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三台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三台抗震救灾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汶川特大地震三台抗震救灾志》(简称抗震救灾志),是全面客观记述2008年5月12 Lj(简 称“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台受灾情况,真实记录三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过程的一部专志。 二、本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国务院《汶川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规定,实事求 是的记述三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相统一。 三、本志编排采用篇、章、节、目,目下设小目。 四、本志上限为2008年5月12日,下限至2011年9月30日。《灾情》《抢险救灾》《医疗救治与 卫牛防疫》《赈灾》各篇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5月12日;《概述》《大事记》《灾后重 建》《人物》各篇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其中《灾后重建》延至2011年9 月30日,震前背景内容及灾后重建发生的重大事件适当上溯或下延。 五、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体,统计表分别附有关章节之中。 六、志书采用语体文记述体,记述严谨、朴实、简明、通俗,寓褒贬于记述之中。正确使用标点符 号和简化字。 七、对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做出重大贡献及事迹突出的人物,采取以事系人记入有关篇章,所 系人物直书姓名。受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给予简 介;受市委、市政府、市以上部门表彰的先进集体、个人列表说明。 八、镇、乡、村地名有变动的,按本志所记时限名称,括注今名。 九、专用名词、术语,均按国家统一规定使用。计量、数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规定标准。统计数 据以县统计局公布数为准,若统计局缺的,使用有关单位数据。数字在万以上的以万或亿作单位,小数 点后四舍五人取两位。 十、年份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全称。

内容时限: 2008-2011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
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 第一章 地震灾害
---- 第一节 地质结构与地貌特征
---- 第二节 “5.12”地震与历次地震
-- 第二章 灾害损失
---- 第一节 人员伤亡
---- 第二节 住房损毁
---- 第三节 基础设施
---- 第四节 农业
---- 第五节 工矿企业
---- 第六节 商业 服务业
---- 第七节 旅游 宗教
---- 第八节 社会事业
---- 第九节 办公用房及设施
第二篇 抢险救灾
-- 第一章 组织指挥
---- 第一节 三台县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
---- 第二节 唐家山堰塞湖三台避险疏散指挥部
---- 第三节 救灾宣传
-- 第二章 应急抢险
---- 第一节 保护生命财产
---- 第二节 抢修重要基础设施
---- 第三节 物资供应
---- 第四节 排险
-- 第三章 支援极重灾区
---- 第一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 第二节 干部支援
---- 第三节 公安十警支援
---- 第四节 抢修基础设施
---- 第五节 志愿者服务
---- 第六节 救援保障
-- 第四章 维护稳定
----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 第二节 稳定市场物价
----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厦门特警支援三台
-- 第五章 疏散避险
---- 第一节 转移群众
---- 第二节 维护稳定
第三篇 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
-- 第一章 医疗救治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转移住院病人
---- 第三节 安置点医疗救护
---- 第四节 县内医疗及转外救治
---- 第五节 心理卫生服务
---- 第六节 医疗救援
---- 第七节 医疗保障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控
---- 第三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 第四节 环境卫生处理
---- 第五节 畜禽疾病防疫
---- 第六节 爱国卫生工作
---- 第七节 防疫保障
第四篇 赈灾
-- 第一章 捐赠
---- 第一节 资金捐赠
---- 第二节 物资捐赠
---- 第三节 特殊党费
-- 第二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监管
---- 第一节 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
---- 第二节 救灾资金使用
---- 第三节 救灾物资使用
---- 第四节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 第三章 灾区群众生活
---- 第一节 灾民安置
---- 第二节 灾民生活救助
---- 第三节 市场供应
---- 第四节 文化生活
-- 第四章 民政事务
---- 第一节 抚慰活动
---- 第二节 殡仪馆火化北川遇难者遗体
---- 第三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 第四节 劳动者就业
----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 第一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保障措施
-- 第二章 重建规划
---- 第一节 总体规划
---- 第二节 专项规划
-- 第三章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
---- 第一节 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城乡住房建没
----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建设
----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
-- 第四章 城镇体系建设
---- 第一节 城镇体系布局
---- 第二节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名镇建设
-- 第五章 农村建设
---- 第一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农业生产设施
---- 第三节 农村生活设施
--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 第三节 文化体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电影
---- 第五节 社会服务
---- 第六节 社会管理
--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能源
---- 第三节 水利
---- 第四节 通信
-- 第八章 产业布局与调整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旅游业
---- 第四节 商贸服务与粮油流通
---- 第五节 金融服务业
---- 第六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九章 防灾减灾
----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 第二节 应急指挥与救援救助
---- 第三节 综合防灾减灾
-- 第十章 生态恢复建设
---- 第一节 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
---- 第二节 土地整理复垦
-- 第十一章 社会援建
---- 第一节 资阳市对口援建新鲁镇
---- 第二节 其他援建
-- 第十二章 监督管理
---- 第一节 项目管理
---- 第二节 资金管理
---- 第三节 建筑材料价格监管
---- 第四节 质量监管
第六篇 先进(模范)人物与先进集体
-- 第一章 先进(模范)人物
---- 第一节 人物简介
---- 第二节 人物名录
-- 第二章 先进集体
---- 第一节 先进集体简介
---- 第二节 省级部门先进集体名录
---- 第三节 县级先进集体
附录
-- 一、重要文件
-- 二、新闻作品
-- 三、文艺作品
索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