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序言 中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为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在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为开发和捍卫祖国疆域,辛勤劳动,英 勇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出版时间: 199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序言
目录
第一章 乌桓与东部鲜卑的内迁及其发展
-- 第一节 乌桓内迁及演变
---- 一、族称与起源
---- 二、曹操征乌桓及三郡乌桓再度内迁
---- 三、魏晋以后的乌桓
---- 四、乌桓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 第二节 鲜卑的迁徙及社会状况
---- 一、鲜卑南迁西徙
---- 二、早期鲜卑的社会经济和组织结构
---- 三、婚姻家庭及文化习俗
-- 第三节 东部鲜卑的崛起和慕容氏诸燕的兴衰
---- 一、轲比能统一漠南及其与曹魏的关系
---- 二、慕容氏前燕的盛衰
---- 三、后燕的建立
---- 四、西燕之兴衰
---- 五、南燕的建立及其灭亡
-- 第四节 段部和宇文部的兴衰
---- 一、段部鲜卑之兴起
---- 二、段部与慕容等部之争战及其衰落
---- 三、宇文氏族属的变化
---- 四、宇文部之兴衰
第二章 拓跋鲜卑的兴起与建国
-- 第一节 拓跋鲜卑的起源及其迁徙
---- 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 二、三次大迁徙
---- 三、拓跋鲜卑与曹魏、西晋之关系
-- 第二节 代国兴亡与北魏建立
---- 一、西晋时拓跋鲜卑的发展
---- 二、代国兴亡
---- 三、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
-- 第三节 道武帝、孝文帝等改革及拓跋鲜卑的社会变化
---- 一、拓跋鲜卑初期的社会经济生活
---- 二、道武帝拓跋珪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 三、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 第四节 北魏末年各族起义和东西魏北齐北周的更替
---- 一、北魏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 二、北魏末期各族人民大起义
---- 三、东西魏分裂及北齐北周的建立
---- 四、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
第三章 西部鲜卑秃发、乞伏及吐谷浑之兴衰
-- 第一节 河西秃发鲜卑的兴起及其建国
---- 一、秃发鲜卑迁入河西和树机能的反晋斗争
---- 二、秃发氏建立南凉及其盛衰
---- 三、南凉灭亡后秃发鲜卑的去向
---- 四、秃发鲜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 第二节 陇西乞伏鲜卑的兴起及其建国
---- 一、乞伏鲜卑的来源和迁徙
---- 二、乞伏氏建立西秦及其盛衰
---- 三、西秦灭亡后乞伏鲜卑的去向
---- 四、乞伏鲜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
-- 第三节 吐谷浑的兴起和建国
---- 一、吐谷浑的族称、迁徙及建国
---- 二、吐谷浑的发展和与邻近诸族的关系
---- 三、吐谷浑与南北朝之往来
-- 第四节 吐谷浑的社会和文化习俗
---- 一、政治制度
---- 二、社会经济
---- 三、文化习俗
第四章 匈奴屠各、铁弗及其建国
-- 第一节 魏晋时期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结构的变化
---- 一、南匈奴内迁
---- 二、南匈奴内讧和参与中原封建军阀之争
---- 三、曹操等对南匈奴的政策及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 四、西晋时匈奴继续内迁
---- 五、魏晋以来匈奴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 第二节 匈奴屠各刘氏所建汉赵政权的兴衰
---- 一、刘氏族系身世
---- 二、刘渊建立汉国
---- 三、刘聪统治时期汉政权的发展和衰落
---- 四、刘曜前赵政权的兴衰
-- 第三节 匈奴汉赵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
---- 一、政治制度
---- 二、社会经济
---- 三、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
---- 四、汉赵国的文化
-- 第四节 铁弗匈奴及其大夏国的兴衰
---- 一、铁弗匈奴源流和夏国创始者先祖
---- 二、赫连勃勃建立大夏
---- 三、夏国的衰亡和铁弗匈奴的去向
第五章 羯胡、卢水胡、稽胡的兴衰
-- 第一节 羯胡渊源及其社会状况
---- 一、关于羯之族源的几种看法
---- 二、羯与西域胡的渊源关系
---- 三、羯人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石氏所建后赵的兴衰
---- 一、石勒建立后赵
---- 二、石勒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 三、石虎统治及后赵衰亡
---- 四、冉闵与石袛之争及冉魏兴亡
-- 第三节 卢水胡及其北凉的兴衰
---- 一、卢水胡族属与分布
---- 二、沮渠氏所建北凉政权的盛衰
---- 三、杏城卢水胡起义
---- 四、卢水胡在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第四节 稽胡族属及其兴衰
---- 一、族属、分布及习俗
---- 二、稽胡反抗北朝统治者的斗争
---- 三、稽胡之去向
第六章 氐羌的兴起和建国
-- 第一节 氐族的分布迁徙及其社会状况
---- 一、名称、族源
---- 二、分布及迁徙
---- 三、社会经济、风俗习惯
---- 四、氐人齐万年的起义
-- 第二节 前秦的兴衰与氐族的进一步汉化
---- 一、苻氏前秦政权之建立
---- 二、苻坚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和恢复生产的各项措施
---- 三、淝水之战及前秦灭亡
-- 第三节 后凉、仇池诸政权的兴衰
---- 一、吕氏建立后凉
---- 二、杨氏仇池政权的嬗递
---- 三、南北朝统治下的氐人
-- 第四节 羌族的兴起及其建国
---- 一、族源和分布
---- 二、三国西晋时期的羌人
---- 三、姚氏建立后秦
---- 四、姚兴所采取的安邦治国措施
--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羌人
---- 一、宕昌羌、邓至羌的兴衰
---- 二、羌人更抗北魏的斗争
---- 三、羌人与他族之融合
-- 第六节 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 一、社会经济
---- 二、社会组织结构
---- 三、婚姻家庭
---- 四、衣食住行
---- 五、丧葬及宗教信仰
第七章 东北诸族的发展和变化
