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序言 徐规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宋徽宗第九子、钦 宗之弟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帝位,重建宋政权。不久,宋高宗在金兵 的追击下一路南逃,最终在杭州站稳了脚跟,并将此地称为行在所,成为实 际上的南宋都城。 南宋自立国起,到最终为元朝灭亡(1279),国祚长达一百五十三年之 久。对于南宋社会,历来评价甚低,以为它国力至弱,君臣腐败,偏安一隅, 一无作为。但是近代以来,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却有不同看法,如著 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更认为: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 ①《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前绝后的。① 很显然,对宋代的这种高度评价,无论是陈寅恪还是邓广铭先生,都没 有将南宋社会排斥在外。我以为,一些人所以对南宋贬抑至深,在很大程度 上是出于对患有“恐金病”的宋高宗和权相秦桧一伙倒行逆施的义愤,同时 从南宋对金人和蒙元步步妥协,国土日睃月削,直至灭亡的历史中,似乎也 看到了它的懦弱和不振。当然,缺乏对南宋史的深入研究,恐怕也是其中的 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南宋历史悠久,国土虽只及北宋的五分之三,但人口少说也 有五千万人左右,经济之繁荣,文化之辉煌,人才之众多,政权之稳定,是历 史上任何一个偏安政权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南宋社会的认识,不仅要看 到它的统治集团,更要看到它的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看到它的军事力量, 更要看到它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看到它的人心之所向。特 别是由于南宋的建立,才使汉唐以来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传承和 发展,不至于产生大的倒退。对于这一点,人们更加不应该忽视。 北宋灭亡以后,由于在淮河、秦岭以南存在着南宋政权,才出现了北方 人口的大量南移,再一次给中国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丰 富的生产经验,从而推动了南宋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显著的 进步。 与此同时,南宋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它具体表 现为: 一是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各派的互争雄长。 南宋时候,程朱理学最终形成,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主流派道学,以 胡安国、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以谯定、李焘、李石为代表的蜀学,以陆 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此外,浙东事功学派也在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的形势下崛起,他们中有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唐 ①《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仲友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理宗朝以前,各学派 之间互争雄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是学校教育的大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南宋学校教育分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塾村校,它们在南宋都 获得了较大发展。如南宋嘉泰二年(1202),仅参加中央太学补试的士人就 达三万七千余人,约为北宋熙宁初的二百五十倍①。州县学在北宋虽多次 获得倡导,但只有到南宋才真正得以普及。两宋共有书院三百九十七所,其 中南宋占三百十所②,比北宋的三倍还多,著名的白鹿洞、象山、丽泽等书 院,都是各派学者讲学的重要场所。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私塾村校更是遍 及城乡。学校教育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南宋文化的普及,不仅应举的读 书人较北宋为多,就是一般识字的人,其比例之大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 高峰。 三是史学的空前繁荣。 通观整个南宋,除了权相秦桧执政时期,总的说来,文禁不密,士大夫熟 识政治和本朝故事,对国家和民族有很强的责任感,不少人希望借助于史学 研究,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供统治集团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南宋 重视文治,读书应举的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对史书的需要量极大,许多 人通过著书立说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许多人将刻书卖书作为谋生的手 段。这样就推动了南宋史学的空前繁荣,流传下来的史学著作,尤其是本朝 史,大大超过了北宋一代,南宋史家辈出,他们治史态度之严肃,考辨之详 赡,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四川、两浙东路、江南西路和福建路都是重要的史 学中心。四川以李焘、李心传、王称等人为代表。浙东以陈傅良、王应麟、黄 震、胡三省等人为代表。江南西路以徐梦莘、洪皓、洪迈、吴曾等人为代表, 福建路以郑樵、陈均、熊克、袁枢等人为代表。他们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 史料,也创立了新的史学体例,史书中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对后世史家产生了 ①《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三九。 ②参见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载《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111- 115期,1929年12月至1930年出版。 重大影响。 四是公私藏书十分丰富。 南宋官方十分重视书籍的搜访整理,重建具有国家图书馆性质的秘书 省,规模之宏大,藏书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前各个朝代。私家藏书更是随着 雕板印刷业的进步和重文精神的倡导而获得了空前发展。两宋时期,藏书 数千卷且事迹可考的藏书家达到五百余人,生活于南宋的藏书家有近三百 人①,又以浙江为最盛,其中最大的藏书家有郑樵、陆宰、叶梦得、晁公武、陈 振孙、尤袤、周密等人,他们藏书的数量多达数万卷至十数万卷,有的甚至可 与秘府、三馆等。 五是文学、艺术的繁荣。 