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县志

建瓯县志

格式:PDF
费用:3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建瓯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4年03月

目录

封面
建瓯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建瓯县城全景
-- 建瓯县政区图
-- 建瓯县城区图
-- 建瓯县境域变更图
-- 县委机关大门
-- 县政府办公大楼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县政协办公大楼
-- 中共闽北临时工作委员会故址
-- 建瓯建市庆典会场
-- 建瓯南街头
-- 工人文化官
-- 青少年宫
-- 邮电大楼
-- 练氏夫人铜像
-- 通仙门城楼
-- 西周甬钟
-- 鼓楼
-- 孔庙
-- 光孝寺
--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书照
-- 兔毫盏
-- 朱熹自画像
-- 出土文物——铜音盏
-- 建莲
-- 建瓯特产——弓鱼(顾新牛摄)
-- 建瓯特产——板鸭
-- 桔园
-- 北苑茶园
-- 建瓯万木林
-- 沉水樟
-- 建瓯厅木林博物馆
-- 贮木场
-- 归宗岩一角
-- 建溪放排
-- 大漈水库
-- 大岭水库
-- 马鞍电站
-- 玉山电站
-- 叶坊电灌站
-- 11万伏变电站
-- 制材厂
-- 茶厂手检车间
-- 建瓯名茶
-- 部优产品一铝活塞
-- 满山白糖浆
-- 建瓯名酒——福茅、米烧
-- 省政府授给福茅酒省优产品奖
-- 建瓯纸花伞
-- 二塑产品——太阳神宫灯
-- 建瓯袜子
-- 清水笋罐头
-- 无结晶出口松香
-- 漆木碗
-- 树根雕
-- 程控电话机组
-- 水运码头
-- 建瓯一中师生在做广播体操
-- 少儿版画
-- 建瓯实验小学
-- 实验幼儿园
-- 畲族小朋友
-- 在少年英雄尤卓钦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县医院住院部
-- 民间体育活动——桃幡(光明摄)
-- 建瓯县地方志编委会正副主任合影
-- 《建瓯县志》总纂编辑人员合影
目录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 置
-- 第一章隶属
---- 第一节建置沿革
---- 第二节境域
-- 第二章境界
---- 第一节民国以前境界
---- 第二节民国时期境界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界
---- 第四节辖区变更
-- 第三章乡镇
---- 第一节各镇辖区
---- 第二节各乡辖区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侵入岩
---- 第三节构造
---- 第四节矿藏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类型
---- 第二节山脉
---- 第三节主要山峰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降水
---- 第三节日照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雾霜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径流
---- 第三节水质
-- 第五章土壤
---- 第一节类型 分布
---- 第二节土质
-- 第六章动植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野生动物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冰雹
---- 第四节寒潮
第三篇人 口
-- 第一章人口源流
---- 第一节来源
---- 第二节姓氏
---- 第三节人口数量
---- 第四节人口变动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城乡人口构成
---- 第六节职业构成
-- 第三章婚姻与家庭
---- 第一节婚姻状况
---- 第二节家庭结构
-- 第四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管理
---- 第二节宣传教育
---- 第三节政策措施
第四篇农业
-- 第一章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 第一节劳力
---- 第二节耕地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节土壤改良
---- 第五节农业区划
-- 第二章生产关系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互助组
---- 第四节农业合作社
---- 第五节人民公社
---- 第六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七节国营农场
-- 第三章农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水果
-- 第四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良种推广
---- 第二节施肥
---- 第三节植物保护
---- 第四节农技培训
-- 第五章养殖业
---- 第一节畜禽饲养
---- 第二节淡水养鱼
---- 第三节溪河捕捞与渔政管理
---- 第四节疫病防治
第五篇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面积 蓄积量
---- 第二节林种
