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90
出版时间:
1993年03月
目录
封面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
编委会成员
版权页
凡例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图片
--
普洱县城
--
勐先茶园
--
普洱茶厂系列产品
--
修复后的克洒水库
--
东洱河水库库面
--
东洱河水库大坝
--
茶乡饭店
--
集贸市场
--
民族贸易大楼
--
县城高桥
--
把边江铁索桥
--
把边江桥
--
小黑江二号桥
--
小黑江一号桥
--
金融工作
--
邮电业
--
县攀枝花水泥厂
--
农机产品
--
磨黑盐矿
--
县钢化玻璃厂车间
--
卫生筷生产
--
粹石生产
--
民族纺织品
--
县糕点厂糕点生产
--
农具产品
--
凤阳红砖厂
--
曼海电站
--
国际粮农组织官员道斯先生考察普洱县水利工程
--
芹菜塘水库
--
梯田
--
杂交水稻
--
中科院专家指导科技工作
--
引进的奶牛
--
机械化养鸡
--
优良麦种引种
--
引进桔、菠萝
--
小粒咖啡种
--
专业团体演出
--
专业团体演出
--
县人民医院
--
X光透视
--
医疗检查
--
县人民政府
--
自治县挂牌
--
人民代表大会
--
自治县成立
--
县委工作会议
--
滇南民族团结第一碑
--
小学教育
--
普洱会堂
--
图书阅览
--
文艺刊物
--
文史资料
--
科技书刊
--
民间体育
--
足球赛
--
游泳赛
--
民族体育
--
工人俱乐部
--
科技大楼
--
保险业
--
运动场
--
卫星接收站
--
西门龙潭
--
文昌宫
--
普洱中学
--
民族中学
--
职业中学
--
聋哑学校
--
幼儿教育
--
巡查
--
公诉
--
“扫黄”活动
--
交通检查
--
修志调研
--
修志调研
--
县地方志办公室办公会议
--
县地方志办公室成员
--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
普洱地貌示意图
--
普洱县城示意图
--
综合农业区划图
--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年均雨量分布图
--
宁洱县行政区划示意图(1944年6月)
--
清道光年间普洱府城图
目录
概 述
大 事
卷一 建 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一、位 置
------
二、面 积
----
第二节 沿 革
------
一、隶 属
------
二、道、府、专署
------
三、县及县以下设置
--
第二章 乡 镇
----
第一节 镇
------
一、宁洱镇
------
二、磨黑镇
----
第二节 乡
------
一、德安乡
------
二、梅子乡
------
三、把边乡
------
四、凤阳乡
------
五、德化乡
------
六、勐先乡
------
七、普义乡
------
八、同心乡
------
九、黎明乡
卷二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 质
------
一、古生代
------
二、中生代
------
三、新生代
----
第二节 地貌
------
一、深切中山峡谷
------
二、中切中山河谷
------
三、中切中山丘陵盆地
--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 候
------
一、气 温
------
二、雨 量
------
三、风 力
------
四、日照和幅射
------
五、蒸发和空气湿度
------
六、霜冻和雪
------
七、冰 雹
------
八、雷 暴
------
九、阴 雨
----
第二节 物 候
------
一、春 季
------
二、夏 季
------
三、秋 季
------
四、冬 季
------
五、农业气象谚语
--
第三章 水 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一、水源水量
------
二、水 能
------
三、水 质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 壤
------
一、类 型
------
二、分 布
------
三、耕地养分及土壤酸碱性
----
第二节 植 被
------
一、高山灌丛草地
------
二、南亚热带思茅松林
------
三、南亚热带栎类阔叶林
------
四、南亚热带石灰岩区植被
------
五、耕地杂草
--
第五章 资 源
----
第一节 植 物
------
一、森 林
------
二、经济林
------
三、可食蕈类
------
四、药 材
------
五、草 场
------
六、苔藓 蕨类
----
第二节 野生动物
----
第三节 矿 物
------
一、岩 盐
------
二、煤
------
三、铜
------
四、铁
------
五、铅 锌
------
六、重晶石
------
七、石 膏
------
八、彩色石马牙石
------
九、石灰石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地 震
----
第二节 洪 涝
----
第三节 旱 灾
------
一、冬 旱
------
二、春 旱
------
三、冬春连旱
----
第四节 病虫害
----
第五节 霜 冻
----
第六节 冰 雹
卷三 人 口
--
第一章 数量 分布 变动
----
第一节 数量 分布
------
一、总人口
------
二、分布 密度
----
第二节 自然变动
------
一、出 生
------
二、死 亡
------
三、自然增长
----
第三节 社会性变动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年龄
------
一、性 别
------
二、年 龄
----
第二节 民族城乡 农业与非农业
------
一、民 族
------
二、城乡构成
------
三、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一、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构成
------
二、劳动年龄人口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行业和职业构成
----
第五节 婚姻 家庭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宣传
------
一、机构
------
二、宣传教育
----
第二节 政策 成果
----
第三节 节 育
卷四 民 族
--
第一章 自治民族
----
