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王家庄镇民俗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描述安丘市王家庄镇的地方文化专著。它内容全面,材料丰富,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俗志书的特色,可以填补乡镇一级民俗志的空白。据作者王振山先生说,其写作缘起与我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有关,故约我为之作序。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民俗学界的同志们,作了大量的、区域性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就我所知,省、县、村级民俗志,先后便出版了20馀部,受到国内外民俗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录
封面
安丘市王家庄镇民俗法
图片
--
王君政
--
王振山
--
安丘市王家庄镇在潍坊市的位置图
--
安丘市王家庄镇地图
--
1950年地形地貌
序
《王家庄镇民俗》审读意见
写在前面的话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生产民俗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
------
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
二、土地是革命的推动力
------
三、土地流转
------
四、地契税与地税赋
----
第二节 生产方式
------
一、单干时期
------
二、互助组时期
------
三、农业合作化时期
------
四、人民公社时期
------
五、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
----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及农事
----
第四节 农具与农活
------
一、耕作工具与农活
------
二、播种工具与农活
------
三、间苗工具与农活
------
四、中耕工具与农活
------
五、施肥工具与农活
------
六、植保工具与农活
------
七、收获工具与农活
------
八、脱粒工具与农活
------
九、收打辅助工具
------
十、运输工具与农活
------
十一、捧灌工具与农活
------
十二、仓储工具
------
十三、其他常用工具与农活
----
第五节 禁忌与习俗
--
第二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用材树木
----
第二节 古稀奇树
----
第三节 果树种植
----
第四节 苗木繁殖
----
第五节 药用
----
第六节 习俗
--
第三章 畜牧渔业
----
第一节 家畜
------
一、大家畜
------
二、猪
------
三、羊
------
四、兔
------
五、水貂和獾狐
------
六、犬
------
七、猫
----
第二节 家禽
------
一、鸡
------
二、鸭
------
三、鹅
------
四、鸽子
----
第三节 渔业
------
一、捕鱼
------
二、捉蟹
------
三、养鱼
----
第四节 习俗与传说
--
第四章 传统副业、手工业
----
第一节 谭家官庄的麦芽糖
----
第二节 叶家官庄的苇编
----
第三节 古城子村的茅囤
----
第四节 西莲子屯的翻砂
----
第五节 大宿戈庄的银货、笊篱和布袋
----
第六节 朱子的酿酒和糕点
----
第七节 朱子和王家杭的榨油
----
第八节 大宿戈庄和朱子的造船
----
第九节 较为广泛的酿造业
----
第十节 东莲子屯的香坊
----
第十一节 王家杭和康家电的暖房
----
第十二节 形形色色的其他传统副业和手工艺
--
第五章 工商贸易
----
第一节 在本境销行的物品
----
第二节 销往外地的物品
----
第三节 从外境购入物品
----
第四节 工商户
----
第五节 度量衡
------
一、清及民国
------
二、新中国
----
第六节 民间贸易
----
第七节 习俗
第三篇 生活民俗
--
第一章 衣
----
第一节 历代成衣之物
----
第二节 养蚕
----
第三节 种棉花、纺线、织布、染布
------
一、种棉花
------
二、纺线
------
三、织布
------
四、染布
----
第四节 服装、冠戴、鞋袜
------
一、服装
------
二、冠戴
------
三、鞋袜
----
第五节 饰物与发型
------
