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兴农场志(1955-2000)

北兴农场志(1955-2000)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二、本志为始修志书,断限从1955年10月1日起到2000年12月31日止,时间跨度45年又92日。在此之前,北兴农场地区所发生的事件采取简要追述的方法予以适当记叙。三、全书采用主体结构式体例,使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形式。志的部分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需要时设子目。

内容时限: 1955-2000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目录

封面
北兴农场志
《北兴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北兴农场志》审定小组
《北兴农场志》编辑人员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公室
红兴隆分局史志办公室
图片
-- 北兴农场
-- 勃利种羊场运输组(摄于1955年8月)。
-- 勃利种羊场畜牧区(摄于1955年8月)。
-- 1958年,转业人员在新搭建窝棚前进行规划。
-- 1959年,转业人员在草甸子里修筑临时道路。
-- 1958年3月,转业人员乘车去三分场途中。
-- 首次收获大豆(摄于1956年10月)。
-- 农场一分场副场长赵文(后者)与场长陆德下队(摄于1956年)。
-- 完达山冬运(摄于六十年代初)。
-- 1956年部分建场人员合影。
-- 田头的午餐(摄于1959年)。
-- 转业军官陈能的马架子新家(摄于1958年)。
-- 转业军官在未完工的集体宿舍前休息(1958年4月摄于五分场二队现北兴农场十九队)。
-- 1984年,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左一)到农场检查工作,场党委书记徐洪福(右一)在汇报工作。
-- 1983年,农场开始启用知识分子担任领导干部。图为新任场长、大学毕业生刘乃根(前排右一)在生产队长会议上讲话(前排右二为书记徐洪福)。
-- 1984年,农场为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授奖,农场党委书记徐洪福(右四)正在颁奖。
-- 1997年外场人员来农场参观农机具改装,右三为农场农机科长王照泉,右四为农业科长刘文江。
-- 农场小龙头抽水站竣工后参与施工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右一水利参谋眭沐海、右二团长郑宝成,二人之间为副参谋长赵文(摄于1970年10月)。
-- 1961年,农场一分场麦收誓师大会合影。
-- 农场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合影(摄于1963年3月)。
-- 1983年农场职代会会场。
-- 1963年农场农业科成员合影。
-- 1963年4月召开的农场政治工作会议。
-- 1964年12月召开的农场首届团代会代表合影。
-- 1965年参加东北农垦总局五好职工代表会议代表合影。
-- 1964年9月首批来农场的北京知青合影。
-- 1965年,农场煤矿只有28名矿工坚持下来,图为部分人员合影。
-- 1960年3月农场一分场修理所全体人员合影。
-- 参加1961年农场第三季度机务管理及机械作业会议人员合影。
-- 参加1962年农场农业技术座谈会人员合影。
-- 1973年9月,兵团三师举办会计学习班,前排右三为三十二团(北兴农场)蔡永铭。
-- 1967年5月,参加农场飞机防治麦田杂草作业人员于十三队土飞机场合影。
-- 农场50年代机车DT-54包车组人员合影(摄于1956年6月)。
-- 农场机务人员在新进场的CK-3上合影(摄于1959年8月)。
-- 1960年5月,农场五分场机务人员在新进场的东方红机车前留影(左二为相片提供人蒋金声)。
-- 1957年,农场一分场二队一个包车组全体人员合影(后排右一为相片提供人刘江)。
-- 农场职工巩德有正在铲地。
-- 农场早期主要使用人工收割小麦。图为1971年人工码麦垛。
-- 农场职工在场院扬场(摄于80年代初期)。
-- 检查割晒质量。左一为农场总农艺师李敢峰,右一为农业科长郭汉东,中间为宣传部副部长王久贤(摄于80年代中期)。
-- 农场1983年召开的以植保为主要内容的田间现场会(右起第六人为农业科技术员张更新,第七人为农机科长金继昌)。
-- 60年代中期,农场608号机车在进行翻地作业。
-- 农场职工正在进行播种作业(摄于1978年)。
-- 90年代机械拾禾小麦作业。
-- 农场场院小型机械进行摊晒作业(摄于90年代初)。
-- 农场十二队大马力机车正在进行田间作业(摄于1999年)。
-- 北京知青刘春玲在农场九连畜舍留影(摄于70年代初)。
-- 农场九连养猪三姐妹:知识青年刘春玲、李季平和职工子弟付彩兰(摄于1971年)。
-- 农场鹿场养殖的马鹿长起鹿茸(摄于1993年)。
-- 农场畜牧科技人员在十队进行“两牛”检疫(摄于1990年)。
-- 1983年制造完成的农场采金船。
