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镇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 《义和镇志》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力求做到思想性、
科学性、历史性、资料性的相互统一。
二、时间断限:上起事物发端,下至2013年12月31日。个别内容、部分章节内容适当
上溯或下延。并按照“略古详今”的原则,详细记述义和镇百年历史史事。
三、体裁:以志为主,采取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诸体相结合,述以总摄全书,
记以综记大事,志以记录各项事业,传以记载人物,附录辑存文献,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文
并茂。
四、大事记“采取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历史上发生在本地的大事、要事
予以记载,以展示义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五、本志人物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在当地有影响的故世人物予以传略记述。
六、资料来源主要参考《河口区志》、 《沾化县志》、 《利津县志》、 《垦利县志》为主,
统计资料以河口区统计部门数据和镇政府历年统计为准。
七、本志语言采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数字使用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的试行规定》执行。计量单位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规定》表述。个别
习惯用法已加注明。
八、本志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引文中的历史纪年予以加注。记载范围为义和镇现行境
域,有关名称按当时称谓。如文字过长的名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行文中的解
放前(后)系指1942年义和庄解放前(后);河口区成立前(后)系指1984年1月12日的筹
建前后。
九、本志来自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知情人提供的资料,均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13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义和镇志》编委会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境域考略
--
第二章 建制区划
----
第一节 建制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形地貌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温度
----
第四节 气压风
----
第五节 地温
----
第六节 湿度与蒸发
----
第七节 物候
--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涝灾
----
第三节 风暴潮灾
----
第四节 雹灾
第三编 居民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居民来源及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姓氏
--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宏观决策
----
第二节 生育状况
----
第三节 晚婚晚育
----
第四节 少生优生
----
第五节 计划生育宣传
----
第六节 计划生育服务
----
第七节 计划生育管理
----
第八节 基本建设
第四编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城镇建设
----
第三节 乡村建设
----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
----
第五节 村居与社区建设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省道
----
第二节 县道
----
第三节 乡道
----
第四节 村道
--
第三章 供电
----
第一节 用电来源
----
第二节 电网建设
--
第四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五编 水利与农业开发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系
----
第二节 骨干水利工程
----
第三节 蓄水工程
----
第四节 农村居民饮水
----
第五节 节水灌溉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七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第八节 水利机构
--
第二章 农业开发
----
第一节 “两黄”农业开发
----
第二节 中低产田改造
----
第三节 荒碱地开发
----
第四节 土地开发整理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沿革
----
第六节 农业税费改革
----
第七节 农村经济结构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种植结构演变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农作物栽培
----
第四节 特色种植
----
第五节 种子改良
----
第六节 土壤改良和施肥
----
第七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
----
第一节 发展计划
----
第二节 产业基地建设
----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
第四节 观光农业
----
第五节 农业龙头企业
----
第六节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树种
----
第二节 林地分布
----
第三节 造林绿化
----
第四节 经济林建设
----
第五节 林业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发展规模
----
第二节 草场资源
----
第三节 畜禽养殖
----
第四节 饲养管理
----
第五节 畜牧产业化
----
第六节 疫病防治
----
第七节 畜牧产品加工、贮藏与销售
--
第六章 渔业
----
第一节 淡水养殖
----
第二节 “上农下渔”开发
----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与销售
--
第七章 农具农机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用动力机械
----
第三节 农用动力配套机械
----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
第五节 农机经营管理
----
第六节 农机服务与维修
----
第七节 农机作业
----
第八节 农机推广与培训
第七编 工业
--
第一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业门类
----
第三节 发展沿革
--
第二章 地方工业
----
第一节 发展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决策
--
第三章 发展举措
----
第一节 招商引资
----
第二节 重大项目推进
--
第四章 工业园建设
----
第一节 园区规划
----
第二节 园区位置
----
第三节 园区规模
--
第五章 企业培植
----
第一节 基础建设
----
第二节 技术创新
----
第三节 软环境建设
--
第六章 工业规模
----
第一节 工业企业门类
----
第二节 发展规模
--
第七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职工培训
----
第二节 安全生产
----
第三节 长效机制
第八编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经营
----
第二节 粮食价格
----
第三节 食油
--
第三章 商业门类
----
第一节 日用百货
----
第二节 五金建材装饰材料
----
第三节 针纺织品
----
第四节 餐饮服务
--
第四章 集贸市场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建设与改造
第九编 财政 税务 金融 保险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国家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种税率
----
第三节 税收收入
--
第三章 地方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种税率
----
第三节 征收管理
--
第四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存款
----