第一节 哈尼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饮食居住
------
四、服饰
------
五、生产活动
------
六、婚姻丧葬
------
七、禁忌和节庆
----
第二节 彝 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饮食居住
------
四、服 饰
------
五、生产活动
------
六、婚姻 丧葬
------
七、祭祀和节庆
--
第二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汉 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饮食居住
------
四、服 饰
------
五、生产活动
------
六、婚姻 丧葬
------
七、礼仪和禁忌
------
八、祭祀和节庆
----
第二节 傣 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服 饰
------
四、饮食 居住
------
五、生产活动
------
六、婚姻 丧葬
------
七、祭祀和节庆
----
第三节 回 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饮食居住和服饰
------
四、生产活动
------
五、婚丧和节庆
----
第四节 拉祜族
------
一、源流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生产活动
------
四、饮食 服饰
------
五、婚、丧和祭祀
----
第五节 白 族
------
一、源流 分布
------
二、语言文字
------
三、生产与生活
------
四、婚姻 丧葬
卷五 综合经济
--
第一章 经济计划实施
----
第一节 恢复和建设时期
------
一、恢复阶段
------
二、“一五”计划
------
三、“二五”计划和调整时期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时期
------
一、“五五”计划
------
二、“六五”计划
------
三、“七五”计划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一、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
二、产业人员构成
------
三、社会生产结构
----
第二节 国民收入
--
第三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 划
------
一、管理机构
------
二、计划管理实施
----
第二节 审计 物价
------
一、审 计
------
二、物 价
----
第三节 工商行政
------
一、机 构
------
二、管 理
----
第四节 标准计量
------
一、机构与计量
------
二、监督 检定
----
第五节 统 计
------
一、机 构
------
二、统计 监督
卷六 农 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一、互助合作
------
二、人民公社
------
三、家庭联产责任制
--
第二章 生产资料
----
第一节 劳动力
----
第二节 耕 地
------
一、面 积
------
二、分 布
------
三、土壤改良
----
第三节 农机具
------
一、传统农具
------
二、农业机械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品种 分布
------
一、品 种
------
二、分 布
----
第二节 裁 培
------
一、水 稻
------
二、玉 米
------
三、夏 粮
------
四、其他作物
------
五、蔬 菜
----
第三节 作物保护
------
一、病虫草害
------
二、旱灾 洪灾
------
三、霜冻 冰雹
------
四、风 灾
------
五、禽畜鼠害
----
第四节 面积 产量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家 畜
------
一、草 场
------
二、饲 养
----
第二节 家 禽
------
一、家庭饲养
------
二、机械化养鸡
----
第三节 渔 业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乡镇企业
----
第二节 药材采集
------
一、药 材
------
二、采 集
----
第三节 手工业 商业
------
一、手工业
------
二、商 业
--
第六章 农业经济
----
第一节 产 值
------
一、农业总产值
------
二、农村社会总产值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一、农业总产值构成
------
二、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
三、农村国民收入
--
第七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局机构
------
二、股所站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一、计 划
------
二、劳 动
------
三、财 务
------
四、分 配
----
第三节 农业资金
卷七 林 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林地面积
------
一、林地沿变
------
二、林种 面积
----
第二节 木材蓄积
------
一、蓄积量
------
二、分 布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林权变革
----
第二节 林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营 林
------
一、种苗繁育
------
二、造 林
------
三、育 林
----
第二节 采 伐
------
一、木 材
------
二、毛 竹
------
三、薪 炭
----
第三节 紫 胶
------
一、资源及分布
------
二、紫胶放养
----
第四节 其他林副产品
------
一、食用类
------
二、工业使用类
--
第四章 林业经营
----
第一节 计划调拨
------
一、沿 革
------
二、价格与数量
----
第二节 计划外销售
------
一、销售价格沿变
------
二、计划外销售量
----
第三节 效 益
------
一、经济效益
------
二、生态效益
--
