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镇志

南沙镇志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坚持求真存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真实地反映记述时限内南沙镇自然、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 二、上限尽量追溯,下限至2002年8月,志首照片延至2014年末。 三、南沙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政区划,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也随之而变化。 四、采用现代汉语语体文,以详今略古、通合古今为原则,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五、遵循志书传统,以志为主体,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并用,设编、章、节、目4 个层次,共13编50章198节,以事分类,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志首设编纂人员名录、序、 彩页、凡例、概述、大事记,志尾设志余、编后记。 六、人物志生不立传,人传人物以卒年为序,收录南沙籍已故知名人士。人物简介以生 年为序,收录南沙籍各界知名人士及曾在南沙地区T作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客籍人士。名录 收录革命烈士、苏州市级以上先进人物、副地(师)级以上干部、正高级知识分子。 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用公元纪年。所称“解放前”“解放后”,以1949年4月22日境内解放为准。所列年 代,除标明者外,均为20世纪。 八、地名、机构及职务名称,均采用当时称谓,必要时加注现名。所称“党”,均指中国共 产党。所称“省”“市…‘镇(乡、公社)”,均分别指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镇(乡、公社);凡 未冠属地区的村(大队)均为境内的村(大队)。 九、本志除土地面积用“亩”以外,其他度量衡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有关数据一 般截至2001年末止,部分数据截至2002年8月止。原则上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主,统计 部门缺项的,采用主管部门数据。1949~ 1955年的人民币币值,折算成新人民币币值入志。 十、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张家港市志》、《沙洲县志》、《江阴县志》、《南沙志》等,部 分采自口碑资料和实地调查。重要历史资料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02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南沙镇志》编委会
图片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区划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节 行政村社区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成陆
---- 第二节 地质地貌
---- 第三节 土壤植被
---- 第四节 水系水文
---- 第五节 气候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第八节 环境保护
第二编 基础建设
-- 第一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镇区建设
---- 第二节 小集镇建设
---- 第三节 农村建设
---- 第四节 公用事业
---- 第五节 建筑业
-- 第二章 水利
---- 第一节 江堤整修
---- 第二节 河道整治
---- 第三节 排灌设施
---- 第四节 农田水利
-- 第三章 交通
---- 第一节 交通线路
---- 第二节 交通设施
---- 第三节 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四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三编 经济综情
-- 第一章 经济总量
---- 第一节 经济产值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二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四节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五节 统计审计
---- 第六节 乡镇经济
-- 第三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收
---- 第三节 金融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
---- 第一节 耕地面积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作物布局
-- 第三章 作物栽培与植保
---- 第一节 作物栽培
---- 第二节 农作物保护
---- 第三节 肥料
-- 第四章 农具农机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机
-- 第五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畜牧业
---- 第三节 渔业
---- 第四节 副业
-- 第六章 农业单位
---- 第一节 服务单位
---- 第二节 种养单位
---- 第三节 渔业社队
-- 第七章 农村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农村生产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 第五节 收入分配
第五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县(市)属大集体工业
---- 第二节 镇(社、乡)办工业
---- 第三节 村(大队)办工业
---- 第四节 校办工业
---- 第五节 个体私营工业
---- 第六节 外资及港澳台资工业
---- 第七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纺织工业
---- 第二节 建材工业
---- 第三节 机电工业
---- 第四节 化学工业
---- 第五节 冶金工业
---- 第六节 其他工业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基础管理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四章 企业和产品选介
---- 第一节 企业选介
---- 第二节 产品选介
第六编 商贸服务业外向型经济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粮油棉购销
---- 第二节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节 废旧物资收购
-- 第三章 市场
---- 第一节 集贸市场
---- 第二节 专业市场
--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外向型经济
---- 第一节 对外及对港澳台贸易
---- 第二节 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
第七编 党政社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员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的组织
---- 第四节 党务工作
---- 第五节 人民革命斗争
---- 第六节 历次政治运动
-- 第二章 地方政权
---- 第一节 镇(乡、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第三节 镇(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团体
---- 第二节 工人团体
----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 第五节 其他社会团体
第八编 民政司法治安军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社会救助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社会保障
---- 第五节 基层民主自治
---- 第六节 民政事务
-- 第二章 司法
---- 第一节 民事调解
---- 第二节 安置帮教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三章 治安
---- 第一节 社会治理
---- 第二节 户政管理
---- 第三节 消防
-- 第四章 军事
---- 第一节 民兵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驻军
---- 第四节 地方武装
---- 第五节 兵事
第九编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 第二节 学雷锋、学先进教育
---- 第三节 文明市民教育
---- 第四节 普法教育
---- 第五节 张家港精神教育
-- 第二章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一节 文明单位创建
---- 第二节 文明新风系列创建
---- 第三节 文明小区创建
-- 第三章 卫生镇村创建
---- 第一节 卫生镇创建
---- 第二节 卫生村创建
第十编 教育科技卫生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社会教育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普及
---- 第三节 科技项目与成果
-- 第三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 第三节 疾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爱国卫生
---- 第六节 中医药
第十一编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单位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第三节 图书档案
---- 第四节 群众文艺
---- 第五节 文学艺术
---- 第六节 文物
---- 第七节 东山村遗址
---- 第八节 其他古遗址
---- 第九节 古迹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举重之乡
第十二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迁移
---- 第二节 人口规模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普查
---- 第五节 人口控制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 第三节 住房
---- 第四节 穿着
---- 第五节 饮食
---- 第六节 出行
---- 第七节 用具
-- 第三章 社会风俗
---- 第一节 礼仪习俗
---- 第二节 节日风俗
---- 第三节 庙会
---- 第四节 社会陋习
-- 第四章 方言
---- 第一节 常用词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日常生活忌讳语
-- 第五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宗教活动场所
-- 第六章 氏族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宗谱
---- 第三节 宗祠
---- 第四节 宗族
-- 第七章 土特产
---- 第一节 江河特产
---- 第二节 香山土产
---- 第三节 民间特产
第十三编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第二章 简介
-- 第三章 名录
---- 第一节 烈士
---- 第二节 先进人物
---- 第三节 副地(师)级以上干部
---- 第四节 正高级知识分子
志余
-- 一、文件辑录
-- 二、资料摘抄
-- 三、碑文选辑
-- 四、轶闻传说
-- 五、乡土诗选
-- 六、山歌、小调
---- (一)香山山歌
---- (二)香山小调
-- 七、家训家规
编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