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刘家庄村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客观地记述本村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二、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至2007年底。
三、本志分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工副业、商业金融、水利建设、村庄建设、党政群团、军事、民政、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民情风俗、人物,共18章66节,概述、大事记置于志首,附录置于志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目录
封面
后刘家庄村志
吕梁市村镇志、部门志指导审定领导组
《后刘家庄村志》指导审定小组
《后刘家庄村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后刘家庄村地图
--
后刘庄村域平面示意图
--
后刘家庄村在临县的位置
--
后刘家庄村内地名示意图
--
后刘家庄村貌
--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图为江泽民同志接见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图中左一为山西省政协主席、中央候补委员刘泽民
--
2004年第九届全国妇女代表会期间,全国妇代会代表刘奋昂(左1)和大会主席团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合影
--
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市委常委秘书长刘明勇在后刘家庄调研
--
吕梁市市长董洪运、市政协主席薛万明、临县县委书记、县长刘永平视察工作
--
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地委副书记樊吉厚、县委书记赵有珍在学校调研
--
后刘家庄村党员一览表
--
刘泽民主要著作
--
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殿甫
--
十六届一中全会召开时,新当选的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曾培炎同志在刘泽民的纪念封上签名留念
--
2007年,后刘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从左至右刘兰有、刘通顺、刘冰顺、刘富有、刘金祥
--
2004年,后刘家庄村党支部被大禹乡党委评为退耕还林先进集体
--
2003年,后刘家庄村党支部被吕梁市委命名为五星级党支部
--
2005年9月,刘泽民与村志编纂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刘久长、刘泽民、刘冰顺,后排左起:刘峰、刘金祥、刘久元、刘通顺、刘润民、刘雪峰
--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村民集资修建的戏台
--
树龄达200年的核桃树
--
200年古槐树
--
第一代先祖刘有墓
--
先祖刘有于清康熙初年居住的窑洞
--
刘恒善当村长时组织修建的社窑
--
在这里20年代办过私塾
--
老水井
--
清明节传统风俗用物“燕燕”
--
168米的深井
--
农家的古式家具
--
旧民宅
--
1950年这里办过医疗合作社
--
这就是一炷香门窗土窑洞
--
古灯
--
村民曾经用过的储粮大瓮
--
火炕、锅台、大灶
--
村民曾经用过的碾子
--
村民曾经用过的石磨
--
传统农具
--
播种工具——耧
--
耕作机具
--
夏季做饭的地火
--
古老的中式衣
--
民宅大门
--
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王家坪)
--
1942年地下党组织开会的地方
--
旧供销社门面
--
1942年在这两孔窑洞里民兵自制武器发生过火灾
--
关帝庙外景
--
关帝庙
--
关帝庙钟楼
--
观音庙
--
关帝庙鼓楼
--
文昌庙
--
2004年用以工代赈资金新建的红坪大桥
--
1988年建的新戏台
--
石瓮里
--
盘山公路
--
沟壑山地
--
寨则山
--
退耕还林后的幼林
--
沟坝丰产田
--
居民新宅
--
信号塔
--
农民工与博士生组成的小家庭
--
村民用上了沼气
--
商业店面
--
刘平则理发店
--
猪场一角
--
养鸡场
--
让环境更优美
--
刘甫汉先生与本村中、小学各年级前三名受奖学生合影
--
2005年,村民刘甫汉创办的图书阅览室
--
农民文化活动室
--
电教室
--
1997年新建的标准化学校
--
刘仁清作为山西省代表出席20周年国庆观礼
--
国家交通部曾授予刘仁清金质奖章
--
刘仁清获交通厅嘉奖
--
刘冰优秀作品证书
--
刘开芳特殊荣誉
--
博士刘润民(甫汉子)
--
博士刘小红(泽民女)
--
博士刘艳强(久高子)
--
博士刘利平(新荣女)
--
