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志

汾西县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7

出版时间: 1997年10月

目录

封面
汾西县志
汾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汾西县志编纂人员

凡例
图片
-- 汾西县政区图
-- 上 西山秀色
-- 中 黄土高原景观
-- 下 六月山乡
-- 县城北街
-- 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 县城集日
-- 凤凰西街街景
-- 电业局大楼
-- 凤凰东街街景
-- 县级机关大门
-- 财政局大楼
-- 煤运公司洗煤厂
-- 县水泥厂
-- 它支铁厂
-- 县城11万千伏变电站
-- 郭家店公路大桥
-- 马沟小流域治理
-- 县乡公路
-- 养羊
-- 蔬菜生产
-- 1 县电视差转台
-- 2 汾西三中教学楼
-- 3 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 4 气象观测
-- 5 书法
-- 1 勍香村唐代经幢
-- 2 师家沟清代石牌坊
-- 3 李安庄观音阁
-- 4 福洼庄村出土的石器
-- 5 县城出土的青铜器
-- 1 师家沟清代民居
-- 2 山庄婚事
-- 3 牲畜交易
-- 4 踩高跷
-- 5 面塑
-- 县级机关大院新貌
-- 小潺涧九龙泉蓄水工程
-- 汾西威风锣鼓参加太旧高速公路通车典礼
-- 姑射山风景区
-- 刘振华副省长检查机修梯田工程
-- 省长孙文盛为加楼希望小学题写校名
-- 杜五安副省长为本县乡乡镇通油路剪彩
-- 国营要家岭林场
-- 要家岭电视差转台
-- 上 封山育林
-- 左中 坝系农业
-- 右中 街头电话亭
-- 下 城关第一小学教学大楼
-- 1、中共汾西县委书记张北管
-- 2、汾西县人民政府县长仇振刚
-- 3、汾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及汾西县志编辑人员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建置
-- 第一章境域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境域
-- 第二章沿革区划
---- 第一节历史沿革
---- 第二节行政区划
-- 第三章县城 乡镇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 第四章村庄
---- 第一节自然村
---- 第二节村名考略
第二编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第二节日照 辐射
---- 第三节气温 积温
---- 第四节降水 蒸发
---- 第五节地温
---- 第六节风
---- 第七节自然历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土壤 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五章生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六章矿产
-- 第七章自然灾异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洪涝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雹灾
---- 第五节霜冻
---- 第六节虫害
---- 第七节地震
---- 第八节其它灾异
第三编人口
-- 第一章源流
---- 第一节起源
---- 第二节宗族 姓氏
---- 第三节婚姻 家庭
-- 第二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总量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出生死亡
---- 第二节人口迁移
-- 第四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性别
---- 第三节年龄
---- 第四节文化
---- 第五节职业
---- 第六节健康状况
-- 第五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自然生育
---- 第二节计划生育
第四编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体制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人民公社化
---- 第五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产业结构
---- 第二节农轻重比例
---- 第三节农村经济结构
---- 第四节消费与积累
-- 第三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城镇职工生活
第五编农业
-- 第一章耕地劳力
---- 第一节耕地
---- 第二节劳力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作物
---- 第二节耕作制度
---- 第三节农田管理
---- 第四节作物保护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资源
---- 第二节营林生产
---- 第三节果树生产
---- 第四节林木管护
-- 第四章畜牧业
---- 第一节牧坡 牧草
---- 第二节畜禽饲养
---- 第三节疫病防治
-- 第五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编织业
---- 第二节采集业
---- 第三节养殖业
---- 第四节狞猎
-- 第六章水利
---- 第一节水利工程
---- 第二节小流域治理
---- 第三节人畜饮水
---- 第四节水土保持
---- 第五节工程管护
-- 第七章农机农具
---- 第一节农具
---- 第二节农机
-- 第八章收益分配
---- 第一节收益
---- 第二节分配
-- 第九章农业区划
第六编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
---- 第二节国营
---- 第三节集体
-- 第二章煤炭工业
---- 第一节矿井建设
---- 第二节采煤
---- 第三节煤炭加工
---- 第四节运输销售
---- 第五节安全生产
-- 第三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输变电
---- 第三节用电
-- 第四章冶金机械
---- 第一节采矿炼铁
---- 第二节机械修造
-- 第五章化工建材
---- 第一节化学工业
---- 第二节建材工业
-- 第六章粮油食品
---- 第一节粮油加工
---- 第二节食品酿造
-- 第七章其它工业
---- 第一节纺织
---- 第二节服装
---- 第三节木器 陶瓷
---- 第四节造纸 印刷
第七编交通 邮电
-- 第一章交通运输
---- 第一节道路
---- 第二节运输工具
---- 第三节运输
---- 第四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铺递局所
---- 第二节邮路
---- 第三节邮务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话
---- 第二节电报 电传
第八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地质环境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公用设施
---- 第四节房产管理
-- 第二章村镇建设
---- 第一节集镇建设
---- 第二节农村建设
-- 第三章建筑施工
---- 第一节施工
---- 第二节建筑工程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环境监测
---- 第三节污染治理
第九编商业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集市贸易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购进
---- 第二节销售
-- 第四章对外贸易
