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编纂。本志书力求通过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体现《杏山乡志》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
出版时间:
1992年11月
目录
封面
图片
--
党委委员合影
--
政府领导合影
--
编志委员会成员合影
--
乡政府
--
乡政府画廊
--
乡政府院内一角
--
中心校学楼
--
卫生院门诊楼
--
农业站科技楼
--
乡敬老院
--
杏乡山在梨树县位置图
序
凡例
《杏山乡志》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特征
------
一 山脉
------
二 河流
--
第二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一 气候特征
------
二 日照
------
三 气温
------
四 降水
------
五 无霜期
------
六 冰冻
------
七 风
----
第二节 物候
------
一 动物候
------
二 植物候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一 水库
------
二 塘坝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动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低温冷害霜冻
----
第五节 风灾
----
第六节 虫害
卷二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面积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面积
--
第二章 隶属沿革
----
第一节 历史上归属
----
第二节 解放后隶属沿革
--
第三章 疆域与区划变迁
----
第一节 疆域变迁
----
第二节 行政区划演变
--
第四章 现行区划
----
第一节 南杏山村
----
第二节 北杏山村
----
第三节 大烟筒村
----
第四节 孤榆树村
----
第五节 任家村
----
第六节 獾子洞
----
第七节 东八大泉眼村
----
第八节 西八大泉眼村
------
附:杏山乡村屯名称变化对照表
卷三 人口
--
第一章 民族
--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节制生育
----
第二节 晚婚晚育
----
第三节 少生、优生、优育
----
第四节 政策措施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卷四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一 私有
------
二 土地改革
------
三 集体所有
----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革
------
一 互助组
------
二 农业合作化
------
三 人民公社化
------
四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章 作物种植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一 甜菜
------
二 黄烟
------
三 棉花
------
四 小油料作物
------
五 园艺作物
------
六 瓜类
--
第三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养殖业
----
第二节 加工业
--
第四章 生产工具
----
第一节 旧式农具
----
第二节 改良农具
----
第三节 农用运输工具
----
第四节 机动车
--
第五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行业概况
----
第三节 农业机械种类
------
一 耕作机械
------
二 排灌机具
------
三 灭虫器械
------
四 脱粒机具
--
第六章 种地方法
----
第一节 耕作习惯
----
第二节 播种方法
----
第三节 按比例间作
--
第七章 种子改良
----
第一节 大豆
----
第二节 高梁
----
第三节 谷子
----
第四节 玉米
----
第五节 其它
--
第八章 肥料
----
第一节 农家肥
----
第二节 化肥
----
第三节 菌肥
--
第九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土壤改良
------
一 挖“丰产坑”
------
二 改造破皮黄和露黄土
----
第二节 修梯田、造平原
--
第十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作物病害与防治
----
第二节 作物虫害与防治
----
第三节 草害与防治
--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卷五 林业
--
第一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资源分布
----
第二节 林种树种
----
第三节 果树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林木管护
----
第三节 林权管理
卷六 畜牧
--
第一章 资源
----
第一节 草原牧场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畜禽
------
一 畜类
------
二 禽类
--
第二章 畜牧业生产
----
第一节 役畜
----
第二节 猪
----
第三节 禽
----
第四节 牛、羊
--
第三章 饲养管理
----
第一节 役畜饲养管理
----
第二节 牧畜饲养管理
----
第三节 生猪饲养
----
第四节 禽类饲养管理
--
第四章 繁殖改良
----
第一节 品种改良
----
第二节 繁育机构
--
第五章 防疫治病
----
第一节 传染病
----
第二节 寄生虫病
----
第三节 猪禽保险
--
第六章 管理机构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队伍
卷七 水利、电业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
------
一 南湖水库
------
二 塘坝
----
第二节 提水
----
第三节 养鱼
------
一 公养
------
二 个体养鱼
----
第四节 疏浚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农村电网
----
第一节 农电的发展
----
第二节 线路设备
----
第三节 用电户及电量
----
第四节 机构
卷八 乡村企业
--
第一章 手工业作坊
----
第一节 历史简况
----
第二节 建国后手工作坊
--
第二章 集体办企业
----
第一节 建材工业
------
一 制瓦
------
二 采石
------
三 制砖
----
第二节 食品工业
----
第三节 冶金工业
----
第四节 针织、彩印、塑料工业
----
第五节 其它企业
------
一 杏山乡建筑工程队
------
二 杏山乡大车店
------
三 南杏山村办瓦盆窑
------
四 北杏山办木工厂
--
第三章 私营企业
----
第一节 铸造业
----
第二节 其它行业
卷九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交通线路
------
一 四梨公路
------
二 “哈大公路”杏山区间段
------
三 梨十公路过境段
------
四 专用公路
------
五 村屯道路
----
第二节 桥涵
------
一 桥梁
------
二 涵洞(管)
----
第三节 运输
------
一 交通运输工具
------
二 客货运输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一 交通管理
------
二 公路养护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卷十 商业、粮食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一 国营
------
二 集体
------
三 个体
----
第二节 行业
--
第二章 粮食
----
第一节 收购
----
第二节 销售
------
