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音乐志·第三卷

二十五史音乐志·第三卷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修身立德,修书立言(代序) 吴 戈 五年前,刘蓝先生编著的《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出版,凡 18章,辑注了23位能够确考的前贤和一些只能推断的雅士所留下的音乐言论。论音 乐的前贤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懂音乐的君王如李世民,通音乐的诗 人如阮籍、嵇康、白居易、欧阳修,谈音乐的思想者、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蔡 元培……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辑原文,做译注,校错讹,撰导读,44万字的著作, 梳理了一条中国前贤论音乐的历史脉络和理论思路,为音乐学科的建设做了一项非 常扎实的基础工作。那时的他,已经是76岁高龄。那是我对老先生的初次抵近观察, 立刻感受到他强健的生命活力、充沛的学术精力、达观的生活能力。我对他的判断 是:霜色在脸上,春意在心中。老先生嘱咐为他的书稿作序,我欣然命笔,写下了 《阅读霜叶》的一篇文字,一则向作者致敬,一则向读者推荐。 五年后,刘蓝先生在81岁高龄上完成了更大的一项工程。他倾注心血、积年累 月地持续攻坚所得到的成果《二十五史音乐志》四卷本的第一卷即将付梓,执意要 我为之写序,敦促再三。我作为晚辈后学,害怕却之不恭,拂了老先生的一片诚意, 只好应承下来。于是,在每日的校务管理和开会忙碌之余,搁置自己的研究,推延 已经一欠再欠的诸多稿债,开始断断续续地研读刘蓝先生的成果,读了整整一个月! 其实,若果时间精力允许,那么,为人作序,完全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别人的 学术成果,先睹为快,可以学到自己先前不知道、不明白、糊里糊涂或一知半解的 许多知识、概念,这是一层;循着别人的探究钻研思路,看到的是别人的观察角度 撷取的独特风景,丰富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眼界,又是一层;看“队伍强校, 学术兴校”的理念在老教授身体力行的表率中彰显,坚定云南艺术学院办学思路中 “尊重人才、昌明学术”的环节,更是一层。三层含义,对管理者来说,实际上都具 有对不同层面知识的提高认识,加深理解的学习意义。至少,我自己是这样。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开始了对中国音乐文献的阅读。 在刘蓝先生的研究中,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清史稿》,25史里,17史有音 乐志书,而记载三国历史、南北朝一些朝代旧事、五代十国时期的8部史书里没有 相关的音乐志文字。刘蓝先生就将17部史书有音乐志文字的内容作为整理注疏、解 读评价的对象,分为17篇,陆续编写成长达4卷的、贯穿着“补遗、解读、评说” 的个人智慧与学人印记的巨著,完成了他对中国音乐志书的贯通性梳理。 如果说,《诸子论音乐》是从读解大贤硕儒的个人论述出发,来梳理中国音乐理 论和音乐美学的发展脉络的话,那么,《二十五史音乐志》更偏重从历史发展、社会 变迁的背景下来归拢史书中记载的中国音乐文化的状貌。大致涉及:中国音乐思想 表述,中国音乐器物的特征,中国音乐的音律乐理,政权形象突出的庙堂礼乐与地 域色彩浓郁的乐府民歌,乡野诗风,传承、流变中的音乐文化核心概念与美学内涵 等。在历史概况、原文、注释、译文、补遗、解读和评说的写作体例下,刘蓝先生 最有价值的学术努力在于作为一个有历史学素养、一个有古汉语功力的音乐史论教 育者对历史文献中音乐论述的解读和注疏。应该强调,刘蓝先生不是作为一个训诂 学学者、语言学家去对25史中17史里所具有的音乐论述、记载文字进行注释、翻译 和纠错的,而是作为一个有学术研究积累、有古汉语功力的音乐人对那些史料爬梳、 对那些文字注疏、对那些概念辨析、对那些论说判断的辛勤努力,这就不是一般的 文从字顺的翻译或泛泛的人事掌故的注疏了。其中,史实背景辨析、资料基础查证 是断免不了的,但更重要的就是,作为音乐史论的多年研究者和资深教学者,刘蓝 先生用自己的眼光对资料的辨析和对论述的判断,精粗真伪、高下曲直,在他的细 心明察与审慎辨析中自然浮现,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学家或一个纯粹的语言学 家能够完成的工作了。 这部大书,标志着刘蓝教授一生善于思考、勤于行动、甘于寂寞、敢于碰硬的 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学术精神的新境界、人生成就的新高度,是对音乐学学科基础 理论建设工程中更为基础的“文献研究”的重要贡献。从这些文献看来,所包含的 内容十分丰富: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律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发生学、音 乐伦理学、器乐材料学……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和使用这些材料,都会有不同的 收获。 这部大书,也是学人成果的荟萃和智者能量的汇融。正如刘蓝先生在《前言》 里写到的,译文采用了出版成果,而对自己力所不逮的“律历志”,力邀精于律学的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同事罗筑瑞加盟完成。在自己力量局限的边界,与同伴携手 前行。正好印证了云南艺术学院的校园精神——“相互欣赏,彼此成就”。 这部大书,还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果。刘蓝先生经年努力积累所搭建的 研究框架里,有了新鲜血液——研究生们的进入。这是一种力量的累加和学术的传 承。在收集资料、校读译文、整理评述的过程中,研究生们会在导师的指导中得到 耳濡目染的教益与学术训练的积累,为日后的学术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该领 域研究的后备军。培养研究生,必须有这样的学术能力和团队意识。 这部大书,更是他的人生追求的一次响亮宣言。在刘蓝先生为他的著述奔走, 因他的成果而喜悦的时候,他耳畔的许多声音是为股票的涨停、跌挫发出的狂喜或 嗟怨,他身边的许多身影正在疯狂攀高、剧增泡沫的房价前曲扭、变形。刘蓝先生 居然在屋子正中架设两台电脑,一台是浏览股市、房价信息的窗口,一台是他俯仰 天地、顾盼古今的工作平台。前者,他有一种“玩儿”的神情,说起那些行情的涨 跌来,他满脸是完全与年龄不相称的天真顽皮神情;后者,他持悉心认真的态度, 讨论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一副拉开架势、执拗较真、不依不饶的态度。注目着 他笑笑的模样,端详着精干的身材,打量着他不事雕琢的居住环境,联想到他曾经 塞外牧羊的人生坎坷,一些念头杂乱无章地壅塞在意识里:颜回居陋,不改其志; 苏武牧羊,不失其节;文姬归汉,书续诗传……那么,经历了太多人生风雨、跨过 了许多生活坎坷的刘蓝教授,其节其志何在? 在我看来,他几十年不失其节、不坠其志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修身立德,修 书立言。 立德,以他早年投身革命、冒过生命危险泅渡激流完成任务的经历,以他后来 求学、教书、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经历,以他退休后仍在培养人才、追求学术、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经历,他用81年的岁月修身立德,套用现在的熟语讲,就是 经过实践检验,验收合格了。 立言,以他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修为和已经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看,也确 乎足以传世。但是,修书立言,似乎是他早年塞外流放归来后想要终其一生完成的 更重要的使命。似乎,他要以一种方式来证明,他的生命价值是抹不去的。他在岗 教书育人的岁月,“几乎献出了所有的课外时间,常常写作到凌晨方休”(见刘蓝编 著《诸子论音乐·后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离休后,尽管仍旧招收研究 生,但是课程的密集程度已经不像从前。他几乎捐弃了所有的休闲娱乐时间,还是 “常常写作到凌晨方休”。他笔耕不辍,花掉了可以遛鸟走犬、安气养神的整整21 年!显然,写作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恍然有悟,刘蓝先生意欲在教书育人中立 德,希望在探索学术时立言。修身立德,修书立言,便成为他延续学术热情、证明 生命价值的特殊方式:《白居易与音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音乐欣赏教 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音乐欣赏》(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8年版)、 《音乐漫话》(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8年版)、《中外音乐欣赏》(远方出版社2003年 版)、《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西方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音 乐漫话》(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眼下四卷本的《二十五史音乐志》……还有 煌煌巨著跟在后面。 恒常的努力,持续的攻坚,连缀身后深深浅浅、曲曲折折、可能还跌跌撞撞但 是一往无前的脚印。五年前,我在《阅读霜叶》那篇代序中评价刘蓝先生的学问, “常常是碎玉之拾掇,每每呈涓流之汇融。也只有像他这样的有心人,才能够常年坚 持,日积月累,笔耕不辍,终于圆通畅达,大有可观”。似乎,也适用于此时此刻所 面对的《二十五史音乐志》体现出来的特点。刘蓝先生没有学说上鸿基伟业的大创 建,没有理论上经天纬地的大框架,没有体系上自立门户的大柱石,所有的,是漫 长岁月中点滴积累起来、蔚为壮观的知识点。其实,这也是学术江湖中不可小觑的 门派。聚精敛力,绵掌寸拳,闷声藏势,练的是内家功夫。小招式,小擒打,一招 制敌,管用就好。刘蓝先生的学术生涯展开,靠的正是这种路数。展开得极有耐性, 徐行渐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来一次总体回溯,就有 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因此,每一次大成果,都是刘蓝先生以“蚂蚁啃骨 头”的方式啃下的“硬骨头”。化整为零,再集腋成裘。以《二十五史音乐志》的 成就看,实际上是对他从前的从不同角度打量、逼近中国音乐文化史料和历史人物 所见、所思的集大成,这再次证明了他的上述学术路数的有效性。 也许,这是一种与刘蓝先生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执拗追求的人生相匹配的学术能 力,也是一种与坚韧的人生信念和平实的价值信条相吻合的治学方法。办大学,需 要各种各样的教师、学者,刘蓝先生肯定是其中一种。 修身立德,修书立言,然后,立人可也。刘蓝先生在教书育人的立德立言中历 练自己,走向立人。或许,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 是为序。

