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县志

文山县志

格式:PDF
费用:3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文山县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地理、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1999年08月

目录

封 面
文山县志
图 片
-- 文山县政区图
-- 文山县县城图
-- 文山县民族分布图
-- 文山县卫星影像图
-- 1950年的文山县城
-- 1998年的文山县城
-- 中共文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 1.1989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文山花桥村与苗族同胞合影
-- 2.1985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到文山视察边防部队
-- 3.198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文山视察时题词
-- 1.1987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在文山为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
-- 2.1989年11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文山时为文山驻军题的词
-- 3.1985年2月10日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文山时的题词
-- 4.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为文山驻军题的词
-- 油菜籽丰收在望
-- 杂交水稻
-- 杂交玉米
-- 风景如画的农村集镇——小街
-- 云南文山白糖厂
-- 支柱产业甘蔗
-- 名特产三七及其系列产品
-- 特产辣椒
-- 名特小吃椒盐饼
-- 支柱产业烤烟
-- 江总书记建议引种的湿地松已成林
--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
-- 商品羊
-- 商品牛
-- 商品鸡
-- 商品猪
-- 州水泥厂
-- 县砒霜厂生产的砒霜产品
-- 苗族手工业
-- 云南文山特安呐制药有限公司
-- 排灌渠
-- 州电力公司调度室
-- 头塘水库
-- 云南第一座拱形水坝——芹菜塘水库
-- 平文公路
-- 邮政大楼
-- 程控电话交换室
-- 国防公路
-- 平安桥
-- 西华桥
-- 南环桥
-- 吊桥
-- 东风桥
-- 西华公园
-- 柳井溶洞
-- 盘龙公园
-- 温泉公园
-- 上天生桥风景区
-- 头塘公园
-- 烈士陵园
-- 小河寨铜鼓
-- 大兴寺
-- 五色冲铜鼓
-- 东风花园商住楼
-- 城建大楼
-- 县人民医院
-- 钟楼夜色
-- 州民族体育馆
-- 文山民贸大楼
-- 交通宾馆
-- 县农资大厦
-- 兴城路夜景
-- 壮族(布侬)服饰
-- 壮族(布傣)服饰
-- 壮族(布岱)服饰
-- 苗族(蒙逗)服饰
-- 苗族(蒙爪)服饰
-- 苗族(蒙诗)服饰
-- 苗族(蒙把蒙陪)服饰
-- 彝族(仆瓦)服饰
-- 彝族(仆啦葩)服饰
-- 彝族(阿燹)服饰
-- 彝族(诺科)服饰
-- 彝族(阿扎)服饰
-- 彝族(汉倮)服饰
-- 彝族(仆啦哇)服饰
-- 彝族(尼斯)服饰
-- 彝族(黑倮)服饰
-- 傣族服饰
-- 回族服饰
-- 升化镇龙灯舞
-- 彝族三步弦
-- 县民族文化中心
-- 彝族火把舞
-- 壮族纸马舞
-- 文山书法专辑
-- 苗族芦笙舞
-- 壮族草人舞
-- 彝族神灯舞
-- 乐西土戏
-- 州图书馆
-- 县第一中学
-- 县第一幼儿园
-- 县第二小学
--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州民族师范学校
-- 州卫生学校
-- 省、州志办领导在《文山县志》终审会上
-- 中共文山县委书记付加兴在为《文山县志》作序
-- 县委副书记赵信民作《文山县志》终审会议小结
-- 县长曾文龙在《文山县志》终审会上致辞
-- 参加《文山县志》终审会的历任书记、县长
-- 参加《文山县志》终审会的全体人员合影
-- 县史志办工作人员
-- 《文山县志》终审会会场
目 录

