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志
格式:PDF
费用:3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景泰县的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6年06月
目录
封面
景泰县志
《景泰县志》历届编纂委员会
《景泰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
《景泰县志》主编、副主编、总纂
《景泰县志》编辑
《景泰县志》复审
《景泰县志》摄影、插图
白银市志编委会县、区志终审领导小组
《景泰县志》终审
前言
序言
序
凡例
图片
--
徐向前题词
--
宋平题词
--
题词1
--
题词2
--
题词3
--
题词4
--
王敬文题词
--
陈有贤题词
--
景泰县行政区划图
--
景泰县城区现况图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
景泰县地貌卫星照片
--
景泰县委办公大楼
--
景泰县政府办公大楼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来景泰视察(前中)
--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景泰视察(前左一)
--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在景泰视察(左一)
--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温家宝在景泰视察(左一)
--
1969年10月15日李培福在景泰川电灌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上讲话
--
1984年7月5日省委书记李子奇、省长陈光毅在景泰川电灌二期工程开工典礼上剪彩
--
李培福喜看一期灌区小麦丰产田(右三)
--
景电程总指挥李培福铜像
--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在景泰考察
--
景电一、二期工程--泵站
--
县电视差转台
--
220千伏变电所
--
县工人俱乐部
--
县电影院
--
县图书馆大楼
--
县档案馆大楼
--
农家小院
--
寿鹿山一角
--
古烽燧墩
--
中泉石林
--
沿寺黄河礁石——龙王炕
--
龙湾临河绝壁——观音崖
--
黑山峡
--
黄河天车
--
景电二期工程2号矩形渡槽
--
景电二期工程11号渡槽
--
气象站
--
九支喷灌
--
风力发电
--
景电工程使昔日荒滩变成良田
--
砂田
--
联合收割机在收割
--
治沙沙障
--
山区农业丰收
--
景电灌区干渠
--
景电灌区麦田
--
塑料大棚
--
灌区林海
--
苹果丰收
--
瓜田
--
滩羊群
--
牦牛群
--
驼群
--
获奖的条山系列酒
--
条山酒厂生产车间
--
提花毛毯
--
地毯
--
皮革制品
--
红水陶瓷厂一角
--
白墩子盐池
--
兴泉选矿车间
--
景泰水泥厂
--
县百货大楼
--
农贸市场一角
--
黄河激流中的羊皮筏
--
黄河渡口扯船
--
县汽车站
--
皋(兰)营(盘水)公路县城一段
--
景泰一中教学大楼
--
县幼儿园
--
芦阳城关小学
--
县医院门诊楼
--
民兵训练
--
永泰小学
--
自行车训练队
--
媪围古城遗址
--
明长城段
--
红军烈士墓
--
永泰古城
--
五佛沿寺出土的西夏经文残页
--
绿釉陶器(东汉)
--
圣旨委牌(清代)
--
灰陶罐(汉代)
--
彩陶罐(半山型)
--
高领彩陶壶(半山型)
--
铜塔(元代)
--
鎏金佛(明代)
--
鸟形壶(半山型)
--
铜观音(西夏)
--
木雕祖始神龛
--
第二届编委会成员
--
第三届编委会成员
--
第四届编委会成员
--
主编
--
编辑
--
《景泰县志》终审会议留影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县界
----
第二节 建置
----
第三节 县城
--
第三章 自然条件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山脉
----
第四节 水系
----
第五节 土壤
----
第六节 气候
--
第四章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矿藏
----
第四节 特产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风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霜灾
----
第五节 霖雨
----
第六节 水灾
----
第七节 病虫害
----
第八节 地震
--
第六章 乡(镇)简介
----
第一节 一条山镇
----
第二节 芦阳镇
----
第三节 喜泉乡
----
第四节 中泉乡
----
第五节 正路乡
----
第六节 大安乡
----
第七节 寺滩乡
----
第八节 八道泉乡
----
第九节 红水乡
----
第十节 草窝滩乡
----
第十一节 五佛乡
第二编 经济
--
第一章 经济计划
----
第一节 经济计划与规划
----
第二节 基本建设及投资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农业经济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土地制度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耕地演变
----
第三节 农田建设
----
第四节 区划及作物分布
----
第五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
第六节 经济作物
----
第七节 耕作改革与新技术推广
----
第八节 肥料
----
第九节 种子
----
第十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十一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引提水工程
----
第三节 中泉电力提灌工程
----
第四节 小型提灌工程
----
第五节 小型提灌工具
----
第六节 灌溉制度
----
第七节 喷灌
----
第八节 治河工程
----
第九节 水土保持
----
第十节 水电机构沿革
--
第五章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
第一节 一期工程
----
第二节 二期工程
--
第六章 林业
----
第一节 天然森林
----
第二节 林业建设
----
第三节 森林管护
----
第四节 国家援助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七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牧业生产
----
第二节 家畜家禽分布及品种改良
----
第三节 滩、山羊及产品
----