第三节 贷款
----
第四节 货币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三节 “三农”保险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机构
----
第二节 统计服务与监督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三章 农村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
第四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六节 地籍管理
----
第七节 土地开发整理
--
第五章 油区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油区概况
----
第三节 落地油回收管理
----
第四节 油区秩序综合治理
----
第五节 油地共建
第十一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六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中共沾化县六区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共沾化县八区(义和区)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共沾化县义和镇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共沾化县义和人民公社委员会
----
第五节 中共沾化县义和区委员会
----
第六节 中共义和人民公社核心领导小组
----
第七节 中共义和人民公社委员会
----
第八节 中共义和镇委员会
----
第九节 管区(片)党组织
--
第三章 党的建设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思想建设
----
第三节 作风建设
----
第四节 廉政建设
----
第五节 重要决策
第十二编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人大机关
----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大机构
----
第三节 人大代表
----
第四节 人大工作
--
第二章 行政机关
----
第一节 沾化县六区区公所
----
第二节 沾化县八区(义和区)区公所
----
第三节 义和镇人民政府
----
第四节 沾化县义和人民公社
----
第五节 沾化县义和区区公所
----
第六节 义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
第七节 义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
第八节 义和镇人民政府
----
第九节 义和镇管区主任(片长)
----
第十节 政府内设机构
--
第三章 施政方式
----
第一节 政府职权
----
第二节 领导职责
----
第三节 工作制度
--
第四章 政协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工作机制
----
第三节 活动形式
----
第四节 履职
第十三编 群团组织
--
第一章 农民组织
----
第一节 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
----
第二节 农会
----
第三节 农民协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五节 农民生产经营组织
--
第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团代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节 主要工作
--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十四编 民政与社会保障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三节 优抚安置
----
第四节 救灾救济扶贫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城乡低保
----
第七节 婚丧管理
--
第二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
第三节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第四节 劳动就业
----
第五节 劳动监察
第十五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枪支及危爆物品管理
----
第四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五节 群防群治
----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七节 110报警服务
----
第八节 户政管理
--
第二章 法庭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普法工作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警民联调
----
第五节 法律服务
----
第六节 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
第十六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设置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日伪杂牌队伍
----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
----
第三节 人民军队
----
第四节 地方人民武装
--
第三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志愿兵
----
第三节 义务兵
----
第四节 预备役
----
第五节 民兵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王集战斗
----
第二节 小河战斗
----
第三节 解放义和庄
----
第四节 徐家坝战斗
----
第五节 李家集战斗
--
第五章 战时史略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第十七编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义务教育
----
第四节 业余(成人)教育
----
第五节 技术教育培训
----
第六节 教师
----
第七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八节 考试招生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技培训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第十八编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文化场地
----
第四节 民间艺术
----
第五节 文艺创作
----
第六节 乡村文化建设
----
第七节 “四个一”文化工程建设
----
第八节 宣传工作
----
第九节 方言俗语歇后语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十九编 卫生
--
第一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诊所卫生室
----
第二节 医院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城镇居民医疗
----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防疫队伍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老年人保健
--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两灭一控”工作
----
第三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第四节 创建卫生镇及卫生村
第二十编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物质生活
----
第二节 文化生活
--
第二章 居民习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节 日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三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创建评选标准
----
第二节 评选办法
----
第三节 学习教育
----
第四节 制度建设
----
第五节 创建成果
----
第六节 小康文明村建设
第二十一编 村居社区
--
第一章 村居
----
第一节 村庄溯源
----
第二节 村庄考略
--
第二章 社区概况
----
第一节 建设规划
----
第二节 规划实施
第二十二编 荣誉
--
集体荣誉
--
个人荣誉
人物
--
革命烈士
--
人物传略
--
国家级先模人物
--
人物表
附录
--
革命遗址
--
重要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