第五章 林政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县属机构
------
二、其他机构
----
第二节 生产管理
------
一、国有林
------
二、集体林
------
三、自留山林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一、护林防火
------
二、禁止乱砍滥伐
------
三、病虫害防治
卷八 水 利
--
第一章 工程建设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一、中型水库
------
二、小型水库
------
三、坝 塘
----
第二节 引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五节 水能利用
----
第六节 抗旱 防洪
------
一、组织机构
------
二、抗 旱
------
三、防洪排涝
------
四、坝区改河工程
----
第七节 失误 报废工程
------
一、蓄水工程
------
二、引水工程
------
三、提水工程
--
第二章 水政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方针政策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一、蓄水工程
------
二、引水提水工程
----
第四节 财 务
卷九 工 业
--
第一章 企业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
------
一、全民所有制工业
------
二、集体所有制工业
------
三、个体工业
----
第二节 产品产量及产值
------
一、产品产量
------
二、产 值
--
第二章 生 产
----
第一节 矿 冶
------
一、盐
------
二、煤
------
三、铁
------
四、铜
------
五、电 石
------
六、石 膏
----
第二节 机 械
------
一、制 造
------
二、机 修
----
第三节 电 力
------
一、建 设
------
二、电力生产
------
三、输电 变电
------
四、分 配
------
五、管 理
----
第四节 轻工 化工
------
一、林化产品
------
二、印 刷
------
三、制 药
------
四、纺织服装
------
五、食品加工
----
第五节 建 材
------
一、水 泥
------
二、砖 瓦
------
三、石、沙
------
四、石 灰
----
第六节 手工业
------
一、五金制品
------
二、刊 刻
------
三、竹木藤器加工
------
四、土 陶
------
五、石 雕
--
第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局机构
------
二、地属厂矿管理机构
------
三、厂 矿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一、计划与生产
------
二、技 术
------
三、安 全
----
第三节 财 务
卷十 茶 业
--
第一章 资 源
----
第一节 自然条件
----
第二节 古茶树群落
------
一、小高场大茶树
------
二、茶山箐大茶树
------
三、万亩茶树群落
----
第三节 树 种
--
第二章 茶园种植
----
第一节 栽 培
----
第二节 分 布
----
第三节 管 理
------
一、中 耕
------
二、体 制
----
第四节 采 收
--
第三章 加工 购销
----
第一节 加 工
------
一、初 制
------
二、精 制
----
第二节 购 销
卷十一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 通
----
第一节 驿 道
------
一、道 路
------
二、渡 口
----
第二节 公 路
------
一、过境公路
------
二、县乡公路
------
三、乡村公路
------
四、专用公路
----
第三节 桥 涵
----
第四节 管 理
------
一、养护段与道班
------
二、正常养护
------
三、灾害抢修
------
四、养路工具
--
第二章 运 输
----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
第二节 拖拉机运输
----
第三节 汽车运输
------
一、运输机构
------
二、货 运
------
三、客 运
----
第四节 管 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财务管理
------
三、交通监理
--
第三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 政
------
一、邮 路
------
二、投 递
------
三、业务种类
----
第二节 电 信
------
一、电 报
------
二、电 话
----
第三节 管 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行政、业务管理
卷十二 商 业
--
第一章 商业机构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一、供销合作社
------
二、合作商店(小组)
----
第三节 个 体
--
第二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集 市
------
一、市 场
------
二、物资交流会
----
第二节 购 销
------
一、食品类
------
二、衣着类
------
三、日用工业品类
------
四、药及医疗用品类
------
五、出口商品、废旧物资经销
------
六、土产品采购
----
第三节 生产资料
------
一、农业生产资料
------
二、工业生产资料
--
第三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一、旅馆业
------
二、理发业
------
三、沐浴业
------
四、摄影业
------
五、轿 行
------
六、其他居民服务业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一、机 构
------
二、体 制
------
三、计划管理
------
四、财务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价格调整
------
三、物价检查
----
第四节 市场管理
卷十三 粮 油
--
第一章 购 销
----
第一节 市 场
------
一、自由贸易
------
二、统购统销