一、饰物
------
二、发型
----
第六节 已消失之衣物
----
第七节 习俗与禁忌
--
第二章 食
----
第一节 主粮与主食
------
一、建国以前及建国初期
------
二、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时期
------
三、改革开放以来
----
第二节 度荒食物
------
一、度荒之物
------
二、方法
----
第三节 菜、鱼、肉、蛋
------
一、常用小菜
------
二、常食蔬菜
------
三、鱼
------
四、肉
------
五、蛋
------
六、虫类
----
第四节 地方名吃
------
一、五瓣火烧
------
二、两盖饼
------
三、芝麻烧饼
------
四、炉煎包子
------
五、糖醋潍河鲤鱼
------
六、油炸浯河蟹子
------
七、泥鳅钻豆腐
------
八、贺菜
------
九、蒸鸡
------
十、卷煎
----
第五节 饮食禁忌
----
第六节 习俗与禁忌
--
第三章 住
----
第一节 村落
----
第二节 房舍
------
一、明清及民国时期
------
二、建国以来
----
第三节 习俗与禁忌
--
第四章 行
----
第一节 陆地之行
------
一、畜力代行
------
二、以轿代行
------
三、以车代行
----
第二节 水上行
----
第三节 习俗
--
第五章 医
----
第一节 传统医疗
------
一、中医中药
------
二、针灸
------
三、拔罐
------
四、灸
------
五、按摩
------
六、推拿挑刮
------
七、利用土方、验方治病
----
第二节 西医西药
----
第三节 日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
----
第四节 习俗与禁忌
--
第六章 生活用具
----
第一节 炊具
----
第二节 家具
----
第三节 其他
第四篇 社会民俗
--
第一章 生育、婚嫁与丧葬
----
第一节 生育习俗
------
一、接生
------
二、坐月子
------
三、打口
------
四、饺(剪)头
------
五、剃头
------
六、三日
------
七、报喜
------
八、下“汤米”
------
九、满月
------
十、百日
------
十一、生育观念的转变
----
第二节 婚嫁
------
一、一般婚嫁程序
------
二、特殊婚姻
------
三、建国后婚姻状况
------
四、禁忌与习俗
----
第三节 丧葬
------
一、倒头
------
二、入殓
------
三、指路
------
四、成服
------
五、报庙
------
六、报丧
------
七、开圹
------
八、发盘缠
------
九、发丧
------
十、禁忌与习俗
--
第二章 节日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一、过春节
------
二、龙抬头日
------
三、清明节
------
四、四月八
------
五、端午节
------
六、五月十三
------
七、六月六
------
八、六月二十四
------
九、入伏
------
十、立秋
------
十一、七月七
------
十二、七月十五
------
十三、七月二十三
------
十四、中秋节
------
十五、重阳节
------
十六、十月一
------
十七、冬至
------
十八、立春
----
第二节 新立节日
--
第三章 民风
----
第一节 孝
----
第二节 忠
----
第三节 廉
----
第四节 安分守己,风俗淳厚
----
第五节 民间相助,蔚然成风
----
第六节 重吃不重穿
----
第七节 师俗
----
第八节 酒俗
------
一、酒的吸引力
------
二、喜欢聚饮
------
三、婚嫁中的洒俗
------
四、丧葬中的酒俗
------
五、酒席上的礼仪
------
六、打通关”和猜拳行令
------
七、宴席规格
----
第九节 其他习俗
------
一、赌博
------
二、吸毒
------
三、缠足
----
第十节 社会新风
--
第四章 宗教与民间信仰
----
第一节 宗教
------
一、道教与佛教
------
二、天主教
------
三、基督教
----
第二节 民间信仰
--
第五章 治安与保卫
----
第一节 治安
------
一、清末
------
二、民国
------
三、解放以后
----
第二节 保卫
------
一、大金线打鬼子
------
二、小宿戈庄歼日寇
------
三、抗日殉国的朱子人
第五篇 文化民俗
--
第一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 童谣
----
第二节 儿歌
----
第三节 普通民歌
