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江区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客观系统地记叙东莞市万江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
二、本志由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后记等部分组成,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按照“事以类从”、 “要项齐备”的要求安排材料,不拘限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此志共21篇,95章,306节。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目录
封面
东莞市万江区志
(刘志庚为中共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图片
--
清宣统三年东莞县城地图(万江所轄乡村)
--
万江地图
--
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右一)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右二)等领导陪同下到万江调研。
--
2006年5月26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右一)到万江华南MALL考察
--
历讧中心图
--
2001年7月24日,中央调研组—行到万江调研,图为区委书记梁国英在会议上向调研组江报万江的情况。
--
2001年9月16日,广东省省委副书记刘玉浦(左二)在市长刘志庚、区委书记陈志超的陪同下,参加拔蛟窝社区东南党支部及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
1999年6月14日,广东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凤仪一行到万江小享村委会调研工作。
--
2005年6月21日,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左二)一行在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右四),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左一),区领导陈志超、麦广钦等的陪同下到华南MALL参观视察。
--
1997年3月25日,市委书记李近维(左二),副市长刘树基(左一)到万江指导工作。
--
2001年5月29日,市委书记佟星(右二)、市长黎桂康(左二)等领导到万江视察城市卫生工作。
--
2007年6月15日,市委书记刘志庚(右二)出席“2007年东莞万江龙舟文化节”
--
2007年8月15日,市长李毓全(左二)在区委书记陈志超的陪同下视察公劝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动。
--
2002年年4月8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继雄(右一)到万江公安分局指导丁作。
--
2001年4月28日,副市长张顺彩在万江区长陈志超(左二)、副区长周泽球(左—)等陪同下视察万江水利情况。
--
2005年8月12日,副市长梁国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万江检查“创卫”工作。
--
2007年2月14日副市长吴道闻(右二)一行在区委书记陈志超等陪同下到万江汽车总站视察春运工作。
--
1997年1月16-17日,中国共产党万江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
2000年1月20-21日,中国共产党万江区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
2002年5月16-17日,中国共产党万江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
2006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万江区第几次代表大会召开。
--
2000年7月1日,万江区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九周年大会。
--
2004年,万江区表彰先进暨2004年工作动员人会在区影剧院召开。
--
2005年6月28日,万江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总结会在区影剧院召开。
--
2005年7月7日,万江区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
2008年5月13日,万江区召开“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大会
--
2008年5月26日,万江区举办“魅力水岸特色新城——万江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升级高峰论坛”。
--
万江政府大楼
--
107国道两旁的万江景色
--
万江公园全景
--
107国道万江段繁华景象
--
金鳌洲塔公园
--
多伦多大厦
--
都会广场一景
--
五环路(万江段)大桥
--
汾溪河——江三埠新貌
--
力江水岸新城夜景
--
金鳖洲主题公园
--
在建中的金鳘洲主题公园
--
金鳖洲主题公园
--
东江曲岸曲海段
--
环城路万江段
--
华南MALL
--
万江大道与金鳌大道交汇处
--
金鳖大道
--
20世纪80年代万江居民住宅一景
--
石美社区居民住宅
--
黄粘洲公园
--
江滨花园
--
加州花园
--
江滨桥
--
宏达花园
--
水印长堤
--
滘联李屋一角
--
“理想0769”住宅小区
--
万盛花园小区
--
都会广场夜景
--
万江烟花炮竹厂生产的烟花炮竹产品
--
万江烟花炮竹厂曾被省评为“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
联大玻璃厂生产的储压式便池冲洗器
--
水蛇涌米粉厂生产线
--
宝健纸业公司生产车间
--
生产车间
--
东莞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名牌产品
--
万江区工业城
--
华尔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万江新经济全面启动仪式暨华南MALL开工典礼现场。
--
华南MALL游乐设施
--
华南MALL户外大型游乐设施
--
华南MALL生活城鸟瞰全景
--
万福路商业街
--
2006年11月22日,SPAR超市开业典礼。
--
繁华的商业
--
九州茶文化交流中心
--
2004年3月18日,全球第五大贸易和零售集团麦德龙在华南地区的第一家商场落户万江。
--
东莞市城市候机楼开业典礼
--
环城路万江段
--
邮政分局
--
位于石美社区的万江变电站220KV高压场地
--
座落于万江东莞市汽车总站
--
水稻种植
--
黄麻种植
--
黄麻收割
--
菜地
--
晒谷场
--
防霜冻
--
花卉种植
--
生猪养殖场
--
鸡养殖场
--
塘鱼养殖
--
大滘口水闸
--
三界坊河提
--
新村河岸
--
眺望金鳌古塔
--
改造前的金泰上亭段河堤
--
改造后的金泰上亭段河堤
--
万江大汾河堤
--
万江旧渡口
--
万江谷涌桥
--
粤剧乐队
--
粤剧表演
--
万江文化服务中心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文艺晚会
--
大汾申报“书画之乡”座谈会
--
少儿书画比赛现场