----
第二节 征 购
----
第三节 销 售
------
一、统 销
------
二、定 销
------
三、销售包干
----
第四节 油脂购销
------
一、收 购
------
二、销 售
--
第二章 调运 储存 加工
----
第一节 调 运
------
一、调 拨
------
二、运 输
----
第二节 仓 储
------
一、设 施
------
二、积谷 储备粮
------
三、粮食保管
----
第三节 加 工
------
一、粮 食
------
二、粮油食品
------
三、饲 料
------
四、粮油机械工业生产
--
第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票 证
----
第三节 价 格
卷十四 财 税
--
第一章 财政收入
----
第一节 税 收
------
一、工商税
------
二、农业税
------
三、盐 税
----
第二节 企业收入
----
第三节 预算外收入
--
第二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基本建设
----
第二节 支农资金
----
第三节 科教文卫支出
----
第四节 行政管理费支出
----
第五节 预算外支出
--
第三章 财税管理与监督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一、财政机构
------
二、税务机构
------
三、田赋机构
------
四、盐税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一、财政管理体制
------
二、税收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企业财务管理
------
二、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
第四节 财税监督
------
一、审计监督
------
二,财税检查
------
三、清产核资
------
四、企业利润监交
卷十五 金 融
--
第一章 金融管理
----
第一节 货 币
------
一、流 通
------
二、管 理
----
第二节 金银收兑 配售
------
一、金银收兑
------
二、配 售
----
第三节 债 券
--
第二章 信贷 存款 结算
----
第一节 信 贷
------
一、工业信贷
------
二、农业信贷
------
三、商业信贷
------
四、基本建设信贷
----
第二节 存 款
------
一、企业存款
------
二、财政性存款
------
三、基本建设资金存款
------
四、专用基金存款
------
五、信用社存款
------
六、储蓄存款
----
第三节 结 算
------
一、现金结算
------
二、转帐结算
------
三、同行结算
--
第三章 保 险
----
第一节 险 种
------
一、财产保险
------
二、人身保险
------
三、农业保险
------
四、责任保险
----
第二节 保额 理赔
--
第四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银 行
------
一、富滇新银行宁洱分行
------
二、宁洱县合作金库
------
三、宁洱县银行筹备处
------
四、中国人民银行普洱支行
------
五、工商银行普洱支行
------
六、农业银行普洱支行
------
七、建设银行普洱支行
----
第二节 保险公司
----
第三节 信用社
卷十六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 城
------
一、房屋建筑
------
二、市政建设
----
第二节 乡镇建设
------
一、磨黑镇
------
二、农舍
----
第三节 污染调查治理
------
一、县城
------
二、乡镇
--
第二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一、局机构
------
二、下属机构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
一、房产管理
------
二、土地管理
----
第三节 建设审批
------
一、国营、集体建设审批
------
二、私房建设审批
----
第四节 设计工程管理
------
一、房建设计
------
二、工程测设
------
三、施工培训
------
四、质量监督
卷十七 党群·政协
--
第一章 国民党、三青团、其他组织
----
第一节 国民党宁洱县组织
------
一、县党部
------
二、区、乡党分部
------
三、主要活动
----
第二节 三青团、其他团体
------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
二、其他团体
--
第二章 中共普洱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地下组织
------
一、中共普洱区委 中共宁洱县委
------
二、中共思普特别支部
----
第二节 建国后各级组织
------
一、中共普洱县委
------
二、基层党组织
----
第三节 党务工作
------
一、县党员代表大会
------
二、宣传工作
------
三、组织工作
------
四、保密 档案
------
五、统一战线工作
------
六、党史征集
------
七、政法工作
------
八、政策调研
------
九、落实政策
----
第四节 党 员
------
一、数量 分布
------
二、培训 整党
----
第五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一、机构沿革
------
二、纪检会议
------
三、检查监督
----
第六节 政治运动简记
------
一、镇压反革命
------
二、“三反”“五反”(443)
------
三、肃反、审干
------
四、整风反右
------
五、反“右”倾
------
六、新“三反”
------
七、“五反”“四清”
------
八、“文化大革命”
--
第三章 政 协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县政协委员会
------
二、内部设置
----
第二节 会议 工作
------
一、全委会议
------
二、主要工作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 会
------
一、机构沿革
------
二、主要工作
------
三、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农 会
------
一、基层农会
------
二、县农会
------
