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通志 社会卷(二十三)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宁夏通志》总体编纂要求,注意突出地方、民族和时代的特点。
二、本卷遵循《宁夏通志·凡例》,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目下设子目层次,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纪事、限外纪要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全书以志为主体。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目录
封面
宁夏通志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
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
《宁夏通志·社会卷》编纂领导小组
图片
--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方言分布示意图
--
二牛抬扛。
--
民国时期农民在浪稻。
--
传统的板筑形式——打土墙。
--
昔日农村的打麦场。
--
同心县王团乡农民人工汲水方法。
--
南部山区农民曾用牲畜驮水。
--
南部山区居民打水窖方法。
--
1942年,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军民在盐湖生产食盐现场。
--
民间纺线。
--
西海固地区用“单铧犁、架子车和手扶拖拉机”组合的农具。
--
1960年,灵武县郝家桥公社农民手工剥大麻。
--
牛拉车。
--
马拉大车。
--
运输驼队。
--
运输马队。
--
黄河上的渡船。
--
20世纪50年代行驶在黄河上的木帆船。
--
盐池县麻黄山乡居民居住的老窑洞。
--
经过改造后的山区农民居住的防震土窑洞。
--
山区农民居住的土窑洞。
--
20世纪80年代,山区农民开始由祖居的窑洞搬迁到土木结构平房居住。
--
回族聚居区单家集新农村。
--
农村危房改造与乡村规划、环境绿化结合进行。
--
20世纪末太阳山移民居住区一角。
--
团结移民新村全貌。
--
新农村,新设施。
--
隆湖开发区农民新居。
--
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从祖国四面八方支援宁夏的建设者暂时居住的地窝子。图为石嘴山钢铁厂地窝子。
--
1958年,石嘴山建设者居住的土坯简易窑洞房。
--
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银川市城市居民楼。
--
20世纪60年代末兴建在贺兰山石炭井矿区的石砌住宅。
--
2006年7月,银川南苑康居住宅小区竣工。
--
银川市兴庆区静安小区。
--
2007年5月,银川经济适用住房工程枕水花园竣工。
--
2007年5月,银川经济适用住房工程湖畔嘉苑竣工。
--
2007年6月,银川鲁能陶然水岸住宅小区竣工。
--
回族家庭节日服装。
--
2007年9月16日晚,“首届中国宁夏回族服饰展演”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
--
回族老人服饰。
--
回族儿童服饰。
--
匈奴骑士装饰(还原)。
--
西夏武士装饰(还原)。
--
榆林窟西夏女子服饰图(还原)。
--
榆林窟西夏男子服饰图(还原)。
--
满族妇女装饰。
--
蒙古族女子装束。
--
蒙古族贵族家庭。
--
1981年出土于固原县西郊乡雷祖庙村北魏夫妻合葬墓中的漆棺画,画面清晰可见,反映了北魏时期鲜卑民族的服饰特点。
--
嵌松石金耳环(北魏)。
--
嵌松石金饰件(汉)。
--
金戒指(北周)。
--
回族妇女喜欢的首饰。
--
穿衣。
--
独特交易方式——捏麻雀。
--
骑毛驴,走亲戚。
--
回族穆斯林群众家中的阿文中堂。
--
礼拜前的牧羊人在做上净。
--
礼拜堂。
--
回族婚礼。
--
回族亲朋好友聚集在新娘家中,请阿訇诵读《古兰经》。
--
打坟。
--
出埋体。
--
在阿訇引领下,代亡人做最后一次礼拜,回族人称“站者那则”。
--
炸油香、馓子。
--
烩羊杂碎已有几百年历史。
--
回族有独特的饮食习惯,招待客人饮盖碗茶。
--
古尔邦节。
--
法图麦节。
--
宰牲节。
--
开斋节。
--
圣纪节。
--
新郎新娘拜父母。
--
汉族婚礼——耍公婆。
--
汉族婚礼。
--
2008年9月20日,在银川举行的集体婚礼。
--
汉族城市现代葬俗。
--
汉族传统祭祀活动。
--
汉族公墓葬礼。
--
贞洁牌坊。
--
流行于21世纪的汉族家谱。
--
盐池县高沙窝乡郭记坑村村民今年新建的祠堂。
--
影壁。
--
最后一代缠足汉族妇女——小放脚。
--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
--
正月十五闹花灯。
--
燎疳。
--
穆斯林扇。
--
回族踏脚。
--
回族武术。
--
木球。
--
春节期间耍社火。
--
秦腔
--
下方棋。
--
高抬。
--
宁夏坐唱。
--
回族山花儿传承人马汉东演唱“花儿”。
--
口弦弹奏。
--
马芳华老人向儿媳教授口弦的弹奏技巧。
--
《曼苏尔》剧照。
--
皮影剧照。
--
《西夏女》剧照。
--
群众文化活动。
--
2007年1月30日,大型歌舞剧《月上贺兰》在宁夏人民会堂首演。
--
黄河文化灯会。
--
回族妇女剪纸艺术。
--
安秀梅剪纸。
--
剪纸《祖国万岁》。
--
剪纸《<三个代表>暖人心》
--
剪纸《扬鞭催马送粮忙》。
--
剪纸《我为婆婆穿新衣》。
--
张国翠刺绣。
--
刺绣被面。
--
绣鞋。
--
刺锈枕头。
--
针扎。
--
贺兰石雕。
--
篆刻。
--
农民雕刻艺人杨栖鹤(右二)。
--
谢强军根雕。
--
刘五虎泥塑。
--
砖雕艺术。
--
阿文艺术书法。
--
回族掐丝画。
--
“三下乡”活动。
--
老红军六盘山上忆传统。
--
青年志愿者义务为群众理发。
--
青年志愿者义务劳动。
--
中央直属机关捐资兴建的长城希望小学。
--
2007年8月24日,自治区政协“兴华成才助学金”发放会。
--
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助学。
--
兰州军区后勤部银川企业管理局将扶贫助学款送到盐池青山、王乐井两个学区。
--
2007年11月7日,希望小学何泉小学竣工仪式。
--
荣获2006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称号的“春蕾奶奶”姜丽娟。
--
热心为银川市西夏区风华小区居民服务的孙仙梅(中)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
青年学生刘芳艳(左)获2006年度“全国十大孝星”称号。
--
2007年4月26日,宁夏首届十大慈善人物颁奖仪式在银川举行。
--
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会长陈逢干,自2006年起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十 大慈善家的桂冠。
--
中宁县沪海立博爱小学碑。
--
