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国民经济发展志

遵义县国民经济发展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辩证唯物 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记述遵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 史沿革、据事直书,力求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统一。 二、本志记述地域为遵义县政区,编纂中,对先后从本县划到今红花岗区、汇川区七 个镇的史料,记述至该镇划出之年止。 三、本志为创修,记事上限据资料占有、实物考证,尽量追溯到事物发端,下限截至 2010年底,下限至出版前史料以“限外史实辑存”列入附录。 四、本志采用章节条目体,实行科学分类,横排竖写,分类记述,点面结合,重点记 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遵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史事。本志体裁有志、述、记、 传、图、表、照、考、录,以志为主;图表分别附于有关章、节。文体一律为语体文、记 述体。 五、纪年、数字写法、计量单位、各种称谓、图表照片处理等,一律按新编地方志 《行文规范》执行。其中解放前后以1949年11月21日为界线。 六、资料主要来源于本局各科、室的统计报表档案资料和遵义县志各专业志。各项实 绩数采用遵义县统计局编辑出版发行历年《遵义县统计年鉴》数据,个别时段的事项或数 据因资料所限而缺载。所有资料除特殊的行文随文作必要注明外,一律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10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图片
《遵义县国民经济发展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特记
大事记
第一章 经济社会条件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地域建置
---- 二、自然条件
-- 第二节 人文条件
---- 一、人口 劳力
---- 二、民族分布
第二章 经济资源
-- 第一节 国土资源
---- 一、国土面积
---- 二、土地类型
---- 三、土壤种类
-- 第二节 动植物资源
---- 一、植物资源
---- 二、动物资源
---- 三、森林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一、水资源量
---- 二、水能资源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第五节 旅游资源
---- 一、自然景观
---- 二、人文景观
第三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一、农业所有制
---- 二、工业所有制
---- 三、第三产业所有制
-- 第二节 产业内部结构
-- 第三节 商品流通
第四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农业
---- 一、明代至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节 工业
---- 一、工业发展
---- 二、工业园区建设
----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
-- 第三节 交通邮电建筑
---- 一、交通
---- 二、邮电
---- 三、建筑
-- 第四节 商业贸易
---- 一、明代至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五节 金融保险
---- 一、金融
---- 二、保险
第五章 经济发展速度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
-- 第二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
----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 五、“拨乱反正”时期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第六章 经济效益
-- 第一节 经济收入与分配
---- 一、国民经济收入
---- 二、国民经济分配
-- 第二节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
---- 一、城乡居民收入
---- 二、城乡居民消费
-- 第三节 城乡居民储蓄额
第七章 社会事业发展
-- 第一节 教育事业
-- 第二节 科学技术
-- 第三节 城乡文化生活
---- 一、文化事业
---- 二、体育事业
---- 三、广播电视
-- 第四节 卫生和计划生育
---- 一、卫生
---- 二、计划生育
-- 第五节 旅游环境保护
---- 一、旅游
---- 二、环境保护
第八章 经济管理体制
--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
---- 一、建制沿革
---- 二、内设机构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一、行政领导
---- 二、中层干部
---- 三、干部培训
-- 第三节 党群社团
---- 一、党组织
---- 二、共青团
---- 三、工会
---- 四、学会
第九章 计划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过程
-- 第二节 加强宏观调控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章 编制计划
-- 第一节 编制程序
---- 一、两下一上程序
---- 二、一上一下程序
-- 第二节 编制方法
---- 综合平衡法
---- 经济分析法
---- 专题规划法
---- 投入产出法
---- 专家咨询法
-- 第三节 计划种类
---- 一、长期计划
---- 二、中期计划
---- 三、短期计划
第十一章 计划执行
-- 第一节 经济恢复过渡时期
-- 第二节 “一五”至“六五”计划
---- 一、“一五”计划
---- 二、“二五”计划
---- 三、三年调整时期
---- 四、“三五”至“四五”计划
---- 五、“五五”计划
---- 六、“六五”计划
-- 第三节 “七五”计划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主要措施
---- 四、计划执行
-- 第四节 “八五”计划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主要措施
---- 四、计划执行
-- 第五节 “九五”计划
----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 二、发展指标
