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志

弥渡县志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弥渡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2-1989

出版时间: 1993年04月

目录

封面
弥渡县志
版权页
弥渡县政区图
图片
-- 弥城远眺
-- 国务院赠给红星乡的奖状
-- 全国绿化先进县奖牌
-- 中共弥渡县委员会政协弥渡县委员会
-- 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
-- 牛街彝族
-- 西山彝族
-- 傈僳族
-- 回族
-- 汉族花灯《十大姐》
-- 白族
-- 大坝水库
-- 栗树营水库
-- 县水泥厂
-- 夹石洞变电站
-- 永华煤矿
-- 九顶山铜矿
-- 水稻
-- 永增密植茶园
-- 烤烟
-- 大芋头
-- 红星果园
-- 蒜苔
-- 卷蹄
-- 香酥梨
-- 腰子提箩
-- 淮药
-- 国家工商局授于的奖牌
--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弥城粮食交易所
-- 出口精桉叶油
-- 茶花牌粉丝机
-- 电视转播台
-- 文笔山下的校园
-- 县教师进修学校
-- 出土文物——战国铜鼓
-- 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纪念碑
-- 南诏铁柱
-- 师范名著——《滇系》
-- 《三塔瑞雪》蔡植本摄
-- 《蝶萍图》尹沛霖
-- 水粉画周秀岐
-- 东山森林公园
-- 弥阳胜景——天生桥
-- 回龙塔(明)
-- 大理州《弥渡县志》稿评审会(1991年10月)
-- 弥渡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1991年10月)
弥渡县志第一届编纂委员会
弥渡县志第二届编纂委员会
《弥渡县志》(初稿)各分志编纂人员
《弥渡县志》修改编定人员
弥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办公室聘请工作人员
中共弥渡县委文件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地理志
-- 第一章 政区
---- 第一节 位置 疆域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发展变化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三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形
---- 第三节 水文
---- 第四节 气候
---- 第五节 土壤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植物资源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 第三节 药物资源
---- 第四节 矿物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地震
---- 第四节 其他灾害
卷二 农牧志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农村经济
---- 第一节 经济结构
---- 第二节 粮食分配
---- 第三节 现金分配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粮食作物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 蔬菜作物
---- 第六节 农业区划
---- 第七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饲养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畜牧科技服务体系
-- 第五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单位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卷三 林业志
-- 第一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林地面积
---- 第二节 林木分布
---- 第三节 珍稀树种
-- 第二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人工植树造林
---- 第三节 飞播造林
---- 第四节 林场
-- 第三章 森林管护
---- 第一节 确立林权
---- 第二节 护林防火
---- 第三节 幼林抚育
-- 第四章 林产品
---- 第一节 木材采伐
---- 第二节 林副产品
---- 第三节 育林基金
-- 第五章 林业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协调机构
---- 第三节 林业工作站
---- 第四节 先进单位
卷四 水利志
-- 第一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二章 防洪排涝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第三节 防洪抢险
-- 第三章 库塘养鱼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养殖
-- 第四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库塘管理
---- 第二节 河道管理
---- 第三节 抽水站、机井管理
-- 第五章 水利机构
---- 第一节 行政单位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三节 企业管理单位
卷五 工业志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网建设
---- 第二节 电力供应
---- 第三节 小型水力发电
---- 第四节 供电管理
-- 第二章 煤炭 氮肥 建材
---- 第一节 煤炭
---- 第二节 氮肥
---- 第三节 建材
-- 第三章 矿冶和机械修造
---- 第一节 矿冶业
---- 第二节 机械修造
-- 第四章 轻手工业
---- 第一节 服装
---- 第二节 印刷
---- 第三节 火炮
---- 第四节 木器
---- 第五节 织染业
---- 第六节 陶瓷
---- 第七节 编织 制鞋
---- 第八节 刺绣 手饰
-- 第五章 食品 饮料
---- 第一节 食品加工
---- 第二节 粮油加工
---- 第三节 酿酒 饮料
---- 第四节 肉类加工
-- 第六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发展过程
---- 第二节 企业状况
-- 第七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机构
卷六 交通邮电志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机场 铁路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运输工具
---- 第二节 运输单位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安全管理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和投递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三节 报刊发行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六章 邮电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卷七 建设环保志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建筑队伍
-- 第二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质量监测
---- 第二节 环境维护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用地管理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卷八 商贸志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及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 集体商业
---- 第五节 个体商户
---- 第六节 集市交易
-- 第二章 经营
---- 第一节 流通渠道
---- 第二节 农副产品采购
---- 第三节 生产资料供销
---- 第四节 社会商品销售
---- 第五节 医药
---- 第六节 饮食服务
---- 第七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八节 经营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商品收购
---- 第二节 商品出口
-- 第四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集市交易
---- 第二节 计划收购
---- 第三节 计划供应
---- 第四节 储运
-- 第五章 物价 度量衡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六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二节 合同鉴证
---- 第三节 商标广告
---- 第四节 违法查处
-- 第七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先进集体
卷九 财税 金融志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及其演变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县有公产及管理
---- 第四节 苛征
---- 第五节 财政监察和审计
---- 第六节 财政机构
-- 第二章 税收
---- 第一节 工商等税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税收收入
---- 第四节 税务机构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储蓄 存款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五节 民间借贷
