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志 教育志(上册)

成都市志 教育志(上册)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册记述的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特殊教育、中等师范教育。

出版时间: 2000年09月

目录

封面
成都市志·教育志(上册)
版权页
图片
-- 清末四川省城学校分布图
-- 成都市城区学校分布图(1990年)
-- 成都市区图(1990年)
-- 成都市区县部分学校分布图(1990年)
-- 毛泽东主席和青年们在一起(毛主席左边为四川大学团委书记黄桂芳)
-- 毛泽东主席与成都中医学院教师吴棹仙(1955年)
-- 邓小平同志接见赴京演出的四川省川剧学校师生(1983年)
--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同志陪同下视察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时同小朋友亲切谈话,询问农村办学情况(1958年)
-- 王震副总理视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78年)
-- 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时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了解科研、教学情况
-- 李鹏同志回母校——成都实验小学(1987年)
-- 李岚清副总理1994年9月7日视察成都七中时给该校题词“教育为本”
-- 原四川省副省长、省教育厅长、教育家张秀熟(右)与副省长韩邦彦(左)在树德中学参加校庆活动(1989年)
--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右二)等在四川师范大学调研
-- 文翁塑像(摄于都江堰二王庙)
-- 孟蜀石经经石残片(四川省博物馆藏)
-- 扬雄画像(采自《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 扬雄洗墨池旧址(摄于1933年)
-- 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之《学校条规》卧碑(现存成都石室中学校内)
-- 现蒲江中学内所存宋代鹤山书院遗址
-- 清锦江书院及成都府学图(据清嘉庆《华阳县志》)
-- 成都府中学堂学生毕业留影
-- 国立四川大学校门(1916~1939年)
-- 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教学楼(1920年建)
-- 成都联中校长张铮(左起第七人)在北京与清华石室校友合影(1924年)
-- 成都县中(今七中)图书馆(墨池馆)
-- 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全景(1926年摄)
-- 中共成都地方组织的创始人、成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王右木,1920年秋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组织马克思读书会,举办工作夜校
-- 国立成都大学首任校长张澜(任职时间:1926.12~1930.夏)
--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前左。任职时间:1922.8~1924.3)与四川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杨阁公(后右)、童庸生(后左)等在一起
-- 华英女中在疏散地(彭县小南街)开运动会的情景(1939年至1941年)
-- 华英女中(今成都十一中)30年代初所建琴房
-- 成都树德中学创始人孙德操(摄于80年代)
-- 成都树德中学首任校长吴照华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川大学生宣传抗日
-- 树德中学部分学生在校门前留影
-- 1939年,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现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校门(包家巷)
-- 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校门(40年代)
-- 四川大学师生欢迎解放军入城(1949.12)
-- 成都县中学欢送参加干校同学合影留念(1951.1.27)
--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谢若英(1966年1月至1966年6月任职)
-- 成都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主任王玉珏(1973年3月至1975年7月任职)
--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周能泮(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任市文教局局长,1953年2月至1959年7月任教育局局长)
-- 成都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主任杜旺生(1970年4月至1973年3月任职)
--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解子光(1982年2月至1983年6月任职)
--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刘铁山(1976年10月至1978年7月任成都市教育局革委会主任。1978年7月至1981年6月任市教育局局长)
-- 成都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主任尤超(1975年7月至1976年10月任职)
-- 成都市副市长兼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家忠(1986年6月至1988年12月任职)
-- 成都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国璋(1985年2月至1986年6月任市教育局局长。1988年12月起任市教委主任)
--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童锡根(1983年6月至1985年2月任职)
--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中“童话城堡”
-- 成都市中心实验幼儿园(民办)正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
-- 彭县南街幼儿园的早操活动
-- 邛崃县示范幼儿园大门
