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教育志

大理市教育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大理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招生工作等。

内容时限: 公元前202-1990

出版时间: 1994年03月

目录

封面
大理市教育志
大理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领导题词
图片
-- 参加《大理市教育志》终审会全体同志合影
-- 《大理市教育志》编委会全体成员合影
-- 1.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是我市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学方向。图为中和一小获国家部级“学雷锋先进集体”奖状。
-- 2.我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获国家部级奖励。
-- 3.我市示范小学,下关四小的少先队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团中央表彰奖励。
-- 4.下关四小在1980年全国市、县小学基层代表队小足球比赛中获第一名。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表彰。
-- 1.我市是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5个县市之一。获省政府奖励。
-- 2.我市扫除文盲工作获省政府奖励。
-- 3.十年来我市中、小学校改工作成绩显著。危房率下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受到省和国家教委表彰。
-- 4.我市四年蝉联大理州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
-- 1.省教委领导在海东乡视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 2.省教委领导给我市捐资助学的先进个人赠匾。
-- 3.国家“五项督导”检查组在我市山区小学检查。
-- 4.认真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是我市领导带头“尊师重教”的一项重要措施。
-- 1.市教育局党委组织教师参加全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荣获第一名。
-- 2.“爱我中华演唱会”。
-- 3.少先队检阅。
-- 1.新建下关第二幼儿园。
-- 2.大理市青少年宫。
-- 3.大理市教师进修学校。
-- 1.大理市郊乡吊草完小新教学楼。
-- 2.教职工住房状况不断改善。
--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三十五所小学从破庙中迁出新建。这是挖色乡官邑完小新旧校舍图。
-- 1.市领导和小朋友共度“六·一”节。
-- 2.太邑彝族乡鸟栖完小学生课余阅读“新少年报”。
-- 3.集体主义教育从小抓起。图为下关一幼在开展团结互助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镜头。
-- 4.军训是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高中一年级学生军训已成制度。
-- 5.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团队工作的关键环节。图为少先队辅导员夏令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 1.下关总站子弟中学职高班学生在街头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 2.大理市教育台地面卫星接收站。
-- 3.电教员培训班学员在学习。
-- 4.喜洲镇周城九年制学校学生在课堂认真学习。
-- 5.军、校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图为下关七小暑期夏令营的学军情景。
-- 1.大理一中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化学试验。
-- 2.大理一中语音室。
-- 3.大理一中学生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学习。
-- 4.大理一中教师在指导学生上计算机课。
-- 5.全国劳动模范茶越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 1.下关三小是省定点传统体育训练学校。图为受国家教委表彰的千名优秀体育教师陈志忠在辅导学生作跳山羊训练。
-- 2.市少年艺术学校在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兼学艺术。图为教师辅导学生练基本功。
-- 3.市青少年海模比赛。
-- 4.下关二幼小朋友在上手工课。
-- 5.下关六小的拔河比赛。
-- 1.下关五小的手工劳动课成品展览。
-- 2.城邑乡龙龛村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在其茶果林基地饲养梅花鹿成功。
-- 3.市人大领导视察职一中缝纫班学生实习课。
-- 4.在普教中引入职教因素,是深化教改的一个侧面。图为喜州完小学生在上刺绣实践课。
-- 1.大理四中“三加一”职业班的学生在校办大理石椿品加工厂车间上见习课。
-- 2.职一中师生栽培的金针菇喜获丰收。
-- 3.州、市领导给高等自学考试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 4.扫盲与科普知识的推广、实用技术的培训相结合,是我市开展农民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图为海东乡南村农民扫盲班的学员正在学习。
前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乡教育行政机构
第二章 党群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 第四节 中国教育工会组织
-- 第五节 民主党派组织
第三章 庙学 书院 义拳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庙学
-- 第三节 书院
-- 第四节 私塾 社学 义学
第四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组织管理和保教工作
第五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
--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 第四节 普及小学教育
-- 第五节 部分小学简介
第六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
--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 第四节 成绩考核
-- 第五节 部分中学简介
第七章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国立、省立、县立师范学校
-- 第二节 大理师范学校
-- 第三节 大理州民族师范学校
-- 第四节 大理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八章 中等技术、职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技术学校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
第九章 高等教育
-- 第一节 民族文化书院 华中大学
-- 第二节 滇西大学 大理师范学院
-- 第三节 大理师范专科学校
-- 第四节 大理医学院
第十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函授教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五节 自学考试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初等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第十二章 招生工作
-- 第一节 小学招生
-- 第二节 初中招生
-- 第三节 高中招生
-- 第四节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
-- 第五节 大专院校招生
第十三章 学校卫生、体育及课外活动
-- 第一节 学校卫生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课外活动
第十四章 德育工作
-- 第一节 目的要求
-- 第二节 方法措施
第十五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教研机构
-- 第二节 教学研究
-- 第三节 教改实验
-- 第四节 电化教学
第十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来源和发展
-- 第二节 经济待遇
-- 第三节 政治地位
-- 第四节 教师队伍建设
-- 第五节 职称评定
第十七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经费收支
-- 第二节 校舍和教学设备
-- 第三节 捐资助学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陈文翰
---- 李厚本
---- 陈文政
---- 周宗洛
---- 王应元
---- 田飞龙
---- 赵甲南
---- 杨模
---- 赵汝讷
---- 邹莲英
---- 张柄翼
---- 陈惠英
---- 李邵谟
---- 杨宪曾
-- 第二节 特级教师简介
---- 孟莓
---- 张晋云
---- 李赞富
---- 宋大英
---- 杨仁孝
---- 李安华
---- 董学英
---- 张庆康
-- 第三节 名录
附录
-- 一、碑文
-- 二、文件选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