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村志

天马村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天马村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遵循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记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二、全志贯通古今,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上限不限。凡村内事物发端与有据可查者为上限,下限截至2004年。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目录

封面
天马村志
图片
-- 天马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 天马村
-- 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
-- 海门口遗址出土的文物
-- 甸尾街古街道
-- 新建的甸尾街
-- 甸尾街上的农贸市场
-- 甸尾街集市
-- 谷穗金黄的村旁田畴
-- 海门口节制闸
-- 新建的海虹桥
-- 原海虹桥遗址
-- 常使用的劳动工具背板砍刀
-- 白族妇女服饰
-- 古屋四合院
-- 古屋出角大门
-- 中奎阁
-- 文昌宫(七曲宫)
-- 金甲阁(达观楼)
-- 凌云阁
-- 居家庭院
-- 养猪
-- 发展奶牛
-- 饲养家禽
-- 天马村生产的木雕工艺品
-- 手工业产品——花盆
-- 海门口自然村以农为主兼营渔业
-- 打粉皮
-- 做豆腐
-- 农历正月十五“阴阳街”上自制自销的面具、玩具
-- 制作火把节插在火把上的升斗
-- 天马小学教学楼
-- 天马小学学生歌咏表演
-- 设在天马村的甸南镇中心小学
-- 设在天马村的甸南一中
-- 李家瑞先生陈列室
-- 杨润森书法
-- 王建邦书法
-- 王锡瑛书法
-- 何淦书法
-- 宋振远书法
-- 张嗣宏绘画
-- 张畅斗绘画
-- 群众体育运动
-- 海尾河上赛龙舟
-- 民国十三年(1924)运动会上获得的奖旗
-- 天马村卫生所
-- 医务人员为群众检查身体
-- 春节耍狮灯
-- 天马洞经古乐队
-- 新建的本主庙
-- 原本主庙遗址上的古树
-- 农历八月十五迎本主
-- 大户人家坟地上的石狮
-- 大户人家坟地上的玉柱
-- 古墓
-- 《天马村志》领导组成员及部分编纂人员
-- 《天马村志》编纂组成员
《天马村志》领导组
《天马村志》编纂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地形地貌
---- 第一节 史料记载
---- 第二节 村界
---- 第三节 山脉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点
---- 第二节 气候谚语
-- 第三章 河流
---- 第一节 野鸡坪河流
---- 第二节 海尾河河流
-- 第四章 桥梁
---- 第一节 海虹桥
---- 第二节 同济桥
---- 第三节 文澜桥
---- 第四节 土桥
---- 第五节 水沟小桥
-- 第五章 道路
---- 第一节 过境公路
---- 第二节 街道
---- 第三节 村中巷道
---- 第四节 解放前的出村大道
第二篇 农林牧渔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第三节 农业科技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村有林
---- 第二节 果木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三章 牧业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四章 渔业
---- 第一节 海门口自然村农渔并举
---- 第二节 传统的捕鱼工具和方法
第三篇 工商
-- 第一章 手工业
---- 第一节 解放前的手工业
---- 第二节 解放后的手工业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
---- 第二节 解放后的商业
第四篇 建筑
-- 第一章 民居
---- 第一节 一般民居
---- 第二节 典型古屋
---- 第三节 现代建筑
-- 第二章 庙宇
---- 第一节 文昌宫
---- 第二节 大成殿
---- 第三节 凌云阁
---- 第四节 中奎阁
---- 第五节 达观楼
---- 第六节 本主庙
---- 第七节 龙王庙
---- 第八节 戏台
---- 第九节 山神庙
-- 第三章 石碑塔坊
---- 第一节 石碑
---- 第二节 塔坊
-- 第四章 碓磨
---- 第一节 水碓
---- 第二节 水磨
---- 第三节 手磨
第五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建党前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 第二节 建党后的地下斗争
---- 第三节 武装起义后的公开革命活动
---- 第四节 1951年农村停止支部活动
----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支部活动
---- 第六节 历任支部书记
---- 第七节 各时期的支部党员数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帮会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帮会组织
-- 第三章 解放后的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 第五节 老年人协会
-- 第四章 民主党派及其他革命组织
----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
---- 第二节 中国民主青年同盟
---- 第三节 云南农民反抗斗争会
第六篇 行政体制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病闾邻保甲制
---- 第一节 闾邻制
---- 第二节 保甲制
-- 第二章 解放后的建制
---- 第一节 剑川解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 第二节 建国以后
第七篇 教育
-- 第一章 义学书院私塾
---- 第一节 义学书院
---- 第二节 私塾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幼儿班历年基本情况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沿革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 第四章 业余教育
---- 第一节 民众教育
---- 第二节 农村扫盲
第八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工作队伍
---- 第二节 电影电视
---- 第三节 群众文艺
---- 第四节 著述
-- 第二章 工艺名胜
---- 第一节 工艺美术
---- 第二节 文物古迹
第九篇 卫生与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防疫医疗
---- 第二节 卫生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第十篇 民俗与宗教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别具一格的民族节日
---- 第二节 婚丧习俗
---- 第三节 建房习俗
---- 第四节 坟墓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庆祝本主圣诞
---- 第二节 “三阁一宫”期
第十一篇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蒋锡侯
---- 王建邦
---- 冯铭瑛
---- 杨鸿兆
---- 王福东
---- 杨鲁庵
---- 赵若迟
---- 杨铸全
---- 杨润森
---- 王懋六
---- 李锡勋
---- 段立源
---- 姜锡庆
---- 李家瑞
---- 李岳嵩
---- 李家谷
---- 蒋明德
---- 杨静祥
---- 杨育生
---- 蒋阜南
-- 第二章 名录
---- 第一节 建国以前
------ 抗日阵亡将士
------ 革命烈士
------ 清代中科举人员
------ 民国时期具有大专学历人员
------ 民国时期就读过军事院校人员
------ 民国时期具有高中、中专学历人员
------ 民国时期曾任乡级以上职务人员
------ 清末及民国时期曾任营以上军事职务人员
------ 民国时期能工巧匠
---- 第二节 建国以后
------ 荣获省、军级以上表彰人员
------ 具有大专学历人员
------ 具有高中、中专学历人员
------ 授有高、中级职称人员
------ 曾任科局级以上领导职务人员
------ 曾任军队营以上职务人员
------ 能工巧匠
附录
-- 重修金华山满贤林募引
-- 天马蒋姓始祖墓志
-- 收入清《丽郡诗徵》的村人诗作
-- 蒋阜南的两篇论文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