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志

南陵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南陵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4年11月

目录

封面
南陵县志
南陵县行政区划图
南陵县城区图
图片
-- 县级领导机关
-- 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烈士纪念碑
-- 县城鸟瞰
-- 穿城而过的205国道南陵段
-- 南陵县邮电局程控机房
-- 南陵县供电局办公楼
-- 南陵县110千伏五里变电所
-- 南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南陵县种子公司
-- 南陵县粮油食品厂生产的产品
-- 南陵县优质大米、菜油
-- 南陵县一米厂
-- 南陵县山区毛竹
-- 南陵县孔村林场杉木林
-- 南陵县戴公山林场一角
-- 南陵县柏山渠进水闸
-- 南陵县奎湖排涝站
-- 南陵县思姑桥排涝站
-- 南陵县机械厂生产的“神牛”牌多用耕整机
-- 南陵县铰链厂
-- 南陵县铰链厂生产的产品
-- 南陵县白水泥厂
-- 南陵县化肥厂
-- 南陵县橡胶厂门景
-- 南陵县橡胶厂生产的产品
-- 南陵县示范繁殖农场精米加工厂
-- 南陵县罐头食品厂
-- 南陵县缫丝厂
-- 南陵县缫丝厂生产的产品
-- 南陵县罐头食品厂生产的产品
-- 改造后的城关镇陵阳街一瞥
-- 改造后的漳河中段一角
-- 弋江镇竹木市场
-- 中国工商银行南陵县支行营业厅
-- 县城望华楼商场一角
-- 西山宾馆
-- 南陵师范学校
-- 南陵县排湾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的生物切片标本
-- 南陵师范学校化学实验室
-- 南陵中学科学馆
-- 南陵中学科学馆生化室一角
-- 南陵县广播电视局办公楼
-- 南陵县影剧院放映厅
-- 南陵县档案局调阅室
-- 南陵县医院手术室
-- 丹皮
-- 扬子鳄
-- 西山风景区
-- 西周至春秋的古炼铜渣
--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冰铜锭
-- 明·万历龙泉宫窑烧制的缠枝牡丹纹瓷炉
-- 春秋时期的青铜龙耳尊
-- 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
-- 宋·元祐年间的木雕文官俑
南陵县行政区划图
南陵县城关镇街区图
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南陵县地方志办公室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
---- 一、位置、面积
---- 二、境域变迁
---- 三、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一、解放前区划
---- 二、解放后区划
-- 第三节 区(镇)乡(镇)
---- 一、城关镇
---- 二、弋江区
------ 弋江镇
------ 东七乡
------ 九连乡
------ 东河乡
------ 石铺乡
------ 蒲桥乡
------ 葛林乡
------ 奚滩乡
---- 三、黄墓区
------ 黄墓镇
------ 奎湖乡
------ 黄塘乡
------ 太丰乡
------ 仙坊乡
------ 东塘乡
---- 四、工山区
------ 工山乡
------ 桂山乡
------ 麻桥乡
------ 家发乡
---- 五、峨岭区
------ 三里镇
------ 五里乡
------ 峨岭乡
------ 烟墩
---- 六、何湾区
------ 丫山镇
------ 戴镇乡
------ 绿岭乡
------ 何湾乡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一、地层
---- 二、岩浆岩
---- 三、构造
---- 四、地史
-- 第二节 地貌
---- 一、地貌分类
---- 二、地貌成因
-- 第三节 气候 物侯
---- 一、气候
---- 二、物候
-- 第四节 水文
---- 一、河流
---- 二、湖泊
---- 三、地下水
-- 第五节 土壤 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一、土地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生物资源
---- 四、矿产资源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一、旱涝
---- 二、暴雨
---- 三、其它灾害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发展与分布
---- 一、变动、数量
---- 二、分布、密度
---- 三、人口普查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性别、年龄结构
---- 二、文化、职业结构
---- 三、民族、家庭结构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一、机构
---- 二、晚婚晚育
---- 三、节育
---- 四、优生优育
-- 第四节 人口消费
---- 一、职工收入与消费
---- 二、农民收入与消费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
---- 一、封建土地制度
---- 二、土地改革
---- 三、农业合作化
---- 四、人民公社
----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节 劳动力 耕地生产机具
---- 一、劳动力
---- 二、耕地
---- 三、生产机具
-- 第三节 农技农艺
---- 一、耕作制度改进
---- 二、土壤肥料
---- 三、良种推广
---- 四、栽培技术
---- 五、植物保护
-- 第四节 主要农作物生产
---- 一、水稻
---- 二、小麦
---- 三、山芋
---- 四、棉花
---- 五、油菜
---- 六、蔬菜
---- 七、蚕桑
---- 八、茶叶
---- 九、西瓜
---- 十、烟草
---- 十一、土特产
-- 第五节 畜牧业
---- 一、畜禽品种及分布
---- 二、家禽饲养
---- 三、家畜饲养
---- 四、饲料
---- 五、疫病防治
-- 第六节 水产业
---- 一、水产资源及分布
---- 二、水产养殖
---- 三、捕捞、产量
---- 四、渔政管理
-- 第七节 国营农场简介