凡 例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沿 革
---- 第三节 土长 土司
---- 第四节 行政区划
---- 第五节 乡 镇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层地貌
---- 第二节 山脉地形
---- 第三节 土壤
---- 第四节 气候
---- 第五节 河流水系
---- 第六节 植被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光热
---- 第三节 水量
---- 第四节 植 物
---- 第五节 动 物
---- 第六节 矿藏
---- 第七节 旅游景区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病虫害
---- 第四节 霜害
---- 第五节 暴风雨 冰雹
---- 第六节 地震
-- 第五章 人 口
---- 第一节 总人口
---- 第二节 变 动
---- 第三节 分布
---- 第四节 构成
---- 第五节 婚姻 家庭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第二编 民族
-- 第一章 壮族
---- 第一节 源流 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 活
---- 第四节 风俗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 第二章 彝族
---- 第一节 源流 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 活
---- 第四节 风俗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 第三章 苗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 活
---- 第四节 风俗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 第四章 傣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生 活
---- 第四节 风俗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第六节 语言 文字
-- 第五章 回族
---- 第一节 源流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经营
---- 第三节 宗教 习俗
---- 第四节 语言 文字
-- 第六章 汉族
---- 第一节 源流 分布
---- 第二节 生产 经营
---- 第三节 习 俗
-- 第七章 民族事务
----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二节 扶持民族经济
---- 第三节 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第三编 经济
-- 第一章 经济制度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国民收入结构
-- 第三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物 资
---- 第三节 国土资源
---- 第四节 固定资产
---- 第五节 物价
---- 第六节 标准计量
---- 第七节 工商行政
---- 第八节 审计
---- 第九节 统计
--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资料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养殖业
---- 第四节 副 业
---- 第五节 经营管理
---- 第六节 扶贫
---- 第七节 区 划
---- 第八节 机构
-- 第五章 三七
---- 第一节 功 效
---- 第二节 发展变化
---- 第三节 生产技术
---- 第四节 系列产品
-- 第六章 林业
---- 第一节 山 林
---- 第二节 珍稀林木
---- 第三节 山林权属
---- 第四节 绿化造林
---- 第五节 管理养护
---- 第六节 林副产品
---- 第七节 发展区划
---- 第八节 机构
-- 第七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设
---- 第二节 电力工程建设
---- 第三节 饮水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抗旱防洪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六节 水政
---- 第七节 机构
-- 第八章 工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结构
---- 第三节 生产
---- 第四节 管理
-- 第九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县城集体企业
---- 第二节 乡镇集体企业
---- 第三节 管理
-- 第十章 交通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一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节 风景名胜建设
---- 第四节 管 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个体商业
---- 第四节 集市贸易
---- 第五节 商品价格
---- 第六节 管理体制
-- 第十四章 财税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节 管理
---- 第四节 机构
-- 第十五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节 存储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保险
---- 第六节 国家委托业务
---- 第七节 结 算
第四编 政治
-- 第一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文山县党部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文山县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文山县支部
-- 第二章 政权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政府
---- 第四节 基层组织
--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构
---- 第一节 县议事会
---- 第二节 县参议会
---- 第三节 县政协委员会
-- 第四章 人民团体
---- 第一节 商会 工商联合会
---- 第二节 教育会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农民协会
---- 第五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六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九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十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十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五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六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拥军优抚
