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民政志

辽宁省民政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辽宁省民政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自然灾害救济、社会救济、地名管理、婚姻管理等。

内容时限: 1840-1990

出版时间: 1996年03月

目录

封面
辽宁省民政志
版权页
图片
-- 辽宁省行政区划图(1990年)
-- 领导关怀
---- 江泽民总书记为雷锋纪念馆题词
---- 李鹏总理(右三)在沈阳郊区视察灾情
-- 拥军优属
---- 辽宁省荣军休养院养员楼
---- 荣军从事电器组装生产
---- 荣军康复活动
---- 丹东市光荣院(在风凰山下)
---- 1988年辽宁省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
---- 锦州市天安街道拥军义务服务队
-- 烈士褒扬
---- 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锦州)
---- 雷锋烈士塑像(在抚顺)
----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塔(在沈阳)
---- 烈士墓一角
---- 清明节扫墓
-- 退役军人安置
---- 沈阳市陵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 拔河——沈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 设备革新——本溪钢铁公司模范退伍军人程熙坤(左)
---- 养鸡——沈阳市先进军队离休老干部陈铁石
-- 自然灾害救济
---- 1985年辽宁省军民在辽河水灾中奋力抢险救灾
---- 副省长孙奇(前右三)陪同中央慰问团团长李瑞山(前右五)、副团长张彬(前右二)、章明(前右一)在凤城县凤山乡视查灾情
---- 1985年省长全树仁(左二)在盘锦指挥抗洪抢险
---- 抚顺市将全市人民捐途的物资运往灾区
---- 1985年省领导李贵鲜(前右一)、郭峰(前右二)等向解放军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赠光荣匾
---- 198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抗洪抢险救灾表彰大会上向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与个人颁发奖状
-- 社会福利事业
---- 大连市中山区老年人公寓
---- 丹东社会养老院
---- 李长春省长慰问鞍山市社会养老院
---- 民政厅长扬庆信慰问鞍山市社会养老院
---- 小学生在抚顺市社会养老院慰问演出
---- 精神病人作操(沈阳市安宁医院)
---- 百岁老人王昭义喜读党的十二大公报(沈阳市社会养老院)
---- 老人过生日(抚顺市社会养老院)
---- 给老人剪指甲(大连市社会养老院)
---- 水上凉亭消闲(开原市养老院)
---- 打扑克(大连市甘并子区红旗镇敬老院)
---- 钓鱼(营口市老边区路南乡敬老院)
-- 残疾人事业
---- 1988年5月9日中残联理事长邓朴方在辽宁省残联成立大会上讲话
---- 1990年辽宁省伤残人乒乓球锦标赛
---- 1990年锦州市残疾人女画家秦百兰(左一)在辽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 建平县张存喜一家八口除本人和第三女外其余都是盲人经省医疗队和县医院治疗全部复明
---- 1990年辽宁省聋哑人夏令营(在大连)
---- 养奶牛——沈阳市荞牛专业户盲人冯景军
-- 社会福利生产
---- 明星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沈阳市二三工厂。爆破线生产荣获国家银质奖。民政部长崔乃夫(右二)向厂领导祝贺
---- 明星企业——丹东市汽车工具厂
---- 明星企业——庄河县宏大实业总公司
---- 省优产品纸包装桶(本溪市纸桶厂)
---- 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工程师恩振宇(沈阳市第二量具刃具厂)
----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张九赋(左二)省民政厅副厅长林茂勋(右二)在凌源县视察福利工厂
---- 弱智人糊纸盒。小型巨人厂——沈阳市沈河区正阳街道影刷票印刷厂
---- 辽阳县福利玻璃制瓶厂(小屯镇)
-- 殡葬管理
---- 鞍山市殡仪馆
---- 朝阳市殡仪馆
---- 遗体整容——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市金州区殡仪馆长刘学
-- 表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钟宝祺模范民政助理称号和全国民政系统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
---- 中国乡、镇百颗星
-- 编纂评审
---- 1991年7月在省民政志志稿评审会上,原民政厅长马培德(左一)、省志办主任苏长春(左二)、民政厅长杨庆信(左三)、副厅长林茂勋(左四)
---- 1994年4月志稿审定会议
---- 辽宁省民政志编辑室全体