---- 第三节林副特产
-- 第二章森林权属
---- 第一节封建山林所有制
---- 第二节山林改革与林木入社
---- 第三节林业“三定”
-- 第三章森林培育
---- 第一节林木种苗
---- 第二节造林
---- 第三节育林
---- 第四节营林资金
---- 第五节植树绿化
---- 第六节林业基地
-- 第四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护林防火
---- 第二节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依法治林
-- 第五章木材产销
---- 第一节木材生产
---- 第二节木材经销
-- 第六章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 第一节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动植物资源
第六篇水利水电
-- 第一章水利
---- 第一节引水工程
---- 第二节蓄水工程
---- 第三节提水设施
---- 第四节饮水工程
---- 第五节防汛抗旱
-- 第二章水电
---- 第一节电站
---- 第二节变电工程
---- 第三节输电线路
---- 第四节用电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水利管理
---- 第二节水电管理
第七篇工业
-- 第一章企业所有制
---- 第一节个体私营企业
---- 第二节集体企业
---- 第三节国营企业
---- 第四节三资企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矿冶
---- 第二节电力
---- 第三节化工
---- 第四节机械电子
---- 第五节建材
---- 第六节竹木加工
---- 第七节食品
---- 第八节饮料
---- 第九节纺织 服装 制革
---- 第十节造纸 印刷
---- 第十一节文体工艺美术品
---- 第十二节陶瓷玻璃
---- 第十三节其他
-- 第三章传统及优质产品
---- 第一节传统产品
---- 第二节优质产品
-- 第四章企业经营管理
---- 第一节生产计划管理
---- 第二节技术质量管理
---- 第三节物资、设备管理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五节安全生产管理
---- 第六节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五章工业体制改革
---- 第一节经营机制改革
---- 第二节产权体制改革
---- 第三节发展经济联合体
第八篇交通
-- 第一章交通线路
---- 第一节水路
---- 第二节陆路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水运
---- 第二节陆运
-- 第三章搬运
---- 第一节组织形式
---- 第二节装卸工具
---- 第三节装卸力资
-- 第四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交通监理
---- 第三节航政管理
---- 第四节路政管理
---- 第五节三统管理
第九篇邮 电
-- 第一章邮电机构
---- 第一节县邮电局
---- 第二节邮电支局
---- 第三节邮电所及代办所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业务
-- 第三章电讯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第十篇商业
-- 第一章经营方式
---- 第一节解放前的经营方式
---- 第二节解放后的经营方式
-- 第二章商业网点
---- 第一节批发
---- 第二节零售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百货
---- 第二节五交化商品
---- 第三节食品
---- 第四节副食品
---- 第五节药品
---- 第六节石油
-- 第四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节仓储管理
---- 第五节票证管理
-- 第六章商业改革
---- 第一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 第二节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一篇供销合作
-- 第一章机构 网点
---- 第一节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第二节基层供销社
---- 第三节经营网点
-- 第二章经营业务
---- 第一节生产资料经营
---- 第二节生活资料经营
---- 第三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节废旧物资回收
---- 第五节扶持生产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民主管理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第三节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二篇乡镇企业
-- 第一章工业企业
---- 第一节农机修造
---- 第二节五金铸件
---- 第三节木竹加工
---- 第四节食品加工
---- 第五节建材 陶瓷
---- 第六节造纸 印刷
---- 第七节化工
---- 第八节电力
---- 第九节采矿
-- 第二章农业企业
---- 第一节种植企业
---- 第二节养殖业
-- 第三章其他企业
---- 第一节建筑
---- 第二节商业
---- 第三节饮食服务
---- 第四节交通运输