--
业余作者作品选
--
《万江文化》杂志
--
万江中学
--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翰林实验学校
--
万江中心小学
--
万江中心幼儿园
--
万江龙舟节水上游龙
--
篮球赛
--
舞麒麟
--
广场舞
--
2008年6月4日,万江举办2008广东(东莞)端午传统文化体验日。
--
2006年12月29日,位于万江的东芜市人民医院新院举行动工典礼。
--
万江医院
--
万江环卫车
--
龙舟竟渡
--
2006年4月24日,万江举行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状况誓师大会。
--
2007年8月3日,万江设置摩托车提前报废或迁出补偿工作现场办公点。
--
公安干警练功
--
2007年4月29日,万江妇联开展“城市暖流关爱女工”妇女维权咨询活动。
--
2007年6月22日,万江青年志愿者到集贸市场派发禁毒宣传手册。
--
1998年2月10日,区委书记方树辉落户慰问。
--
2007年7月25日,万江组织千名干部进家人户,宣传“治摩”厂作,图为区委书记陈志超在拔蛟窝社区与居民亲切交谈。
--
万江敬老院
--
送兵活动
--
2007年12月27日,万江举行“农家书屋”示范点揭牌暨东莞市首批“农家书屋”授牌仪式。
--
农家待屋
--
金鳌古塔
--
金鳘塑像
--
大汾古桥旁石碑
--
大汾社区种德桥
--
大汾社区青云桥
--
大汾社区连步桥
--
大汾社区连步桥河涌
--
谷涌社区宗祠
--
拔蛟窝社区元信陈公祠
--
流涌尾社区胡氏大宗祠
--
小享社区镜溪书院
--
大汾社区何氏大宗祠
--
坝头社区詹氏宗祠河间堂
--
拔蛟窝社区陈氏大宗祠
--
蚬涌社区梅树墩居民小组门楼
--
小享社区重光社学
--
万江公园内吕洞宾古庙
--
上甲社区上甲红花庙
--
上甲社区红花庙老龙头
--
主要荣誉·奖项
--
1991~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
1979~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及构成(万元)
--
农业 工业
--
1979~2007年农业总产值及构成(万元)
--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
主要农产品
--
主要农产品产量
--
1992~2007年可支配财政收入(万元)
--
1979~2007年居(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1980~2007年中学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情况(人)
--
1991~2007年万江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1974~2007年用电情况(万千瓦时)
--
1980~2007年小学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情况(人)
《东莞市万江区志》编纂机构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专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社区
----
第一节 万江社区
----
第二节 石美社区
----
第三节 莫屋社区
----
第四节 拔蛟窝社区
----
第五节 万江墟社区
----
第六节 黄粘洲社区
----
第七节 蚬涌社区
----
第八节 谷涌社区
----
第九节 滘联社区
----
第十节 小享社区
----
第十一节 上甲社区
----
第十二节 严屋社区
----
第十三节 大汾社区
----
第十四节 流涌尾社区
----
第十五节 新村社区
----
第十六节 金泰社区
----
第十七节 曲海社区
----
第十八节 牌楼基社区
----
第十九节 大莲塘社区
----
第二十节 水蛇涌社区
----
第二十一节 共联社区
----
第二十二节 新谷涌社区
----
第二十三节 新城社区
----
第二十四节 坝头社区
----
第二十五节 胜利社区
----
第二十六节 官桥滘社区
----
第二十七节 简沙洲社区
----
第二十八节 新和社区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河流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生物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霜冻和冰雹
----
第五节 虫灾
----
第六节 地震
第三篇 居民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人口密度
----
第三节 人口变动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五节 姓氏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历程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节 生育政策
----
第四节 优生优育
--
第三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经济收入
----
第二节 粮油供应
----
第三节 生活消费
--
第四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养老保险
----
第三节 医疗保险
----
第四节 工伤保险
----
第五节 计划生育保险
----
第六节 失业保险
----
第七节 农(居)民养老保险
----
第八节 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第五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笫二节 劳动管理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发展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 股份经济合作制
--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农田综合治理
--
第四章 耕作制度
----
第一节 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二节 间作、套种、轮作
----
第三节 合理密植
--
第五章 种子
----
第一节 传统品种
----
第二节 引进推广良种
----
第三节 良种繁育
--
第六章 田间管理
----
第一节 除草
----
第二节 施肥
----
第三节 植保
--
第七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耕作机具
----
第二节 排灌机具
----
第三节 收割脱粒机具
----
第四节 农产品加工机具
----
第五节 农用运输机具
----
第六节 其他机具
--
第八章 农业科技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
第九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十章 禽畜养殖
----
第一节 畜禽饲养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十一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水果业
--
第十二章 渔业
----
第一节 水产资源
----
第二节 淡水养殖
--