三、县农民代表会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一、青年社团
------
二、共青团组织
------
三、少儿先锋队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一、组织沿革
------
二、主要工作
----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卷十八 政 权
--
第一章 清代 民国政权
----
第一节 清代政权
------
一、县 衙
------
二、里 勐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
------
一、县政府
------
二、区乡(镇)
------
三、保甲组织
------
四、县参议会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一、机构沿革
------
二、县长办公会议
------
三、工作制度
------
四、信访工作
------
五、侨务工作
----
第二节 乡(镇)、村、社组织
------
一、乡人民政府
------
二、镇人民政府
------
三、村公所(村办事处)
------
四、合作社(居民委员会)组织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一、村(镇)选举
------
二、县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 人大会议
------
一、乡、镇人代会
------
二、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一、组织机构
------
二、职权
------
三、工作情况
卷十九 政 法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公 安
------
一、沿 革
------
二、内部设置
------
三、基层治保组织
----
第二节 法 院
------
一、沿 革
------
二、内部设置
----
第三节 检察院
------
一、沿 革
------
二、内部设置
----
第四节 司法局
------
一、沿 革
------
二、内部设置
--
第二章 治 安
----
第一节 社会治安
------
一、整 顿
------
二、户籍、交通、特行管理
------
三、其他管理
----
第二节 消 防
------
一、宣传 预防
------
二、扑灭火灾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 案件审理
------
一、制度沿革
------
二、刑事案件
------
三、民事案件
------
四、经济案件
------
五、行政案件
------
六、派出庭审理
----
第二节 复查 申告
------
一、复 查
------
二、申 告
--
第四章 检 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一、沿 革
------
二、审查批捕
------
三、审查起诉
------
四、侦察监督
------
五、出庭公诉
------
六、审判监督
----
第二节 其他检察
------
一、法纪检察
------
二、经济检察
------
三、控告申诉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教育
------
一、法制宣传
------
二、普法教育
----
第二节 司法业务
------
一、公 证
------
二、辩 护
------
三、调 解
卷二十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
------
一、资 源
------
二、管 理
----
第二节 就 业
------
一、招收 分配
------
二、安 置
------
三、其他形式
--
第二章 干 部
----
第一节 管理制度
------
一、编 制
------
二、招收 调配
------
三、考核 奖惩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一、行政干部
------
二、专业技术干部
------
三、其 他
--
第三章 工 人
----
第一节 用工形式
----
第二节 队 伍
--
第四章 劳动待遇
----
第一节 工 资
------
一、制度与形式
------
二、调整 改革
----
第二节 劳保福利
------
一、劳保待遇
------
二、职工福利
卷二十一 民 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支前 拥军
------
一、支 前
------
二、拥 军
------
三、接 待
----
第二节 抚 恤
------
一、牺牲、病故抚恤
------
二、伤残抚恤
----
第三节 补助和优待
------
一、国家补助
------
二、群众优待
--
第二章 安 置
----
第一节 复退军人
------
一、机 构
------
二、复员退伍战士安置
------
三、复员干部安置
----
第二节 离退休人员安置
------
一、安置人数
------
二、军休干部居住点
----
第三节 “疏散”、“下放”人员安置
--
第三章 救 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一、自然灾害
------
二、火 灾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一、贫困救济
------
二、寒衣救济
------
三、扶 贫
------
四、“精减”人员退职补助
------
五、其他救济和补助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
一、分散供养
------
二、集中供养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
第三节 福利行业
------
一、服务社
------
二、盲哑社
------
三、福利社
卷二十二 军 事
--
第一章 机构 驻军
----
第一节 指挥(管理)机构
------
一、普洱镇
------
二、警备司令部
------
三、军事科
------
四、人民武装部
------
五、人民防空委员会
----
第二节 驻 军
------
一、清朝镇戍
------
二、国民革命军及保安部队
------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
------
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第三节 军政、军民关系
------
一、援助 抢险
