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农业合作史

长治市农业合作史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农业劳动互助组、农村人民公社、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等编。

内容时限: 1941-1996

出版时间: 1998年01月

目录

封面
长治市农业合作史
领导题词
序一
序二
目录
编辑会
引 言
-- 第一节长治市的地理位置
-- 第二节长治市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 第三节长治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
-- 第四节长治市的行政区划沿革及隶属关系
第一编农业劳动互助组
-- 第一章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兴起
---- 第一节农民中原有的劳动互助形式
---- 第二节农业劳动互助组的逐步兴起
-- 第二章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农业劳动互助
----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业劳动互助
---- 第三节恢复发展时期的农业劳动互助
-- 第三章农业劳动互助组织的主要形式和做法
---- 第一节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组
---- 第二节常年性定型的互助组
---- 第三节劳动互助社和各类互助合作社
-- 第四章农业劳动互助组巩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 第一节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互助组巩固发展的政治基础
---- 第二节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初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是互助组巩固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三节帮助农民克服个体经济局限和免遭阶级分化,是互助组巩固发展的客观依据
---- 第四节始终明确互助组的性质,坚持自愿、等价和民主原则,是互助组巩固发展的主观条件
-- 第五章农业劳动互助组的伟大作用和历史贡献
---- 第一节农业劳动互助组的伟大作用
---- 第二节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历史贡献
第二编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六章在激烈争论中率先试办成功十个初级社
---- 第一节试办初级社前老区农村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赖若愚提出长治各县试办农业社的意见
---- 第三节试办农业社的构想和社的组建
---- 第四节农业社试办中的激烈争论
---- 第五节试办初级社的巨大成就
-- 第七章初级农业社由点到面稳步发展
---- 第一节初级社由点到面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 第二节初级社稳步发展的概况
---- 第三节初级社的经营管理
---- 第四节初级社的整顿与巩固
---- 第五节初级社连年增产增收
-- 第八章农业初级合作化提前实现
---- 第一节农业初级合作化加速实现的背景
---- 第二节农业初级合作化后的农村形势
第三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九章高级合作化的骤然来临
---- 第一节一冬实现了农业高级合作化
---- 第二节过快并社升级的种种原因
---- 第三节过快并社升级的不良后果
-- 第十章整顿巩固高级社健全管理体制
---- 第一节制订社章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 第二节合理解决遗留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缩小社队规模,正确处理分社与联村社关系
---- 第四节坚持民主办社 改进干部作风
---- 第五节改进劳动管理 建立生产责任制
-- 第十一章农村社教中的“大辩论”
---- 第一节未起“退社风潮”,渐多“包产到户”
---- 第二节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 第三节生产建设的“大辩论”
第四编农村人民公社
-- 第十二章人民公社的建立与体制调整
---- 第一节人民公社化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全地区不到一个月实现人民公社化
---- 第三节公社初期的主要特征和严重问题
---- 第四节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
---- 第五节庐山会议后纠“左”被迫中断与“三年困难时期”
---- 第六节重新转入纠“左”轨道与“三年调整时期”
-- 第十三章“四清”和“社教”运动对人民公社的正反作用
---- 第一节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开展了“三清”运动
---- 第二节“三清”变“四清”,旨在“避免反革命复辟”
---- 第三节“四清”会战推行桃园、小站经验与贯彻《二十三条》
---- 第四节“四清”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严重后果
-- 第十四章“十年文革”对人民公社的冲击和破坏
---- 第一节“文革”初期全区的农村情况
---- 第二节关于农村“文革”的指示下达后,农村动乱日益加剧
---- 第三节调动农民进城武斗增加了农村不安定因素
---- 第四节“清队”、整党、“一打三反”造成大批冤假错案
---- 第五节“左”倾错误泛滥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 第十五章“农业学大寨”运动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 第一节全区农业劳模争相学大寨
---- 第二节“文革”前学大寨运动的积极效果
---- 第三节“文革”中学大寨运动走入岐途
-- 第十六章两年徘徊时期的人民公社
---- 第一节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及取得的初步效果
---- 第二节“左”的倾向仍然存在
第五编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
-- 第十七章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及
---- 第一节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创造体制改革前提
---- 第二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 第三节提倡“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进展不大
---- 第四节包产到劳、到户和包干到户迅速发展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及
---- 第六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巨大成就
-- 第十八章政社分设与“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
---- 第一节“政社合一”制度的改革
---- 第二节“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
---- 第三节农村合作经济指导机构的理顺和加强
-- 第十九章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 第一节减少统派购品种和提高收购价格促进了生产发展
---- 第二节主要农产品收购合同制取代统派购制的正反效应
---- 第三节增加农业投入和价格上调使农业摆脱徘徊局面
---- 第四节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就
-- 第二十章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及其体制改革
---- 第一节三中全会前,乡、村集体企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 第二节三中全会后,乡、村集体企业的迅速崛起
---- 第三节乡村集体企业的体制改革
附录一:有关农业合作历史统计资料
-- 表一:基层组织情况
-- 表二:农户、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
-- 表三:农业合作化情况
-- 表四:人民公社组织情况
-- 表五:体制改革后村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 表六:手工业合作化情况
-- 表七:农村信用社机构人员情况
-- 表八:农村供销社机构人员情况
-- 表九:耕地面积
-- 表十: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 表十一:农业现代化情况
-- 表十二:大牲畜、猪、羊年末数
-- 表十三:社会粮食总产量情况
-- 表十四:农业总产值
-- 表十五:集体粮食分配情况
-- 表十六: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附录二:农业劳模名录
-- 1950年度
-- 1952年度
-- 1953年度
-- 1954年度
-- 1955年度
-- 1957年度
-- 1958年度
-- 1961年度
-- 1962年度
-- 1964年度
-- 1979年度
-- 1981年度
-- 1985年度
-- 1989年度
-- 1991年度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