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涪城抗震救灾志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指导思想。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照国务院《汶川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坚持求 实存真,经世致用,全面、客观、系统、科学地记述汶川特大地震涪城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 复重建情况。 二、结构设置。全志按篇、章、节设置,节下设四层,依次分别用一、二、三……, (一)、 (二)、 (三)……,1.2.3.……, (1)、 (2)、 (3)……区分。 三、时限范围。本志记述时限原则上为2008年5月1 2日至2011年9月30日。其中: 《灾 情》、 《抢险救灾》、 《医疗防疫》、 《赈灾》各篇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5月12 日; 《概述》、 《大事记》、 《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附录》各篇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 日至2010年1 2月3 1日; 《灾后重建》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 1年9月30日。 四、地域范围。依据绵阳市涪城区行政区划及市政府划定的涪城区本级与辖区内各园区行政 管辖权,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为断限期内区本级及所属城郊、石洞2个乡,石塘、青义、丰谷、 龙门、新皂、磨家、河边、吴家、金峰、杨家、关帝、玉皇12个镇,城厢、城北、工区、朝阳、 南山5个街道办事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所属塘汛镇、城南街道办事处。如无明确说明,均不 含设置于涪城行政辖区内的绵阳高新区及所属永兴镇、高新区街道办事处,绵阳科教创业园区及 所属创业园区街道办事处。 五、体裁。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特别重要的文件、资 料以文存收录。 六、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收录标准。本志主要收录获得区委、区政府及以上表彰的抗震救灾 先进人物,获得市级部门及以上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采用传、录、表等体裁,以表为主。 七、资料来源。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区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及相关单位,部分资料来 源于社会调查,文内资料(含图片)一般不注明资料来源。 八、专用词语。人名一般直书其名,必要时,冠以职务、职称或身份。单位、团体、机构名 称按事件发生时的通用简称记写,其中:如未作特别说明,本志中简称的“区”即指“绵阳市涪 城区”, “市”即指“绵阳市”, “省”即指“四川省”; “区委”即指“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 “市委”即指“中共绵阳市委”, “省委”即指“中共四川省委”。为避免繁琐,同级单位较多排 列时除排首位单位的冠以“省、市、区”外,其后则略去“省、市、区”字样。 九、行文规范。本志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述而不论。行文严谨、朴实、简洁、流 畅。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数据、计量单位的使用和引文注释的符号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统计数据的使用。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 管部门和区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其中:灾后重建部分,因截止到本志下限, 部分重建项目尚未完工或进行竣工决算,故使用预算数据,最终以竣工决算为准。

内容时限: 2008-2011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图片
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 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 情
-- 第一章 地质构造
---- 第一节 汶川特大地震简况
---- 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 第三节 自然环境
-- 第二章 地震灾害
---- 第一节 灾情概况
---- 第二节 乡镇和街道灾情
---- 第三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灾情
-- 第三章 房屋与财产损失
---- 第一节 房屋损毁
---- 第二节 财产损失
-- 第四章 基础设施灾情
---- 第一节 交通设施
---- 第二节 水利设施
-- 第五章 农业和工业及商贸业灾情
---- 第一节 农业灾情
---- 第二节 工业灾情
---- 第三节 商贸业灾情
-- 第六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 第二节 教育设施
---- 第三节 卫生和文化及社会福利设施
第二篇 抢险救灾
-- 第一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 第二节 区领导现场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 第二章 组织救灾
----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组织救灾
---- 第二节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救灾
---- 第三节 乡镇和街道组织救灾
---- 第三节 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救灾
---- 第四节 区公安和消防与司法部门救灾
---- 第五节 交通部门组织救灾
---- 第六节 水利部门组织救灾
---- 第七节 医疗防疫部门组织救灾
---- 第八节 其他区级单位组织救灾
---- 第九节 自发救援者
---- 第十节 社会救援
---- 第十一节 志愿者救援
-- 第三章 灾民临时安置点
---- 第一节 乡镇和街道临时安置点
---- 第二节 临时安置点管理
-- 第四章 南河体育中心受灾群众临时接待站
---- 第一节 组织协调
---- 第二节 接纳安置
---- 第三节 中共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南河体育中心(涪城)流入党员临时委员会
---- 第四节 医疗防疫
---- 第五节 义工管理
---- 第六节 涪城爱心帐篷学校
---- 第七节 孤儿救助
-- 第五章 支援极重灾区
---- 第一节 抢险救援
---- 第二节 赴北川及江油工作组(队)
---- 第三节 禁止焚烧秸秆
-- 第六章 抢修基础设施和恢复生产
---- 第一节 抢修基础设施
---- 第二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维修