-- 第四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产品经销
---- 第二节企业体制改革
第十三篇对外经贸
-- 第一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出口贸易
---- 第二节进口贸易
---- 第三节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
-- 第二章利用外资
---- 第一节投资环境建设
---- 第二节“三资”企业
---- 第三节农林业利用外资
-- 第三章对外经贸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计划管理与协调
---- 第三节经营管理
---- 第四节分汇管理
第十四篇粮油经营
-- 第一章粮油征购
---- 第一节粮食征购与“三定”
---- 第二节粮食合同定购
---- 第三节粮食议购
---- 第四节油料计划收购
-- 第二章粮油销售
---- 第一节粮食统销
---- 第二节食油定量供应
---- 第三节粮油议销
-- 第三章粮食储运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调运
-- 第四章粮油加工
---- 第一节大米加工
---- 第二节面粉加工
---- 第三节食油加工
---- 第四节粮油复制品加工
---- 第五节饲料加工
-- 第五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财务管理
---- 第三节证票管理
---- 第四节质量管理
第十五篇茶业
-- 第一章茶叶种植
---- 第一节茶园建设
---- 第二节茶树品种
---- 第三节栽培技术
-- 第二章茶叶采制
---- 第一节团茶
---- 第二节青茶
---- 第三节白茶 绿茶 红茶
---- 第四节制茶设备
-- 第三章茶文化
---- 第一节斗茶与建盏
---- 第二节茶礼 茶俗
---- 第三节建茶诗词及碑碣
---- 第四节建茶专著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茶业机构
---- 第二节茶政管理
---- 第三节茶叶经销
第十六篇计划 统计 物资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计划编制
---- 第二节计划实施
-- 第二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统计报表
---- 第二节资料整理
-- 第三章物资管理
---- 第一节物资流通
---- 第二节供应网点
---- 第三节物资协作
第十七篇工商行政 物价 计量管理
--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市场管理
---- 第二节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二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物价变化
---- 第二节物价监督
---- 第三节物价补贴
-- 第三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器具管理
---- 第二节企事业单位计量管理
第十八篇财税
-- 第一章财税机构
---- 第一节解放前财税机构
---- 第二节解放后财税机构
-- 第二章财税收入
---- 第一节农税
---- 第二节工商各税
---- 第三节企业交利
---- 第四节其他收入
-- 第三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经济建设支出
---- 第二节教科文卫事业支出
---- 第三节扶持农林业生产支出
---- 第四节行政管理经费支出
---- 第五节抚恤及社会福利支出
---- 第六节其他支出
-- 第四章财政管理
---- 第一节预算与决算管理
---- 第二节乡(镇)财政管理
---- 第三节国营企业财务管理
---- 第四节审计管理
-- 第五章税政管理
---- 第一节税征管理
---- 第二节税务管理
---- 第三节税收计划会计统计
第十九篇金融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当铺 钱庄 银楼
---- 第二节地方银行
---- 第三节国家金融机构
---- 第四节人民保险公司
---- 第五节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铸钱
---- 第二节币种
-- 第三章储蓄 存款
---- 第一节储蓄
---- 第二节存款
-- 第四章贷款
---- 第一节民间借贷
---- 第二节工商业贷款
---- 第三节农业贷款
---- 第四节基本建设投资和贷款
---- 第五节外向型经济贷款
-- 第五章代理业务
---- 第一节侨汇
---- 第二节债券
-- 第六章金融管理
---- 第一节货币流通管理
---- 第二节基建投资拨款管理
---- 第三节信用社管理
---- 第四节金银管理
-- 第七章保险
---- 第一节险种
---- 第二节消险
---- 第三节收费及理赔
第二十篇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垣
---- 第二节街巷 桥涵
---- 第三节供水 排水
---- 第四节供电照明
---- 第五节公共交通
---- 第六节房屋建筑
-- 第二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乡镇建设
---- 第二节村庄建设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建筑设备
---- 第三节设计施工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园林绿化
