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水利志

聊城市水利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水利志的编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着“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立足当代,服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因事而异,追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上限不定,下限断于1985年。建国前的资料约占志书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建国后的资料占志书的百分之六十以上。1984年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聊城县改为聊城市。本志书名为《聊城市水利志》。

目录

封面
题词
《聊城市水利志》编纂小组

前言
图片
-- 照片附图
-- 四河头枢纽工程
-- 观堂桥
-- 王铺节 制闸
-- 阎谭桥
-- 王堤口节 制闸
-- 三干渠分水闸
-- 徒骇河穿运涵洞
-- 孙堂干渠及管理处
-- 张炉集杨水站
-- 聊古庙遗址
-- 周家店船闸
-- 船闸出口
凡例
目录
卷首大事记要
-- 1840年前
-- 1840年~1911年
-- 1912年~1946年
-- 1947年~1985年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自然状况
-- 第二节 历代治水
-- 第三节 当代治水
-- 第四节 治水浅议
第二章 地形与水系
-- 第一节 地形
---- 一 黄河冲积平原
---- 二 地貌演变
---- 三 整地纪实
-- 第二节 水系
---- 一 古代水系
---- 二 当代水系
---- 三 河流演变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要素
---- 一 降水
---- 二 径流
---- 三 蒸发
-- 第二节 地上水资源
---- 一 坑塘蓄水
---- 二 河道拦蓄
---- 三 引黄
--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 一 水文地质条件
---- 二 地下水动态
---- 三 水文地质参数
---- 四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四节 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五节 水质
---- 一 地表水质
---- 二 地下水质
-- 第六节 深层地下水
-- 第七节 科研成果
---- 一 完成地下水详查
---- 二 地下水动态观测
---- 三 浅层取土钻
第四章 水旱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洪灾
---- 一 黄河泛滥
---- 二 运河泛滥
-- 第三节 雨涝
---- 附:雨情谚语
-- 第四节 碱害
第五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徒骇河
-- 第二节 马颊河
-- 第三节 运河
-- 第四节 赵王河
-- 第五节 周公河
-- 第六节 西新河
-- 第七节 四新河
-- 第八节 新水河
-- 第九节 德王河
-- 第十节 治河纪实
第六章 治涝、改碱
-- 第一节 治理涝洼
---- 一 洼地
---- 二 排水网建设
---- 三 沟洫畦田
---- 四 沟洫台田
---- 五 防(日显)措施
---- 六 排水纠纷
-- 第二节 改良盐地
---- 一 碱地
---- 二 治理
---- 三 放马场
第七章 灌溉工程
-- 第一节 井灌
---- 一 井泉
---- 二 机井
---- 三 喷灌
---- 四 肥水
-- 第二节 引黄灌溉
---- 一 首次引黄
---- 二 二次引黄
---- 三 渠道布设
---- 四 孙堂灌区
---- 五 沉沙池
-- 第三节 扬水站
---- 一 乡镇扬水站
---- 二 国营扬水站
-- 第四节 排灌机械
---- 附:科技成果——油尺式负压阀
-- 第五节 灌溉区域划分
第八章 桥·涵·闸
-- 第一节 桥
-- 第二节 涵闸
-- 第三节 枢纽工程
第九章 工程运用
-- 第一节 抗旱
---- 一 机井
---- 二 引黄
---- 三 扬水站
---- 四 抗旱保双实例
-- 第二节 防汛
---- 一 组织准备
---- 二 境内防汛
-- 第三节 排涝
第十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施工管理
---- 一 上河准备
---- 二 工地管理
---- 三 建筑物施工
---- 四 农田施工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一 承包责任制
---- 二 征收水费
---- 三 综合经营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 资金
---- 二 物资
---- 三 粮食
第十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历代水利机构
-- 第二节 历代河道机构
-- 第三节 当代水利机构
第十二章 水利杂记
-- 一 名胜与水
-- 二 山陕会馆
-- 三 环城湖
-- 四 西关井
-- 五 十二连桥
-- 六 聊城名称由来
-- 七 狮子红眼陷旧州
-- 八 杨以增与林则徐
-- 九 《老残游记》与聊城
-- 十 祈雨
-- 十一 温泉
卷末附录
-- 一、聊城县革命委员会关于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布告
-- 二、聊城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运河管理的通告
-- 三、我们是怎样编写聊城市水利志的
修志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