一 建国前销售市场
------
二 建国后粮食销售
------
三 城镇居民粮食供应
----
第三节 粮食管理
卷十一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社会保险
卷十二 乡村建设、房地产管理
--
第一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房屋建设
----
第二节 村屯道路、绿化
----
第三节 饮水
----
第四节 建筑及其行业
------
一 建筑行业
------
二 建筑形式
----
第五节 乡建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一 私产
------
二 公产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三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环境破坏和污染
------
一 环境破坏
------
二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环境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管理手段
卷十三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一 中国共产党杏山乡委员会
------
二 党员代表大会
------
三 南杏山乡总支部委员会
------
四 獾子洞乡总支部委员会
------
五 党的基层组织
------
六 党员队伍
------
七 党员教育
------
八 纪律检查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二章 政权
----
第一节 权力机构
------
一 历次人民(社员)代表大会
------
二 国民党时期议会
----
第二节 行政机构
------
一 民国时期
------
二 东北沦陷时期
------
三 解放战争时期
------
四 乡人民政府(公社)
------
五 基层政府和村民(生产)组织
----
第三节 政权建设
------
一 建国初期政权建设
------
二 小乡制政权
------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
------
四 重新建立乡政权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民团体
----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
一 青年组织
------
二 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卷十四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招(募)兵制
----
第二节 伪满“国兵”
----
第三节 国民党征兵
----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
第六节 预备役制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建制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武器管理
----
第四节 民兵活动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清朝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沦陷时期
----
第四节 国民党时期
----
第五节 人民武装部
--
第四章 驻军
----
第一节 旧政府军
----
第二节 人民军队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太平岭阻击战
----
第二节 剿匪
卷十五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旧警察机构
----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构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户籍管理
----
第六节 防火
--
第二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民事调解
----
第二节 法律事务所
----
第三节 其它业务
卷十六 文化、科技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
一 乡文化站
------
二 村屯文化室
------
三 电影放映队
----
第二节 民间文化艺术
------
一 大秧歌
------
二 二人转
------
三 话剧
------
四 其它演出形式
------
五 民间鼓乐
------
六 美术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科研单位
------
三 技术推广单位
------
四 科协基层学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普及科技成果
----
第四节 科技活动
卷十七 教育
--
第一章 建国前教育
--
第二章 建国后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客居学校
--
第三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来源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四章 教育经费
--
第五章 教育设施
--
第六章 管理机构
卷十八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疾病预防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卫生
------
一 环境卫生
------
二 食品卫生
------
三 学校卫生
----
第三节 疾病防治
------
一 传染病防治
------
二 地方病防治
--
第二章 医疗单位
----
第一节 乡卫生院
----
第二节 村卫生所
----
第三节 个体诊所
--
第三章 医生队伍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卫生经济
----
第一节 卫生事业费
----
第二节 公费医疗
卷十九 体育、广播、电视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赛事
------
一 田径
------
二 球类
--
第二章 广播、电视、报刊发行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报刊发行
卷二十 社会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社会救济、扶贫
------
一 社会救济
------
二 扶贫
------
三 五保户
----
第三节 敬老院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生活四要素
------
一 穿戴
------
二 饮食
------
三 居住
------
四 出行
----
第二节 农民收入
--
第三章 风土人情
----
第一节 婚姻
------
一 嫁娶
------
二 婚龄费用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习俗、礼仪、忌讳
------
一 习俗礼仪
------
二 忌讳
------
三 弊习
----
第四节 品德行为
--
第四章 时令节日
----
第一节 节气
----
第二节 节日
------
一 传统节日
------
二 法定节日
--------
附:二十四节气歌
--
第五章 宗教
----
第一节 天主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佛教
卷二十一 人物
--
第一章 传、传略
----
第一节 李玉林传
----
第二节 革命烈士传略
------
张贵仁
------
陈景衡
------
庞凤
------
郭启胜
------
张兴喜
------
冯永良
------
李贵忠
--
第二章 名录
----
第一节 大学生名录
----
第二节 模范人物
编后记
修志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