治
----
三、食品监管长效机制建立
--
第七节 农业行政处罚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清朝灾害
----
一、旱灾
----
二、水灾
--
第二节 民国灾害
----
一、旱灾
----
二、水灾
--
第三节 新中国灾害
----
一、旱灾
----
二、洪涝灾害
----
三、大风灾害
----
四、冰雹灾害
----
五、冰冻灾害
----
六、高温热害
----
七、低温冷害
----
八、连阴雨
第九章 农具、农机
--
第一节 旧式农具
----
一、耕整农具
----
一、提水抗旱工具
----
三、播种、插秧、除草工具
----
四、植保工具
----
五、收割、脱粒工具
----
六、加工工具
----
七、运输工具
--
第二节 新式农具
--
第三节 现代农业机械
----
一、耕整机械
----
二、排灌机械
----
三、播种、插秧与植保机械
----
四、收割、脱粒机械
----
五、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
六、农业运输机械
第十章 农村能源
--
第一节 薪柴、作物秸秆、煤
--
第二节 生物质能
--
第三节 太阳能
--
第四节 风能
--
第五节 电力
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
--
第一节 农业科技队伍
----
一、农业科技队伍发展状况
----
二、技术职称评聘
--
第二节 四级农科网
----
一、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
二、公社农科站
----
三、大队农科队
----
四、生产队科研组
--
第三节 科研农场
----
一、湖北省荆门农业改良场
----
二、十里铺农场
----
三、荆门县水稻原种场
--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
----
一、农技组织
----
二、农技推广
--
第五节 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
第六节 农业教育及“阳光工程”
----
一、乙种实业学校
----
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
----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
第七节 农业专业(学)协会
第十二章 农业产业化
--
第一节 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
--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
一、龙头企业
----
二、中介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三、农产品营销
--
第四节 农产品品牌
----
一、无公害食品
----
二、绿色食品
----
三、有机食品
----
四、名牌产品
第十三章 农业信息
--
第一节 传统农业信息
--
第二节 现代信息体系
--
第三节 信息服务
----
一、建立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向农民免费发送农技短信
----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
----
三、完成省农技110项目建设
----
四、做好农业统计
第十四章 农业项目
--
第一节 项目资金
--
第二节 招商引资
第十五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责
--
第二节 经费预算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一、行政经费
----
二、事业费
--
第四节 检查监督
第十六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一、先进人物
----
二、历任党委书记
----
三、历任局长
--
第三节 农业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
第四节 党代表、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
附录
--
沙洋行政区划
----
一、清代政区
----
二、民国政区
----
三、新中国政区
--
农业政令、法规及文件摘编
----
一、民国时期有关农业的部分政令
----
二、新中国成立后(1949-1983年)有关农业的部分文件
----
三、1987-2007年县级有关农业(种植)的部分文件
----
一位农业技术干部50年工资收入记录
----
农作物种子亩播种量、粮棉油密度查对表、水稻总重穗数查对表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