---- 第三节 安置
---- 第四节 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重大民工动员
---- 第七节 婚姻及社团管理
---- 第八节 侨务
---- 第九节 烈士陵园建设
---- 第十节 殡葬改革
-- 第七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事制度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五节 劳动就业
------ 附 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 附 解决落实遗留问题
第五编 军事
-- 第一章 建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驻 军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世兵制
---- 第二节 募兵
---- 第三节 征兵
---- 第四节 志愿兵
---- 第五节 义务兵
---- 第六节 预备役
-- 第三章 设施
---- 第一节 汛塘卡
---- 第二节 军 营
---- 第三节 防空设施
---- 第四节 飞机场
-- 第四章 重大兵事
---- 参加反元起义
---- 反元杀使
---- 反戈败元军
---- 龙上登戍边之战
---- 沙源出征历次战斗
---- 嵩明杨林大战
---- 万氏逐上登
---- 驱沐掠地之役
---- 土司反清之战
---- 反戈拥清战斗
---- 清代几次出征
---- 咸丰丙辰战事
---- “红白旗”之战
---- 抗法战斗
---- 辛亥开化起义
---- 文城攻守战
---- 二塘之战
---- 文城保卫战
---- 消灭张国治之战
---- 岳营反正
---- 文山城空战
---- 围歼二四四团
---- 夜袭东山
---- 喜古突围战
---- 阴洞反狙击战
---- 平坝包围战
---- 冬瓜冲遭遇战
---- 突袭古木
---- 白沙坡战斗
---- 解放文山城
---- 德厚阻击战
---- 平定暴乱
---- 剿灭土匪
-- 第五章 支援前线
---- 第一节 支援越南
---- 第二节 支援自卫还击战
-- 第六章 拥政爱民
---- 第一节 拥 政
---- 第二节 爱 民
第六编 文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庙学 书院 义学
---- 第二节 幼儿园(班)
---- 第三节 小 学
---- 第四节 普通中学
---- 第五节 师范学校
---- 第六节 职业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教学研究
---- 第九节 教师
---- 第十节 经 费
---- 第十一节 学校建设
---- 第十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普及科技知识
---- 第三节 科学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推广
---- 第五节 科技经费
---- 第六节 科技成果奖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 第三节 民间文艺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民间工艺
---- 第六节 文物古迹
---- 第七节 管理
-- 第四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医 药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爱国卫生
---- 第六节 麻风病防治
---- 第七节 公费医疗
---- 第八节 机构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项 目
---- 第二节 活 动
---- 第三节 设施
---- 第四节 培训
---- 第五节 运动会
---- 第六节 机构
第七编 社 会
-- 第一章 宗 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二章 会社 团体
---- 第一节 同乡会
---- 第二节 儒道会社
---- 第三节 帮 会
---- 第四节 堂坛道门
---- 第五节 社会团体
-- 第三章 祭祀 节日 庙会
---- 第一节 祭祀
---- 第二节 法定节日
---- 第三节 俗成节日
---- 第四节 庙会
-- 第四章 汉语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 汇
---- 第三节 语 法
---- 第四节 语法例句
---- 第五节 标音举例
-- 第五章 社会风范
---- 第一节 见义勇为
---- 第二节 义捐
---- 第三节 扶贫助残
-- 第六章 饮食
---- 第一节 酬客食品
---- 第二节 名食小吃
---- 第三节 药膳食品
-- 第七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物质生活
---- 第三节 文化生活
人物
-- 传 略
---- 龙者宁
---- 沙源
---- 龙上登
---- 沙定洲
---- 覃修纲
---- 李熙文
---- 陈价
---- 龚发举
---- 李正阳
---- 李嘉品
---- 岳昌侯
---- 向熔
---- 戴永萃
---- 周永祚
---- 杨懋功
---- 肖希贤
---- 胡思舜
---- 张建鼎
---- 蒋振武
---- 楚图南
---- 彭垂恩
---- 岳少华
---- 李如琚
---- 黄大陆
---- 徐桂仙
---- 邓应斌
---- 任孝宗
---- 苏景泰
---- 许南波
---- 索三道
---- 王绍烈
---- 梁永汉
-- 事 略
---- 王朔
---- 徐本仙
---- 曹国弼
---- 史绍登
---- 陈瑞图
---- 余树松
---- 王正荣
---- 欧阳宗
---- 楚宝
---- 胡思清
---- 李文汉
---- 李郁高
---- 肖光汉
---- 朱天宝
---- 周小友
---- 吴明铣
---- 彭大同
---- 谭鲲
---- 杨德明
---- 谭惠英
---- 殷质泰
---- 何源海
---- 任光祖
---- 张照武
---- 李必达
---- 叶大伦
---- 余绍祖
---- 吴钟群
---- 袁子荣
---- 肖正清
---- 吴世泽
---- 何文忠
---- 王子录
---- 田玉兰
---- 李清秀
---- 汤发俊
---- 陈树荣
-- 名 表
-- 名 录
附录
-- 一 文献辑存
-- 二 碑记
-- 三 墓志铭
-- 四 跋文
-- 五 诗词
-- 六 重要文件索引
-- 七 地方著述索引
-- 八 奇闻异事
编后记
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
文山县志编纂委员户一至四届成员
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第五届成员
文山县志办公室及县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文山县志编纂人员
审验单位及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