第四节 饲草饲料及饲养管理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节 养蜂 养鱼业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
第八章 农具与农机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农具
----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经营
----
第四节 农机具
----
第五节 农机管理机构
--
第九章 “两西”建设
----
第一节 资金投入
----
第二节 建设成效
--
第十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内容
----
第二节 管理工作
--
第十一章 甘肃省国营条山农场
--
第十二章 气象
----
第一节 气象业发展
----
第二节 气象哨
----
第三节 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
----
第四节 机构沿革
--
第十三章 工业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建材
----
第三节 铸造
----
第四节 烧陶
----
第五节 纺织
----
第六节 晒盐
----
第七节 农机制造
----
第八节 铁木加工
----
第九节 皮革加工
----
第十节 冶炼
----
第十一节 印刷
----
第十二节 造纸
----
第十三节 缝纫
----
第十四节 食品加工
----
第十五节 粮油加工
----
第十六节 建筑业
----
第十七节 管理机构
--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铁路
----
第三节 水路
----
第四节 临时飞机场
----
第五节 运输及运输工具
----
第六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七节 交通事故
----
第八节 机构设置
--
第十五章 邮电
----
第一节 年以前邮件运送及电信建设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节 农村电话
----
第五节 机构沿革和基层机构设置
--
第十六章 电力
----
第一节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
----
第二节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
----
第三节 供电设备
----
第四节 供电
----
第五节 电价
----
第六节 用电及电费收入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七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十八章 税务
----
第一节 民国时税务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新税制
----
第四节 牧业税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十九章 金融
----
第一节 储蓄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 公债
----
第四节 货币
----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六节 人民保险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
第二十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食贸易
----
第二节 粮食征收
----
第三节 粮食统购统销
----
第四节 储运
----
第五节 粮票的使用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二十一章 医药经营
----
第一节 中药材
----
第二节 药品经营
----
第三节 药物管理
----
第四节 机构
--
第二十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私商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四节 公司简介
--
第二十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经营与管理
----
第二节 权力机构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四节 业务机构
--
第二十四章 物资
----
第一节 物资经营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二十五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工作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二十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审计对象和内容
----
第二节 审计程序和效果
----
第三节 机构建设
--
第二十七章 统计农经调查
----
第一节 统计成果
----
第二节 农村经济抽样调查
----
第三节 统计机构
--
第二十八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机构
第三编 政治
--
第一章 政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景泰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 首次普选
--
第三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景泰县临时人民政府
----
第四节 景泰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 区、乡政权组织
--
第四章 参政议政机构
----
第一节 县参议会
----
第二节 县政协
--
第五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司法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六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赈济扶贫
----
第四节 移民
----
第五节 地名管理
----
第六节 勘界工作
----
第七节 募捐
--
第七章 人事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干部来源
----
第三节 干部状况
----
第四节 晋升和奖励
----
第五节 精简处理
----
第六节 干部离(退)休
----
第七节 落实干部政策
--
第八章 劳动与工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
第四节 工资
----