南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词是两宋最具代表性 的文学形式,据唐圭璋先生所辑《全宋词》统计,在所收作家籍贯和时代可 考的八百七十三人中,北宋二百二十七人,占百分之二十六;南宋六百四 十六人,占百分之七十四,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刘克庄等都是南宋 杰出词家。宋诗的地位虽不及唐代,但南宋诗就其数量和作者来说,却大 大超过了北宋。由北方南移的诗人曾几、陈与义;有“中兴四大诗人”之称 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有同为永嘉(浙江温州)人的徐照、徐玑、翁 卷、赵师秀;有作为江湖派代表的戴复古、刘克庄;有南宋灭亡后作“遗民 诗”的代表文天祥、谢翱、方凤、林景熙、汪元量、谢枋得等人。此外,南宋 的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以及戏曲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 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南宋的民俗风情,宗教思想,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 对今天的中国也有着深刻影响。 南宋亦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正如英国学者 李约瑟所说:“对于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 气氛是不同的。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较着重科学技术方面……每当 ①参见《中国藏书通史》第五编第三章《宋代士大夫的私家藏书》,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 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 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①此话当然一点不 假,不过如果将南宋与北宋相比较,李约瑟上面所说的话,恐怕用在南宋会 更加恰当一些。 首先,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即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而言,在南 宋都获得了比北宋更大的进步和更广泛的应用。别的暂且不说,仅就将指 南针应用于航海上,并制成为罗盘针使用这一点来看,它就为中国由陆上国 家向海洋国家的转变创造了技术上的条件,意义十分巨大。再如,对人类文 明有重大贡献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发明于北宋,但这项技术的成熟与正式运 用却是在南宋。其次,在农业、数学、医药、纺织、制瓷、造船、冶金、造纸、酿 酒、地学、水利、天文历法、军器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很大进 步。可以这样说:在西方自然科学东传之前,南宋的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 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南宋军事力量虽然弱小,但军民的斗争意志却异常强大。公元1234 年,金朝为宋蒙联军灭亡以后,宋蒙战争随即展开。蒙古铁骑是当时世界上 最为强大的军队,它通过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就灭亡了西夏和金,在此前 后又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横扫了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大片土地,前锋 一直打到中欧的多瑙河流域。但面对如此劲敌,南宋竞顽强地抵抗了四十 五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从中涌现出了大量可 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反映了南宋军民不畏强暴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他们与前 期的岳飞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有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近人有言:“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前者是说,认真研究历史,可为后人提供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少犯 错误;后者是说,应该吸取历史上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去粗取精,改造、发 展,以造福人民,总之,认真研究历史,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利 于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幸福的社会。我觉得南宋可供我们借鉴反 ①《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译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思和保护利用的东西实为不少。 以前,南宋史研究与北宋史研究相比,显得比较薄弱,但随着杭州市社 会科学院主持的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编撰出版工作的基本完成,这一情 况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改变。但历史研究没有穷尽,关于南宋和南宋都 城临安的研究,尚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也还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补。 近日,欣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拟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南宋史 研究,同时出版博士文库,加强对南宋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杭州凤凰 山皇城遗址综保工程,也正从学术上予以充分配合和参与,此外还正在点校 和整理部分南宋史的重要典籍。组织编撰《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 丛书》,对于开展以上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很有意义。我相信,在汲取编撰 《南宋史研究丛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的系列丛书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我 国南宋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杭州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莫大的贡 献,故乐为之序。 2010年11月于杭州市道古桥寓所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