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静宁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3年06月
目录
封面
静宁县志
图片
--
198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静宁时题词
--
198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定西听取平凉地、县负责同志汇报后,为静宁教育题词。
--
1991年7月18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右五)及其夫人赵兰香途经静宁,与静宁党、政、军领导合影留念
--
静宁县人民政府
--
静宁县城街道角
--
文庙
--
清真寺
--
静宁县医院门诊部
--
静宁县李店河桥
--
静宁东峡水库
--
静宁县城农贸市场角
--
新修的山地水平梯田
--
地膜履盖玉米
--
静宁火柴
--
静宁地毯
--
静宁玉器
--
静宁烧鸡 大饼
--
清代皮影 龙王巡母
--
明代皮影 元始天尊云游
--
清代皮影帅帐
--
西汉漆耳杯
--
新石器时代彩陶盆彩陶罐
--
秦代茧形罐
--
雁 赵锡堃 作
--
乳鸭 田河亭 作
--
山居图 粱俊秀 作
--
清·叶 桂 书
--
葡萄 清·赵为卿 作
--
清·赵为卿 书
--
民国 吴云卿 书
--
清·刘日萃 书
--
清董霖 书
--
清董霖 书
--
民国 李树敏 书
--
清李应泰 书
--
十字街头之理发师 赵锡堃 作
--
戴履中 书
--
1920年地震后的静宁县文昌阁
--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后,静宁县县知事周定宣与夫人、儿子住在抗震棚内,其后县衙门墙倒剪存
--
1920年地震后的静宁县东门城楼
--
1920年地震后的静宁县东南无量庙
--
《静宁县志》稿评议会合影留念
--
题词
--
静宁县城关镇平面图
--
静宁县政区图
--
静宁县历史沿革简表
--
静宁县年降水量分布图
--
静宁县河流水系图
--
静宁县冰雹侵入路径示意图
--
静宁县水库塘坝分布图
--
静宁县行政区划图
--
静宁县平均气温分布图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 例
目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 理
--
第一章 区域位置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附:成纪故城考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 城
----
第二节 乡 镇
--
第五章 人口民族
----
第一节 历代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附:高寿老人马环羔
----
第五节 生育政策
----
第六节 婚姻家庭
--
第六章 自然概况
----
第一节 地 质
----
第二节 地 貌
----
第三节 气 候
----
第四节 水 文
----
第五节 土 壤
----
第六节 植 物
----
第七节 动 物
----
第八节 矿 物
--
第七章 灾 害
第二编 经 济
--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变革
----
第一节 减租减息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 人民公社
----
第七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八节 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
--
第二章 农 业
----
第一节 农业结构
----
第二节 农作物
----
第三节 农技农艺
----
第四节 农技队伍
----
第五节 农田建设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主要树种分布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经济园林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引进与改良
----
第二节 商品畜禽及畜禽产品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副 业
--
第六章 水 利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农田灌溉
----
第三节 水利技术
----
第四节 水利管理
--
第七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农具改革
----
第二节 动力机械
----
第三节 作业机具
----
第四节 修理供应
----
第五节 技术培训
--
第八章 能 源
----
第一节 生物质能源
----
第二节 新能源
----
第三节 常规能源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九章 工 业
----
第一节 化学工业
----
第二节 机械工业
----
第三节 建筑工业
----
第四节 食品工业
----
第五节 纺织缝纫工业
----
第六节 造纸印刷工业
----
第七节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
第八节 其他工业
------
附:停办工业企业
----
第九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
第十章 交 通
----
第一节 公 路
----
第二节 桥 梁
----
第三节 运 输
------
附:静宁汽车站
----
第四节 路政和交通管理
--
第十一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 政
----
第二节 电 信
--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第十三章 商 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商业
----
第三节 粮 食
----
第四节 物 资
--
第十四章 物 价
----
第一节 自由价格
----
第二节 计划价格
----
第三节 物价指数
----
第四节 物价监督
--
第十五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集市贸易及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的登记
----
第四节 商标注册
----
第五节 合同鉴汪与仲裁