第十三章 水利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河堤
----
第三节 水闸
----
第四节 堤围除险加固
----
第五节 农田水利建设
第五篇 工业
--
第一章 家庭手工业
--
第二章 乡(管理区)、村办工业
--
第三章 区办工业
--
第四章 外资企业
--
第五章 民营企业
--
第六章 工业行业门类
--
第七章 工业园区建设
----
第一节 万兴工业区
----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区
----
第三节 高富工业区
----
第四节 蚬涌工业区
----
第五节 新城工业区
----
第六节 创业工业园区
--
第八章 主要工业企业简介
----
第一节 万江烟花炮竹厂
----
第二节 万江腐竹厂
----
第三节 万江农械厂
----
第四节 万江造船厂
----
第五节 万鹰水泥厂
----
第六节 广东生益覆铜板股份有限公司
----
第七节 东莞市中玲制衣公司
----
第八节 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
----
第九节 东莞市白天鹅纸业有限公司
----
第十节 东莞市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
第十一节 东莞市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第十二节 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
----
第十三节 东莞市粤铭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
第十四节 东莞华尔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第十五节 东莞文九礼品公司
----
第十六节 东莞杜邦华佳高性能涂料有限公司
第六篇 名优特产
--
第一章 农产品
----
第一节 糯米粉
----
第二节 元朗菜、花菜
----
第三节 三丫海鲤鱼
--
第二章 食品
----
第一节 腐竹
----
第二节 烧鹅濑粉
--
第三章 工业产品
----
第一节 烟花炮竹
----
第二节 万鹰牌水泥
----
第三节 “华尔泰”铝塑板
----
第四节 覆铜板
----
第五节 印刷电路板
----
第六节 电脑机箱
----
第七节 “贝柔”系列纸巾纸、纸尿裤
----
第八节 “宝明家纸”系列卫生纸、纸巾纸
----
第九节 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
----
第十节 蒸发式冷风扇
----
第十一节 “金娃牌”灰纸板
第七篇 商业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万江食品站
----
第二节 万江粮食管理所
--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合作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章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一节 私营工商业改造
----
第二节 大型商业企业
----
第三节 新华南MALL·生活城
--
第四章 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旅游服务
--
第五章 集市贸易
第八篇 财政 资产 税务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资产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监督管理
----
第五节 资产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征管
----
第三节 农业税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银行业
----
第二节 保险业
第九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消费权益保护
----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五节 集市建设与管理
--
第二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第三节 地形地籍测量
----
第四节 土地征管
--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
第三节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第十篇 城市建设
--
第一章 城市规划
--
第二章 街道
--
第三章 供水 排水 供电 供气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排水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供气
--
第四章 绿化 亮化
----
第一节 绿化
----
第二节 亮化
--
第五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施工企业
----
第二节 住宅建设
----
第三节 房地产
--
第六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环境监测与治理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路运输
----
第三节 公路运输
----
第四节 桥梁 渡口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十二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万江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活动
----
第二节 中共万江区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共万江基层总支、支部、企业工作委员会
----
第四节 党员
----
第五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
第六节 党委中心工作
----
第七节 纪检监察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农民团体
----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第十三篇 政权
--
第一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选举
----
第三节 人大工作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乡公所
----
第二节 万江区办事处
----
第三节 内部机构设置
----
第四节 基层政权
----
第五节 政务
第十四篇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犯罪侦查
----
第三节 经济犯罪侦查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户政管理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七节 消防
--
第二章 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律师服务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
----
第三节 普及法制教育