---- 第三节 恢复生产
--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避险
---- 第一节 组织动员
---- 第二节 疏散撤离
---- 第三节 避险安置点
---- 第四节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安置点
---- 第五节 医卫保障
---- 第六节 险情解除
--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 第一节 治理水利隐患
---- 第二节 拆除高危建筑
-- 第九章 维护稳定
----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 第二节 稳定市场秩序
第三篇 医疗防疫
-- 第一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
----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 第一节 区内医疗卫生救援
---- 第二节 区外医疗卫生救援
-- 第三章 医疗救治
----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 第二节 区内医疗救治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
---- 第二节 环境卫生治理
---- 第三节 健康教育
第四篇 赈灾
--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 第一节 组织发动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捐赠
---- 第一节 国际国内捐赠
---- 第二节 区内捐赠
---- 第三节 “特殊党费”
-- 第三章 救灾款物使用与监督
---- 第一节 款物使用
---- 第二节 款物监管
-- 第四章 灾区群众生活
---- 第一节 生活救助
---- 第二节 危房鉴定
---- 第三节 市场供应
---- 第四节 文化生活
---- 第五节 抚慰活动
---- 第六节 就业和社保
第五篇 灾后重建
-- 第一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决策部署
---- 第二节 灾后重建机构
-- 第二章 灾后重建法规和政策
---- 第一节 区委和区政府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
---- 第二节 区级部门出台或执行的重建政策
-- 第三章 重建规划
---- 第一节 总体实施规划
---- 第二节 城乡住房建设实施规划
---- 第三节 城镇体系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 第四节 农村建设实施规划
---- 第五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规划
---- 第六节 基础设施重建实施规划
---- 第七节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实施规划
---- 第八节 防灾减灾实施规划
---- 第九节 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实施规划
---- 第十节 生态修复实施规划
-- 第四章 产业布局和调整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商贸业及市场服务体系
-- 第五章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
---- 第一节 过渡房建设
---- 第二节 永久性农房建设
----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
--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 第三节 文化体育
---- 第四节 文物与宗教设施
---- 第五节 社会福利设施
---- 第六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 第七节 政权设施
--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水利
---- 第三节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援重建
-- 第八章 防灾减灾
----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 第二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 第九章 实施保障
---- 第一节 资金筹集及监督与审计
---- 第二节 规划调整
---- 第三节 监督检查
第六篇 先进集体和人物
-- 第一章 先进单位
---- 第一节 先进单位名录
----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集体选介
-- 第二章 先进人物
---- 第一节 先进个人名录
---- 第二节 抗震救灾模范(个人)选介
附 录
-- 一、文件选编
---- 附1-1: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抗震救灾期间正常价格秩序的紧急通告
---- 附1-2: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执行绵阳市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对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和建筑材料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通告
---- 附1-3: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5·12”地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
---- 附1-4: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办公室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唐家山堰塞湖涪城撤离疏散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分工的通知
-- 二、媒体报道选编
---- 附2-1:抗震棚边党旗红
---- 附2-2: “灾难终将过去 友爱精神永存”——温家宝看望绵阳转移群众纪实
---- 附2-3:涪城救助点建立流动受灾党员临时党委
---- 附2-4:四川绵阳: “救助点”建起临时党委 带领灾民共渡难关
---- 附2-5: “帐篷社区”广播:党员请来登记
---- 附2-6:涪城:落实应急措施维护正常秩序
---- 附2-7:涪城区千方百计保证灾民吃上热饭菜
---- 附2-8:涪城对54座水库进行“体检”
---- 附2-9:“特殊党费”支援灾区
---- 附2-10:南河体育中心:10650名受灾群众全部返乡
---- 附2-11:尊重民意统一规划 访绵阳市中脊村永久安置点
-- 三、应对特大地震常识
---- 附3-1:权威详解汶川特大地震
---- 附3-2:民众应对地震紧急措施
---- 附3-3: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知识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