第五节 劳动保护与福利
----
第六节 退休职工待遇
----
第七节 退休养老金与待业保险金的统筹
--
第九章 社团
----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商会
----
第三节 驼业工会
----
第四节 教育会
----
第五节 工会
----
第六节 农会
----
第七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八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九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十节 工商联合会
----
第十一节 抗美援朝分会
----
第十二节 珠算协会
----
第十三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
第十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十五节 消费者协会
----
第十六节 书画摄影协会
----
第十七节 老龄委员会
--
第十章 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
第一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三节 对错划右派的复查改正
----
第四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第五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第六节 城镇企业改革
--
第十一章 先进单位
----
第一节 受国家表彰奖励的单位
----
第二节 受省级表彰奖励的单位
第四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地理
--
第二章 红西路军在景泰
----
第一节 溃马步青河防
----
第二节 尾泉战斗
----
第三节 激战一条山
----
第四节 景泰县城之战
----
第五节 建立五佛抗日促进会
----
第六节 大拉牌战斗
----
第七节 锁罕堡和谈
----
第八节 群众支前和救护
--
第三章 兵事
----
第一节 明代收复松山
----
第二节 西宁反清军至红水
----
第三节 反清回民军在景泰
----
第四节 国民军过境
----
第五节 马鸿宾行军一条山
----
第六节 冯建中游击芦塘
----
第七节 马廷贤劫中泉
----
第八节 陕甘游击队在景泰
----
第九节 马步芳堵截孙殿英
----
第十节 国民党溃军过景泰
----
第十一节 骑一旅投诚
----
第十二节 解放初的剿匪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转业复退
--
第五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团练
----
第二节 巡兵 警察
----
第三节 国民兵团 自卫队
----
第四节 民兵
----
第五节 预备役登记与统计
--
第六章 战备防御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战备
--
第七章 地方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军事科
----
第二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八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时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五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民族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民族
--
第二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构成
----
第二节 姓氏分布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姓氏
----
第四节 易误写的姓
----
第五节 易读错的姓
--
第三章 家庭 婚姻
----
第一节 家庭
----
第二节 婚姻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措施和成效
--
第五章 方音 方言 俗语
----
第一节 方音
----
第二节 方言
----
第三节 俗语
--
第六章 习俗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服饰
----
第三节 艳妆
----
第四节 住宅
----
第五节 庆生
----
第六节 殡葬
----
第七节 传统节日
----
第八节 庙会
----
第九节 陋习
--
第七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解放前人民生活状况
----
第二节 解放后人民生活的变化
--
第八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天主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道教
--
第九章 迷信活动及帮会道门
----
第一节 封建迷信活动
----
第二节 一贯道
----
第三节 红帮
第六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艺
----
第二节 民间艺术
----
第三节 文化团体
----
第四节 文艺创作
----
第五节 图书发行
----
第六节 报刊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明长城
----
第二节 索桥古渡
----
第三节 丝绸之路
----
第四节 寺庙
----
第五节 墓葬
----
第六节 城堡
----
第七节 出土文物
----
第八节 碑刻
----
第九节 西夏文字遗存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服务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管理
----
第二节 档案保管设施
----
第三节 档案开发利用
----
第四节 机构沿革
--
第五章 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四节 业余教育
----
第五节 电化教育
----
第六节 主要学校简介
----
第七节 驻景单位学校
----
第八节 管理机构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达标训练
----
第四节 历届运动会简介
----
第五节 体育人才培养
----
第六节 体育设施
----
第七节 比赛成绩
----
第八节 管理机构
--
第七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景泰县人民医院