第十五篇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兵役制
----
第二节 人民兵役制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政治教育
--
第三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驻军
----
第二节 中华民国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
第四章 人民武装部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张家玉抗清
----
第二节 刘万有伏击清兵
----
第三节 武工队伏击日伪军
----
第四节 新村村民追歼日军
----
第五节 官桥沼战斗
----
第六节 严计初率尖兵班入莞城
第十六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结构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职业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二章 办学条件
----
第一节 教师
----
第二节 校舍建设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三章 学校选介
----
第一节 中学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幼儿园
第十七篇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艺协会
----
第三节 演出团体
--
第二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音乐创作
----
第三节 书法、美术创作
----
第四节 舞蹈创作
----
第五节 戏曲创作
----
第六节 摄影创作
--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章 报刊 图书 展览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图书
----
第三节 展览
--
第五章 史志谱牒
----
第一节 地方志
----
第二节 谱牒
--
第六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广场文化
----
第二节 文艺活动
--
第七章 著作选录
----
第一节 著作目录
----
第二节 诗文选录
--
第八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古建筑
----
第二节 地方名胜
--
第九章 传说故事
----
第一节 何若泉的传说
----
第二节 文武进士乡和尹庆举
----
第三节 黄尹二姓公祠
----
第四节 奉聘金龙
----
第五节 万江吕洞宾庙与庙会
----
第六节 罗亨信与官桥滘的得名
----
第七节 金鳌洲村的故事
----
第八节 大汾乡名起源的传说
----
第九节 秉义茶居与东莞茅根粥
----
第十节 新村腐竹的传说
----
第十一节 “千七堂”中药店和坐堂医生
----
第十二节 金鳖洲塔传说
----
第十三节 金鳌塑像和金鳌的传说
第十八篇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公共卫生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体育设施
第十九篇 民政
--
第一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章 优抚
--
第三章 救济救灾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供养“五保户”
----
第二节 敬老院
--
第五章 婚姻登记
----
第一节 结婚
----
第二节 离婚
----
第三节 复婚
--
第六章 殡葬改革
----
第一节 清坟
----
第二节 推行火葬
第二十篇 民俗宗教方言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传统节令风俗
----
第二节 陋习
----
第三节 婚丧喜庆风俗
----
第四节 称谓习俗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词汇
----
第二节 避讳语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五节 儿歌
----
第六节 外来语
----
第七节 粤语口头禅
----
第八节 东莞“盲佬话”
第二十一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梁子政
----
何谦
----
何孔忠
----
何翰
----
何应和
----
尹瑾
----
何若泉
----
何梧日
----
苏观生
----
张家玉
----
张家珍
----
尹钺
----
尹源进
----
尹治进
----
张朝绅
----
温琏
----
谢梦草
----
谢斯熊
----
尹士钰
----
苏国瑞
----
何星榆
----
刘万有
----
钱颖根
----
梁创
----
冯次淇
----
陈仲英
----
陈淦
----
陈兰芳
----
何振
----
何庆
----
卢德
----
何作霖
----
胡章伯
----
赖成基
----
陈满婉
----
古道
----
樊炳坤
----
胡衍
----
袁林达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何炎燊
----
何为
----
何等平
----
古兴
----
胡适宜
----
胡宇基
----
陈桥
----
胡守为
----
毛赞猷
----
毛炳权
----
胡守真
----
赖远生
----
梁强
----
龙波仔
--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四章 人物表
----
一 明清时期进士、举人表
----
二 民国时期军、政人物录
----
三 留学生名录
----
四 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生名录
----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受省以上表彰人物表
----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政人物(县、团级以上)录
----
七 2007年万江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表
----
八 2007年万江籍外出工作干部名录(按姓氏笔画排序)
附录
--
一、文献选编
----
万江区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工作方案
----
万江区关于在开展“村改居”工作中对原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和管理办法
----
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加快全面融入大市区步伐
--
二、论文选编
----
论基层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
西南地区印象记
--
三、附表索引
后记
东莞市第二届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同意出版《东莞市万江区志》的批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