---- 第二节环境卫生
---- 第三节环境监测和治理
-- 第五章城乡建设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规划管理
---- 第三节土地管理
---- 第四节房地产管理
---- 第五节建筑市场管理
---- 第六节建筑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篇政党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建瓯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解放前党的组织
---- 第二节解放后县委会
---- 第三节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四节代表大会
---- 第五节党的重大领导活动
---- 第六节党建工作
---- 第七节宣传工作
---- 第八节统战工作
-- 第二章国民党建瓯地方组织
---- 附:(一)三青团建瓯分团
---- (二)中统建瓯小组
-- 第三章民主社会党建瓯县党部
第二十二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民国及其以前政权
---- 第一节明清时期县衙
---- 第二节明清及其以前基层政权
---- 第三节民国时期县政府
---- 第四节民国时期基层政权
---- 第五节民国时期参议会
---- 第六节国大代表
-- 第二章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选举
---- 第三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大常委会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政府
---- 第二节乡(镇)政府
---- 第三节政务纪要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县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三节工作机构
第二十三篇社团
-- 第一章工会
---- 第一节县总工会
---- 第二节基层工会
---- 第三节代表大会
---- 第四节主要活动
---- 第五节经费 设备
-- 第二章农会
---- 第一节农民协会
---- 第二节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共青团 少先队
---- 第一节团组织
---- 第二节团的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四节少先队
---- 第五节青少年宫
-- 第四章妇联
---- 第一节县妇联机构
---- 第二节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五章工商业组织
---- 第一节县商会
---- 第二节县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六章其他社团
---- 第一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二节县科协
---- 第三节侨联
---- 第四节学生联合会
第二十四篇司 法
-- 第一章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
---- 第一节警察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监狱
-- 第二章人民公安
---- 第一节反动党团特登记
---- 第二节反特肃奸
---- 第三节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五节打击刑事罪犯
---- 第六节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活动
---- 第七节肃清反革命
---- 第八节治安管理
---- 第九节基层治安组织
---- 第十节户口及出入境管理
---- 第十一节交通车辆管理
---- 第十二节内部保卫
---- 第十三节看守所与拘留所
---- 第十四节消防
-- 第三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法纪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劳改、社改检察
---- 第五节林业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举报
-- 第四章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林业审判
---- 第五节复查申诉案件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教育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公证
---- 第五节调解
第二十五篇民 政
-- 第一章支前 优抚
---- 第一节支前
---- 第二节拥军优属
---- 第三节抚恤
---- 第四节烈士褒扬
---- 第五节优抚事业
-- 第二章安置
---- 第一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军队干部离休退休安置
---- 第三节移民安置
---- 第四节城市居民上山下乡插队
-- 第三章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社会福利事业
---- 第二节社会福利生产
-- 第五章革命老根据地建设
---- 第一节基点村分布
---- 第二节恢复生产