上海工投维宗希望小学碑。
--
耸立在石嘴山市的纪念星海湖建设的军民共建纪念碑。
--
西吉县三合乡人民政府为自治区国税局援建的希望小学立碑。
--
2008年5月18日,台北曹仲植基金会向宁夏残疾人联合会捐献轮椅1000辆仪式在银川举行。
--
2008年9月26日,母爱复明扶贫工程宁夏项目启动。
--
2005年4月11日,宁夏军区组织驻宁部队与当地青少年志愿者共同参加保护母亲河工程宁夏吴忠项目“解放军青年林”启动仪式并义务植树。
--
为解决干旱山区群众吃水困难,宁夏军区指战员开展了百井扶贫工程。
--
2008年11月14日,自治区政府与宁夏军区在盐池县高沙窝镇徐庄村施工点举行“百井支农富民”工程第101眼管井交接仪式。
--
抗击旱魔。
--
抗击山洪。
--
2005年11月6日~18日,宁夏军区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平罗县高仁段黄河塌岸抢险救灾行动,成功遏制险情,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民兵抗洪抢险。
--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灵武羊绒工业园区职工向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
--
2008年9月20日,宁夏农民工捐款救灾。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夏各清真寺宗教人士和穆斯林回族群众慷慨解囊,帮助震灾地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
王振举追悼会现场。
--
1998年6月被评为全国道德十佳标兵的固原县国税局干部丁晓莲及其资助贫困学生住宿的小院。
--
1999年12月被自治区党委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公家人”、同心县预旺镇广播电视站原站长金占林。
--
2005年10月,群众自发集会,举行悼念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革命烈士卢雪鹏活动。
--
2009年1月12日,参加《宁夏通志·社会卷》终审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合影。
--
2010年5月2日,《宁夏通志·社会卷》编辑部成员对《宁夏通志·社会卷》进行质量审查。
总序一
总序二
序
《宁夏通志》凡例
《宁夏通志·社会卷》编辑说明
概述
纪事
目录
第一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总量
----
第一节 历代人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
----
第三节 新中国人口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人口自然变动
----
第二节 人口迁移
--
第三章 人口分布
----
第一节 山川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行政区域人口分布
----
第三节 城乡人口分布
----
第四节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
第四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入口自然构成
----
第二节 人口社会构成
--
第五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第二篇 姓名婚姻家庭
--
第一章 姓氏与取名
----
第一节 汉族姓氏和取名
----
第二节 西夏党项族姓名
----
第三节 回族姓与名
----
第四节 满族姓与名
----
第五节 宁夏姓氏录
----
第六节 谱牒宗牌
--
第二章 称谓
----
第一节 称谓的形成与变化
----
第二节 宁夏称谓选例
----
第三节 回族称谓及其他
--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第三篇 民俗
--
第一章 生活民俗
----
第一节 服饰民俗
----
第二节 饮食民俗
----
第三节 居住民俗
----
第四节 其他民俗
--
第二章 生产民俗
----
第一节 从业传统
----
第二节 务农民俗
----
第三节 工商建筑习俗
--
第三章 仪礼民俗
----
第一节 婚嫁民俗
----
第二节 丧葬民俗
----
第三节 喜庆民俗
----
第四节 回族节日
----
第五节 汉族节日
----
第六节 回族特殊生活习俗
第四篇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与社会新风
--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
第一节 精神文明教育活动
----
第二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第二章 社会新风
----
第一节 移风易俗
----
第二节 当代新风
第五篇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居民收入
----
第一节 农村居民收入
----
第二节 城镇居民收入
--
第二章 居民消费
----
第一节 农村居民消费
----
第二节 城镇居民消费
--
第三章 居民生活差异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差异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差异
----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差异
第六篇 方言
--
第一章 方言概况
----
第一节 宁夏方言的隶属及区划
----
第二节 本篇所用音标符号
--
第二章 语音
----
第一节 宁夏方言语音特点
----
第二节 宁夏方言代表点的声韵调系统
----
第三节 宁夏方言代表点字音
--
第三章 词汇
----
第一节 宁夏方言词汇特点
----
第二节 宁夏方言代表点词汇
----
第三节 宁夏回民话中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词
--
第四章 宁夏方言语法例句
----
第一节 银川话语法例句
----
第二节 中卫话语法例句
----
第三节 固原话语法例句
----
第四节 隆德话语法例句
----
第五节 泾源话语法例句
--
第五章 宁夏方言代表话(银川话)标音举例
----
第一节 儿歌
----
第二节 民歌
----
第三节 花儿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六节 快板
----
第七节 故事
--
第六章 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 谚语
----
第二节 歇后语
文献选编
限外辑要
修志始末
参考文献
索引
《宁夏通志》总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