------
二、互 访
------
三、共建文明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招募兵役
----
第二节 志愿、义务兵役
------
一、志愿兵
------
二、义务兵
----
第三节 预备兵役制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自卫队、国民兵团
------
一、自卫队
------
二、国民兵团
------
三、私人武装
----
第二节 民 兵
------
一、组织建设
------
二、教育、训练
------
三、活 动
--
第四章 兵 事
----
第一节 民族起义
------
一、刀兴国起义
------
二、“白旗下坝”
----
第二节 解放斗争
------
一、勐先农民暴动
------
二、西萨截击战
------
三、通关截枪
------
四、解放县城
------
五、干田平叛
卷二十三 教 育
--
第一章 义学 私塾 书院
----
第一节 义 学
----
第二节 私 塾
----
第三节 书 院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梗概
----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
第三节 县幼儿园简介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梗概
----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
一、学 制
------
二、课 程
----
第三节 学校少年先锋队
----
第四节 部份小学简介
------
一、普洱县直属小学
------
二、宁洱镇中心小学
------
三、磨黑镇中心小学
------
四、凤阳乡中心小学
------
五、勐先乡中心小学
------
六、黎明乡中心小学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梗概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
第三节 部份中学简介
------
一、普洱中学
------
二、磨黑中学
--
第五章 民族教育
----
第一节 各类民族班
----
第二节 普洱民族中学
--
第六章 师范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梗概
----
第二节 各类师范学校
------
一、初级师范学堂
------
二、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
三、宁洱县立师范学校
------
四、普洱师范学校
------
五、普洱县师范学校
------
六、普洱县教师进修学校
----
第三节 各类师范班
----
第四节 课 程
--
第七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蚕桑学堂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职业中学
----
第四节 职业培训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教育
----
第二节 业余教育
--
第九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来源结构
----
第二节 考核培训
----
第三节 工资待遇
----
第四节 政治地位
--
第十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教育改革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
第三节 管理体制
------
一、学校管理
------
二、县教育行政机构
卷二十四 科 技
--
第一章 科技机构人员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一、县科技机构
------
二、乡、镇科技机构
------
三、厂、矿技术科室
----
第二节 科技人员
----
第三节 学术团体
------
一、县科学技术协会
------
二、县专业学(协)会
------
三、乡镇科普协会
------
四、农民科技研究会
--
第二章 科技普及推广
----
第一节 科技普及
------
一、宣 传
------
二、服 务
------
三、培 训
----
第二节 科研推广
------
一、农牧业
------
二、工商企业
------
三、医药卫生
------
四、地震测报
------
五、气象观测
--
第三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 成果简介
------
一、普查成果
------
二、科研推广成果
----
第二节 获奖项目
卷二十五 文化·广播电视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图书馆
------
一、县图书馆
------
二、学校图书馆(室)
----
第二节 文化馆
------
一、展 览
------
二、培 训
------
三、辅 导
------
四、组织民族民间活动
------
五、收集整理
------
六、报 刊
----
第三节 文化站、室
----
第四节 书 店
----
第五节 电 影
------
一、管理机构
------
二、电影院
----
第六节 广 播
----
第七节 电 视
------
一、电视转播台
------
二、电视机
------
三、录像放映
----
第八节 戏剧演出
------
一、滇 戏
------
二、京 剧
------
三、话 剧
------
四、歌舞剧
------
五、花灯剧
----
第九节 俱乐部
--
第二章 民族民间文艺
----
第一节 器 乐
------
一、葫芦笙
------
二、小三弦
------
三、唢 呐
------
四、哔 芦
------
五、响 蔑
----
第二节 歌 谣
----
第三节 洞经弹唱
----
第四节 舞 蹈
------
一、民族民间舞蹈
------
二、现代舞蹈
----
第五节 龙 灯
----
第六节 装 会
----
第七节 传 说
--
第三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小说 散文 诗歌 诗词
------
一、小说 散文 诗歌
------
二、诗 词
----
第二节 书画摄影
------
一、书法
------
二、绘画
------
三、摄影
----
第三节 歌曲创作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第四章 文物、景点
----
第一节 县级保护文物
------