---- 第三节扶持老区建设
-- 第六章民族事务管理
-- 第七章婚姻登记
-- 第八章地名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地名普查
第二十六篇人事劳动
-- 第一章人事管理
---- 第一节干部队伍
---- 第二节干部录用
---- 第三节编制
---- 第四节任免与奖惩
---- 第五节机关岗位责任制
---- 第六节职称
-- 第二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技术培训
-- 第三章工资
---- 第一节解放前薪俸制度
---- 第二节解放后工资制度
-- 第四章福利事业
---- 第一节退职退休离休
---- 第二节公费医疗
---- 第三节福利
---- 第四节劳动保护
第二十七篇军 事
-- 第一章兵制
---- 第一节募兵制
---- 第二节征兵制
---- 第三节志愿兵制
---- 第四节义务兵制
-- 第二章军事组织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三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武器装备
---- 第三节训练活动
---- 第四节政治教育
-- 第四章军事设施
---- 第一节城墙和飞机场
---- 第二节其他军事设施
-- 第五章军政军民关系
---- 第一节拥政爱民
---- 第二节抗灾抢险
-- 第六章重大兵事
---- 一、五代南唐灭闽
---- 二、练氏夫人保全城池
---- 三、南宋建州兵变
---- 四、范汝为起义
---- 五、戊子屠城
---- 六、太平军过境
---- 七、北伐军过境
---- 八、剿匪
-- 第七章防空
---- 第一节警报台
---- 第二节防空壕洞
---- 第三节日机轰炸建瓯
第二十八篇文化
-- 第一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民间文艺
---- 第二节文学创作
---- 第三节戏曲 音乐 舞蹈
---- 第四节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五节花卉 盆景 根雕
---- 第六节展览
-- 第二章图书
---- 第一节图书发行
---- 第二节馆藏阅览
---- 第三节地方刊行书册
-- 第三章电影
---- 第一节电影放映
---- 第二节影片发行
---- 第三节电影宣传
-- 第四章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音像管理
---- 第二节图书管理
---- 第三节舞厅管理
---- 第四节影视管理
---- 第五节台球 游戏机管理
-- 第五章档案工作
---- 第一节档案机构
---- 第二节档案管理
---- 第三节基层档案建设
---- 第四节档案员培训
-- 第六章志书编纂
---- 第一节历代志书编纂
---- 第二节新志编纂
第二十九篇文物
-- 第一章古遗址
----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文化遗址
---- 第二节宋明窑址
---- 第三节北苑茶园遗址
---- 第四节明清城垣遗址
-- 第二章古墓葬
---- 第一节东晋及南朝墓
---- 第二节唐五代墓
---- 第三节宋元墓
---- 第四节明清墓
-- 第三章古建筑
---- 第一节寺庙
---- 第二节厝桥
---- 第三节其它古建筑
-- 第四章古石刻
---- 第一节碑刻
---- 第二节墓志铭
---- 第三节画像碑
---- 第四节摩崖石刻
-- 第五章馆藏文物
---- 第一节铜器
---- 第二节陶瓷
---- 第三节玉石
---- 第四节钱币
-- 第六章革命文物
-- 第七章文物管理
-- 第八章名胜
第三十篇新闻
-- 第一章报刊
---- 第一节解放前报刊
---- 第二节解放后报刊
-- 第二章广播
---- 第一节网路建设
---- 第二节播音宣传
---- 第三节服务维修
-- 第三章电视
---- 第一节电视差转
---- 第二节电视宣传
---- 第三节有线电视
-- 第四章新闻报道
---- 第一节报道组
---- 第二节新闻稿件
---- 第三节队伍培训
第三十一篇教育
-- 第一章私塾 书院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书院
-- 第二章学前教育
-- 第三章小学
---- 第一节公办小学
---- 第二节私立小学与民办小学
-- 第四章普通中学
---- 第一节公办中学
---- 第二节私立中学与民办中学
-- 第五章师范教育
---- 第一节解放前师范教育
---- 第二节解放后师范教育
-- 第六章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职业中学
---- 第二节农民中专
---- 第三节技工学校
---- 第四节农业中学
---- 第五节工艺学校
---- 第六节卫生学校
-- 第七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民众夜校
---- 第二节机关干部文化学校
---- 第三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 第四节电大和电视中专班
---- 第五节教师进修学校
-- 第八章特殊教育
---- 第一节盲聋哑学校
---- 第二节荣军学校
-- 第九章教学 教研
---- 第一节学制 课程
---- 第二节教学研究
---- 第三节思想教育
-- 第十章教师
---- 第一节队伍
---- 第二节待遇
---- 第三节培训提高
-- 第十一章经费
---- 第一节拨款
---- 第二节捐资与集资
---- 第三节勤工俭学
第三十二篇体 育
-- 第一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民间传统体育
---- 第二节职工体育
---- 第三节农民体育
