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农业志 上册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存史致用,述而不作的原则,
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象山农业的历史与现状,修成一部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专业特点的
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二、本志记事,上限不等,因事而异,尽力追溯在本县之发端;下限断至2008年。纵贯古今,
明古详今。少数事物为了叙述的完整,作适当的延伸。
内容时限:
0000-2008
目录
封面
象山县农业志编纂委员会
序
凡例
目录
综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农业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土地
----
第一节 农业用地
----
第二节 土地开发
----
第三节 标准农田
----
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
----
第二节 气象要素(日照气温降水风)
----
第三节 农业气象
----
第四节 气象灾害
--
第四章 水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水系
----
第三节 农田水利
--
第五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植物
----
第一节 材用植物
----
第二节 竹类植物
----
第三节 食用植物
----
第四节 药用植物
----
第五节 绿化观赏植物
----
第六节 其他用途植物
--
第七章 动物
----
第一节 哺乳类
----
第二节 鸟类
----
第三节 爬行类
----
第四节 两栖类
----
第五节 昆虫类
----
第六节 甲壳类蛛形类环节动物
--
第八章 农业区域
----
第一节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功能分区
第二篇 农业经济环境
--
第一章 土改前土地制度
----
第一节 历代田制
----
第二节 地租
----
第三节 田赋
--
第二章 土地改革
----
第一节 土改前期工作
----
第二节 土改过程
----
第三节 土改成果
--
第三章 互助合作
----
第一节 互助组
----
第二节 初级社
----
第三节 高级社
--
第四章 人民公社
----
第一节 人民公公社化
----
第二节 特征及分配形式
----
第三节 “五风”
----
第四节 整顿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六节 改革政社合一体制
--
第五章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节 林特生产责任制
--
第六章 合作经济组织
----
第一节 村经济合作社
----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七章 农业保障体系
----
第一节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
----
第二节 农业行政许可
----
第三节 农业保险
第三篇 农村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第一节 清产核资登记发证
----
第二节 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章 村级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村级财务清理整顿
----
第二节 规范化管理
----
第三节 村级财务公开
----
第四节 村社会计代理制
----
第五节 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
第三章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
第一节 农负监管起始
----
第二节 农负监管运行
--
第四章 农经统计管理
----
第一节 农户经营调查
----
第二节 农村合作经济统计
----
第三节 收益分配统计
第四篇 农业经营
--
第一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一节 农业结构综合调整
----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
第三节 林特业结构调整
----
第四节 牧业结构调整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一节 种养大户
----
第二节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
第三节 龙头企业
----
第四节 外向型农业
----
第五节 农产品流通与社会化服务
----
第六节 经营模式与订单农业
----
第七节 休闲观光农业
----
第八节 产业基地建设
--
第三章 农业标准化
----
第一节 标准制定
----
第二节 标准实施
----
第三节 标准监督
--
第四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一节 有机食品
----
第二节 绿色食品
----
第三节 无公害食品
----
第四节 监督管理
--
第五章 农产品品牌建设
----
第一节 注册商标
----
第二节 著(知)名商标
----
第三节 名牌产品
----
第四节 产品推介
--
第六章 农业信息服务
----
第一节 农情信息
----
第二节 农技110
----
第三节 农业信息网
----
第四节 农民信箱
第五篇 种植制度与技术基础
--
第一章 水田种植制度
----
第一节 古近代水田种植制度
----
第二节 当代水田种植制度
--
第二章 旱地种植制度
----
第一节 一年一熟制
----
第二节 一年二熟制
----
第三节 一年三熟制
--
第三章 种子
----
第一节 品种资源
----
第二节 品种选育
----
第三节 品种引进与区域试验
----
第四节 良种繁育
----
第五节 种子经营
----
第六节 种子管理
--
第四章 肥料
----
第一节 农家肥料
----
第二节 绿肥
----
第三节 化学肥料
----
第四节 生物肥料
----
第五节 施肥技术
--
第五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
----
第二节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
----
第三节 农药与药械
----
第四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
第五节 植物检疫
--
第六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
第六篇 粮食作物
--
第一章 水稻
----
第一节 栽培起始与发展
----
第二节 品种更替
----
第三节 间作稻传统农艺
----
第四节 栽培技术
----
第五节 水稻栽培新技术
----
第六节 杂交水稻
--
第二章 春粮
----
第一节 大麦
----
第二节 小麦
----
第三节 蚕(豌)豆
----
第四节 马铃薯
--
第三章 夏秋旱粮
----
第一节 番薯
----
第二节 玉米
----
第三节 大豆
----
第四节 杂豆
----
第五节 小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