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鹿镇六街志

获鹿镇六街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追溯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良传统,挖掘“西关”_x000D_文化内涵,力求全面、系统、准确、详实地记述全村政治、文化、经济、_x000D_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达“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_x000D_ 一、该志为章、节、条目结构,以概述、大事记为统领,按照建置、_x000D_环境、人口、党政、文化、教育、经济、民俗、古迹、文物、人物、事件、_x000D_家族为排序。以志为主,一般只述不论。_x000D_ 三、本志记事上限肇自发端,下限止于2015年底,部分顺延2016年,_x000D_重点记述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_x000D_ 四、清代及以前,采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1912年民国建立后,_x000D_除引用原文外,一律使用公元纪年。历史机构、职官均书当时称谓。_x000D_ 五、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记述,以编年体为_x000D_主。_x000D_ 六、遵循“生不立传”的传统,入人物传的人物,以六街村有贡献和_x000D_影响者为主,兼收为本村做出贡献的客籍人物。收录人物以生年先后排列_x000D_顺序。

内容时限: 0000-2015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目录

封面
编委会
六街位置图
图片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村庄溯源
-- 第三节 村落变迁
-- 第四节 隶属沿革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资源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 第三节 野生资源
-- 第四节 山脉与河流
第三章 人口姓氏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结构
-- 第三节 人口分流与农转非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五节 高寿老人
-- 第六节 婚姻家庭
-- 第七节 姓氏
-- 第八节 家谱
第四章 党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领导序列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思想建设
-- 第四节 群团组织
第五章 村政权
-- 第一节 村政权演变
-- 第二节 村民自治
-- 第三节 村务管理
-- 第四节 其它组织
第六章 军事
-- 第一节 防卫设施
-- 第二节 军队过往
-- 第三节 军民关系
-- 第四节 战事
-- 第五节 兵役
-- 第六节 民兵
第七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管理制度
-- 第二节 耕地
-- 第三节 耕作模式
-- 第四节 积肥
-- 第五节 主要农作物耕作
-- 第六节 蔬菜种植
-- 第七节 农机具
第八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村中树木
-- 第二节 封山育林
-- 第三节 果园
-- 第四节 粮林间作
-- 第五节 退耕还林
第九章 畜牧养殖业
-- 第一节 大牲畜
-- 第二节 养猪
-- 第三节 家禽
-- 第四节 养鹿
第十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手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副业
-- 第三节 驻村企业
-- 第四节 村办企业
第十一章 商贸金融
-- 第一节 旱码头的兴衰
-- 第二节 西关商贸一条街
-- 第三节 商会
-- 第四节 集市
--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
-- 第六节 金融
第十二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十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文艺活动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武术
-- 第五节 民间游戏
-- 第六节 民间故事
-- 第七节 艺文
第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初、高中教育
-- 第五节 教师队伍
-- 第六节 大学生名录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十五章 基础设施
-- 第一节 水利
-- 第二节 交通
-- 第三节 电力
-- 第四节 通信
第十六章 村民生活
-- 第一节 衣着
-- 第二节 食用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出行
-- 第五节 照明
-- 第六节 取暖
-- 第七节 碾米磨面
-- 第八节 就业和收入
-- 第九节 社会保障和福利
第十七章 乡言村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歇后语
-- 第三节 谚语
第十八章 村风民俗
-- 第一节 婚俗
-- 第二节 丧俗
-- 第三节 做满月
-- 第四节 祝寿
-- 第五节 待客
-- 第六节 走亲访友
-- 第七节 传统节 俗
-- 第八节 起名的习俗
-- 第九节 美德良风
第十九章 文物古迹
第二十章 人物
附录
-- 一、刘一克牺牲在辽县十字岭
-- 、关于向刘家琪通知学习的决定
-- 三、军人高绍书
-- 四、规章 制度
-- 五、关于向肖继红同志学习的通知
后记
版权
太平河西关街
二〇一五年六街居民住位置图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