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延津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702-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07月
目录
封面
延建县志
版权页
延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延津县志总编、副总编、编辑和工作人员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凡例
图片
--
县城鸟瞰
--
春到延津
--
沙区新貌
--
绿满延津城
--
县委大院
--
延津县人民政府
--
延津县城东西大街新貌
--
麦苗青青
--
麦稻脱粒机(小店机械厂制造)
--
化肥厂
--
电厂新貌
--
飞马牌9炉箅(小店化工配件厂制造)
--
新(乡)荷(泽)铁路延津车站
--
棉纺厂细纱车间一角
--
农林间作麦油(菜)套种
--
农桐间作
--
南分干进水闸
--
引黄南分干灌区五号节制闸
--
延津牧场
--
泰国加拿大专家在黄牛场考察畜牧业
--
高级农艺师买兴普、吴翠兰在田间
--
红花
--
林荫道
--
延津剧院
--
柳编收购
--
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
--
民兵
--
1.集贸市场一角
--
2.陈玉成纪念碑
--
3.酸枣阁
--
4.革命烈士纪念塔
--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同志合影(1991年春)
--
延津县地方史志编委会成员、顾问合影(1991年春)
--
延津县志总编室全体同志合影
--
延津县政区图
--
延津县水利工程现状图
--
延津县农村输电网络图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地理编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二章 建制区划
----
第一节 建制沿革
----
第二节 区划沿革
--
第三章 县城及著名村庄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著名村庄
------
附:古地名考
--
第四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气象要素
----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七章 土壤
----
第一节 种类
----
第二节 分布及特征
----
第三节 土壤养分含量
--
第八章 植物与动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九章 土特产
政治编
--
第一章 政事纪略
--
第二章 中共延津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级委员会
----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
----
第三节 党员队伍
----
第四节 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干部队伍
----
第六节 宣传
----
第七节 党校
----
第八节 纪律检查
------
附:典型案例
----
第九节 统一战线
----
第十节 整党整风
----
第十一节 来信来访
----
第十二节 档案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工作述要
--
第四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级人民政府
------
附:县政府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区(公社、乡、镇)政权机构
--
第五章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县政协
----
第二节 历次会议
----
第三节 工作述要
--
第六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八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烈士褒扬
----
第三节 优抚
----
第四节 复员安置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拥军优属
----
第七节 普选
----
第八节 水库移民
----
第九节 生产救灾
----
第十节 支援平舆县救灾
--
第九章 历代政权、党、团
----
第一节 政权机构
----
第二节 国民党县党部
----
第三节 三青团
----
第四节 参议会
军事编
--
第一章 驻军与过军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国民党武装
------
附:日伪武装
----
第二节 民众自卫团
----
第三节 人民武装
--
第三章 武装建制
----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区(公社、乡、镇)人民武装部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第五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三节 预备役
--
第六章 战事
--
第七章 兵燹
经济编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作物
----
第三节 耕作
----
第四节 栽培
----
第五节 施肥
----
第六节 植物保护
----
第七节 国营农场
----
第八节 机构
--
第二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机动农具
----
第三节 农机服务
----
第四节 农机管理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畜牧
----
第一节 畜禽品种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家畜配种
----
第五节 机构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种
----
第二节 树种
----
第三节 采种育苗
--
第四节 植树造林
----
第五节 林木管理
------
附:小渭村森林会碑记
----
第六节 林场
----
第七节 机构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灌溉
----
第二节 除涝
----
第三节 防汛
------
附:1963年抗洪斗争纪略
----
第四节 治理苦水氟水
----
第五节 桥梁、涵闸、提排站
----
第六节 古河道及堤防
----
第七节 水利管理
----
第八节 机构
--
第六章 治理盐碱
----
第一节 盐碱地的形成及类型分布
----
第二节 治理
----
第三节 治理效益
----
第四节 小潭大队盐碱地治理简介
--
第七章 治沙
----
第一节 沙区的形成与分布
----
第二节 治理
--
第八章 农业区划
--
第九章 工业
----
第一节 重工业
----
第二节 轻工业
----
第三节 主要产品介绍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工厂选介
----
第六节 机构
--
第十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厂、变电站,发电机组
----
第二节 输电线路
----
第三节 供(购)电与用电
----
第四节 安全用电
----
第五节 机构
--
第十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铁路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公路管理
----
第五节 机构
--
第十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机构
