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水文环境、 水文特征、水文站网、水文测验、水文科学研究等篇。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7年12月
目录
封面
中国水文志
版权页
题词
--
题词一
--
题词二
图片
--
毛主席在湖北省地方工业展览会上参观水文仪器—回声溅深仪
--
长江正源(位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
--
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长白山
--
桂江上游与湘江之间秦时开凿的灵渠(湘桂运河)
--
广西红水河(都安水文站)
--
西藏普莫错(水位站)
--
长江虎跳峡
--
黄河中游急流
--
松花江春季流凌
--
黄河内蒙古河段密集流冰
--
松花江下游依兰河段冰坝
--
贵州安顺地下暗河
--
青藏高原泥炭沼泽景观
--
内蒙古准格尔旗砒沙岩水土流失景观
--
甲骨文中的“水”字
--
《水经注》中关于伊河龙门洪水痕迹题刻的记载
--
长江吉水文站涪陵石鱼
--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塑的李冰石缘
--
宋大观四年(1110年)引泾丰利渠渠首的渠壁石刻水则
--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陕西蜀河口汉水边洪水位题刻
--
清代宝瓶口根据定时观潮水位成果传递的水情简报
--
都江堰宝瓶口的水则及自记水位计
--
山东省梁山闸水文站水文缆道
--
《黄河志》第三篇“水文工程”(张含英著,1936年)
--
内蒙古赤峰水文勘测大队大板水文站水文缆车测流
--
核桃坪无入值守水文站自动采集水位、雨量资料
--
GPS—DFS联机对龙羊峡水库进行水下地形测量
--
LS25—3A型流速仪
--
吉林省研制的第一部水文巡测车(1984年)
--
水文年鉴与水文手册
--
DY一1090A型遥洳雨量计
--
水文自动测报设备
--
HW—1000型菲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
--
JL—Ⅲ型悬移质泥沙采样器
--
用长江78—1型推移质泥沙采样器采样
--
运用VAX—11╱750机进行水情信息接收、处理及作业预报
--
水情人员在进行水文预报方案的研究
--
代表流域测流设备—复式堰测流建筑物
--
山东省南四湖蒸发实验站
--
徐州汉王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南场蒸渗仪观测设施全景
--
山东省冶源水库水文站漂浮水面蒸发试验场
--
河海大学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可变坡土槽物理模型
--
位于扬州市的全国水文培训中心
--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揭幕式(1984年7月21日,北京)
--
1956年6月创刊的《水文工作通讯》到80年代的《水文》杂志
--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技术委员会(ISO—TC113)第十四届会议在北京举行(1986年4月)
--
谢家泽率领中国水文考察团访问苏联(1957年4月)
--
中苏在莫斯科签定“关于交换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水文情报和预报第二次会晤议定书”(1987年4月)
--
赵珂经率领中国水文代表团访问美国(1981年4月)
--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和中国水利学会以在北京召开的水资源管理水文基础学术讨论会开幕式(1990年10月)
序
《中国水文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水文志》编辑组
编辑说明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水文环境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势
----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
----
第三节 水文地质
----
第四节 河流
----
第五节 湖泊
----
第六节 河口与近海
----
第七节 冰川
----
第八节 沼泽
--
第二章 社会环境
----
第一节 人口与水土资源
----
第二节 改造与利用
----
第三节 城市化及影响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第二篇 水文特征
--
第一章 降水
----
第一节 年降水
----
第二节 暴雨
--
第二章 蒸发
----
第一节 水面蒸发
----
第二节 陆面蒸发
--
第三章 径流
----
第一节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
第二节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
第三节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
第四章 洪水与干旱
----
第一节 洪水
----
第二节 干旱
--
第五章 河流泥沙及水质
----
第一节 河流泥沙
----
第二节 河流水化学
----
第三节 水污染
--
第六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
----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
----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
第三篇 水文站网
--
第一章 站网规划
----
第一节 早期的设站计划
----
第二节 全国水文基本站网规划(第一次站网规划)
----
第三节 基本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第二次站网规划)
----
第四节 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
----
第五节 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
----
第六节 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规划
--
第二章 站网建设
----
第一节 水文站(流量站)
----
第二节 水位站
----
第三节 泥沙站
----
第四节 雨量站
----
第五节 蒸发站
----
第六节 水化学站和水质监测站(水质站)
----
第七节 地下水观测井
----
第八节 实验站
第四篇 水文测验
--
第一章 测验技术
----
第一节 水位观测
----
第二节 流量测验
----
第三节 泥沙测验
----
第四节 降水量观测
----
第五节 蒸发、水温、冰凌、地下水观测
----
第六节 水质监测
----
第七节 测验工作方式
----
第八节 测验规范与测验方法研究
--
第二章 水文仪器
----
第一节 生产厂家和研制、检测单位
----
第二节 流域和地方水文机构的仪器测具研制
----
第三节 仪器的配备和使用
----
第四节 仪器的技术管理与交流
--
第三章 水文调查
----
第一节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
第二节 历史洪枯水调查
----
第三节 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
----
第四节 调查技术
--
第四章 资料整编 和水文数据库
----
第一节 初期的资料整编
----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整编
----
第三节 逐年资料的整编和水文统计
------
表4-7 水文年鉴卷册划分表
------
表4-8 刊布水文资料一览表
----
第四节 整编 技术
----
第五节 计算机的应用
----
第六节 水文数据库
第五篇 水文情报与预报
--
第一章 水文情报
----
第一节 水情站网
----
第二节 水情拍报办法与标准
----
第三节 水情传递与资料处理
----
第四节 水情机构设置及演变
--
第二章 水文预报
----
第一节 预报方法研究
----
第二节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
第三章 水情服务效益
----
第一节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
----
第二节 生产建设方面的效益
第六篇 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
--
第一章 暴雨、洪水分析计算
----
第一节 洪水分析
----
第二节 洪水频率计算
----