目录

封面
题词
修身立德,修书立言(代序)吴 戈
前言
目录
第十二篇 《宋史》音乐志
-- 历史概况
-- 第一章 《宋史》音乐志 一 解评
---- 解读、评说
-- 第二章 《宋史》音乐志 二 解评
---- 解读、评说
-- 第三章 《宋史》音乐志 三 解评
-- 第四章 《宋史》音乐志 四 解评
---- 解读、评说
-- 第五章 《宋史》音乐志 五 解评
-- 第六章 《宋史》音乐志 六 解评
-- 第七章 《宋史》音乐志 七 解评
-- 第八章 《宋史》音乐志 八 解评
-- 第九章 《宋史》音乐志 九 解评
-- 第十章 《宋史》音乐志 十 解评
-- 第十一章 《宋史》音乐志 十一 解评
-- 第十二章 《宋史》音乐志 十二 解评
-- 第十三章 《宋史》音乐志 十三 解评
-- 第十四章 《宋史》音乐志 十四 解评
-- 第十五章 《宋史》音乐志 十五 解评
-- 第十六章 《宋史》音乐志 十六 解评
-- 第十七章 《宋史》音乐志 十七 解评
---- 解读、评说
第十三篇 《辽史》音乐志
-- 历史概况
-- 辽史》音乐志解评
---- 解读、评说
第十四篇 《金史》音乐志
-- 历史概况
-- 第一章 《金史》音乐志 上 解评
-- 第二章 《金史》音乐志 下 解评
---- 解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