--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设备
----
第三节 建筑材料
----
第四节 县城建设
----
第五节 村镇建设
----
第六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七节 基建管理
----
第八节 环境保护
----
第九节 重点建筑
----
第十节 机构
--
第十四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品购进
----
第二节 商品供应
----
第三节 计划物资购销
----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五节 废旧物资收购
----
第六节 饮食服务
----
第七节 商业网点
----
第八节 物资交流会
----
第九节 专业公司(栈)
----
第十节 机构
--
第十五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储运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
第四节 机构
--
第十六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外贸商品的生产与扶持
----
第二节 外贸经营
----
第三节 机构
--
第十七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支
----
第二节 预算外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财政监察
----
第五节 机构
--
第十八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工商各税
----
第四节 征收管理
----
第五节 利润监交
----
第六节 机构
--
第十九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流通
----
第二节 现金管理
----
第三节 黄金、白银管理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六节 储蓄
----
第七节 保险事业
----
第八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九节 公债与国库券
----
第十节 机构
--
第二十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经济计划
----
第二节 统计
----
第三节 审计
----
第四节 物价
----
第五节 工商管理
----
第六节 计量
教科文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师范教育
----
第六节 业余教育
----
第七节 教师队伍
----
第八节 教研活动
----
第九节 教学设施
----
第十节 教育经费
----
第十一节 集资办学与勤工俭学
----
第十二节 机构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第三节 科研成果
----
第四节 科技普及与推广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化馆、站、室
----
第二节 表演艺术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影剧院
----
第五节 图书与发行
----
第六节 文艺创作
----
第七节 机构
--
第四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古石雕
----
第五节 馆藏文物
----
第六节 现代文物
--
第五章 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新闻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六章 卫生
----
第一节 卫生医疗单位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第七节 公费医疗
----
第八节 医疗技术
----
第九节 医疗队伍
----
第十节 机构
--
第七章 药与药政
----
第一节 中、西药
----
第二节 药政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近代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运动会
----
第四节 参加地区比赛
----
第五节 参加省级比赛’
----
第六节 县业余体育学校
人物编
--
第一章 人物传
----
申启贤
----
陈伯昂
----
李得魁
----
贾子和
----
杨翼臣
----
王元堂
----
曹从之
----
贾明海
----
许金山
----
王纪尧
----
王义成
----
王锡珍
----
秦有才
----
刘学让
----
连永富
----
刘逢智
----
杨才元
----
袁可仲
----
刘占学
----
丰国焕
----
刘逢乾
----
李新生
----
杨自修
----
王大生
----
李长生
----
张焕
----
班存保
----
张惠增
----
冯新根
----
胡忠堂
----
魏金贵
----
李湘云
--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先进人物表
社会编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历史人口
----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
----
第三节 人口的几次重大变动
----
第四节 人口分布
----
第五节 年龄、文化、职业结构
----
第六节 姓氏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若干规定
----
第三节 人员培训与工作进展
--
第三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 城镇知识青年安置
----
第三节 劳力外援
--
第四章 民族、宗教、侨务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宗教
----
第三节 侨务
--
第五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出生、庆寿
----
第四节 节日习俗
----
第五节 衣食住行
----
第六节 移风易俗
----
第七节 新风尚
--
第六章 诗文、传说、民谚、歇后语
----
第一节 诗文
----
第二节 传说
----
第三节 民谚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七章 方言
----
第一节 概说
----
第二节 声母、韵母、声调
----
第三节 延津话与普通话的比较
----
第四节 方言词汇
乡镇简介
附录
--
一、《延津县志》编纂始末
--
二、《延津县志》编纂方案
--
三、关于编纂《延津县志》的征集资料提纲
--
四、县人大副主任、编委副主任王广春在培训各专志编辑人员会议上的讲话
--
五、县长、编委主任鲍宗灿在县志专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六、参加评议《延津县志》人员名录
--
七、关于呈报《延津县志》审批出版的请示
--
八、延津县人民政府文件
--
九、新乡市人民政府审定《延津县志》人员名录
--
十、新乡市人民政府
--
十一、提供资料人员
--
十二、旧县志序
----
1、清顺治十六年《延津县志》序
----
2、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夏《延津县志》序
----
3、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孟冬《延津县志》序
----
4、顺治十六年增修《胙城县志》引言
----
5、顺治十六年新刻《胙城县志》引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