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学院院史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前言
广西教育学院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坐落在古邕州“八
景”之一“葛麻望月”的绿阴环抱之中,是一所独立设置、历史
悠久的成人本科师范院校。学院成立至今,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
雨历程。这一历程既含有两次撤销、三次易名、五次搬迁的坎
坷,更记载着学院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瞩目的办学成
绩,以及对广西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
内容时限:
1955-1978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委会
广西教育学院校训
题词
图片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篇 应时而生(1953-1954)
--
第一章 教师进修学院的成立
--
第二章 中学师资培训的开端
第二篇 移址南宁(1955-1962)
--
第一章 在曲折中前进
----
第一节 学院的撤并与恢复
----
第二节 建院初期的党群工作
----
第三节 教职工队伍的初步建设
--
第二章 师资培训的恢复
----
第一节 中学教师脱产培训
----
第二节 举办速成师专班
----
第三节 师训在曲折中前进
--
第三章 教研的开展和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的起步
----
第一节 接收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教研工作的开展
----
第二节 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的起步
--
第四章 艰辛的后勤工作
第三篇 重整基业(1963-1965)
--
第一章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实教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充实教职工队伍
--
第二章 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
第一节 中学教师脱产培训
----
第二节 广播函授教育的起步
----
第三节 初办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
--
第三章 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料编辑出版的发展
----
第一节 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及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的探索
----
第二节 《教学参考资料》问世
--
第四章 办学设施的改善和校办产业的恢复
第四篇 “文革”十年(1966-1976)
--
第一章 机构和人员概况
----
第一节 “文革”期间的机构
----
第二节 第一届党委的诞生
----
第三节 “文革”中的教职工队伍
--
第二章 在艰难中坚持开展培训
----
第一节 校内师资培训班
----
第二节 校外师资培训班
----
第三节 恢复广播函授教育
----
第四节 举办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干训部的成立
--
第三章 编写中小学教材
--
第四章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校办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 拨乱反正(1977-1982)
--
第一章 机构的调整和领导班子概况
--
第二章 端正思想路线落实党的政策
----
第一节 解放思想肃清流毒
----
第二节 落实党的政策
--
第三章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群团组织的重建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壮大
----
第二节 职称评定的恢复
----
第三节 工会的重建和新一届团委的成立
--
第四章 师资培训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
第一节 举办疏通区编高中教材培训班
----
第二节 举办重点中学教师培训班
----
第三节 举办全国统编教材培训班
----
第四节 举办英语广播讲座和中师函授教育
----
第五节 干训工作的转折
--
第五章 科研、教研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一节 继续开展“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读写训练实验教材和桂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的编写
----
第三节 六年制重点中学语文教材实验
----
第四节 高考质量分析
--
第六章 《教学参考资料》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
第七章 基础设施的再次削弱和后勤工作的重新起步
第六篇 夯实基础(1983-1991)
--
第一章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
第一节 整党整风和党内经常性教育
----
第二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第三节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搞好“两课”教育
--
第二章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机构改革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充实提高
----
第二节 机构的设置与初步改革
--
第三章 群团和学生工作日趋活跃
----
第一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
----
第二节 共青团与学生工作的新进展
--
第四章 师训步入发展新时期
----
第一节 继续开展非学历培训
----
第二节 办学重心的转移和高中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开展
----
第三节 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
----
第四节 加强教学管理
--
第五章 干训的进展和新时期干训工作的开端
--
第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蓬勃发展
----
第一节 加强科研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
第二节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学研究硕果累累
----
第四节 学报的创刊及学术交流
--
第七章 教学资料编辑出版蒸蒸日上
--
第八章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校办产业的探索
----
第一节 征用土地扩大校园
----
第二节 配套建设完善设施
----
第三节 图书馆建设初见成效
----
第四节 校办产业的探索
第七篇 跨越发展(1992-2003)
--
第一章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
----
第一节 第二次党员大会的召开
----
第二节 第三次党员大会的召开
----
第三节 “三严四自”与“三讲”教育活动
----
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第二章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
第三节 扶贫支教为革命老区建设做贡献
--
第三章 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
第一节 机构设置的变化
----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四章 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
第一节 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
----
第二节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
第三节 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
第四节 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第五节 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
第六节 扩大对外交流
----
第七节 在教师中树立榜样
--
第五章 群团和学生工作开创新局面
----
第一节 工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
第二节 共青团和学生工作翻开新的一页
----
第三节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
--
第六章 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作用
--
第七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入轨道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筹备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点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铺开
----
第四节 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
--
第八章 学历教育快速发展
----
第一节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
第二节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
第三节 深化教学改革
----
第四节 加强教学管理
----
第五节 开辟新的办学渠道探索计划外办学
--
第九章 干训步入规范化轨道
----
第一节 高完中校长岗位培训(任职资格培训)
----
第二节 中学校长提高培训
----
第三节 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
----
第四节 对教育行政干部和培训基地负责人的培训
----
第五节 加强干训基地建设
--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继续稳步发展
----
第一节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科研成果的质量有所提高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
第十一章 教学资料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
第十二章 广西教育学会与学院的互动发展
--
第十三章 办学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校办产业的起落
----
第一节 后勤机构和人员情况
----
第二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三节 绿化校园美化环境
----
第四节 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第五节 后勤改革迈出新步伐
----
第六节 图书馆建设迈上新台阶
----
第七节 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
第八节 校办产业的起落
第八篇 系部简介(1953-2003)
--
中文系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
外语系
--
政治经济系
--
教育管理系(教育行政干部培训部)
--
旅游与环境学系
--
现代教育技术系
--
艺术系
--
中小学教学研究部
--
杂志社
--
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
广西教育学会
第九篇 人物简介
--
汤有雁
--
石兆棠
--
梁唐晋
--
吴青光
--
吴卓凡
--
王祥佑
--
陆觐彦
--
莫济杰
--
廖正城
--
陈素华
--
枚子君
--
廖兴森
--
黄焯
--
石震宇
--
覃维明
--
王世堪
--
杨鸿展
--
帅立世
--
朱叙培
--
张业敏
--
施修蓉
--
韦俊卿
--
潘运琛
--
梁淡之
--
周群
--
陈钊华
--
钟赛国
--
刘振娅
--
刘丕钰
--
邓国显
--
李晔
--
沈祥和
--
林红
--
丘贵明
--
苏剑芳
--
唐晓萍
--
陈洛
--
袁鼎生
--
梁球
--
谢佳能
--
徐巧英
--
章 牧
--
徐书业
附录
--
附录一大事记
--
附录二学院历史沿革一览表
--
附录三学院历任领导人
--
附录四中层机构及负责人一览表
--
附录五学院机构图
--
附录六高级职称人员汇总表
--
附录七专业设置、专业名称一览表
--
附录八学历教育统计表
--
附录九各年级分专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