------
1、人生八喜
------
2、庄户俩
------
3、秧歌辞
------
4、胡诌溜
------
5、小女婿
------
6、节 气歌
------
7、人生歌
------
8、老年知足养性歌
------
9、人老了
------
10、砸牛骨头歌三首
------
11、锔大缸
----
第四节 情歌
------
1、大辫子甩三甩
------
2、送情郎
------
3、半洼里
------
4、大妮打水
------
5、那天我从你门口过
------
6、光棍买鞋
------
7、三上门
--
第二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杂耍
----
第三节 说书
----
第四节 板话
----
第五节 故事
----
第六节 小调
------
1、卖饺子
------
2、回娘家
------
3、一心想做媳妇
------
4、小寡妇哭天
--
第三章 民间游戏
----
1、打瓦
----
2、打茧
----
3、打个
----
4、打苔
----
5、打懒老婆
----
6、打皮猴
----
7、打野猴
----
8、打私孩子
----
9、打鞭
----
10、甜棒秸,熬白菜
----
11、送金果,送银果
----
12、塞料豆
----
13、鸡鸡乖乖拿小鸡
----
14、占山为王
----
15、藏茅
----
16、陆军抓土匪
----
17、拔轱轮
----
18、鸡鸡翎,抗大刀
----
19、对草
----
20、打镰棒
----
21、跳绳
----
22、踢毽子
----
23、拍卯
----
24、滚铁环
----
25、跳房
----
26、游泳
----
27、滑冰
----
28、竖直立
----
29、打旁立
----
30、倒站
----
31、顶拐
----
32、掰手
----
33、碰铜钱
----
34、打杏核
----
35、打铜钱
----
36、培雪人,打雪仗
----
37、送手帕
----
38、猜手帕
----
39、下五股棋
----
40、堵老君
----
41、下鸡毛蒜毫棋
----
42、老汉搬家棋
----
43、上山棋
----
44、下屎栏茅棋
----
45、老虎吃小孩棋
----
46、下担棋
----
47、二顶一棋
----
48、摸打糊
----
49、打宝
----
50、打秋千
----
51、拾播勾
----
52、放炮
----
53、打聊
----
54、抬杠
----
55、谜语
----
56、放风筝
--
第四章 文化名人与文物古迹
----
第一节 镇内四公
------
1、黄公
------
2、盖公
------
3、郑公
------
4、狄公
----
第二节 文化名人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1、孙猛冢
------
2、昌安故城和邓袭墓
------
3、三宝塔、法林寺、朱子祠和明镐冢
----
第四节 石刻文物
------
1、重修三宝塔记事碑
------
2、明元古墓志馅并序
------
3、朱子王氏先祠碑记
------
4、黄公山重修庙碑记
------
5、朱子村志
--
第五章 其他
----
第一节 剪纸
----
第二节 刺绣
----
第三节 扎风筝
第六篇 方言
--
第一章 方言词汇
--
第二章 歇后语
--
第三章 俗语
--
第四章 谚语
----
第一节 农谚
----
第二节 气象谚语
----
第三节 生活谚语
----
第四节 学习谚语
----
第五节 处世谚语
--
第五章 顺口溜
附录一:民间经、佛
--
1、十杯酒
--
2、弥陀佛
--
3、天地爷香赞
--
4、财神爷香赞
--
5、家有神堂香赞
--
6、土地爷香赞
--
7、龙君爷香赞
--
8、马王爷香赞
--
9、门神爷香赞
--
10、宅神经
--
11、灶君神香赞
--
12、祭灶时送灶爷香赞
--
13、过年三十晚接灶爷香赞
--
14、朝山进庙给灶君祝语
--
15、灶王佛
--
16、灶王佛
--
17、门神护爷
--
18、车辆神
--
19、车辆神
--
20、增寿佛
--
21、观音佛
--
22、串门佛
--
23、善人到了善人家
--
24、小金瓢
--
25、西方路上一棵梨
--
26、蝈蝈佛
--
27、五根拄棒
--
28、五把钥匙
--
29、一棵白菜
--
30、送善人进佛堂
--
31、一个小盒四方方
--
32、走路佛
--
33、清晨起来念块佛
--
34、门神佛
--
35、大年五更敞大门
--
36、编席佛
--
37、红灯佛
--
38、五把小壶
--
39、一个豆粒
--
40、清晨起来燕门开
--
41、一个包袱竹叶青
--
42、小女上泰山
--
43、三姐埯瓜
--
44、走遍天下不相干
--
45、老子爷下善从南来
--
46、天黄黄
--
47、辞灶佛
--
48、一人念佛全家好
附录二:清代应用文
--
(一)婚嫁类
----
一、定亲帖文
----
二、问口帖文
