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县磐东区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1.本志书务求真实反映本区的历史和现状。而编纂内容,重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时代上,以求符合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要求。
2.为方便读者了解本区概貌,故设“概述”篇,并将其置于篇首。
3.本志编纂年代断限。上限无限,(实际以、清为起点),下限断于1985年。
目录
封面
揭阳县磐东区志
磐东区志编纂领导小组及编写人员名单
图片
--
揭阳县磐东区政区图
--
揭阳县磐东区公所
--
新北河大桥
--
乔林天后古庙
--
棉浦节孝亭
凡例
序言一
序言二
概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区名原流
--
第二章 清代、民国时期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第二篇 地理概况
--
第一章 位置、面积、地形
--
第二章 气候、雨量
--
第三章 土壤、水域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水域
--
第四章 道路、桥梁、渡口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渡口
----
第四节 雨亭
--
第五章 村庄、人口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七章 土特产
第三篇 政治
--
第一章 地方选举
----
第—节 民国时期区乡选举
----
第二节 建国后区乡人代会
--
第二章 区乡政权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建国后区、乡政权机构
----
第三节 乡(村)政权机构
--
第三章 民政和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拥军优抚
----
第二节 复员安置
----
第三节 救灾救济
----
第四节 福利事业
--
第四章 政法
----
第一节 治安保卫
----
第二节 司法法庭
--
第五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其它党派
----
第三节 人民团体
--
第六章 红白旗(会乡)械斗
--
第七章 人民革命斗争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1925-1936)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
第八章 历次政治运动纪略
----
第一节 减租退押
----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整风反右
----
第五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第六节 “四清”运动
----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
第八节 拨乱反正
第四篇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
----
第三节 建国后的农业管理和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种植业
----
第五节 农业耕作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推广
----
第六节 养殖业
----
第七节 水利与电力
----
第八节 农机
----
第九节 建国后农民生活的改善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建国后群众营林
----
第二节 北山林场
--
第三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
----
第二节 建国后的乡镇企业
--
第四章 商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变革
----
第二节 职能作用的发挥
--
第六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粮管所和粮食仓库的建立
--
第七章 税务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的赋税
----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税收
--
第八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建国前农村金融状况
----
第三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第四节 信贷和储蓄
--
第九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电事业概况
----
第二节 邮改
----
第三节 电信
第五篇 文化
--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化活动
----
第一节 潮剧戏班
----
第二节 民间剧社
----
第三节 雅南乐社
----
第四节 泥人灯会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活动
----
第一节 业余剧团
----
第二节 有线广播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影剧院
----
第四节 电影放映队
----
第五节 文亿站
----
第六节 文化室
----
第七节 群众创作
----
第八节 灯谜
----
第九节 锣鼓队
----
第十节 舞龙队烧龙
----
第十一节 家庭娱乐
----
第十二节 古今诗文选录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球类活动
----
第二节 龙舟竞渡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庙宇
----
第二节 文物
----
第三节 遗址
--
第五章 美术
----
第一节 书画
----
第二节 民间艺术
第六篇 教育
--
第一章 私塾
----
第一节 开新法改旧章
----
第二节 制章课程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
第三节 群众积极捐资办学
----
第四节 少先队
--
第三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民办中学
----
第二节 公办中学
----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中学教育
--
第四章 扫盲业余教育
----
第一节 农民夜校
----
第二节 扫盲
--
第五章 幼儿教育
--
第六章 奖学办法
----
第一节 “学租”和“书田”
----
第二节 教育基金会
第七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建国前医药卫生概况
----
第一节 中、草药铺和地方医生
----
第二节 西医西药
----
第三节 接生和种牛痘
----
第四节 瘟疫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工作
----
第一节 卫生院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合作区疗和“赤脚医生”
----
第五节 饮水卫生
第八篇 社会
--
第一章 居民源流及村名考略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旧俗
----
第二节 新风
--
第三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宗教
----
第二节 善堂
----
第三节 拜神
--
第四章 社会病态
----
第一节 烟馆
----
第二节 赌馆
----
第三节 娼妓
----
第四节 盗匪
--
第五章 语言谣谚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民间用间
----
第三节 农谚歌谣
--
第六章 服饰饮食住宅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七章 计划生育
第九篇 华侨
--
第一章 昔先华侨
----
第一节 被迫过洋
----
第二节 异乡处境
----
第三节 开发南洋
----
第四节 创业
--
第二章 海外赤子心
----
第一节 心怀祖国
----
第二节 热心福利事业
第十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林守笃
----
郑之栋
----
林同嗣
----
张林贤
----
王昌造
----
李小刘
----
林光福
----
林仲仁
----
林能
----
林以
----
林高
--
第二章 烈士劳模
----
第一节 革命烈士
----
第二节 劳动模范
------
许佩芝
------
林艳妆
--
第三章 古今名贤录
----
第一节 职官
------
明代
------
清代
--------
林德镛
--------
林玉峰
--------
林缙
--------
许显谟
--------
林济川
--------
林保
--------
陈时化
------
民国时期
--------
林守笃
--------
林光成
----
第二节 科举
----
第三节 当代名流录
附录篇
编志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