-- 1968年,大批城市青年从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来到农场(摄于上海火车站)。
-- 知青在农场连队的留影(摄于1969年)。
-- 农场学生祭扫李军烈士墓(摄于1984年)。
-- 李军烈士(前排左一)在农场仅存的照片(摄于1969年)。
-- 农场九连炊事班成员合影(摄于1970年)。
-- 团广播站人员到田间作现场宣传报道(站立播音者为知青冯秀清,摄于1971年麦收)。
-- 时任农场教师的北京知青袁大任在辅导小乒乓球队学员(摄于1979年)。
-- 1977年,农场基层民兵参加红兴隆管局训练。
-- 1984年,农场举办了“庆祝乒乓球队建队十周年”活动,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 原农场俱乐部(摄于1970)。
-- 翻新后的农场俱乐部(摄于1989年)。
-- 农场机关办公楼(摄于90年代)。
-- 农场小学教学楼(摄于90年代后期)。
-- 农场职工住宅楼(摄于2001年)。
-- 原农场五分场隆庆宣传队正在演出(摄于1963年)。
-- 70年代中期农场二十三队宣传队演出剧照。
-- 团宣传队剧照,二人转《一分钱》,赵炎(男)、尔淑萍(女)(摄于70年代)。
-- 团宣传队剧照,器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摄于1975年)。
-- 团宣传队剧照,舞蹈《日出之前》,侯金城(男)、余香琦(女,已故)(摄于70年代)。
-- 团宣传队合影(摄于1975年5月)。
-- 农场五届一次职代会会场(摄于1997年)。
-- 1986年,部分参加农场开发建设人员合影。
-- 北兴农场离休干部合影(摄于1999年7月)。
-- 1995年8月,著名相声演员、原农场五队知青赵炎回访农场。右二为赵炎,右三为张树金。
-- 80年代末,部分建场人员合影。
-- 农场自走式收获机双轮防陷改装田间现场,左二为场长范涛(摄于1992年)。
-- 管局副局长李敢峰(左三)由农场副场长乔东升(左一)陪同参观农场农机具改装情况(摄于1996年)。
-- 1993年,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樊惠(左三)由农垦科学院卢林纲(前左三)陪同来场收集根瘤菌样品,考察生物技术应用示范田,与场科技科长王国亭(左四)、推广站站长任波(左七)等人在十二队田间。
-- 2000年,八一农大杨方人教授(右二)在农场二十四队考察暗垄密试验田。右一为农业副场长沈明学,右四为种子公司经理孙学亮,左一为农业科长刘文江。
-- 1994年8月,管理局植保学会在农场召开植保技术现场会。图为与会人员在田间采集样本。
-- 1993年,在农场十二队设立冬小麦试验区。图为十二队技术员吴瑞英(右)与工人在播种。
-- 农场小麦小区试验田一角(摄于1992年)。
-- 农场二十一队职工正在进行小麦出风(摄于90年代初)。
-- 农场水稻田长势旺盛(摄于90年代末)。
-- 农场职工正在进行机械深松作业(摄于1990年)。
-- 1999年,农场职工正在进行经济作物茎秆还田作业。
-- 农场职工正在十五队收购点交售甜菜(摄于1996年)。
-- 农场正在放牧的牛群(摄于1997年)。
-- 农场林地养鹅(摄于1999年)。
-- 农场六队养猪专业户李景兰家庭养猪场(摄于1996年)。
-- 农场十五队地面青贮饲料窖正在装窖(摄于1996年)。
-- 位于农场八队的人工针叶林(摄于2002年)。
-- 1980年被划出场界的阿尔哈山,于90年代被林业局伐光(摄于2000年二十队)。
-- 农场种植的人参生长旺盛(摄于2000年)。
-- 农场正阳河源头——龙爪沟林地河床(摄于2002年11月)。
-- 农场二十队田间播种时在地头加种子、肥料(摄于1986年)。
-- 农场十三队农具场一角(摄于2000年)。
-- 1996年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王淑惠夫妇来场,在十队进行小麦、大豆种子强磁场处理。图为处理在进行中。
-- 农场挖掘机在七里嘎山下作业(摄于1998年)。
-- 1998年农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八一农大教授王法政在讲授玉米栽培技术。
-- 1999年农场举办了部分单位修志人员学习班。
-- 建于1995年的农场小学微机室。
-- 建于1980年的农场乒乓球馆。
-- 2002年6月,农场小学运动会开幕式入场式。
-- 农场畜牧培训班结业合影。前排左三为畜牧科长郭长海,左二为职教办主任李自勤,左三为畜牧副场长陈连义(摄于1990年1月)。
-- 农场二十六队遗留下的老式穿鞋戴帽房(摄于2000年)。
-- 农场新翻的草顶房(2000年摄于二十六队)。
-- 农场尚存建于60年代的砖瓦房(2000年摄于十五队)。
-- 建于1966年的倭肯河上木质金沙桥,桥桩已朽坏,用木垛支撑(摄于2002年6月)。
-- 版画《追花》。作者刘荣彦(1983年)。
-- 花卉写意《牡丹》为周恩来100周年诞辰而作。由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作者刘荣彦(1998年)。
-- 版画《梅花欢喜漫天雪》作者廖有楷(1972年)。
-- 版画《节日之夜》作者廖有楷(1972年)。
-- 2005年9月,原省委书记孙维本(中)在分局局长王有国(左二)等人陪同下,视察北兴农场林下参生长情况。