第三节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
----
第四节 暴雨量的分析计算
----
第五节 暴雨径流关系的分析计算
----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
第二章 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
第一节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
第二节 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
第三章 泥沙、水质、水温和冰情的分析计算
----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分析计算
----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分析评价
----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水温的分析计算
----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冰情的分析计算
--
第四章 特定水体的水文调查分析计算
----
第一节 地下水的分析计算
----
第二节 湖泊、水库和沼泽的水文调查分析
----
第三节 冰川、积雪和冻土的水文考察分析
----
第四节 泥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
----
第五节 河口的水文观测分析
--
第五章 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
----
第一节 区域水文
----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
第七篇 水文科学研究
--
第一章 水文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研究机构
----
第二节 研究领域
--
第二章 水文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径流实验研究
----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实验研究
----
第三节 湖泊水库冰川与沼泽实验研究
--
第三章 泥沙研究
----
第一节 泥沙特性研究
----
第二节 泥沙运动研究
----
第三节 水库冲淤及演变研究
----
第四节 河道、河口冲淤及河床演变研究
----
第五节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
第八篇 水文教育与宣传
--
第一章 水文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二章 水文宣传
----
第一节 发展过程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九篇 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一章 国际政府间多边合作
----
第一节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和水资源计划
----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
----
第三节 台风委员会水文活动
----
第四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活动
----
第五节 联合国其他机构水文活动
--
第二章 国际非政府间多边合作
----
第一节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
第二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委员会
----
第三节 其他有关国际组织
--
第三章 政府间双边合作
----
第一节 中苏水文合作
----
第二节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
----
第三节 中朝水文合作
----
第四节 中越水文合作
----
第五节 中国与印、巴、孟等国的水文合作
----
第六节 其他政府问双边合作
--
第四章 非政府间双边合作
第十篇 水文管理
--
第一章 管理体制
----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
----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
第二章 水文机构和有关机构
----
第一节 中央机构
----
第二节 流域机构
----
第三节 地方机构
----
第四节 其他有关机构
--
第三章 水文工作方针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
----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
--
第四章 管理措施
----
第一节 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三节 业务管理
----
第四节 人事管理
第十一篇 水文人物
--
第一章 领导干部
----
第一节 中央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
第二节 流域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
第三节 地方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
第四节 其他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
第二章 先进人物和集体
----
第一节 全国和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和集体
----
第二节 省(区、市)表彰的先进人物
--
第三章 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
--
第四章 水利人物志中的水文人物
附录
--
附录一 水文基本情况统计
----
附表1-1 全国历年水文情况统计表
----
附表1-2 1950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3 1957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4 1965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5 1978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6 1984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7 1990年全国水文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表1-8 1990年全国水文系统职工构成统计表
--
附录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获奖成果
--
附录三 历代长度单位换算
大事记
--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
(五)宋元时期(960~1367年)
----
(六)明代(1368~1643年)
----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
--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
----
(一)清代后期(1841~1911年)
----
(二)民国时期(1912~1948年)
--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0949~1952年)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
----
(一)“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
(三)在徘徊中前进时期(1977~1978年)
--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0年)
----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
----
(二)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
(三)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大事记》索引目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