-- 第五章饮食 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六章粮食
---- 第一节市场交易
---- 第二节统购统销
---- 第三节议购议销
---- 第四节储存调运
第十编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支
---- 第三节财政监督
-- 第二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存贷
---- 第四节债券
---- 第五节保险
第十一编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计划编制
---- 第二节计划实施
-- 第二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工资福利
---- 第三节劳动保护
-- 第三章工商行政
---- 第一节市场管理
---- 第二节企业登记
---- 第三节商标管理
---- 第四节合同管理
-- 第四章物价
---- 第一节物价管理
---- 第二节市场价格
-- 第五章统计
---- 第一节专业统计
---- 第二节国情调查
-- 第六章审计监督
-- 第七章标准计量
---- 第一节计量演变
---- 第二节监督管理
-- 第八章土地管理
---- 第一节地籍管理
---- 第二节土地征用
-- 第九章物资统配
第十二编教育科技
-- 第一章义学 私塾 书院
---- 第一节义学
---- 第二节私塾
---- 第三节书院
-- 第二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三章职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其它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五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进修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教育经费
-- 第七章科技
---- 第一节机构 队伍
---- 第二节科学普及
---- 第三节科研成果
第十三编党派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党员教育
---- 第四节纪律检查
---- 第五节统一战线
---- 第六节落实政策
-- 第二章其它党派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民族革命同志会
---- 第三节中国民主同盟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牺盟分会
---- 第二节工人组织
---- 第三节农民组织
---- 第四节妇女组织
---- 第五节青年组织
---- 第六节儿童组织
---- 第七节工商组织
---- 第八节其它组织
第十四编政权
-- 第一章权力机构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行政机构
---- 第一节县级政权
---- 第二节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基层政权
-- 第三章议政机构
---- 第一节参议会
---- 第二节人民政协
第十五编民政人事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基层政权建设
---- 第二节拥军优抚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第四节信访
---- 第五节婚姻登记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干部编制
---- 第二节干部结构
---- 第三节干部管理
第十六编司法
-- 第一章治安
---- 第一节治安机构
---- 第二节社会治安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案件受理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机构
---- 第二节案件审理
---- 第三节申诉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普法教育
---- 第三节民事调解
---- 第四节律师公证
第十七编军事
-- 第一章军事要地
---- 第一节关隘高地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募兵
---- 第二节志愿兵
---- 第三节义务兵
-- 第三章武装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三节人民武装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建制
---- 第二节参战
---- 第三节训练
-- 第五章兵事
第十八编文化文物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威风锣鼓
---- 第二节民间社火
---- 第三节文化网络
-- 第二章文学
---- 第一节民间文学
---- 第二节文学创作
-- 第三章艺术
---- 第一节戏剧曲艺
---- 第二节音乐
---- 第三节美术
---- 第四节书法摄影
---- 第五节电影
-- 第四章新闻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节新闻报道
-- 第五章图书档案
---- 第一节图书
---- 第二节档案
-- 第六章文物
----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古建筑
---- 第三节古墓葬
---- 第四节出土文物
---- 第五节其它文物
---- 第六节姑射山风景区
---- 第七节文物保护
第十九编卫生体育
-- 第一章防疫
---- 第一节预防
----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
-- 第二章妇幼保健
-- 第三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医疗设备
---- 第三节医疗队伍
---- 第四节医疗技术
---- 第五节治疗制度
-- 第四章医药
---- 第一节中药炮制
---- 第二节西药制剂
---- 第三节药政管理
-- 第五章体育
---- 第一节机构设施
---- 第二节传统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群众体育
第二十编民情风俗
-- 第一章民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人生礼仪
---- 第三节岁时风俗
---- 第四节民间忌讳
---- 第五节陋习
---- 第六节良风美德
-- 第二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四节天主教
-- 第三章谣谚
---- 第一节民谣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歇后语
-- 第四章方言
---- 第一节方言特点
---- 第二节语音
---- 第三节词汇
---- 第四节语法
第二十一编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刘泽
---- 吉祥
---- 傅(山严)起
---- 侯七乘
---- 邢士贞
---- 李妙斋
---- 郭寿徵
---- 陈 华
---- 要海莲
---- 李凤年
---- 李庆华
---- 金 石
---- 王奋山
---- 李步青
---- 贾耀祥
---- 王 杰
---- 赵 青
---- 赵希敏
---- 郭庆祥
---- 胡亦仁
---- 柏玉生
---- 李 汀
---- 马 云
---- 贾长明
---- 刘金龙 苟书林
-- 第二章人物录
---- 第一节烈士英名录
---- 第二节县籍闻人名录
---- 第三节在乡老红军名录
---- 第四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 第五节长教龄教师名录
附录
-- 一、历代县志序
-- 二、碑文辑录
-- 三、修志文存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