-- 2005年6月,农场场长姚树强(右一)带领农场相关人员到北京市顺义参观考察(右二杨景平、右三彭荣君、右四毛国瑞)。
-- 2005年12月,农场场长姚树强(前左二)在农场七届二次职代会上作工作报告。
-- 2003年12月,农场召开百名信誉户颁证大会,农场党委书记吴森友(右二)、场长史忠华(右四)和七台河市农村信用社副主任张德俊(右三)等人在主席台就座。
-- 2001年8月,垦区在农场举行的首次长距离光纤异地同步现场直播“北兴杯”乒乓球赛获得成功,图为直播现场。
-- 2005年9月,农场举行建场50周年庆祝活动,农场返城知青著名相声演员赵炎(右二)等人在参观农场历程展览时合影留念。
-- 2006年6月,农场京沪哈返城青年为农场引水工程募捐现场。
-- 2004年12月,农场职工肖亚农(前右)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图为他在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 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正在农场采访肖亚农(右)。
-- 2006年7月,农场组织部在世纪公园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文艺演出活动。
-- 农场十队职工在晾晒白瓜子(摄于2005年9月)。
-- 农场十三队新式牛棚(摄于2005年2月)。
-- 农场养鹿职工梁桂英正在喂鹿(摄于2002年)。
-- 2006年8月,工人们在焊接从倭肯河向场部引水的主管道。
-- 农场大马力机车在作业(摄于2006年)。
-- 农场场部全景远眺(摄于2006年2月)。
-- 途经农场场区重修后的308省道(摄于2006年2月)。
-- 农场小区一瞥(摄于2006年2月)
-- 2006年10月竣工使用的北兴净水厂。
序言
前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自然地理建置建场
--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位置场域
---- 第二节 地质
---- 第三节 地势地貌植被
---- 第四节 山脉山地
---- 第五节 水文
---- 第六节 土壤
---- 第七节 生物资源
---- 第八节 气候
---- 第九节 自然灾害
-- 第二章 建置
---- 第一节 行政隶属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场域
-- 第三章 建场
---- 第一节 垦前史
---- 第二节 荒原踏查
---- 第三节 勃利种羊场与密山县农场
---- 第四节 建立金沙农场
---- 第五节 组建北兴农场
---- 第六节 场部
---- 第七节 居民点
第二编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二章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兴办家庭农场
---- 第二节 双层经营体制
---- 第三节 土地承包与出租
---- 第四节 农机具转让
-- 第三章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厂长(经理)负责制
---- 第二节 承包经营
---- 第三节 三项制度改革
---- 第四节 租赁拍卖兼并破产
---- 第五节 股份制改造
-- 第四章 分配制度改革
---- 第一节 工资加奖励
---- 第二节 浮动工资制
---- 第三节 农业纯效益分配
---- 第四节 工业分配制度
---- 第五节 风险机制和风险收入
第三编 经济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作物及产量
---- 第三节 耕地耕作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种子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七节 旱作栽培
---- 第八节 水田
---- 第九节 经济作物
---- 第十节 农业技术队伍
-- 第二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农机设备
---- 第三节 农机管理
---- 第四节 田间作业
---- 第五节 农机修理
---- 第六节 农机安全
---- 第七节 农机队伍与培训
-- 第三章 畜牧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畜牧生产发展思路
---- 第三节 畜牧生产体制
----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五节 饲料
---- 第六节 畜禽生产
---- 第七节 饲养引进改良
---- 第八节 疫病与防疫
---- 第九节 渔业生产
---- 第十节 畜牧队伍与培训
---- 第十一节 草场资源及管理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林业资源
---- 第三节 林木采伐
---- 第四节 营林植树
---- 第五节 果木采集林副产品
---- 第六节 林政管理
---- 第七节 护林防火
