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县武阳镇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按篇、章、节、目、项五个级次排列。篇、章、节标出级别序次、题目;目标序次、题目;项只标题目,在正文之首,与正文隔一格。
二、本志各篇,按均容作横的安排,各篇、章中按其时间作纵的安排。
三、本志按,“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内容重点在现代、近代部分的记叙。
出版时间:
1983年08月
目录
封面
四川省新津县武阳镇志
序言
凡例
图片
--
新津南河大桥
--
南河桥畔宝资山
--
新津三渡水:金马河、羊马河、西河
--
成乐公路的要道——新津南河大桥
--
武阳镇风貌
--
新津县武阳中路
--
武阳南路
--
正西街
--
武阳镇人民政府
--
中共新津县委办公大楼一角
--
新津县人民政府
--
新津县总工会
--
新津县加气混凝土厂
--
武阳镇塑料厂生产车间
--
武阳建司
--
新津县建材机械厂金工车间
--
武阳镇工业、商业公司大楼
--
武阳工业、商业门市部
--
武阳镇服务社停车场
--
新津县中医院
--
新津县人民医院
--
武阳初级中学
--
武阳一小
--
武阳三小
--
武阳二小
--
武阳第二幼儿园
--
武阳第一幼儿园
--
新津师范学校教学大楼
--
新津县电影院
--
新津一中
--
新津二中
--
武阳镇少年之家
--
端午龙舟竞赛中的女运动员
--
新津县文化局
--
新津县体育场
--
新津县人民剧场
--
新津县文化馆
--
端午龙舟竞赛(之一)
--
端午龙舟竞赛(之二)
--
武阳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
《武阳镇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及编写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区域、区划
----
第一节 区域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节 城区
--
第三章 驻镇单位
--
第四章 人口、民族
--
第五章 大事年表
第二篇 自然与灾害
--
第一章 地形
--
第二章 水系
--
第三章 地质结构
--
第四章 气候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动物
----
第二节 植物
--
第六章 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火灾
--
第七章 防洪
----
第一节 南河支水
----
第二节 抗洪救灾
第三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建国前的手工业
--
第三章 建国后的工业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工业状况
----
第二节 镇办工业的开端
----
第三节 镇办工业的发展
----
第四节 街道办工业
--
第四章 工业财务管理和工人福利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三节 职工福利
--
第五章 镇办工业主要产品简介
第四篇 商业
--
第一章 建国前的商业
----
第一节 工业品的经营
----
第二节 农、副、土特产品的经营
----
第三节 日用商品及服务行业的经营
----
第四节 商业管理工作
--
第二章 建国后的商业
----
第一节 对私营商业的整顿
----
第二节 对私改造以后的情况
----
第三节 大力发展商业服务网点
--
第三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建国前的集市贸易
----
第二节 建国后的集市贸易
----
第三节 场期
--
第四章 名产、名食的经营
----
第一节 名产
----
第二节 名食
第五篇 蔬菜
--
第一章 蔬菜社的始末
--
第二章 蔬菜社管理机构
--
第三章 蔬菜生产
----
第一节 蔬菜种类
----
第二节 主要作物的产量
----
第三节 副业生产
--
第四章 耕作技术的改革
----
第一节 增种
----
第二节 间种
----
第三节 套种
----
第四节 复种轮作
--
第五章 社员生活的变化
----
第一节 社员的粮食供应
----
第二节 收益分配
第六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水运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渡口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运输组织及运输管理
----
第二节 交通运输工具
--
第三章 邮电
第七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税机构
----
第二节 财税项目及计征
--
第三章 一九七一年后镇的财政
----
第一节 国家财政预算内经费收支
----
第二节 国家财政预算外经费收支
----
第三节 镇办工业上交经费的支出
----
第四节 镇办商业上交经费的支出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五章 建国后的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金融政策和金融工作
----
第三节 开展保险业务
第八篇 政治、军事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我镇的组织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党的地下活动
----
第二节 建国后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
第二章 镇的政权设置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城镇政权设置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民政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民政概况
--
第四章 劳动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劳动行帮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劳动管理
----
第三节 解放思想,广开就业门路
--
第五章 治安、司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治安保卫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治安保卫组织
----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及调解委员会
----
第四节 典型案例的侦破和审判
----
第五节 冤假错案的纠正
--
第六章 党派群团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党群组织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团组织
--
第七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制度的变革
----
第二节 民间军事组织
第九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事业的概况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概况
--
第二章 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贯彻
----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改革
--
第三章 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一节 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和党、团、队、会组织
----
第二节 教材的变化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
第四节 考试方法的变化
----
第五节 勤工俭学的开展
--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中的教育
--
第五章 粉碎“四人帮”后的教育
--
第六章 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
第七章 教育经费的增加和校舍设备的增置
----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开支情况
----
第二节 学校校舍的修缮和教学设备的增置
--
第八章 教师工资福利的增加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
第一节 工资福利
----
第二节 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十篇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建国前的医药概况
----
第一节 在我镇开设的诊所、医院及药房
----
第二节 我镇中药择药、咀片等铺的演变
----
第三节 我镇中西药的经营方式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体育活动
----
第二节 建国后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一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机构和活动内容
----
第一节 文化机构和团体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二章 民间艺术、民间故事
----
第一节 说唱艺术
----
第二节 书画艺术
----
第三节 雕塑艺术
----
第四节 民间故事、传说
--
第三章 广播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土广播
----
第二节 广播网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名胜
----
第三节 库塔、牌坊
----
第四节 庙宇建筑
第十二篇 社会
--
第一章 宗教信仰
--
第二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一贯道
----
第二节 刘门
----
第三节 哥老会
--
第三章 会馆、宗祠、行会
----
第一节 会馆
----
第二节 宗祠
----
第三节 行会
--
第四章 祭祀、庙会
----
第一节 祭祀
----
第二节 寺庙、城隍会
--
第五章 社会习俗
----
第一节 婚、丧、诞辰
----
第二节 节令活动
--
第六章 陋俗
----
第一节 封建迷信
----
第二节 社会病态
--
第七章 生活样式
----
第一节 服式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建筑
--
第八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叫化营
----
第二节 救济院
----
第三节 民间救济
--
第九章 社会新风尚
----
第一节 社会新风
----
第二节 社会保护——敬老院
--
第十章 地方语言
第十三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革命人物
------
一、侯宝斋
------
二、曾淑群
------
三、周汝贵
------
四、廖秉成
------
五、文其彬
------
六、舒义
----
第二节 知名人物
------
一、邓子完
------
二、卫昭义
------
三、童次湘
------
四、卫乃赓
----
第三节 反动人物
------
一、陈卓夫
------
二、田子成
--
第二章 人物表
--
第三章 人物名录
----
第一节 英名录
----
第三节 武阳镇长寿老人名录
第十四篇 大事记要
编后记
《武阳镇志》编写工作人员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