---- 一、县示范繁殖农场
---- 二、县良种畜牧场
---- 三、县奎潭湖渔场
---- 四、县园艺场
---- 五、县红旗茶场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一、林业用地
---- 二、林木积蓄
---- 三、树种资源
-- 第二节 营林
---- 一、采种、育苗
---- 二、植树、造林
---- 三、森林抚育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一、封山育林
---- 二、护林防火
---- 三、病虫害防治
-- 第四节 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经营管理
---- 三、林业“三定”
------ 附 林权纠纷处理
-- 第五节 林场苗圃
---- 一、国营林场、苗圃
---- 二、乡村林场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防洪排涝
---- 一、河道治理
---- 二、圩堤工程
---- 三、排涝站
-- 第二节 蓄水
---- 一、塘坝
---- 二、小水库
-- 第三节 灌溉
---- 一、提水
---- 二、柏山渠水利工程
-- 第四节 防汛抗旱
---- 一、机构
---- 二、防汛
---- 三、抗旱
---- 四、重大抗灾纪实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状况
---- 二、治理与保护
-- 第六节 水利管理
---- 一、机构、体制
---- 二、柏山渠管理
---- 三、其它工程管理
---- 四、水文测报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一、管理机构
---- 二、经营管理
-- 第二节 工业隶属构成
---- 一、轻手工业局系统工业
---- 二、经委系统工业
---- 三、乡镇企业局系统工业
---- 四、其它系统工业
-- 第三节 工业门类及企业
---- 一、矿业
---- 二、机电
---- 三、建材
---- 四、化工
---- 五、食品、饮料
---- 六、纺织、缫丝
---- 七、造纸、印刷
---- 八、其它
第八章 交通
-- 第一节 陆路运输
---- 一、道路
---- 二、桥梁
---- 三、涵洞
---- 四、运输工具
---- 五、运输机构
---- 六、客货运输
-- 第二节 水路运输
---- 一、航道
---- 二、港口、码头、渡口
---- 三、营运机构与工具
---- 四、客货运输
-- 第三节 搬运装卸
---- 一、搬运工具
---- 二、营运业务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一、路政管理
---- 二、运输管理
---- 三、交通监理
第九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一、驿站、铺递
---- 二、邮电局、所
-- 第二节 邮政
---- 一、邮件
---- 二、报刊发行
---- 三、机要
---- 四、投递
---- 五、邮政储蓄
---- 六、集邮
---- 七、邮政编码
-- 第三节 电信
---- 一、电话
---- 二、电报
---- 三、传真
第十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一、小火电
---- 二、小水电
-- 第二节 供电
---- 一、输电
---- 二、变电
---- 三、配电
-- 第三节 用电
---- 一、用电结构
---- 二、安全用电
-- 第四节 电业管理
---- 一、机构
---- 二、电力调度
---- 三、技术管理
---- 四、电价、电费管理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一、建设科、城市建设领导组
---- 二、基本建设局
---- 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一、城垣
---- 二、县署、县府驻地
---- 三、街巷
---- 四、桥梁
---- 五、供水、排水
---- 六、房屋建设
---- 七、绿化
---- 八、照明
---- 九、环境卫生
-- 第三节 集镇、村庄建设
---- 一、县辖镇建设
---- 二、主要集镇建设
---- 三、村庄建设
-- 第四节 房产管理
---- 一、公房管理
---- 二、私房改造
---- 三、住房营建
-- 第五节 土地管理
---- 一、城镇土地管理
---- 二、农村建房用地管理
-- 第六节 环境保护
---- 一、污染源
---- 二、危害状况
---- 三、污染治理
-- 第七节 建筑业
---- 一、队伍、企业
---- 二、建筑设计
---- 三、建筑设备
---- 四、建筑技术
第十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体制
---- 一、管理机构
---- 二、经营体制
-- 第二节 市场与网点
---- 一、集市贸易
---- 二、公司、商店
-- 第三节 商品购销
---- 一、流通渠道
---- 二、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 三、生活资料销售
---- 四、生产资料供应
---- 五、废旧物资收购
-- 第四节 饮食服务
---- 一、饮食业
---- 二、服务业
-- 第五节 对外贸易
---- 一、管理体制
---- 二、经营方式
---- 三、出口商品
第十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机构 企业
---- 一、管理机构
---- 二、公司
---- 三、粮行、粮站
-- 第二节 粮油征购
---- 一、征收
---- 二、粮油统购
---- 三、合同定购
---- 四、换购、奖售
---- 五、超购
---- 六、议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一、城镇粮食供应
---- 二、城乡食油供应
---- 三、农村粮食供应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 一、粮油仓储
---- 二、粮油保管
---- 三、粮油调运
-- 第五节 粮油价格
---- 一、粮油购价
---- 二、粮油销价
-- 第六节 粮油加工
---- 一、粮食加工
---- 二、油料加工
---- 三、副食品加工
第十四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 三、市场管理
---- 四、执照、合同管理
---- 五、商标、广告管理
---- 六、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市场物价