-- 第五章 工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发展思路与产值
---- 第三节 矿产业
---- 第四节 机械制造加工业
----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业
---- 第六节 木材加工业
---- 第七节 建材业
---- 第八节 酿造业食品加工业
---- 第九节 其他工业行业
-- 第六章 建筑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建筑工程
---- 第三节 房屋样式装潢
---- 第四节 建筑材料
---- 第五节 设计施工
---- 第六节 房产管理
---- 第七节 房产改革
---- 第八节 城镇规划与建设
---- 第九节 建筑管理
---- 第十节 公益事业建设
-- 第七章 水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水利规划
----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四节 灌区
---- 第五节 蓄水工程与堤防
---- 第六节 水利工程施工
---- 第七节 防汛
---- 第八节 水政水资源管理
-- 第八章 粮食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粮食保管设施
---- 第三节 场院管理
---- 第四节 供应上交销售
---- 第五节 粮食管理政策
---- 第六节 外贸
-- 第九章 电力通信
---- 第一节 电力
---- 第二节 通信
-- 第十章 交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货运
---- 第四节 客运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第十一章 物资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物资采购
---- 第三节 物资管理
---- 第四节 物资销售
---- 第五节 石油
-- 第十二章 商业与服务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商业
---- 第三节 废品收购与土特产收购
---- 第四节 农贸市场
---- 第五节 服务业
第四编 经营管理
-- 第一章 企业管理体制
---- 第一节 技师负责制
---- 第二节 党委领导下场长分工负责制
---- 第三节 三十二团准军事体制
---- 第四节 场长负责制
---- 第五节 企业集团
---- 第六节 职工代表大会制
-- 第二章 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
---- 第四节 经济发展指标
-- 第三章 计划统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长远规划
---- 第四节 各类计划
---- 第五节 统计
-- 第四章 财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财会业务管理
---- 第三节 流动资金管理
---- 第四节 专项基金管理
---- 第五节 国有固定资产管理
---- 第六节 成本核算
---- 第七节 财务状况
---- 第八节 家庭农场财务
---- 第九节 财会队伍及培训
-- 第五章 劳动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职工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第四节 劳动工资
---- 第五节 退休退职
-- 第六章 安全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安全措施
---- 第三节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 第七章 审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基础审计
---- 第三节 专项审计委托审计审计调查
---- 第四节 内业建设
-- 第八章 土地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土地利用
---- 第三节 土地管理政策
---- 第四节 土地划界
---- 第五节 土地管理
-- 第九章 工商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十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水土流失及治理
---- 第四节 环境治理
-- 第十一章 金融
---- 第一节 农业银行办事处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办事处
第五编 政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北兴基层组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的建设