---- 第四节老年人体育
---- 第五节伤残人体育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两课两操一活动
---- 第二节“劳卫制”和体育锻炼标准
---- 第三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第四节校运会
-- 第三章竞技体育
---- 第一节县级运动会
---- 第二节参加地区级以上运动会
---- 第三节专项竞赛
---- 第四节互访赛事
-- 第四章人才培养
---- 第一节教员、裁判员
---- 第二节县少体校
---- 第三节人才输送
第三十三篇医药卫生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医疗队伍
-- 第二章药材 药械
---- 第一节中药材
---- 第二节西药购销
---- 第三节特殊药品管理和供应
-- 第三章卫生 防疫 保健
---- 第一节卫生
---- 第二节防疫
---- 第三节保健
-- 第四章医疗制度
---- 第一节公费医疗
---- 第二节劳保医疗
---- 第三节合作医疗
第三十四篇科 技
-- 第一章科技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队伍
-- 第二章科技考察引进
---- 第一节科技考察
---- 第二节科技引进
-- 第三章科技普及活动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信息
---- 第三节地震测报
---- 第四节科技展览
---- 第五节学校青少年科研活动
-- 第四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 第一节工业科技
---- 第二节农业科技
---- 第三节林业科技
---- 第四节水利电力科技
---- 第五节医药卫生科技
第三十五篇民 俗
-- 第一章岁时习俗
---- 第一节传统节日
---- 第二节时令节日
-- 第二章礼仪习俗
---- 第一节婚嫁
---- 第二节殡葬
---- 第三节寿诞
---- 第四节其他礼仪习俗
-- 第三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服饰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建房
---- 第四节器用
---- 第五节亲属称呼
---- 第六节忌讳
---- 第七节其他生活习俗
-- 第四章生产习俗
---- 第一节弓鱼
---- 第二节做柴筒
---- 第三节制闺笋
-- 第五章迷信和陋习
---- 第一节迷信
---- 第二节陋习
第三十六篇方言
-- 第一章语音分析
---- 第一节声韵调
---- 第二节音节结构
-- 第二章同音字表
-- 第三章异读
---- 第一节文白异读
---- 第二节词性异读
---- 第三节新旧派异读
-- 第四章语言特点
---- 第一节语音特点
---- 第二节词汇特点
---- 第三节句式特点
-- 第五章语言举例
---- 第一节成语 谚语 歇后语
---- 第二节童谣民歌
---- 第三节故事
第三十七篇宗教
-- 第一章佛教
---- 第一节传入与发展
---- 第二节寺庙
---- 第三节佛教协会
-- 第二章道教
---- 第一节渊源
---- 第二节道院
-- 第三章基督教
---- 第一节中华圣公会
---- 第二节复临安息日会
---- 第三节基督教徒聚会处
---- 第四节天主教
-- 第四章宗教事务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对外友好往来
---- 第三节落实政策
人 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陆长源
---- 李频
---- 王延政
---- 练氏夫人
---- 曹修古
---- 徐的
---- 徐奭
---- 张伯玉
---- 黄晞
---- 李虚已
---- 吴秘
---- 吴栻
---- 郑钰
---- 徐兢
---- 吴械
---- 吴激
---- 朱松
---- 范汝为
---- 韩元吉
---- 袁枢
---- 叶廷珪
---- 袁说友
---- 雷机
---- 杨达卿
---- 杨荣
---- 邓其文
---- 道霈禅师
---- 谢廷昌
---- 陈映辉
---- 朱剑鸣
---- 魏秉珪
---- 金钺
---- 李兆年
---- 李垚年
---- 郑贞
---- 翁鹤年
---- 黄芝
---- 张佩瑾
---- 谢源
---- 叶启杰
---- 刘德浦
---- 谢澄宇
---- 林肇基
---- 黄葵
---- 陈培英
---- 卓集成
---- 朱民生
---- 林荫
---- 江朝宗
---- 王寿如
---- 黄焕琮
---- 詹盛斋
---- 方培銮
---- 谢成汉
---- 朱家礼
---- 张衡三
---- 邓大仙 邓筱仙
---- 周谷梅
---- 刘葆彝
---- 杨峻德
---- 陈金寿 林积妹
---- 张沐
---- 江文烈
---- 张树雄
---- 叶露宵
---- 陈辱刚
---- 魏连珂
---- 翁树年
---- 葛越溪
---- 潘杰民
---- 潘作民
---- 黄育三
---- 方文治
---- 朱炳
---- 潘圣旺
---- 龙卓钦
---- 叶康参
---- 张贞
---- 王正达
---- 彭信
---- 蔡攀一
---- 陈培光
-- 第二章人物表
---- 建瓯县历代进士名表
---- 建瓯籍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简表
---- 建瓯县省级以上模范先进人物简表
---- 建瓯县革命烈士总表
附 录
-- 一、史志地理书刊序跋
-- 二、名胜古迹记略
-- 三、祠庙碑记
-- 四、其他
《建瓯县志》编纂审定机构、人员名录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