凡例
《辽宁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室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民政机构队伍
-- 第一章 机构编制
---- 第一节 省级民政机构
---- 第二节 厅(局)直属事业单位
---- 第三节 市、县和基层民政机构
-- 第二章 职责范围
---- 第一节 奉天行省民政司职掌
---- 第二节 奉天行署内务司、政务厅职掌
---- 第三节 辽宁省民政厅职掌
---- 第四节 国民党辽宁省民政厅职掌
---- 第五节 辽东、辽西省民政厅职责范围
---- 第六节 辽宁省民政厅的职责范围
-- 第三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干部调配
---- 第二节 人员结构
---- 第三节 职工培训
---- 第四节 干部离退休制度
-- 第四章 表彰先进
---- 第一节 “公仆杯”优胜单位
---- 第二节 “孺子牛奖”首获者
---- 第三节 模范与先进
第二篇 行政区划
-- 第一章 省级区划
---- 第一节 盛京特别行政区
---- 第二节 奉天省
---- 第三节 辽宁省(民国)
---- 第四节 辽北、辽南等八省(行署区)
---- 第五节 辽西、辽东省及五大市
---- 第六节 辽宁省
-- 第二章 市级区划
---- 第一节 府、直隶厅
---- 第二节 道
---- 第三节 专区、垦区、地区
---- 第四节 市
-- 第三章 县级区划
---- 第一节 州、厅
---- 第二节 县
---- 第三节 旗、自治县
---- 第四节 不设区的市
---- 第五节 市辖区
-- 第四章 乡级区划
---- 第一节 巡警区、城镇乡
---- 第二节 区、村
---- 第三节 乡、镇
---- 第四节 民族乡
---- 第五节 人民公社和农场
-- 第五章 政区边界争议的处理
---- 第一节 锦县与盘山县界
---- 第二节 新民县与黑山县界
第三篇 基层政权
-- 第一章 村、街政权
---- 第一节 村、街公所
---- 第二节 村、街人民政府
-- 第二章 乡、镇政权
---- 第一节 自治会、保甲
---- 第二节 乡、镇公所
---- 第三节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农场政权
-- 第三章 区政权
---- 第一节 巡警区、区公所
---- 第二节 区人民政府
-- 第四章 市政权
---- 第一节 市政公所
---- 第二节 市政府
---- 第三节 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 第五章 城市街道办事处
-- 第六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
----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第四篇 优待抚恤
-- 第一章 拥军支前
---- 第一节 战争勤务
---- 第二节 部队饮食供应
---- 第三节 支援国防施工
---- 第四节 军地“双拥”、“共建”
-- 第二章 优待补助
---- 第一节 农村优待
---- 第二节 城镇优待
---- 第三节 国家补助
-- 第三章 伤亡抚恤
---- 第一节 牺牲病故抚恤
---- 第二节 烈士抚恤
---- 第三节 伤残抚恤
-- 第四章 烈士褒扬
---- 第一节 授名发证
---- 第二节 立传存录
---- 第三节 建陵立碑
---- 第四节 祭悼赡仰
-- 第五章 优抚事业单位
---- 第一节 革命残废军人学校
---- 第二节 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
---- 第三节 复员军人疗养院
---- 第四节 荣军农场、工厂
---- 第五节 光荣院
第五篇 退役军人安置
-- 第一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清军退伍安置
---- 第三节 民国退伍兵安置
---- 第四节 解放军志愿兵复员安置
---- 第五节 解放军义务兵退伍安置
-- 第二章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接收安置
---- 第三节 住房
---- 第四节 服务管理
第六篇 自然灾害救济
-- 第一章 灾情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雹灾
---- 第四节 霜冻灾
---- 第五节 病虫灾
---- 第六节 地震
------ 1985年洪水包围盘锦场、乡
------ 1985年太子河辽阳唐马寨镇乔坨村堤段决口处
------ 洪水包围马寨镇乔坨村
-- 第二章 抢救安置
---- 第一节 水灾抢救
------ 解放军某舟桥部队抢救灾民
------ 北镇赵荒地村个体户渔船运送灾民与抢救物资
------ 辽阳县灾民安全转移到辽河大堤的临时住所
------ 锦州市接待安置盘锦灾民
------ 民政助理员给灾民送去被褥
---- 第二节 风灾抢救
---- 第三节 震灾抢救
---- 第四节 表彰
-- 第三章 灾荒救济
---- 第一节 大灾急赈
---- 第二节 口粮
---- 第三节 住房
---- 第四节 衣被、烧柴
---- 第五节 医疗、安葬
-- 第四章 生产自救
---- 第一节 恢复农业生产
---- 第二节 组织工副业生产
---- 第三节 以工代赈
---- 第四节 节约渡荒
-- 第五章 互助互济
---- 第一节 社会捐助
---- 第二节 群众互助
---- 第三节 举办仓储
---- 第四节 援助外省
-- 第六章 减免负担
-- 第七章 救灾资金
---- 第一节 救灾资金使用
---- 第二节 救灾款发放改革
---- 第三节 农村救灾合作保险
---- 第四节 救灾款清理
-- 第八章 组织领导
---- 第一节 救灾机构
---- 第二节 查灾报灾
---- 第三节 视察、慰问
第七篇 社会救济
-- 第一章 城市贫困户救济
---- 第一节 施粥
---- 第二节 放赈
---- 第三节 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
-- 第二章 农村贫困户救济
---- 第一节 国家救济
---- 第二节 集体补助
-- 第三章 扶贫
---- 第一节 扶贫试点
---- 第二节 扶持发展商品生产
---- 第三节 科技扶贫
---- 第四节 扶贫资金
---- 第五节 优惠政策
---- 第六节 扶贫责任制
-- 第四章 改造性救济
---- 第一节 改造烟民
---- 第二节 改造妓女
---- 第三节 改造游民
-- 第五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济
---- 第一节 收容遣送站
---- 第二节 收容审查
---- 第三节 管理教育
---- 第四节 遣送安置
-- 第六章 特殊救济