---- 第四节 整顿党组织
-- 第二章 干部人事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五节 机构定编与机构改革
---- 第六节 老干部
-- 第三章 宣传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思想宣传与通讯报道
---- 第三节 理论学习
---- 第四节 统战宗教侨属
-- 第四章 纪检监察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党纪与党风建设
---- 第三节 纪检案件查处
-- 第五章 信访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信访案件
---- 第三节 信访制度和信访预防
-- 第六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武器装备管理
---- 第四节 兵役
-- 第七章 工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工会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民主管理
---- 第四节 劳动竞赛劳模管理
---- 第五节 生活福利
-- 第八章 妇女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女工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女工保护和维权
---- 第四节 少儿与托幼工作
---- 第五节 妇女竞赛活动
-- 第九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历届团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主要工作
---- 第五节 少先队工作
-- 第十章 政法委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政法队伍建设
-- 第十章 公安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刑侦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户籍文秘
---- 第五节 消防
---- 第六节 公安交通管理
---- 第七节 公安建设
-- 第十二章 检察
-- 第十三章 法庭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案件审判
-- 第十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民事调解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四节 协办公证
第六编 科教文体卫
-- 第一章 科技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组织与机构
---- 第四节 科技管理
---- 第五节 科技实验与科技推广
---- 第六节 科技普及
-- 第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设备
---- 第三节 学制教改勤工俭学
---- 第四节 各类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社会办学
---- 第七节 师资
---- 第八节 各学校领导
-- 第三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第三节 群众文化
---- 第四节 文学艺术
---- 第五节 广播
---- 第六节 电影
---- 第七节 电视
---- 第八节 档案文秘
---- 第九节 遗迹景观
---- 第十节 地名录
---- 第十一节 史志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竞技体育
---- 第四节 群众体育
---- 第五节 少年乒乓球队
---- 第六节 体育教育
-- 第五章 卫生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卫生医疗制度
---- 第三节 职工医院
---- 第四节 医疗和护理
---- 第五节 医药医疗设备
---- 第六节 卫生防疫妇幼保健
---- 第七节 民间医疗个体医疗
第七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来源
---- 第二节 人口数量
---- 第三节 人口构成与分布
---- 第四节 人口普查
---- 第五节 人口控制
--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三节 北兴精神与北大荒精神教育
---- 第四节 文明创建活动小康队建设
---- 第五节 环境建设
---- 第六节 精神文明建设投入
---- 第七节 居民区管理
---- 第八节 新风俗新风尚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婚丧管理
---- 第二节 抚恤拥军复转安置
---- 第三节 残疾人事业