---- 三、管理监督
-- 第三节 计量 标准化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计量制度改革
---- 三、计量器具管理
---- 四、标准化管理
---- 五、质量监督管理
第十五章 财政 税务
-- 第一节 税务
---- 一、机构
---- 二、税制
---- 三、税种税率
---- 四、税收减免
---- 五、税收管理
-- 第二节 财政
---- 一、机构
---- 二、财政体制
---- 三、财政收入
---- 四、财政支出
---- 五、财政管理监督
---- 六、审计
第十六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企业
---- 一、当铺、钱庄
---- 二、银行
---- 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南陵县支公司
---- 四、信用合作社
-- 第二节 货币
---- 一、流通货币
---- 二、现金管理
---- 三、金银管理及收兑
-- 第三节 存款 储蓄
---- 一、单位存款
---- 二、储蓄
---- 三、信用社存款
-- 第四节 信贷 结算
---- 一、信贷
---- 二、结算
-- 第五节 保险
---- 一、承保
---- 二、理赔
-- 第六节 代理业务
---- 一、公债
---- 二、国库券
---- 三、债券
---- 四、债券转让业务
-- 第七节 侨汇 外汇
---- 一、侨汇
---- 二、外汇
第十七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党的组织
---- 二、代表大会
---- 三、县委工作机构
---- 四、思想、组织建设
---- 五、纪律检查
---- 六、统一战线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 一、中国国民党
---- 二、中国民主社会党、青年党
-- 第三节 民主党派
---- 一、组织
---- 二、主要活动
-- 第四节 群众团体
---- 一、工人团体
---- 二、农民团体
---- 三、青少年团体
---- 四、妇女团体
---- 五、工商团体
---- 六、其他团体
第十八章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二、人民代表大会
---- 三、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主要工作
-- 第二节 政府
---- 一、县署
---- 二、县政府
---- 三、苏维埃政府、抗日民主政府
---- 四、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人民政协
---- 一、机构
---- 二、政协会议
---- 三、主要工作
第十九章 公安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一、管理机构
---- 二、治安管理
---- 三、户籍管理
---- 四、消防
---- 五、对“四类”分子管制改造
---- 六、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七、重要治安活动纪实
---- 八、看守、劳改
-- 第二节 检察
---- 一、机构
---- 二、刑事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法纪检察
---- 五、监所检察
---- 六、控告、申诉
-- 第三节 审判
---- 一、机构
---- 二、审判制度
---- 三、刑事审判
---- 四、民事审判
---- 五、经济审判
---- 六、案件复查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机构
---- 二、法制宣传
---- 三、民事调解
---- 四、公证
---- 五、律师制度
第二十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组织
---- 一、县设机构
---- 二、乡镇机构
---- 三、群众自治组织
-- 第二节 乡镇选举
---- 一、第一至三届乡镇选举
---- 二、第四至七届乡镇选举
---- 三、第八至十一届乡镇选举
-- 第三节 优抚 安置
---- 一、拥军优属
---- 二、群众优待
---- 三、国家抚恤
---- 四、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五、下放居民回收安置
-- 第四节 救灾 救济
---- 一、灾害救济
---- 二、社会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一、福利设施
---- 二、收容遣送
---- 三、农村五保户供养
---- 四、残疾人福利
---- 五、福利工厂
-- 第六节 婚丧管理
---- 一、婚姻管理
---- 二、殡葬管理
-- 第七节 地政管理
---- 一、地名管理
---- 二、边界争议调处
第二十一章 劳动 人事
-- 第一节 劳动
---- 一、劳动就业
---- 二、劳动管理
---- 三、劳动保护
---- 四、企业工资、奖金
---- 五、退休、退职、退养
-- 第二节 人事
---- 一、干部来源与结构
---- 二、干部管理
---- 三、干部培训
---- 四、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
---- 五、考核、监察、奖惩
---- 六、纠正冤假错案
---- 七、工资福利
第二十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
---- 一、机构
---- 二、兵役制度
---- 三、兵员征集
-- 第二节 驻军
---- 一、民国以前部队
---- 二、军阀部队
---- 三、国民政府军队
---- 四、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一、明、清政府所属武装
---- 二、民国县政府武装
---- 三、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
-- 第四节 民兵
---- 一、民兵组织
---- 二、训练与教育
---- 三、参军参战、参加建设
---- 四、民兵代表会
---- 五、人民防空
-- 第五节 主要战事纪略
---- 一、谢家坝农民武装暴动
---- 二、马家园抗日战斗
---- 三、父子岭伏击战
---- 四、何家湾遭遇战
---- 五、仓溪狙击战
第二十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一、机构、团体