-- 成都市第四幼儿园园景一瞥
--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 成都实验小学新教学楼
--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园
--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门
-- 成都龙江路小学校园
-- 成都市大有巷小学正在进行公开教学活动
-- 成都市盲聋哑学校校景
-- 1984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参观温江县金马小学
-- 成都市盲聋哑学校学生庆祝“六一”儿童节
-- 崇庆县羊马镇中心小学艺术楼
-- 成都市工读学校教学楼
-- 成都市茶店子小学举办第五届体育节
-- 成都七中教学楼
-- 市教委主任刘国璋同志和日本甲府市教育长浅川紫朗先生分别代表两国教育领导在成都七中与日本甲府市立北中学结为友好学校的协议上签字
-- 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门
-- 1987年,成都石室中学与美国华盛顿州斯诺霍米西高中结为友好学校。图为叶长坚校长与美方校长在协议书上签字
-- 树德中学学生唐若曦在第30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银奖
-- 成都市树德中学教学楼
-- 成都八中校景
-- 成都五中校园
-- 成都十二中校园
-- 成都盐道街中学校景
-- 四川师大附中学生宿舍
-- 成都十三中学生正在做化学实验
-- 成都市新都一中举行升国旗仪式
-- 成都西北中学教学楼
-- 1983年10月18日,成都六中丁佑君烈士雕像揭幕
-- 成都市彭州中学校园全景
-- 成都师范学校校长罗家蕙(1946~1982年任职)
-- 市领导视察成都师范学校图书馆书库(1990年)
-- 新都师范学校青年教师拜师
-- 成都市包装职中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图为教师、领导进行工作总结
-- 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校园
-- 省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上技术课
-- 省机械技工学校校园
-- 成都新华职业中学校园
-- 美国华盛顿州教育代表团到成都市财贸职中访问
-- 成都市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
-- 省舞蹈学校出访荷兰鹿特丹市
-- 成都卫生学校教学活动
-- 成都市第一技工学校校门
-- 成都市建设学校校门
-- 成都工业学校教学楼
-- 四川省川剧学校校景
-- 四川林业学校校园
-- 四川省轻工业学校校园
-- 省商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
-- 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校门
-- 省邮电学校教学大楼
-- 成都水力发电学校校门
-- 华西医科大学校园
-- 电子科技大学校门
--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主楼
-- 成都科技大学校园
-- 四川大学校园
-- 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
-- 西南财经大学校景
-- 西南交通大学镜湖
--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教学楼
-- 四川工业学院校园
-- 成都气象学院新气象大厦
-- 成都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电教大楼
-- 成都大学校园
-- 四川音乐学院全景
-- 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
-- 四川烹饪专科学校教学楼
-- 成都纺织专科学校校门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八三级大专培训班与中专班毕业典礼
-- 成都教育学院大门及教学楼
-- 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王荣轩在市职大首届开学典礼上讲话(1985年)
-- 成都市职工大学首届开学典礼(1985年)
-- 成都市电大旅馆公司电大班毕业答辩会
-- 成都市饮食行业首届职工岗位技术大赛授奖情景
-- 成都正则会计学校校门
-- 技能训练是提高职工岗位技术的重要途径。图为1988年市财贸系统的一次珠算技术练兵比赛
-- 成都社会大学校门
-- 都江堰市农技教育之一(大田除虫、施肥)
-- 第二届全国燎原计划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工作会议在成都市温江召开
-- 都江堰市农技教育之二(木耳生产现场参观)
-- 成都市职工正在参加讲演比赛(1988年)
-- 1987年4月,联邦德国成人教育协会代表团在成都市成人教育学院参观访问
-- 1989年8月,亚太地区成人教育总会东亚分会香港联络处主任李嘉锐先生在成都《功能性扫盲研讨会》上演讲、交流经验
-- 回民小学庆『六一』
-- 成都西藏中学校景
-- 西南民族学院校门
--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与成都尼从佛学院学员合影
-- 成都皇城寺经学班欢送学员赴昆明经学院学习
-- 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学员在祈祷
-- 市教育科研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现状调查
-- 成都市普教系统教改工作会
-- 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教育科研协作会在成都市教科所召开
-- 1987年5月19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新落成的教研大楼成立
-- 市骨干教师研修班开学典礼
-- 市教科所科研人员参加课题鉴定会
-- 市教科所讲学团赴西藏拉萨市讲学,在布达拉宫下留影
-- 市教科所教师讲学团赴青海省格尔木市讲学交流
-- 市教委主任、教育志主编叶长坚同志
-- 市教委副主任、教育志副主编强兆虎同志
-- 《成都市志·教育志》编委会部分成员
-- 教育志编辑部(前期)部分编撰人员
-- 教育志编辑部(后期)编撰人员
-- 《成人教育篇》一审稿部分编撰人员
-- 《教育研究篇》一审稿部分编撰人员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审查验收小组
《成都市志》总统室
《成都市志·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教育志》编委会办公室
《成都市志·教育志》编辑部
《成都市志·教育志》资料、行政人员
总序
凡例