---- 第四节 社会福利事业
-- 第四章 税务
---- 第一节 国税
---- 第二节 地税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社会保险
---- 第三节 人寿保险
---- 第四节 财产保险
-- 第六章 邮电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投递线路
---- 第三节 经营业务
-- 第七章 社会风俗
---- 第一节 法定节日
---- 第二节 民族节日
---- 第三节 喜庆习俗
---- 第四节 哀丧之礼
---- 第五节 陋习
-- 第八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穿着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日用品
-- 第九章 语言谚语
---- 第一节 语音与语汇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姓氏
-- 第十章 政事纪要
---- 第一节 肃反运动
---- 第二节 整风与反右
---- 第三节 “大跃进”运动
----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
----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 第六节 “双打”运动
---- 第七节 摘帽子和改成分
第八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刘庆瑞
---- 马垦
---- 赵文
---- 秦锦富
---- 丁厚
---- 李军
---- 黄琪玲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农场领导
------ 王书友
------ 李彦春
------ 元光
------ 阎吉华
------ 周来俭
------ 王树德
------ 郑成宝
------ 李伯厚
------ 安永贵
------ 刘清泉
------ 赵青山
------ 赵保安
------ 徐洪福
------ 刘乃根
------ 赵栋
------ 李敢峰
------ 王长远
------ 范涛
------ 赵登臣
------ 张玉林
------ 马朝君
------ 王本庭
------ 王凯村
------ 吴森友
------ 陆德
------ 付明贤
------ 朱亭会
---- 第二节 英雄模范
------ 高贤亮
------ 王世朋
------ 李庆财
------ 王国昌
------ 杨占林
------ 蔡玉民
------ 徐仲亮
------ 孟宪雨
------ 许吉利
------ 周炎
------ 魏荦
---- 第三节 社会名人
------ 万宇
------ 巩德有
------ 刘荣彦
------ 刘永革
------ 杨遇泰
------ 杜若飞
------ 肖亚农
------ 张玉林
------ 张建贺
------ 张树金
------ 陆辛生
------ 吴学先
------ 陈丽萍
------ 赵炎
------ 胡宗琪
------ 侯裕台
------ 闻黎明
------ 徐小懿
------ 徐克均兄妹
------ 韩晟昊
------ 韩美兰
------ 谢景莲
------ 廖有楷
------ 黎叶梅
-- 第三章 人物表录
---- 第一节 农场领导更迭
---- 第二节 英模人物
---- 第三节 知名人士
---- 第四节 莘莘学子
---- 第五节 机关科室领导
-- 第四章 人物名录
---- 第一节 1955年建场人员
---- 第二节 已退休高级科技人员
---- 第三节 抗战时期参加工作人员
附录
-- 历史文献
---- 省农管厅就金沙农场上报的有关编制报告的批复
---- 金沙农场场址规划工作报告
---- 兴办家庭农场实施方案
-- 回忆录
---- 建场初期生活片断
---- 从龙湖到北兴
---- 我和北兴
---- 灾年之后
---- 荒年创收
---- 难忘的时刻
---- 难忘的北兴
---- 人桥
---- 风雪三昼夜
---- 又回北大荒
---- 我人生的第一课堂
---- 王治平喝七碗牛奶——北大荒生活趣闻一则
---- 中日邦交一枝花
-- 诗文
---- 土地上
---- 知青墓
---- 山居
---- 秋暮
---- 我们是黑土地的年轻人
---- 我骄傲我是北兴人
---- 我的北大荒
---- 红霞烧亮了金沙河畔
---- 啊,乌拉草
---- 无词的歌
---- 长大我也成了你
---- 我爱家乡的大豆花
---- 千淘万淘始见金——北兴金矿一瞥
---- 我与诗
---- 三个女人的爱
---- 走出孤独找到自我
---- 四只小鸟
-- 传说与趣事
---- 新编柞山正阳屯
---- 索落庙
---- 七里嘎巧歼敌
---- 北兴之怪
---- 新编石人山传说
---- 铜钱之谜
-- 逸闻故事
---- “狗熊”进地
---- 野猪进村
---- 背狼
-- 限外辑要
---- 一、大事记
---- 二、要事记略
---- 三、农场领导更迭
修志始末
《北兴农场志》(1955~2000)撰稿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