----
第二节 景泰县中医院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防疫
----
第五节 基层卫生网点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七节 北京医疗队在景泰
----
第八节 公费医疗
----
第九节 管理机构
--
第八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地震观测
----
第四节 计量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第七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军政人物
------
达云
------
岳镇邦
------
化守登
------
岳升龙
------
岳超龙
------
岳钟琪
------
吴成
------
岳钟璜
------
李宗经
------
岳登龙
------
安立绥
------
张学诚
------
戚维礼
------
冒蕖
------
高陇生
------
卜自珍
------
李育民
------
李培福
----
第二节 科教人物
------
雷高捷
------
颜学洙
------
胡寿堂
------
李蓝田
------
王成德
------
唐吉武
------
李作祯
------
宋受禅
------
王作栋
------
王庆云
------
戚仰祖
------
窦文炜
------
安汝树
------
李煦春
------
孙雨蛟
----
第三节 革命烈士
------
王贵仁
------
何其亨
------
张永钦
----
第四节 先进模范人物
------
郝邦才
------
张万钧
------
苟清元
------
刘禄
------
卢有忠
----
第五节 其他知名人物
------
张光福
------
王殷泰
------
马元
------
唐奋武
------
李焕堂
------
罗毅
------
杨润标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政人物
------
李希发
------
李兆春
------
王焕荣
------
王焕泰
------
马雄天
------
王进思
----
第二节 建国以来在县工作的县级党政干部
------
曹布诚
------
李林柯
------
李天朋
------
白崇华
------
王凤飞
------
王怀瑜
------
岳山
------
呼庭义
------
牛世清
------
郝维勤
------
杨生华
------
王瑞亭
------
贾梓才
------
连光宣
------
高仰昆
------
杨生伟
------
李文举
------
陈选
------
王宗仁
------
曹继功
------
李忠
------
郑清章
------
高凤彰
------
王海山
------
朱子谦
------
张彦
------
杨作良
------
张振国
------
裴宗文
------
李国香
------
陶发蒲
------
朱炳麟
------
谈嘉言
------
王治国
------
石珠清
------
包有录
------
卢宝春
------
巨明礼
------
杨自明
------
赵多瑞
------
王运天
------
陈有贤
------
沈玉林
------
李有仁
------
彭维友
------
霍墨林
------
蒋崇廉
------
胡永亮
------
付兰英
------
孟辉
------
周邦秀
------
洪镒
------
来登堂
------
杨启明
------
张有礼
------
张正甲
------
金显儒
------
高自宽
------
达文清
------
李兴祯
------
刘海峰
------
王敬文
------
童登昌
------
赵兴业
------
吴隆华
------
王得才
------
董继武
------
马平
------
张忠恕
------
王廷勋
----
第三节 建国以来在县工作的团级军事干部
------
王景春
------
袁凤鸣
------
杨荣
------
李生有
------
康良仓
------
王良义
------
冯硕宗
------
王清龙
------
冯光义
------
吕永昌
------
吴斌
------
喻尚志
------
贾斌
------
李志逸
------
陈断文
------
余振华
------
阎飞
------
魏广金
------
刘连山
------
李寅丰
------
张治中
------
田毓伦
------
谭文超
------
郭万斌
------
张立才
------
王振华
------
吕传宝
------
卢天湖
----
第四节 建国以来景泰籍的厅局级干部
------
马昭
------
张钦武
------
田种禾
------
王惠科
------
陈其元
------
张灿炎
------
陈用贤
------
魏正荣
------
周邦智
------
陈有贵
------
王运全
------
曾继伟
----
第五节 建国以来在外地工作的正高级科教人员
------
郝磷
------
卢守祥
------
张学政
------
张学宽
------
于积元
------
化成
------
吴得贵
------
胡秉庆
------
王鸿恩
------
王云山
------
马舜
------
包福泰
------
李文蔚
------
马维纲
------
张岳泰
------
李朝桂
------
王锦云
------
吴应瑞
------
方开元
------
祁贵
------
张龄泰
------
魏云邦
------
王昌科
------
萧向华
----
第六节 建国以来在县工作的高级科教人员
------
龚大绥
------
徐万庆
------
包武
------
安寅
------
刘在忠
------
刘万符
------
张清泰
------
胡秉魁
------
张承宗
------
常正贵
------
刘家恩
------
汤儒文
------
胡秉和
------
黄祖中
------
庞爱
------
吴应昌
------
余子英
------
黄金兰
------
曾鹏寿
------
陈经奎
------
景祥熙
------
曾国璋
------
于国凯
------
雷兆京
------
卢守谦
------
李启林
------
韩金茹
------
周敬阳
------
于国昌
------
马登廉
------
杨德福
------
黄雍珂
------
吴大松
------
赵世英
----
第七节 先进模范人物
------
马(马同)
------
田生霖
------
张述敏
------
王扶祖
------
万秀英
------
王海云
------
罗振荣
------
寇永玲
------
张海炎
------
李广武
------
宋延菊
------
倪秀香
------
高金香
------
路秀英
------
王英杰
------
赵仲堂
------
戴兆胜
------
白年庚
------
刘永祥
------
张启理
------
王学胜
------
李果
------
杨文奎
------
张开权
------
侯万福
------
王凤建
------