编纂说明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旧式学校
-- 第一章 府学、州学、县学
---- 第一节 学宫
---- 第二节 学额
---- 第三节 管理
-- 第二章 书院
---- 第一节 鹤山书院
---- 第二节 锦江书院
---- 第三节 尊经书院
---- 第四节 墨池书院与芙蓉书院
---- 第五节 潜溪书院
-- 第三章 私塾、义学
---- 第一节 旧式义学与私塾
---- 第二节 改良私塾
---- 第三节 教学与教育管理
---- 第四节 师资与经费
第二篇 学前教育
-- 第一章 幼儿园(蒙养院、幼稚园)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选介
-- 第二章 宗旨、学制与管理体制
---- 第一节 宗旨
---- 第二节 学制(组织形式)
---- 第三节 校内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教育科目与教育活动
---- 第一节 科目设置
---- 第二节 教育原则与方法
---- 第三节 体育、德育、智育等活动
---- 第四节 游戏活动的组织
---- 第五节 卫生保健
-- 第四章 教职员工
---- 第一节 任用、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
---- 第二节 教养员的培养与进修
-- 第五章 经费与设备
---- 第一节 经费来源、数额及管理
---- 第二节 设备与教养活动场地建设
第三篇 小学教育
-- 第一章 学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选介
-- 第二章 宗旨、学制与管理体制
---- 第一节 宗旨
---- 第二节 学制
---- 第三节 校内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教学与教务
---- 第一节 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教材与教学工作
---- 第三节 成绩考查与学籍管理
---- 第四节 课外科技活动
-- 第四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课程
---- 第三节 课外教育与校外教育
---- 第四节 少年儿童组织
-- 第五章 体育工作与卫生保健工作
---- 第一节 体育工作
---- 第二节 卫生保健工作
-- 第六章 教职员工
---- 第一节 任用与管理
---- 第二节 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
---- 第三节 文化与业务水平的提高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七章 经费与设备
---- 第一节 经费来源与数额
---- 第二节 经费管理与开支
---- 第三节 校舍与其他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四篇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章 学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选介
-- 第二章 宗旨与学制
---- 第一节 宗旨
---- 第二节 学制
-- 第三章 领导管理
---- 第一节 校内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中共在学校的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
-- 第四章 教学与教务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招生
---- 第三节 课程设置
---- 第四节 教材、教法
---- 第五节 学业成绩考查与学籍管理
---- 第六节 毕业班工作
---- 第七节 课外活动
-- 第五章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管理工作
---- 第一节 思想品德教育及管理工作体制
---- 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 第三节 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
---- 第四节 学生群众组织
-- 第六章 体育卫生工作
---- 第一节 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 第二节 卫生工作
-- 第七章 教职员工
---- 第一节 任用与管理
---- 第二节 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
---- 第三节 政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
---- 第四节 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进修
-- 第八章 经费与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
---- 第三节 教学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五篇 特殊教育
-- 第一章 盲哑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培养目标与学制
---- 第三节 教育与教学
---- 第四节 学生
-- 第二章 工读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培养目标与学制
---- 第三节 教育管理
---- 第四节 教学
---- 第五节 学生
-- 第三章 弱智教育
---- 第一节 辅读班
---- 第二节 培养目标与学制
---- 第三节 招生
---- 第四节 教育教学
第六篇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章 学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选介
-- 第二章 领导管理
---- 第一节 校内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中共基层组织
-- 第三章 教学与教务
---- 第一节 招生与入学
---- 第二节 教学计划
---- 第三节 教材教法与教学改革和实验
---- 第四节 教育实习
---- 第五节 成绩考查与学籍管理
-- 第四章 教育管理与体育卫生工作
---- 第一节 教育与训练
---- 第二节 体育与卫生工作
---- 第三节 学生毕业与服务
-- 第五章 教职员工
---- 第一节 任用与管理
---- 第二节 政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
---- 第三节 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
-- 第六章 经费与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校地与校舍
---- 第四节 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