---- 第六节 保险
---- 第七节 基建投资管理
---- 第八节 货币管理和代理国债
---- 第九节 金融机构
卷十 党群志
-- 第一章 国民党 三青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弥渡县党部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弥渡分团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县委工作部门
---- 第四节 中共弥渡县历次代表大会
---- 第五节 党务
---- 第六节 政治活动
-- 第三章 政协弥渡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县政协和工作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弥渡县历届全体会议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第四章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弥渡小组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共青团弥渡县委员会
---- 第四节 县妇联
---- 第五节 农民组织
---- 第六节 商业团体
---- 第七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八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卷十一 政权 司法志
-- 第一章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民国县政府 县参议会
---- 第一节 政府机构
---- 第二节 县参议会
-- 第三章 弥渡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综合办事机构
---- 第三节 档案 信访工作
-- 第四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对敌专政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第五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检察业务
-- 第六章 法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院业务
-- 第七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司法业务
卷十二 民政劳动志
-- 第一章 抚恤 优待
---- 第一节 抚恤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二章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收容 遣送 安置
-- 第三章 婚姻登记及其他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地名工作
---- 第三节 城镇居民疏散下放、回收
-- 第四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劳保安全
---- 第五节 干部管理
---- 第六节 行政机构
卷十三 军事志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地方军事机构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 第一节 红军长征过弥渡六区
---- 第二节 反蒋武装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地方武装
----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先进单位
---- 第四节 功臣
-- 第四章 驻军和军事设施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军事设施
---- 第三节 战备人防
---- 第四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弥渡县中队
-- 第五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六章 重要兵事纪略
---- 第一节 古代兵事
---- 第二节 近代兵事
---- 第三节 匪患
---- 第四节 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卷十四 教育 科技志
-- 第一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社学 义学 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二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县乡中学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
---- 第二节 职工、干部教育
---- 第三节 函授 电大 自学考试
---- 第四节 电化教育
---- 第五节 招生考试
-- 第四章 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教师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四节 设备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体育机构
-- 第六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普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卷十五 文化志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文化局
---- 第二节 文化馆 站
---- 第三节 图书馆 室
---- 第四节 书店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书 画 摄影
----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 第四节 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 第三章 花灯
---- 第一节 源流及发展
---- 第二节 表演和音乐
---- 第三节 花灯团体
---- 第四节 剧目
-- 第四章 戏剧 曲艺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曲艺
---- 第三节 杂技
-- 第五章 影 视 新闻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 第三节 报刊
--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 第一节 国家级和省、州级文物
---- 第二节 县级文物
---- 第三节 馆藏文物
---- 第四节 文物管理
---- 第五节 名胜
卷十六 卫生医药志
-- 第一章 卫生 防疫
---- 第一节 爱国卫生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预防接种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队伍 设备
---- 第二节 中医
---- 第三节 西医
----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五节 乡村保健
---- 第六节 民族民间验方
---- 第七节 医院
-- 第三章 血吸虫病防治
---- 第一节 疫区
---- 第二节 疫情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防治效果
-- 第四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材分布
---- 第二节 生产和经营
---- 第三节 药政
-- 第五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防保机构
卷十七 社会志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
---- 第二节 城镇居民
---- 第三节 职工
-- 第二章 少数民族
---- 第一节 彝族
---- 第二节 回族
---- 第三节 白族
---- 第四节 傈僳族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庙会
-- 第四章 风俗
---- 第一节 婚丧庆忌
---- 第二节 节日习俗
---- 第三节 社会陋习
---- 第四节 风俗改良
-- 第五章 社会新风尚
---- 第一节 创建文明单位
---- 第二节 文明单位选介
---- 第三节 好人好事
-- 第六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特点
-- 第七章 谣谚
---- 第一节 民谣
---- 第二节 儿歌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卷十八 人物志
-- 一、人物传
---- 李清宇
---- 苏霖渤
---- 龚渤
---- 谷际岐
---- 师范
---- 李彪
---- 李文学
---- 杨景修
---- 皋德懋
---- 杨翊清
---- 盛铎
---- 张志
---- 邓鸿逵
---- 项铣
---- 徐联光
---- 舒荣
---- 尹沛霖
---- 张济世
---- 李昇
---- 郤有谟
---- 蔡家仁
---- 李秀儒
---- 黎启应
---- 李金华
---- 朱德芳
---- 熊晴
---- 杨栋材
---- 张文藻
---- 吴克壮
---- 谭克强
---- 沈杨玉
---- 董杏桂
---- 赵永亮
---- 赵秉芳
---- 师化
---- 自新民
---- 熊树南
---- 许海峰
---- 石泉
---- 施发荣
---- 彭国卿
---- 李桐
---- 盛世英
---- 周维中
---- 吴锦
---- 周秀岐
---- 师蔚
---- 张兆昌
---- 李冥阶
---- 赵国鸿
-- 二、人物表
-- 三、人物名录
附录
-- 一、文献选辑
-- 二、碑记
-- 三、咏弥渡诗联选
-- 四、文选
-- 五、新编《弥渡县志》文存
提供书面资料单位
编后
《弥渡县志》刊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