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文化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序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因水而兴;世界名城名镇,多依
水而建。鄱阳湖区域的城镇乡村史是一部傍湖而聚、濒湖而建、因湖而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沿
湖人民开发、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历史。这部《鄱阳湖文化志》记载着沿湖城镇乡村的变迁和
发展,汇集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展示着华夏历史的辉煌文明。
鄱阳湖是一曲气韵宽广的文化乐章
鄱阳湖区域文化,传承的是中原文化的血脉,她融合了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教等多种
派别文化,吸纳了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秦晋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呈现出兼容
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湖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
的独具地域特征和本土原真特色的渔耕文化、商埠文化、书院文化、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
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傩文化以及工业和手工业诸如冶铜文化、造币文化、船
舶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种茶及茶道文化、制砚及纸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文化
体系,已成为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区域以她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发达的商
业、兴盛的学风、众多的英才,丰富了赣鄱文化,使赣鄱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鄱阳湖是一幅生动美妙的水景图画
鄱阳湖区港汉交错,池泽如珠,星罗棋布。河堰相连,有如条条银线串在一起的明珠项链,
环绕着村舍与和田园;圩堤相接,又宛若逶迤而来的水上长城,与陆地相隔,抵御着风浪的冲
击;洲上芦花白,岸边莲花香,花木簇簇,杨柳依依,形成了湖滨特有的壮观景象和地理风貌。
春夏季节的鄱阳湖,恍若“四望疑无地,孤舟若在天”。放眼眺望,山远水近,水阔山低,湖
畔青山秀丽,湖面轻波荡漾,烟波浩淼,沧溟空阔,一碧万顷,水鸟翻飞,鱼跃虾聚,百舸竞发,
犁浪争流。晨曦里,上下天光,浮光跃金,朝日浴波,富丽堂皇,舟楫击浪,群鸟翱翔。夕阳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红霞满天,波光粼粼,归雁成阵,鸽哨啸鸣。星夜里,皓月
当空,静影沉璧,渔舟唱晚,牧童吹笛,深情幽渺。湖岸边,灯火楼台,车水马龙,花草树木,清幽
明净。烟雨中,“云树霭苍苍,烟波澹悠悠”。茫茫云水,水天相接。远山含黛,帆樯隐形。暴雨
来时,阴风怒号,白浪滔天,“风急潮猛,遇洲岛而迂曲;惊涛骇浪,遇圻岸而回环”。秋冬时节,
湖水则一线逶迤,有如银河横泻;千里平畴,芳草萋萋,乱花迎风摇曳,草长铺盖似锦,鹤舞湖
山之间,真个是风景这边独好,集美鄱阳一湖。
鄱阳湖是一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力器
鄱阳湖水系发达,水源充足,上纳五河,下泻长江。早在南朝时,湖区良田万顷,农业发达,
物产丰富,当时南昌人雷次宗就描述过鄱阳湖区的物产:“地方千里……嘉蔬粮稻,擅味于八
方;金铁繁簿,资给于四境。”江南三大粮仓,就有豫章、钓矶两处在鄱阳湖区;同时这里也是桑
蚕业、麻纺业、渔业和茶叶的主产区。唐至宋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大庾岭驿道的拓宽,
贯通我国南北的交通要道形成,成为中国当时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鄱阳湖就是这个交
通大动脉链条中的重要节点,由此直到清代中期,鄱阳湖区及其连接的五大水系流域都是经
济、文化、制造业等发达的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带来了人流、物流和文化、技术的聚集,百业隆
昌,商贾云集,货船密布,桅樯林立,人来货往,川流不息;码头津渡,人声鼎沸,其繁荣富庶之
景象,堪称江南商业重地,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百年来,随着铁
路、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水路运输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和骨干作用。今天,鄱阳湖流域依然
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区域,在我省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
位。
鄱阳湖将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的希望工程,启动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
巨大引擎,必将助推加快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中共十七大
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探索
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体核心
保护区、高效集约发展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这一功能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其在国家区域战
略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
快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平台。这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
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为了深入挖掘鄱阳湖文化内涵.特别是从鄱阳湖区域城乡发展的角度,用生动鲜活的历
史资料,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地方风味和发展前景等多个方位和层
面,全面系统地介绍鄱阳湖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沿湖城乡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品格
魅力,进一步推动鄱阳湖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倡导“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
干兴赣”和“一湖清水、我们守护”的理念,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沿湖三市十三县
(市、区)政协文史工作者以及省社科院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协作,编纂这一部《鄱阳湖文化
志》,以期激发我们传承好、保护好、瑗展好鄱阳湖的文化精神,培育出新的属于鄱阳湖区域的
文化生产力,延续历史、传承文明、造福当今、惠及后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发挥