---- 三、主要措施
---- 四、计划执行
-- 第六节 “十五”计划
----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 二、发展指标
---- 三、计划执行
-- 第七节 “十一五”规划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 四、主要措施
---- 五、发展成就
第十二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项目管理
---- 一、管理形式
---- 二、自筹基建投资管理
-- 第二节 项目审批
---- 一、基建项目计划
---- 二、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 三、招标方案的核准
第十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
-- 第一节 投资计划管理
---- 一、投资概况
----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 三、投资规模建设项目
---- 四、基本建设项目
-- 第二节 投资规模和效益
---- 一、投资规模
---- 二、投资效益
-- 第三节 投资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 财政金融管理
--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金融管理体制
第十五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监督执法服务
---- 一、监督
---- 二、执法
---- 三、服务
-- 第二节 常规统计
---- 一、国民经济核算实践
---- 二、农业
---- 三、工业
---- 四、劳动工资
---- 五、商业及物资
---- 六、基本建设投资
---- 七、交通邮电
---- 八、其他统计
-- 第三节 统计普查
---- 一、人口
---- 二、工业
---- 三、城镇房屋
---- 四、农业
---- 五、第三产业
---- 六、经济
---- 七、基本单位
第十六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体制
-- 第二节 价格管理
---- 一、价格指数调控目标
---- 三、提价申报
---- 三、价格监审
---- 四、清理“三乱”
-- 第三节 价格服务
---- 一、价格认证
---- 二、收费管理
第十七章 审计管理
-- 第一节 审计监督
-- 第二节 国家审计
---- 一、财政金融审计
---- 二、财务收支审计
---- 三、经济责任审计
---- 四、政府投资审计
---- 五、专项审计
-- 第三节 内部和社会审计
---- 一、内部审计
---- 二、社会审计
-- 第四节 审计成果
第十八章 经济贸易管理
-- 第一节 经济贸易
---- 一、体制
---- 二、机构
---- 三、国内贸易
---- 四、对外贸易
-- 第二节 物资计划管理
---- 一、物资流通
---- 二、经营机制改革
第十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机构
-- 第二节 工商行政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节 商标合同管理
---- 一、合同管理
---- 二、商标管理
第二十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内容
---- 一、地籍管理
---- 二、建设用地管理
---- 三、国土规划、利用与开发
第二十一章 劳动人事社会保障
-- 第一节 体制机构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一、用工制度及其改革
---- 二、招工与劳动力调配
---- 三、劳动争议仲裁
-- 第三节 社会保险
-- 第四节 就业安置
第二十二章 技术质量监督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机构
-- 第二节 计量
---- 一、计量器具
---- 二、计量检定
---- 三、工业企业计量
---- 四、计量监督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一、管理概况
---- 二、标准制修备案
---- 三、工业企业标准化
---- 四、农业标准化
-- 第四节 质量监督检验
---- 一、质量监督
---- 二、质量检验
-- 第五节 特种设备管理
---- 一、宣传培训
---- 二、检查检验
第二十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安全管理
---- 一、安全生产
---- 二、矿山安全
---- 三、交通安全
---- 四、森林防火
-- 第三节 安全生产事故
第二十四章 招商引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招商引资项目
-- 第三节 成效
第二十五章 三线建设
-- 第一节 背景布局
---- 一、背景
---- 二、布局
-- 第二节 三线建设
---- 一、县境内三线建设
---- 二、三线工业调整
----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十六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机构任务和原则
---- 一、机构
---- 二、任务和原则
-- 第二节 农业区划工作
---- 一、第一阶段
---- 二、第二阶段
-- 第三节 农业资源调查
--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 第五节 农业资源区划成果
第二十七章 以工代赈
-- 第一节 性质任务规划
---- 一、性质与任务
---- 二、规划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第二十八章 建设经济强县强镇
-- 第一节 建设经济强县
---- 第一轮经济强县建设
---- 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
---- 第三轮经济强县建设
-- 第二节 建设经济强镇
人物
名录
-- 遵义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负责人名录
-- 遵义县发展和改革局历任负责人名录
-- 遵义县发展和改革局历任党支部负责人名录
-- 遵义县发展和改革局内设机构及负责人名录
附录
-- 一、限外史事辑存
---- 【2011年大事记】
---- 【2011年遵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2011年县发展改革局内设机构设置】
-- 二、文件辑存
---- 【《遵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三、2009年遵义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