一、民族团结誓词碑
------
二、革命烈士纪念塔
------
三、文昌宫门楼
------
四、李辉春墓
----
第二节 碑碣选介
------
一、普洱府建学碑记
------
二、新建普洱府宏远书院记
------
三、普洱殖边楼碑记
------
四、赵璞山先生纪念碑
----
第三节 普阳八景
------
一、天壁晓霞
------
二、仙洞春云
------
三、龙潭秋月
------
四、回龙夕照
------
五、东岭兰萼
------
六、城畔荷凤
------
七、西岭温泉
------
八、茶庵鸟道
----
第四节 新建景点
------
一、天壁山景
------
二、西门龙潭
------
三、东洱河水库
------
四、太乙洞
------
五、观音山寺
卷二十六 卫 生
--
第一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县级院(站)
------
一、医 院
------
二、防疫、保健站
----
第二节 乡镇院(所)
------
一、镇卫生院(所)
------
二、乡卫生院(所)
----
第三节 村级卫生建设
------
一、培训(1953-1955年)
------
二、保健网点(1956-1967年)
------
三、合作医疗(1968-1984年)
------
四、聘用制(1985-1990年)
----
第四节 企、事业医疗机构
------
一、沿 革
------
二、主要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简介
--
第二章 医 疗
----
第一节 中草医
------
一、草 医
------
二、中 医
----
第二节 西 医
------
一、私营诊疗
------
二、国营诊疗
------
三、护 理
--
第三章 防 疫
----
第一节 预 防
------
一、接 种
------
二、爱国卫生
------
三、食品卫生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一、疟 疾
------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
----
第三节 常见传染病防治
------
一、流行性传染病
------
二、寄生虫病
--
第四章 保 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一、接 生
------
二、妇女病查治
------
三、妇女卫生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一、优生优育
------
二、体检保健
--
第五章 管 理
----
第一节 县卫生机构
------
一、县卫生局
------
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三、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
四、县药品检验所
----
第二节 医政管理
------
一、沿 革
------
二、国营事业医政
------
三、集体医政
------
四、个体医政
----
第三节 药 政
------
一、药品质量监督
------
二、麻醉药品管理
卷二十七 体 育
--
第一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民族体育
------
一、项 目
------
二、县民族民间运动会
----
第二节 其他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农民体育
------
三、学校军训
------
四、老年体育
------
五、幼儿体育
------
六、学校体育
------
七、残疾人体育
--
第二章 运动会
----
第一节 县办运动会
------
一、综合型运动会
------
二、单项赛运动会
----
第二节 参加地区、省运动会
------
一、参加地区赛
------
二、参加省级赛
------
三、体育人才输送
--
第三章 管 理
----
第一节 机 构
------
一、县体委
------
二、县业余少体校
------
三、其 他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一、学校设施
------
二、公共体育设施
------
三、单位体育设施
卷二十八 宗教 帮会
--
第一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 教
------
一、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
------
二、大乘佛教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一、清真寺及墓葬
------
二、教 徒
------
三、组 织
------
四、活 动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道 教
--
第二章 帮 会
----
第一节 清斋道
----
第二节 同善社
----
第三节 大罗天
----
第四节 哥老会 三点会
----
第五节 同乡会
----
第六节 行 会
人 物
--
一、人物传
----
李云
----
黄竹溪
----
杨正元
----
罗有祯
----
赵家珍
----
张树稷
----
曾庆铨 蒋仲明
----
高岗
----
周俊
----
左自箴
----
张孟希
----
柳灿坤
----
李培学
----
李正荣
----
许自厚
----
高友松
----
张培英
--
二、人物表
----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革命烈士表
----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先进(模范)人物表
附 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诗 词
--
三、修志文辑
编纂始末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名单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志》主编、副主编名单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地方志协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志》审定验收人员名单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志》出版校改组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