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人口志(1949.1-2004.12)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全面真实地记录秭归县人口再生产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本志时间断限原则为1949年至2004年,为保持史实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少数篇目上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内容时限:
1949-2004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目录
封面
秭归县人口志
题词
--
杨有旺: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
周功彪:政协秭归县委员会主席
图片
--
秭归县行政区划图
--
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杨魁孚(左)到秭归调研
--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右四)到秭归计生服务中心调研
--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赵炳礼(右三)到秭归视察
--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监察局局长朱朝英(左三)到秭归考察
--
国家计生委财药司司长刘旭东(右五)到秭归调研
--
省计生委主任施中传(左三)到秭归检查工作
--
杨元凯(左三)到秭归参加会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监察局副局长
--
省计生委主任吕纯池(左六)参加秭归计生服务中心大楼奠基
--
省人大副主任吴华品(左二)到秭归进行计划生育执法检查
--
县委书记王万修(右)、县长罗平娘(左)组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团结战斗的秭归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班子
--
《秭归县人口志》编纂动员
--
『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代表到秭归考察
--
计划生育部分家庭奖励辅助金首发式
--
副县长郑礼昌为奖扶对象颁奖
--
秭归县计生局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标准
--
咸宁市人口与计生委为秭归捐款
--
十堰市人口与计生委为秭归捐款
--
1982年秭归县出席宜昌地区计划生育先代会代表
--
1985年副县长刘华英(左一)为计划生育先进代表颁奖
--
附图
--
古城归州的计划生育宣传橱窗
--
90年代计划生育户外宣传栏
--
载歌载舞宣传《条例》
--
计划生育科技知识咨询服务
--
庆祝《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一周年
--
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培训
--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咨询
--
县人口学校开展人口理论培训
--
婚育新风进万家
--
集体婚礼
--
不同时期的婚嫁习俗
--
秭归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1983年解放军总医院计划生育手术队帮助秭归工作
--
县计生服务中心先进的“男性综合测试系统”
--
不同时期的《生殖保健服务手册》
--
县计生服务中心获省“优质服务站”称号
--
①获省“甲级服务站”称号的茅坪计生服务站
--
②1983年深入农村施行绝育手术
--
③县计生服务中心送科技下乡
--
④县计生服务中心在城区开展生殖保健服务
--
⑤茅坪、屈原、沙镇溪、磨坪、杨林桥等乡镇计生服务站获得市“优质服务站”称号
--
⑥茅坪、沙镇溪、杨林桥、水田坝、郭家坝等乡镇计生服务站获得省级“甲级服务站”称号
--
秭归县计生协会成立
--
秭归县第四届计生协会代表大会
--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
计划生育『三结合』基地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侍
--
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开展便民服务
--
只生一个好
--
为百岁老人体检
--
三峡工程移民迁移
--
《秭归县人口志》评审
--
秭归县风景
《秭归县人口志》编纂委员会
《秭归县人口志》编纂小组
序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人口规模与变动
--
第一章 人口活动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地理
------
二、气候
------
三、资源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一、行政
------
二、经济
------
三、人文
--
第二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建国前人口规模
------
一、古代人类活动
------
二、明代以前人口规模
------
三、明清时期人口规模
------
四、中华民国时期人口规模
----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规模
------
一、全县人口规模
------
二、城乡人口规模
------
三、县辖乡(镇)人口规模
--
第三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一、人口出生
------
二、人口死亡
------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一、迁入人口
------
二、迁出人口
----
第三节 移民搬迁人口
------
一、建国前移民
------
二、葛州坝工程移民
------
三、三峡工程移民
------
四、大型滑坡移民
----
第四节 流动人口
------
一、流动总量
------
二、主要流动类型
第二篇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四章 人口分布
----
第一节 地域分布
------
一、古代人口分布
------
二、建国后人口分布
----
第二节 政区分布
------
一、建国前人口分布
------
二、建国后人口分布
----
第三节 城乡分布
------
一、城镇人口分布
------
二、农村(业)人口分布
------
三、城乡人口比重
----
第四节 姓氏分布
------
一、全县姓氏统计
------
二、熊屈二姓分布
--
第五章 人口密度
----
第一节 全县人口密度
------
一、建国前人口密度
------
二、建国后人口密度
----
第二节 城乡人口密度
------
一、县城人口密度
------
二、农村人口密度
第三篇 人口构成与素质
--
第六章 性别与民族
----
第一节 人口性别比
------
一、总人口性别比
------
二、出生、死亡人口性别比
------
三、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
四、分地区人口性别比
------
五、性别比偏高地区
----
第二节 民族构成
------
一、少数民族人口种类
------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