-- 第一节 夫余兴衰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 一、夫余的分布和社会状况
---- 二、夫余与中原地区及周边诸族之关系
---- 三、夫余属众去向
-- 第二节 高句丽的兴衰
---- 一、高句丽的分布
---- 二、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
---- 三、高句丽的兴衰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 第三节 挹娄一一勿吉及其与周邻诸族之关系
---- 一、族称及分布
---- 二、社会组织、经济状况和生活习俗
---- 三、挹娄——勿吉与中原王朝及周邻诸族之关系
-- 第四节 契丹、库莫奚、室韦、豆莫娄、地豆于、乌洛侯等的兴起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 一、契丹的兴起
---- 二、库莫奚及其与北魏等王朝的关系
---- 三、室韦的兴起及其与北朝的关系
---- 四、豆莫娄、地豆于、乌洛侯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第八章 柔然与敕勒之兴衰
-- 第一节 柔然的兴起和建国
---- 一、族源、称号
---- 二、柔然的崛起及建国
---- 三、柔然与北魏等王朝的关系
-- 第二节 柔然的衰亡
---- 一、柔然统治集团的内讧
---- 二、阿那瓌时期柔然的复兴
---- 三、柔然汗国为突厥所亡
---- 四、柔然内附部众之去向
-- 第三节 柔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生活习俗
---- 一、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经济
---- 二、政治制度
---- 三、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 第四节 敕勒的起源分布及翟魏政权之兴衰
---- 一、敕勒的称谓变化
---- 二、起源、分布及迁徙
---- 三、翟魏政权的建立及衰亡
--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敕勒的发展及其所建高车国
---- 一、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敕勒之居地、种姓、部落
---- 二、敕勒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愤
---- 三、高车国的建立及衰亡
---- 四、高车国与柔然、北魏、西域诸族的关系
-- 第六节 内迁之敕勒
---- 一、丁零反抗北魏统治的斗争
---- 二、北朝对内迁敕勒之统治
---- 三、敕勒内迁的积极意义
第九章 西域诸族的变化和发展
-- 第一节 天山南北的游牧民族
---- 一、乌孙的迁徙及其社会状况
---- 二、悦般的兴起及分布
---- 三、天山南北其他游牧行国
-- 第二节 天山以南及东部之城郭诸国
---- 一、城郭诸国概况
---- 二、鄯善、伊吾
---- 三、车师前部、高昌
---- 四、焉耆与龟兹
---- 五、于阗、疏勒、渴槃陀
-- 第三节 西域诸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 一、与中原王朝的政治联系
---- 二、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 三、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交融
第十章 东南诸族之演变
-- 第一节 山越的渊源、分布及社会状况
---- 一、山越之渊源
---- 二、山越的分布及与山民、宗部之关系
---- 三、山越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
-- 第二节 孙吴对山越的镇抚及山越的反抗
---- 一、孙吴对山越的征讨及山越的反抗斗争
---- 二、孙吴对山越的治理
---- 三、山越与汉族等共同对江南的开发
-- 第三节 山夷状况及孙吴对夷洲的经营
---- 一、山夷的渊源及形成
---- 二、山夷的社会状况和生活习俗
---- 三、孙吴对夷洲的经营
第十一章 中南诸族的发展和变化
-- 第一节 荆、雍州蛮及豫州蛮、莫徭蛮
---- 一、荆、雍州蛮的源流及分布变迁
---- 二、豫州蛮的由来及分布
---- 三、莫徭蛮的源流及分布变迁
---- 四、诸蛮的社会变化和发展
-- 第二节 僚俚等族的渊源及变化
---- 一、僚人族源及其分布变化
---- 二、僚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习俗
---- 三、俚人的分布及社会状况
---- 四、冼夫人在促进岭南社会安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 五、傒人的分布变迁
-- 第三节 东晋南北朝对蛮俚僚的统治及各族的反抗
---- 一、东晋南朝对蛮俚僚的统治政策
---- 二、北朝对蛮僚的争夺及统治
---- 三、蛮俚僚的反抗斗争
第十二章 西南诸族的演变和发展
-- 第一节 西南诸族的演变及南中大姓的崛起
---- 一、南中诸族的分布变迁
---- 二、南中大姓的崛起
---- 三、夷帅势力之发展
-- 第二节 南中大姓、夷帅的联合反蜀及诸葛亮南征
---- 一、大姓、夷帅的联合反蜀
---- 二、诸葛亮南征
---- 三、安定南中之措施及影响
-- 第三节 费人成汉政权的兴亡及与西南诸族的关系
---- 一、魏晋对西南诸族的统治
---- 二、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及成汉政权的兴衰
---- 三、成汉与西南诸族的关系
-- 第四节 爨氏的兴起及对爨地的治理
---- 一、爨氏的兴起
---- 二、东西爨的形成和发展
---- 三、爨氏对宁州的统治及其与南北朝的关系
第十三章 民族大融合及汉族的发展
-- 第一节 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 一、北方民族大迁徙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 二、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逐步消除隔阂
---- 三、各族统治者采取的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措施
---- 四、北方民族一体化趋向
-- 第二节 大批汉族移居江左及南方民族的融合
---- 一、晋室南迁和大量汉族移居江左
---- 二、汉族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
---- 三、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 第三节 民族大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 一、民族融合为汉族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 二、汲取精华、促进汉族文化发展
---- 三、迁移流徙使汉族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日趋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