----
三、投启帖文
----
四、回启帖文
----
五、日子
--
(二)丧葬类
----
一、报丧帖文
----
二、丧贴下幅写拜名
----
三、主妻丧文
----
四、照壁文
----
五、约吊文
----
六、约祭客帖文
----
七、会客帖文
----
八、殡帖略文
----
九、殡兼会客帖文
----
十、路引文疏
----
十一、送盘缠文琉
----
十二、祠土祭文
----
十三、祠土祝文
----
十四、券砖文
----
十五、殡后会客文
--
(三)经济往来类
----
一、问人借物式
----
二、求人转借物帖式
----
三、使人取物帖式
----
四、借物说帖
----
五、要钱帖
----
六、问人借就物先送帖式
----
七、典契
----
八、卖契
----
九、杠契
----
十、立合同式
----
十一、借帖
----
十二、说帖
--
(四)人生交往类
----
一、继书文
----
二、分书文
----
三、立门生帖文
----
四、贺入沣约单文
----
五、贺节 孝约单文
----
六、铺口请客帖文
----
七、烧炕帖式
--
(五)人身保安类
----
一、圆斋文疏
----
二、还猪文疏
----
三、烧纸文琉
----
四、换锁文疏
----
五、替人文疏
----
六、谢痘疹文疏
----
七、过关文疏
----
八、开阴阳锁
----
九、许愿文书
----
十、还香文疏
--
(六)社稷类
----
一、保安文疏
----
二、贺雨文疏
----
三、谢雨文疏
----
四、谢雨文
----
五、祭八蜡文疏
附录三:民间择吉
--
(一)综合
----
一、凶煞日
----
二、上兀日
----
三、不将图
----
四、八卦图
----
五、八卦干支图
----
六、五行
----
七、诸事宜用吉时
----
八、二十八宿所属凶吉
----
九、二十八宿所属吉凶歌
----
十、彭祖百忌日
----
十一、月忌日
----
十二、得病凶日
--
(二)嫁娶
----
一、嫁娶总论
----
二、嫁娶吉日
----
三、女命逐年大利诸忌月
----
四、大利月歌
----
五、大月周堂白虎图
----
六、小月周堂白虎图
----
七、男生命忌年
----
八、女生命忌年
----
九、论男女官鬼相伤
----
十、凶煞
----
十一、四离日
----
十二、四耗日
----
十三、四穷日
----
十四、红嘴朱雀日
----
十五、横天朱雀日
----
十六、大杀白虎入中宫日
----
十七、雷霆白虎入中宫日
----
十八、阴错日
----
十九、阳错日
----
二十、新房方向
----
二十一、安床忌宿
----
二十二、安床忌卧户
----
二十三、安床方向
----
二十四、铁蛇安床忌
----
二十五、开面吉日
----
二十六、开面方向
----
二十七、喜神方
----
二十八、福神方
----
二十九、吉神
----
三十、财神方
----
三十一、贵神方
----
三十二、阳贵方
----
三十三、阴贵方
----
三十四、穿衣坐床上下轿方向
----
三十五、上下轿方向
----
三十六、金煞凶方
----
三十七、太白游方
----
三十八、天狗方
----
三十九、日游白虎方
----
四十、日游白虎日
----
四十一、五鬼方
----
四十二、过门吉时
----
四十三、喜神时
----
四十四、娶送女客禁忌
----
四十五、月例
----
四十六、日例
----
四十七、女命大利歌
----
四十八、忌婚歌
----
四十九、天门地户逐月方
----
五十、天门逐日方
----
五十一、地户逐日方
----
五十二、红沙日歌
----
五十三、送小口方向歌
----
五十四、十恶大致日
----
五十五、金神七煞日
----
五十六、枯焦日
----
五十七、伏断日
----
五十八、凶神日
----
五十九、四废日
----
六十、天转煞日
----
六十一、黄沙日
----
六十二、天恩上吉日
----
六十三、月恩吉日
----
六十四、天赦吉日
----
六十五、母仓吉日
----
六十六、结亲忌
----
六十七、翁命流年犯天罡
----
六十八、姑年犯河魁
----
六十九、嫁娶忌犯天罡
----
七十、月黑星方
----
七十一、蒙头神
----
七十二、天下死门
--
(三)丧葬
----
一、重丧日歌
----
二、占丧葬吉日
----
三、葬日周堂图
----
四、安葬吉日
----
五、除灵周堂图
--
(四)天文与气象
----
一、四季风雨阴晴
----
二、定太阳出没法
----
三、定寅时歌
----
四、参辰寅时
----
五、定太阴出时歌
--
(五)修造
----
一、太岁神煞出游日
----
二、大偷修日
--
(六)失物
----
一、失物难寻日
----
二、九宫占走失
----
三、贼藏失物处
----
四、十天千日走失
----
五、十二建日走失
----
六、十二地支走失
----
七、占走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