---- 第一节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第二节 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
---- 第三节 下乡知青公残救济
---- 第四节 城镇人口下乡安置
第八篇 社会福利事业
-- 第一章 慈善事业
---- 第一节 官办善堂
---- 第二节 民间慈善团体
---- 第三节 外国教会办慈善单位
-- 第二章 城市社会福利事业
---- 第一节 社会养老院
---- 第二节 孤儿院(校)
---- 第三节 精神病疗养院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服务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街道敬老院
---- 第三节 包户服务
---- 第四节 康复站(工疗站)、启智班
---- 第五节 便民利民服务
---- 第六节 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 第七节 街道福利基金会
-- 第四章 农村“五保”
---- 第一节 散居五保户
---- 第二节 农村敬老院
-- 第五章 假肢生产与镶装
---- 第一节 假肢生产
---- 第二节 假肢科研
---- 第三节 康复治疗
---- 第四节 协作与交流
-- 第六章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 第一节 募捐委员会
---- 第二节 奖券发售
---- 第三节 资金效益
第九篇 社会福利生产
-- 第一章 贫民生产
---- 第一节 贫民习艺所
---- 第二节 教养工厂
---- 第三节 贫民工厂
-- 第二章 民政企业
---- 第一节 生产单位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三节 优惠政策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节 经济效益
-- 第三章 基层福利生产
---- 第一节 街道福利生产
---- 第二节 厂矿企业福利生产
---- 第三节 乡、镇福利生产
第十篇 残疾人事业
-- 第一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盲人聋哑人协会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第三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二章 就业安置
---- 第一节 城镇就业安置
---- 第二节 农村就业安置
-- 第三章 特殊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康复医疗
---- 第一节 盲症防治
---- 第二节 聋哑症防治
---- 第三节 三项康复
-- 第五章 文体活动
---- 第一节 文娱活动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六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发扬助残新风
---- 第二节 增强参与意识
---- 第三节 表彰先进
-- 第七章 友好往来
第十一篇 社团管理
-- 第一章 社团建立与发展
-- 第二章 社团登记与管理
---- 第一节 社团登记
---- 第二节 管理机关
-- 第三章 社会活动
---- 第一节 学术交流
---- 第二节 科学普及
---- 第三节 繁荣文艺
---- 第四节 对外交往
第十二篇 地名管理
-- 第一章 地名机构
-- 第二章 地名普查
---- 第一节 地名底数
---- 第二节 地名来历
---- 第三节 资料成果
-- 第三章 地名标准化处理
---- 第一节 法规建设
---- 第二节 现有地名处理
---- 第三节 地名命名、更名
---- 第四节 地名监督实施与审批权限
-- 第四章 岛礁与边境地名
---- 第一节 岛礁地名
---- 第二节 边境地名
-- 第五章 地名标志
---- 第一节 农村地名设标
---- 第二节 城镇街路设标
---- 第三节 管理与保护
-- 第六章 档案与科研
---- 第一节 地名档案
---- 第二节 地名学术研究
第十三篇 婚姻管理
-- 第一章 婚姻登记
---- 第一节 结婚登记
---- 第二节 离婚登记
---- 第三节 复婚登记
---- 第四节 军人婚姻登记
---- 第五节 涉外婚姻登记
-- 第二章 贯彻婚姻法
---- 第一节 宣传教育
---- 第二节 清理非法婚姻
---- 第三节 制止大操大办
-- 第三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机构、人员
---- 第二节 建立婚姻档案
---- 第三节 印制结婚证书
第十四篇 殡葬管理
-- 第一章 殡葬改革
---- 第一节 清理墓地
---- 第二节 平坟深葬
---- 第三节 推行火葬
-- 第二章 殡葬服务
---- 第一节 殡仪馆
---- 第二节 火化设备
---- 第三节 服务门点
---- 第四节 经营承包
-- 第三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三节 工资待遇
第十五篇 民政经费
-- 第一章 经费来源
---- 第一节 国家拨款
---- 第二节 地方自筹
---- 第三节 社会募捐
-- 第二章 经费使用
---- 第一节 使用范围
---- 第二节 经费支出
---- 第三节 使用效果
-- 第三章 经费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制度建设
---- 第三节 监督检查
第十六篇 来信来访
-- 第一章 信访内容
-- 第二章 接待处理
---- 第一节 热情接待
---- 第二节 领导办案
---- 第三节 带案下乡
---- 第四节 立案交办
---- 第五节 典型案例处理
-- 第三章 信访管理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制度建设
第十七篇 民政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组建理论队伍
---- 第一节 省民政理论研究会
---- 第二节 市、县民政理论研究会
---- 第三节 会员与团体会员
-- 第二章 开展研讨活动
---- 第一节 会议研讨
---- 第二节 报刊交流
---- 第三节 理论文章
-- 第三章 若干选题研究
---- 第一节 民政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论证
---- 第二节 深化民政工作改革的探索
---- 第三节 宏观指导问题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