三、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
第七章 年龄构成
----
第一节 总人口年龄构成
------
一、建国前人口年龄构成
------
二、建国后人口年龄构成
----
第二节 人口构成类型
------
一、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
第八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一、出生人口健康水平
------
二、儿童健康状况
------
三、青少年健康状况
------
四、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
五、地方病患病率
------
六、平均期望寿命
----
第二节 科学文化素质
------
一、总人口文化程度
------
二、文化程度构成及分布
------
三、文盲、半文盲人口
------
四、专业技术人才
------
五、普及教育及高考上线率
--
第九章 劳动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
------
一、建国前劳动人口
------
二、建国后劳动人口
----
第二节 在业人口
------
一、在业人口总量
------
二、城镇在业职工
----
第三节 不在业人口
------
一、不在业人口类型
------
二、城镇失(待)业人口
----
第四节 人口负担
------
一、建国前人口抚养系数
------
二、建国后人口抚养系数
--
第十章 行业与职业构成
----
第一节 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
一、建国前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
二、建国后在业人口行业构成
----
第二节 在业人口产业构成
------
一、建国前在业人口产业构成
------
二、建国后在业人口产业构成
----
第三节 在业人口职业构成
------
一、建国前在业人口职业构成
------
二、建国后在业人口职业构成
第四篇 人口调查与管理
--
第十一章 人口调查
----
第一节 人口普查
------
一、建国前人口普查
------
二、建国后人口普查
----
第二节 抽样调查
------
一、建国前人口调查
------
二、建国后人口调查
--
第十二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户籍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制度
------
三、户口管理
----
第二节 婚姻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管理制度
------
三、登记管理
第五篇 计划生育
--
第十三章 计划生育管理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县级行政机构
------
二、乡(镇)机构
------
三、村级网络
----
第二节 人口出生管理
------
一、生育子女数量控制
------
二、生育指标管理
----
第三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
一、机构设立
------
二、目标管理
------
三、管理与服务
----
第四节 目标管理
------
一、早期目标管理
------
二、90年代以后的目标管理
------
三、一票否决制度
----
第五节 规划统计
------
一、人口规划
------
二、人口统计
----
第六节 综合改革
------
一、组织领导
------
二、实施改革
------
三、改革成效
----
第七节 计划生育“三结合”
------
一、组织领导
------
二、重点帮扶
----
第八节 信访管理
------
一、信访网络
------
二、信访制度
------
三、接待处理
--
第十四章 政策法规与执法
----
第一节 政策法规
------
一、婚育政策
------
二、优待奖励
------
三、法律责任
------
四、性别比控制
------
五、技术服务及其他
----
第二节 行政执法
------
一、执法队伍
------
二、制度建设
------
三、整顿清理
------
四、村(居)民自治
--
第十五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宣传
------
一、经常性宣传
------
二、纪念日宣传
------
三、宣传月活动
------
四、技术服务宣传
------
五、宣传报道
----
第二节 教育
------
一、阵地建设
------
二、育龄人群教育
------
三、干部队伍培训
----
第三节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
一、活动实施
------
二、活动效果
--
第十六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规模
------
一、家庭户规模变化
------
二、家庭户规模构成与分布
------
三、家庭户类型构成
------
四、城乡家庭结构及规模
----
第二节 婚育意愿
------
一、婚育意愿及习俗
------
二、生育意愿及习俗
----
第三节 孩次比例
------
一、计生部门统计的孩次比例
------
二、人口普查统计的孩次比例
--
第十七章 科技服务
----
第一节 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
一、服务机构建设
------
二、技术服务管理
----
第二节 技术服务
------
一、孕前管理
------
二、综合服务
------
三、随访与“三大工程”
------
四、优生优育知识推广
------
五、不孕不育症诊疗
------
六、节育手术并发症鉴定
------
七、病残儿医学鉴定
--
第十八章 节育措施及成效
----
第一节 节育措施种类及运用
------
一、种类
------
二、推广运用
----
第二节 成效
------
一、社会效益
------
二、经济效益
--
第十九章 计划生育协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一、机构沿革
------
二、代表大会
------
三、组织整建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一、项目工程
------
二、主要活动
--
第二十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制度
------
—、1999年前管理制度
------
二、1999年后管理制度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一、事业费
------
二、其他费用
----
第三节 房屋迁建管理
------
一、工程建设
------
二、建设经费
人物
--
一 人物简介
----
张安前
----
张绪芳
----
赵宗喜
----
王珍祖
----
向世久
----
向祖清
----
刘光群
----
卢元明
----
李发春
----
吴述信
----
胡兴沛
----
严有成
----
甘家发
----
韩庆菊
----
周宗和
----
余先香
----
彭恢珩
----
胡学知
----
周祖明
----
向培森
----
税元忠
----
郑之全
----
张诚
----
张作琼
----
刘华英
----
谭明
----
郑祥萍
----
谭远焕
----
郑光富
----
殷发春
----
梅平
----
王健民
----
吴家森
----
王道安
----
秦考学
--
二 英模谱
附录
--
一 文件选录
--
二 统计资料
--
三 论文选录
--
四 其他
缩略语对照表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