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族关系史 上卷

湖南民族关系史 上卷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绪论 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湖南,是中国南方一 个以汉族居民占多数,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白、壮、维吾尔等民 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全省人口为 6440.07万多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共计有657.53万多人,占全省 总人口的10.21%。其中土家族有2639534人,苗族1921495 人,侗族842123人,瑶族704 564人,白族125 597人,回族97 368人,壮族23599人,维吾尔族7939人,畲族3000余人。此外 还有聚居于桑植县境内的蒙古族近500人,聚居于城步县长安营 一带的满族200多人,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散居人口。

内容时限: 0000-2000

目录

封面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湖南远古人类和先秦时代族群
-- 第一节 湖南境内最初的先民
---- 一、湖南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化石
---- 二、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
-- 第二节 先楚时代湖南居民与族群(公元前21世纪一前770年)
---- 一、三苗、“荆蛮”及其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 二、湖南境内的古越人、濮人
---- 三、中原华夏族人的早期南迁
-- 第三节 楚国时期湖南的民族状况(公元前770-前221年)
---- 一、楚人
---- 二、“蛮”、“濮”族和越人、巴人
第二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代湖南民族与民族关系(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 第一节 湖南汉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一、汉民族的形成
---- 二、全国重心开始南移与湖南汉民族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蛮夷”民族的分布及变迁
---- 一、秦汉时期的“蛮”
---- 二、三国、魏晋和南北朝的“蛮”、“徭”、“僚”
-- 第三节 中央王朝对湖南“蛮夷”族的控制和治理
---- 一、武力“征讨”和军事镇戍
---- 二、郡县建置和“以蛮夷治蛮夷”
---- 三、赋税徭役
---- 四、开发与“化导”
-- 第四节 湖南“蛮夷”民族的反抗斗争
---- 一、相单程起义和马援葬身“五溪”
---- 二、“澧中蛮”、“漤中蛮”的反抗斗争和桓帝年间“蛮夷”起义
---- 三、“蛮夷”民族的反抗与吴、蜀、魏在“武陵五溪”的争斗
---- 四、晋代湖南“蛮夷”民族的起事
---- 五、南朝时期湖南“蛮夷”民族的反抗斗争
第三章 隋唐五代两宋时代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589-1279年)
-- 第一节 汉民族的变迁和发展
---- 一、人口变迁
---- 二、北方和中原人口大批南迁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分布与变迁
---- 一、“蛮”
---- 二、“徭”、“苗”
---- 三、“僚”、“仡伶”
-- 第三节 封建王朝对湖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
---- 一、郡县制与羁縻州制
---- 二、地方兵制和军事防戍
---- 三、赋税和“人贡”制
-- 第四节 “溪州铜柱”和“开梅山”、“经制”“南江诸蛮”
---- 一、“溪州铜柱”与马楚同湖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 二、宋王朝“开梅山”和“经制”“南江诸蛮”
-- 第五节 湖南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
---- 一、张伯靖领导的辰、锦、叙州“蛮”起义
---- 二、“北江诸蛮”的起事
---- 三、李金、陈峒起义
第四章 元明时代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271-1644年)
-- 第一节 汉民族的发展及内部结构的嬗变
---- 一、元代人口与汉民族的发展
---- 二、明代人口与湖南汉民族结构的大变迁
-- 第二节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的沿革变迁
---- 一、元代的“蛮”、“苗”、“徭”、“僚”(仡伶)
---- 二、明代的“蛮”、“土”、“苗”、“徭”、“洞蛮”和“洞苗”(侗)
---- 三、回、维吾尔、壮、白等民族进入湖南
-- 第三节 民族地区行政军事建置和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
---- 一、行政建置和军事体制
---- 二、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四节 “生苗”区的形成与明代的堡哨、“边墙”
---- 一、“生苗”与“苗疆”
---- 二、堡、哨建置
---- 三、“边墙”的兴废
---- 四、堡哨和对“边墙”的历史评价
-- 第五节 少数民族起义和反抗斗争
---- 一、元末吴天保、杨留总起义
---- 二、明初的反抗斗争
---- 三、明中后期的反抗斗争
-- 第六节 “苗军”“勤王”报国和湖广土兵抗倭
---- 一、“苗帅”杨完者及其“苗军”“勤王”报国
---- 二、湖广土兵江浙抗倭
-- 第七节 汉文化的传播与湖南少数民族第一批文人
----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湖南历史上第一批少数民族文人
第五章 清代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644-1911年)
-- 第一节 民族结构及变迁
---- 一、汉族
---- 二、土家族
---- 三、苗族
---- 四、瑶族
---- 五、侗族
---- 六、回、维吾尔、白、壮等民族
-- 第二节 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
---- 一、清初的“招抚”和羁縻政策
---- 二、“改土归流”的实施
---- 三、“生苗”区的“开辟”
-- 第三节 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瑶、侗民族起义
---- 一、起义原因
---- 二、起义经过
---- 三、起义影响
-- 第四节 乾嘉苗民大起义
---- 一、起义的酝酿和爆发
---- 二、起义军胜利进攻和清军疯狂反扑
---- 三、“吴王”政权的建立和起义军坚持斗争
---- 四、平陇保卫战和起义最后失败
---- 五、“善后”措施
-- 第五节 “苗防”与“屯政”
---- 一、建碉筑卡和“修边”
---- 二、“均田屯丁”和“屯租”制
---- 三、“防范”与“化导”
-- 第六节 清代后期湖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
---- 二、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和资本主义因素萌芽
---- 三、赵金龙、雷再浩领导的瑶民起义
---- 四、苗、土家、侗、白等民族的反抗斗争
-- 第七节 湖南少数民族在反抗列强侵略的前线
---- 一、回族将领郑国鸿与定海共存亡
---- 二、苗族将领杨岳斌率“苗疆”子弟兵援台抗法
---- 三、土家族将领罗荣光血溅大沽口
-- 第八节 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习俗的变迁
---- 一、民族地区教育的初步发展
---- 二、少数民族文人及其诗文创作
---- 三、清政府的强制“移风易俗”政策与民族习俗变迁
-- 第六章 民国时期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911-1949年)
-- 第一节 人口与民族
---- 一、人口增减与汉族居民变迁
---- 二、少数民族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湖南少数民族
---- 一、近代革命思潮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 二、凤凰辛亥起义与湘西“光复”
-- 第三节 民国前期的湖南少数民族
---- 一、民族地区的“护国”、“护法”斗争
---- 二、军阀混战和陈渠珍在湘西的割据统治
---- 三、民族地区的农民运动
---- 四、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斗争
-- 第四节 国民党对湖南少数民族的统治
---- 一、国民党在湖南民族地区统治的确立
---- 二、国民党政府有关少数民族的观念和政策及其在湖南的实施
---- 三、“国民代表大会”与“土著民族”问题
-- 第五节 “革屯”运动和各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
---- 一、湘西苗民“革屯”运动
---- 二、抗役、抗捐和“反蒋”斗争
-- 第六节 湖南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
---- 一、国民党一二八师血战嘉善、沽塘
---- 二、暂五师、暂六师抗战史绩
---- 三、“湘南徭民请缨抗日军”和瑶族的抗日斗争
---- 四、湖南土家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 五、湖南回族人民的抗日活动
-- 第七节 民国后期湖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
---- 一、经济发展状况
---- 二、国民党横征暴敛强化统治
---- 三、“三·二”事变,土匪蜂起,社会动荡不安
---- 四、湖南少数民族为最后解放而斗争
-- 第八节 文化与习俗
---- 一、学校教育
---- 二、书面文学与学术研究
---- 三、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