博士张素荣(芝锋妻)
--
硕士刘利强(久高子)
--
硕士刘文秀(学前子)
--
硕士刘宁(金玉子)
--
硕士唐慧荣(润民妻)
--
硕士刘冠军(小平子)
--
硕士刘永梅(玉生女)
--
硕士刘丽娜(顺通女)
--
硕士刘继明(全大子)
--
硕士张志琼(继明妻)
--
硕士赵敏(逢扬妻)
--
硕士刘彩宏(永亮女)
--
硕士杜鹏丽(飞虎妻)
--
硕士刘荣(喜兰女)
--
硕士刘泽平(殿甫子)
--
硕士牛慧玲(泽平妻)
--
刘卫平书法作品
--
刘久长书法作品
--
刘学富书法作品
--
刘选方书法作品
--
老“秀才”刘世恩题写的匾额
--
刘志聪书法作品
--
刘凤桐书法作品
--
刘鹏书画
--
刘春平国画作品
--
建筑石雕
--
刘卫平炕围画
--
刘海兵国画作品
--
孙唤俊刺绣作品
--
刘月香剪纸作品
--
民间乐队在排练
--
春节闹秧歌
--
村民晨练
--
闲暇乐趣
--
幸福的晚年
--
左起刘凤才、李永发、刘德元、刘汝才、刘甫汉、刘国正、刘义清、刘德芝、刘元富
--
高寿老人刘甫汉
--
文人(刘志聪)
--
老教师刘凤桐
--
老教师刘志有
--
高寿老人刘凤才
--
刘仁清
--
村内最早的党员刘玉
--
村内最早的党员秦秀林
--
文艺老前辈刘成功
--
新品种谷子丰收在望
--
优质苹果
--
优种推广
--
刘久长
--
刘峰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位置村域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1.村名来历
----
2.行政隶属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1.南山
----
2.北山
--
第二节 气候
----
1.日照
----
2.气温
----
3.地温
----
4.降水
----
5.无霜期
--
第三节 土壤植被
----
1.土壤
----
2.植被
--
第四节 自然资源
----
1.土地资源
----
2.水资源
----
3.矿产资源
----
4.植物资源
----
5.动物资源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1.旱灾
----
2.涝灾
----
3.冰雹
----
4.霜冻
----
5.风灾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状况
----
1.人口变迁
----
2.人口构成
----
3.人口素质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第三节 家族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水平
----
1.收入
----
2.消费
第四章 村庄建设
--
第一节 道路交通
--
第二节 公共设施
----
1.人畜饮水
----
2.供电
----
3.照明
----
4.取暖
----
5.社窑 戏台 办公室 学校
----
6.高音喇叭
----
7.有线电视
----
8.固定电话与移动通讯基站
--
第三节 村民住宅
第五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劳动力
--
第二节 耕作方法
----
1.耕作
----
2.选种育种
----
3.播种
----
4.施肥
----
5.农田管理
----
6.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作物种类
----
1.粮食作物
----
2.经济作物
----
3.油料作物
----
4.蔬菜作物
--
第四节 粮食生产
--
第五节 农具农机
----
1.农具
----
2.运输机具
----
3.灌溉机具
----
4.加工、建筑机具
第六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饲草饲料
----
1.饲草
----
2.饲料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
1.养牛
----
2.养羊
----
3.养猪
----
4.养鸡
----
5.养蜂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七章 林业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林果生产
--
第三节 林木管理
第八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兴修水利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1.修梯田、坝堰、小平原
----
2.打旱井
第九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烧石灰
--
第二节 制砖
--
第三节 纺织业
--
第四节 副食加工业
----
1.粉坊
----
2.醋厂
----
3.酱油厂
----
4.豆腐作坊
----
5.挂面加工
--
第五节 小手工业
----
1.首饰加工
----
2.打铁
----
3.木工
----
4.皮革加工
----
5.石料加工
----
6.毛毡加工
----