应有的作用。
是为序。
黄跃金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日
目录
封面
《鄱阳湖文化志》编委会
图片
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波澜壮阔的鄱阳湖
--
第一节 鄱阳湖地理概览
----
一、都阳湖与五大水系
----
二、九江潴汇的彭蠡古泽
----
三、湖山相问的游览胜境
--
第二节 都阳湖的历史发展轨迹
----
一、鄱阳湖区域的建置沿革
----
二、鄱阳湖区域的农耕与经济
----
三、鄙阳湖——黄金水道
----
四、鄱阳湖周边的造船业
----
五、沿湖兴建的防洪、筑圩、泊船工程
--
第三节 鄱阳湖区域的灿烂文化
----
一、鄱阳湖周边的文教概述
----
二、鄱阳湖区域的文学家
--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势与发展
----
一、生态产业优势明显
----
二、环鄱阳湖交通
----
三、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
第二章 鄱阳湖区域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鄱阳湖区域县、市的历史沿革
----
一、南昌县
----
二、新建县
----
三、进贤县
----
四、都昌县
----
五、湖口县
----
六、永修县
----
七、德安县
----
八、共青城
----
九、星子县
----
十、庐山区
----
十一、万年县
----
十二、余干县
----
十三、鄱阳县
--
第二节 湖区城镇的发展轨迹
----
一、消失的鄡阳
----
二、不变的鄱阳
----
三、璀璨的星子
----
四、装不尽的吴城
----
五、别样的姑塘
----
六、神圣的瓦屑坝
----
七、万年的由来
----
八、年轻的“共青城”
--
第三节 湖区传统产业
----
一、湖区农业
----
二、湖区手工业
----
三、湖区的水产业
----
四、湖区运输业
第三章 鄱阳湖区域的沿湖景观与名胜古迹
--
第一节 自然景观漫步
----
一、候鸟天堂
----
二、著名景区
----
三、名山胜水
--
第二节 人文景观述略
----
一、名镇古村
----
二、特色景观
----
三、古寺古墓
----
四、古塔古桥
----
五、古建筑
----
六、其他
--
第三节 历史遗存觅踪
----
一、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
二、斋山遗址
----
三、文昌府新石器晚期窑址
----
四、铁河汉紫金城古城址
----
五、生米常湖池精怪荡遗址
----
六、昌邑游塘汉代古城遗址
----
七、刘成庙遗址
----
八、马井遗址
----
九、七座连城遗址
----
十、都昌县鄡阳古城址
----
十一、都昌县小张家遗址
----
十二、鄱阳县吴芮故城
----
十三、归宗寺遗址
----
十四、石堵圈遗址
----
十五、进贤县李渡烧酒怍坊遗址
----
十六、三里白崖山红石场遗址
----
十七、南昌县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
----
十八、梅家洲古战场遗址
----
十九、温圳康山抗战工事及弹药库遗址
----
二十、中办五七干校旧址
----
二十一、北大、清华五七干校(分校)旧址
第四章 鄱阳湖区域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
--
第一节 书院文化
----
一、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
二、家族教育的成功典范——东佳书院
----
三、其他书院
--
第二节 鄱阳湖文艺
----
一、鄱阳湖区域的诗创作
----
二、鄱阳湖区域的词创作
----
三、鄱阳湖区域的古文创作
----
四、鄱阳湖区域的笔记小说
----
五、鄱阳湖区域的书画艺术
----
六、鄱阳湖区域的戏曲、影视艺术
----
七、鄱阳湖区域的古琴艺术
--
第三节 陶瓷文化
----
一、鄱阳湖区域陶瓷文化的发展
----
二、鄱阳湖区域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商业文化
----
一、特色圩镇集市
----
二、优质商业品牌
----
三、各类商业集会
----
四、诚正伦理准则
--
第五节 渔业生产文化
----
一、渔业捕捞与养殖
----
二、渔产品消费与加工
----
三、渔政制度与规约
--
第六节 特色风俗与文化
----
一、鄱阳湖区域民风
----
二、渔业习俗与文化
----
三、其他习俗
--
第七节 民间信仰与祭祀
----
一、许真君信仰
----
二、大姑与小姑信仰
----
三、定江王鼋将军信仰
----
四、萧公信仰
----
五、晏公信仰
----
六、杨泗菩萨信仰
----
七、张王信仰
----
八、忠臣庙祭祀
第五章 鄱阳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一节 民间文学
----
都昌老爷庙传说
--
第二节 民间音乐
----
一、鄱湖渔歌
----
二、永修吴城排工号子
--
第三节 传统舞蹈
----
都昌打岔伞
--
第四节 传统戏剧
----
一、青阳腔
----
二、西河戏
----
三、鄱阳饶河戏
----
四、德安西河大戏
--
第五节 曲艺
----
一、鄱阳渔鼓
----
二、都昌鼓书
--
第六节 手工技艺
----
湖口草龙
--
第七节 民俗
----
一、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
----
二、鄱阳湖鸬鹚捕鱼习俗
----
三、湖口粑俗
第六章 名人笔下的鄱阳湖诗文
--
历代鄱阳湖诗选
----
晋至南朝
----
唐·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民国
----
当代
--
历代鄱阳湖词曲选
----
宋代
----
明代
----
清代
----
民国
--
当代部阳湖新诗选
--
历代鄱阳湖文萃
----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清代
----
当代
第七章 鄱阳湖区域的历史传说
--
第一节 文言传说
--
第二节 白话传说
第八章 鄱阳湖区域的重要历史人物
--
第一节 鄱阳湖周边县籍的名人
----
一、政治名人
----
二、军事家、武将
----
三、文化名人
----
四、科技名人、名医
----
五、其他名人
--
第二节 在鄱阳湖区域活动过的名人
----
一、政绩卓著的名宦
----
二、在鄱阳湖区域活动过的军事家、名将
----
三、在鄱阳湖区域活动过的文化名人
--
附录
----
鄱阳湖周边县籍将军名录
----
鄱阳湖周边县籍两院院士表
第九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前景
--
第一节 山江湖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奠基工程
----
一、山江湖工程决策的时代背景
----
二、山江湖工程的谋划
----
三、山江湖工程的扎实推进
----
四、山江湖工程的重大贡献
--
第二节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战略——山江湖工程的延续
--
第三节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山江湖工程的升华
--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山江湖工程终结硕果
----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形成的历史进程
----
三、实施“四大工程”,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奠定基础
----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主要内容与前景
第十章 鄱阳湖区域的重要历史事件
--
上古时代
--
秦汉时期
--
三国东吴
--
两晋南北朝
--
隋唐时期
--
五代杨吴、南唐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参考文献
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