--
第十六章 财 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监督
--
第十七章 金 融
----
第一节 货 币
----
第二节 存 款
----
第三节 贷 款
----
第四节 保 险
--
第十八章 计 量
----
第一节 计量单位
----
第二节 计量标准与检定
----
第三节 计量监督管理
--
第十九章 土特产品
第三编 政 治
--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县参议会
----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普选和人民代表的产生
--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
第一节 历代行政机关及职官演变
----
第二节 人民政府
--
第三章 司 法
----
第一节 治 安
----
第二节 检 察
----
第三节 审 判
------
附:典型案例
----
第四节 案件复查
----
第五节 司法行政
--
第四章 政 党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
--
第五章 政 协
--
第六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商业组织
----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
第五节 妇女组织
--
第七章 军 事
----
第一节 武装建制
----
第二节 驻 军
----
第三节 民 兵
----
第四节 兵役制度
----
第五节 兵事记略
第四编 文 化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专业教育
----
第四节 业余教育
----
第五节 师资队伍
----
第六节 教育经费及设备
--
第二章 科 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技宣传
----
第三节 科技应用与推广
----
第四节 科研成果
----
第五节 地震测报
--
第三章 文 化
----
第一节 机构设施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艺文选粹
----
第五节 文物古迹
--
第四章 卫 生
----
第一节 医疗设施
----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及医术
----
第三节 预防保健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第六节 药品供应与药政管理
--
第五章 体 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六章 新 闻
----
第一节 报 刊
----
第二节 报 道
----
第三节 广 播
----
第四节 电 视
--
第七章 档 案
----
第一节 档案收集
----
第二节 档案利用
第五编 社 会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 贫
----
第四节 优 抚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革除陋习
--
第三章 方 言
----
第一节 语 音
----
第二节 词 汇
----
第三节 语 法
--
第四章 歌谣 谚语 歇后语 谜语 讳语
----
第一节 歌 谣
----
第二节 谚 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谜 语
----
第五节 讳 语
--
第五章 民间传说
--
第六章 奇闻轶事
--
第七章 宗教团体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八章 会道门
----
第一节 一贯道
----
第二节 青红帮
----
第三节 瑶池道
----
第四节 其他会道门
--
第九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 入
----
第二节 支 出
第六编 人 物
--
第一章 传 略
----
李广
----
李陵
----
隗嚣
----
李翕
----
曲珍
----
吴(王介)
----
刘(崎)
----
吴(磷)
----
吴挺
----
姚仲
----
吴曦
----
王续宗
----
祝祥
----
姚爵
----
王(王质)
----
慕天颜
----
黄廷钰
----
刘日萃
----
叶桂
----
党志振
----
王曜南
----
刘希曾
----
周廷元
----
李早勤
----
张地丰
----
杨芳林
----
张维堂
----
李树敏
----
受庆龙
----
王重揆
----
随兆善
----
李尊青
----
王尔全
----
赵西岩
----
刘鸿烈
----
王汉杰
----
李克生
----
李景华
----
任冠军
----
李吉五
----
牛光
----
赵顺天
----
毛应星
----
程天爵
----
王为尧
--
第二章 简 介
----
李蔡
----
李敢
----
姚兕
----
姚古
----
姚平仲
----
欧阳信
----
姜暖
----
郭坚
----
刘琉
----
李必敷
----
王忠
----
王延龄
----
王尚贤
----
靳贤
----
汪渤
----
王大才
----
王琪
----
夏日祚
----
慕容三让
----
董祥
----
张名士
----
刘瑞
----
董守义
----
张鹏振
----
王俸
----
赵为卿
----
王藤
----
王赐均
----
李仿梧
----
王汝舟
----
赵桂芳
----
吴正炳
----
樊库
----
张贵
----
王(亻叔)
----
王源瀚
----
戴清时
----
李光兴
----
董霖
----
程德音
----
戴耀先
----
王五麻子
----
李仲堂
----
吴云卿
----
张烈
----
刘耀曾
----
李世军
----
吴汉祥
----
翟万宝
----
王宝善
----
刘思恭
----
冯平
----
刘克俊
----
厚永忠
----
王耀成
----
张明珠
----
曹静夫
----
李益清
----
余新元
----
马德昌
----
陈雄
----
王振刚
--
第三章 名 表
--
第四章 名 录
附 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地名录
后 记
《静宁县志》第一届编纂委员会
《静宁县志》第二届编纂委员会
《静宁县志》第三届编纂委员会
《静宁县志》编辑部
《静宁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员
《静宁县志》终审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