7.泥瓦与建筑
----
8.印染
----
9.淀粉加工
----
10.纸品制作
----
11.缝纫
--
第六节 运输业
第十章 商业金融
--
第一节 商业
----
1.店铺
----
2.游商
--
第二节 金融
----
1.活动形式
----
2.流通货币
第十一章 党政群团
--
第一节 中共后刘家庄党支部
--
第二节 村政
--
第三节 群团组织
----
1.农民组织
----
2.青年组织
----
3.妇女组织
----
4.儿童组织
第十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民兵
--
第二节 战事
--
第三节 参军支前
--
第四节 惨案简述
第十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1.义仓
----
2.公益金
----
3.五保户
第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学前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刘甫汉奖学金
--
第六节 刘甫汉阅览室
第十五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1.大会子
----
2.小会子
----
3.后刘家庄业余晋剧团
--
第二节 民间艺术
----
1.民间乐队
----
2.面塑
----
3.剪纸
----
4.书法
----
5.绘画
----
6.刺绣
----
7.堪舆
----
8.站礼先生
--
第三节 村民著述
----
1.晚霞余辉——记刘士清为下一代著书立说
----
2.古唱段——刘成功传承的临县小调
----
3.后刘家庄,我爱您!——编纂《后刘家庄志》有感
--
第四节 古建名胜
----
1.观音庙
----
2.魁星庙
----
3.文昌庙
----
4.老爷庙(关帝庙)
----
5.眼光菩萨庙
----
6.戏台
----
7.石牌坊
第十六章 卫生体育
--
第一节 医疗卫生
--
第二节 体育
----
1.民间武术
----
2.群众体育
----
3.学校体育
第十七章 民情风俗
--
第一节 民情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1.婚嫁
----
2.喜庆
----
3.丧葬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1.饮食
----
2.衣饰
----
3.住宅
----
4.乘载
--
第四节 岁时习俗
----
1.传统节日
----
2.纪庆节日
--
第五节 良风美德
----
1.村民楷模
----
2.崇宗敬祖
----
3.妯娌和睦
----
4.弟兄谦让
----
5.扶危济困、公益捐助
----
6.舍己救人
----
7.孝敬老人
----
8.助人为乐
--
第六节 宗教信仰
--
第七节 方言谣谚
----
1.方言
----
2.农谚
----
3.民间成语
----
4.用“眉”和“眼”字组成表现情感、行为的成语
----
5.歇后语
----
6.民谣
--
第八节 禁忌陋习
----
1.禁忌
----
2.陋习
第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记
----
刘恒善
----
刘凤飞
----
刘成功
----
刘存汉
----
刘志聪
----
刘志有
----
刘凤桐
----
刘清汉
----
刘建功
----
刘建明
----
刘玉
----
刘士清
----
刘怀银
----
刘仁清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刘甫汉
----
秦秀林
----
刘生禄
----
刘义清
----
刘学荣
----
刘可贵
----
刘恽
----
刘冰
----
刘新荣
----
刘雁斌
----
刘军
----
刘开芳
----
刘泽民
----
刘泽荣
----
刘久华
----
刘万清
----
刘萍
----
任改兰
----
李志发
----
刘学前
----
刘光彦
----
刘金玉
----
刘恩有
----
刘奋昂
----
刘静
----
刘国清
----
刘学奎
----
刘生梅
----
刘正魁
----
武秀连
----
刘峰
----
刘泽亮
----
刘继荣
----
刘宝连
----
刘金平
----
刘春爱
----
樊荣利
----
刘雪峰
----
刘永平
----
刘晓林
----
刘卫平
----
刘中山
----
冯立新
----
刘润民
----
刘秀珠
----
刘利平
----
刘荣
----
刘泽平
----
刘晓红
----
牛慧玲
----
刘峰
----
唐慧荣
----
刘彩宏
----
刘峰扬
----
刘文秀
----
赵敏
----
张素荣
----
刘峰显
----
聂阳
----
刘继明
----
刘利强
----
杜鹏丽
----
张志琼
----
刘永梅
----
刘艳强
----
刘宁
----
刘星宇
----
刘丽娜
----
刘旭艳
----
刘森
----
刘兵
----
刘冠军
附录
--
一、传闻轶事
--
二、十不、四严、一自觉(制度)
--
三、村规民约
--
四、姓氏谱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