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志

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内容贯通古今,略古详今,重在当代,上限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断至公元2008年。为记述完整,特殊事物的下限适当延续。 二、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和篇、章、节、目结构形式,以志为主体,辅以表、图和照片。

目录

封面
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志
图片
-- 200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图中)前来互助县威远镇古城小学视察。
-- 1997年9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左三)、雷洁琼(左二)、钱伟长(左一)、王光英(右二)、钱正英(右一)在北京亲切接见互助县东山乡什巴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刘让贤(右三)。
-- 2003年8月9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女,中)及教育部部长周济(左三)来我县视察指导教育工作。
-- 省委书记强卫(前排中)到互助县丹麻镇中心学校同师生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
-- 2008年5月12日,省长宋秀岩(右二)等领导到互助县职业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县委书记车军平(左二)、县职中校长吴进文(右一)、特校副校长马灵芝(左一)陪同。
-- 1997年5月14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中)在副省长白玛(右一)、县特校副校长马灵芝(女,左一)陪同下,到互助县检查指导教育工作。
-- 省教育厅厅长王予波(右一)一行在县长师存武(后排左二)、县教育局局长张发文(左二)的陪同下,到互助县松多藏族乡调研农村少数民族学前教育。
-- 海东地委委员、县委书记车军平(中),县长师存武(左一)深入到互助县塘川镇中心学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
--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乔志旭审阅《教育志》初稿
-- 县教育局局长张发文在审定《教育志》
-- 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
-- 全县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苏教版培训
-- 教育局召开全县校长工作会议
-- 威远镇逸夫中学教师师罗娟在全县师德演讲赛上演讲
--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
-- 东和乡麻吉村扫盲班学员交流学习
-- 全县优秀教师表彰会。图为受表彰的教师
-- 全县骨干教师表彰会。图为受表彰的教师。
-- 全县学校“抓管理,促质量”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 县教育局一角
-- 互助县第一中学
-- 新建的丹麻中学教学楼
-- 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
-- 南门峡镇卷槽村明德小学教学楼
-- 互助一中教师郭颜辅导学生学习
-- 互助民族中学学生正在上课
-- 互助一中学生在上微机课
-- 互助民族中学学生上英语听力课
-- 机关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
-- 互助职中学生上烹饪课
-- 小学生在上课
-- 职中学生上机电课
-- 学生家长观摩新建的电子琴专用教室
-- 南门峡镇卷槽村明德小学教师指导学生作业
-- 红崖子沟乡中心学校学生在做实验
-- 学生表演文艺节目
-- “五环”方队经过主席台
-- 学生团体体操表演
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志编辑委员
凡例
序一
序二
概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篇 教育体制沿革
-- 第一章 科举制度
----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由来
---- 第二节 科举之路
-- 第二章 升学考试
---- 第一节 招生
---- 第二节 考试
---- 第三节 升留级
-- 第三章 寺院教育
----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 第二节 组织形式和学习内容
---- 第三节 著名高僧大德
第二篇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 第一章 儒学教育
---- 第一节 儒学沿革
---- 第二节 执教人员
---- 第三节 思想教育
---- 第四节 祭孔活动
-- 第二章 义学 书院 社学及武官学教育
---- 第一节 义学类型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书院教育
---- 第四节 社学及武官学教育
---- 第五节 经费来源
-- 第三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机构设置及幼儿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课程 教材
---- 第三节 文体活动
---- 第四节 卫生 保健
--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课时 教材 教法
---- 第四节 教学改革
----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 第六节 体育 卫生 保健
---- 第七节 劳动教育
---- 第八节 课外活动
-- 第五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课时
---- 第四节 教材 教法
----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六节 体育 卫生 保健
---- 第七节 劳动教育
---- 第八节 课外活动
第三篇 专业与社会教育
-- 第一章 专业教育及特殊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农技 农广电学校教育
---- 第三节 农机学校教育
---- 第四节 职业学校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特殊教育
-- 第二章 扫盲教育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扫盲教育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扫盲教育
---- 第三节 “两基”教育
-- 第三章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少数民族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三节 民族学校发展状况
-- 第四章 校外教育
---- 第一节 家庭教育
---- 第二节 社会教育
第四篇 教师
-- 第一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公办教师
---- 第二节 民办教师
-- 第二章 教师管理
---- 第一节 教师任用
---- 第二节 教师调配
-- 第三章 教师待遇
---- 第一节 教师政治待遇与社会地位
---- 第二节 公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 第三节 民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 第四节 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
---- 第五节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
-- 第四章 教师培训
---- 第一节 短期培训
---- 第二节 在职培训
---- 第三节 离职培训
-- 第五章 教职员工管理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教职工工作
第五篇 基础建设与经费
-- 第一章 学校建设概况
---- 第一节 “八·五”学校危房改造
---- 第二节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 第三节 集体、个人捐资建校
---- 第四节 邵逸夫捐资建校
---- 第五节 学校“五化”建设
-- 第二章 学校经费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经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
-- 第三章 校舍及设备
---- 第一节 校舍建设概况
---- 第二节 设备建设
第六篇 教育管理
-- 第一章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沿革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团体
-- 第二章 教育事业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教育督导
---- 第二节 教育教学研究
---- 第三节 普农教
---- 第四节 招生办公室
---- 第五节 电教中心
第七篇 人物
-- 第一章 历史人物
---- 第一节 历史人物传略
------ 扬景春
------ 任国钧
------ 严于瑚
------ 严克任
------ 杨焕
---- 第二节 清代科举及第人物
------ 举人
-------- 王有铭
-------- 任练邦
-------- 杨景春
-------- 蔡占珽
------ 贡生
-------- 严玉湖
-------- 王诚
-------- 李长禄
-------- 叶生彬
-------- 叶生枢
-------- 张永椿
-------- 赵延芳
-------- 孙世恭
-------- 杨景春
-------- 蔡占珽
-------- 朱积堂
-------- 雷协和
-------- 薛修正
-------- 任伦邦
-------- 常发甲
-------- 王祜
------ 禀生
------ 增生
------ 庠生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
------ 杨焕
------ 叶占甲
------ 杨文
------ 马明德
------ 席元寿
------ 王中兴
------ 马俊德
------ 申昆山
------ 李占荣
------ 杨生浓
------ 李友楳
------ 周鹏维
------ 宋连鸿
------ 王承昆
------ 王大明
------ 何成勋
------ 胡平
------ 刁玉珠
------ 李彬
------ 蒋映润
------ 刘锴
------ 东永济
------ 刘得端
------ 刘生澜
------ 包明埏
-- 第二章 先进集体
---- 第一节 荣获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
---- 第二节 荣获地(厅)级以上先进单位
-- 第三章 先进人物
---- 第一节 先进人物及特级教师
------ 刘让贤
------ 张有生
------ 何京鹏
------ 吴进文
------ 蔡相德
------ 蒋咸佩
------ 郭炳山
------ 邵守明
------ 贺生杰
------ 白玉海
---- 第二节 荣获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名录
---- 第三节 荣获地厅级先进个人名录
附录
-- 校训、校报(刊)、校歌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