---- 二、民间文艺
---- 三、群众文化活动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一、文学创作
---- 二、艺术创作
-- 第三节 戏剧
---- 一、剧团
---- 二、剧种、剧目
---- 三、剧场
-- 第四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 一、有线广播
---- 二、电影放映
---- 三、电视
---- 四、音像管理
-- 第五节 图书 报刊 档案
---- 一、图书
---- 二、地方报刊
---- 三、档案管理与利用
-- 第六节 文物名胜
---- 一、古遗址
---- 二、古墓葬
---- 三、古建筑
---- 四、馆藏文物
---- 五、纪念地
---- 六、名胜
第二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制度
---- 一、清代、民国教育制度
---- 二、新中国教育制度
-- 第二节 书院、学堂、私塾
---- 一、书院
---- 二、学堂
---- 三、私塾
-- 第三节 普通教育
---- 一、学前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三、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专业 职业教育
---- 一、师范专业教育
---- 二、农业职业教育
---- 三、卫生专业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一、农民业余教育
---- 二、职工文化补习
---- 三、电大、函授、自学考试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一、队伍建设
---- 二、教师待遇
---- 三、民办教师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支出
第二十五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单位
---- 一、县属单位
---- 二、其它医疗单位
-- 第二节 中西医疗
---- 一、中医
---- 二、西医
---- 三、中西医结合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 一、公费医疗
---- 二、劳保医疗
---- 三、合作医疗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一、公共卫生
---- 二、防疫
---- 三、血吸虫病防治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一、新法接生
---- 二、儿童保健
---- 三、妇女保健
-- 第六节 药物
---- 一、中药材生产
---- 二、药品经营
---- 三、药政管理
第二十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场地 队伍
---- 一、机构
---- 二、场地
---- 三、队伍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一、民间传统体育
---- 二、职工体育
---- 三、农民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一、中小学体育
---- 二、学生体育比赛
---- 三、业余体校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一、组队参赛
---- 二、竞赛成绩
第二十七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 团体
---- 一、科技机构
---- 二、科技团体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一、队伍构成
---- 二、人员分布
-- 第三节 科普 科研
---- 一、科普宣传
---- 二、科技情报
---- 三、科技咨询
---- 四、地震测报
---- 五、气象测报
---- 六、农村能源利用
---- 七、科研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一、成果选介
---- 二、获县级科技奖项目
第二十八章 宗教 风俗
-- 第一节 宗教
---- 一、佛教
---- 二、道教
---- 三、天主教
---- 四、基督教
---- 五、伊斯兰教
-- 第二节 风俗
---- 一、生活习俗
---- 二、时令节日习俗
---- 三、社会新风
---- 四、其它风俗
---- 五、社会陋习
第二十九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区划
---- 一、当地话与客籍话
---- 二、当地话内部语音差异
-- 第二节 语音
---- 一、声母、韵母、声调
---- 二、轻声、变调、儿化
-- 第三节 词汇
---- 一、同普通话的主要差异
---- 二、常用分类词语
-- 第四节 语法
---- 一、语法上的主要特点
---- 二、方言标音材料
第三十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何 琦
---- 张 乔
---- 徐(贵力)
---- 丁镃
---- 何 奎
---- 许梦熊
---- 沈尧中
---- 沈 炼
---- 刘有源
---- 盛此公
---- 秦仁管
---- 何一化
---- 汪 越
---- 诸 翱
---- 程东贤
---- 刘 握
---- 李成谋
---- 徐乃光
---- 陈荣宝
---- 俞昌准
---- 杨木贵
---- 叶宗涛
---- 花以胜
---- 徐乃昌
---- 王振汉
---- 梅光迪
---- 李世孝
---- 陈天久
---- 张良士
---- 孙 奎
---- 商良王
---- 陈尚和
---- 鲍成昌
---- 高恒发
---- 盛兆思
---- 戴 寿
---- 李家发
---- 汪道余
---- 王惹贞
---- 诸馨斋
---- 盛云鹤
---- 余 荣
---- 谭正平
---- 朱志亮
---- 李振亚
---- 周可玉
---- 王克祥
---- 王来芝
---- 汪忠才
---- 牛中华
---- 方小英
---- 董学财
-- 第二节 革命烈士简表
附录
-- 一、重要资料辑存
-- 二、有关南陵的古诗选
-- 三、历代旧志序选
-- 四、历代旧志选介
编纂始末
各专业志采编人员
《南陵县志》审定机关及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