张有文
------
陈国祥
------
张学德
----
第八节 其他知名人物
------
孟坤元
------
郝登魁
------
郭建功
------
万国杰
------
萧瀛
------
李永范
------
王仲翔
------
杨震雨
------
崔成信
------
彭兴
------
周邦杰
------
魏周林
------
段桂林
------
魏周录
------
王万平
------
王建金
------
安正秀
------
安正军
------
达文旭
------
赵生尧
------
陈复员
------
吕不量
------
阎重宪
------
阎世润
------
张永恒
----
第九节 省、地驻景单位领导干部、高级科技人员及先进人物
------
陈可言
------
荣在书
------
马兆麟
------
王成铮
------
李恒心
------
强兴
------
魏兴邦
------
冯婉玲
------
李鹏龄
------
康守元
------
赵长安
------
解传洪
------
刘德
------
田声清
------
唐鸿宾
------
李辗
------
王玉良
------
任发泰
------
申夫成
------
张泽惠
------
钟大仁
------
卯长春
------
张儒盛
------
于永鹏
------
魏洪汉
------
马金贵
------
刘全汉
------
曲彩声
------
殷卯生
------
孙进先
------
王长俊
------
潘智节
------
向世义
------
唐福庆
------
邱有国
------
吴荣春
------
赵颐龄
------
胡宝祥
------
秦伦诗
------
马洪程
------
赵有辉
------
毛德选
------
汪瀚如
------
郭维璠
------
柳太康
------
崔鸿宇
------
赵起
------
刘润忠
------
赵志农
------
贾延安
------
曹启光
------
贾德治
------
高太阳
------
龚发伟
------
薛陇平
------
张寿山
------
张勤
------
马德海
------
张登强
------
曹振华
------
路泽生
------
贾幸福
------
王培龙
------
司昆
------
钟仰高
------
党奎
------
赵克勤
------
曾福
------
韩双印
------
霍树栋
------
王学敏
------
李怀金
------
高芳彬
------
李建荣
------
杨贺录
------
张焕文
------
刘新建
------
孙鼎岗
------
马天成
------
时兴宽
------
罗生泾
------
杨俊川
------
张广寅
------
陈天祜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清红水分县县丞
----
第二节 民国时红水县知事、县长
----
第三节 建国以来在外地工作的县团级干部
------
王兆文
------
陈文亮
------
吴培元
------
胥发元
------
曾鹤年
------
李作标
------
胡秉强
------
罗鸿儒
------
高书义
------
曾占元
------
阎礼堂
------
王天永
------
李明瑛
------
张子庭
------
沈种林
------
尚可卿
------
冯国器
------
白永寿
------
达文恒
------
陈典
------
沈瑞林
------
张学印
------
周集凤
------
胡永义
------
雷俊
------
韦藏富
------
祁全勇
------
张承生
------
白永昌
------
余发武
------
胡永茂
------
寇永倬
------
卢有彬
------
阎致祥
------
张月中
------
朵连海
------
张润
------
梁德智
------
郝万程
------
耿成才
------
张泰基
------
杨濯汉
------
居芝安
------
党成德
------
魏荣孔
------
马华
------
张好俭
------
陈福
------
刘瑛琦
------
李功
------
李天明
------
李树江
------
张耀山
------
郭武
------
陈其福
------
黄廷福
------
曾正基
------
万国英
------
阎立才
------
张昭铭
------
张峰云
------
郭莲凤
------
张生灿
------
李映汉
------
杨宗泰
------
郭志杰
------
龚登禄
------
张乃桐
------
李保卫
------
马登天
------
车世贵
------
刘立邦
------
李祥
------
张有刚
------
陈其才
------
寇宗福
------
缪延明
------
安文清
------
张亮泰
------
师志刚
------
盖刘德
------
李世荣
------
罗文深
------
杨银
------
吕安民
------
周德祥
------
刘延祯
------
尚可奎
------
王天魁
------
卢有治
------
周致财
------
曹全国
------
刘在祯
------
李天禄
------
陈资全
------
吴克顺
------
王诚
------
李成荣
------
沈清林
------
邓天佐
------
任国权
------
方生元
------
曾海军
------
张俊林
------
李效东
------
李茂荣
------
宣治贵
------
武兴柏
------
王朝梅
------
周应强
------
潘长茂
------
火荣贵
----
第四节 建国以来在外地工作的副高级科教人员
------
金树义
------
罗振华
------
王姝静
------
白安庚
------
陈珍贤
------
周盛忠
------
王定隆
------
吴大统
------
芮执星
------
胡秉忠
------
王明汉
------
王凌云
------
王博文
------
李成芳
------
柏盛青
------
马如昇
------
王天成
------
王秀兰
------
沈文章
------
范学成
------
郝天魁
------
高书达
------
吴希绣
------
郝琏
------
葛文化
------
方登元
------
刘育昌
------
卢泰安
------
周德广
------
魏怀芳
------
王姝顺
------
李树河
------
李俊山
------
于积贞
------
来耀勤
------
刘学仁
------
王景云
------
孙其信
----
第五节 建国以来在县工作的正科级干部
--
第四章 英名录
----
第一节 抗日阵亡将士
----
第二节 革命烈士
------
丁永升
------
安进荣
------
魏烈武
------
冉崇贵
------
彭文简
------
赵得国
------
张学军
----
第三节 先进模范
附录
--
一、文告选录
--
二、有关县志简介
--
三、汉媪围县城址考
--
四、省、市驻景单位、厂矿农场
--
五、新旧地名对照
--
六、参考资料
--
七、资料提供、采访人员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