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志

织金县志

格式:PDF
费用:3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织金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2

出版时间: 1997年12月

目录

封面
织金县志
版权页
《织金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总编室人员
图片
-- 织金县行政区划图
-- 织金县城区图
-- 织金县矿产分布图
--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时与织金民主人士谌志笃(左二)合影
-- 1983年1月8日中顾委常委肖克将军(右一)视察织金
-- 1996年4月2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锡铭(左一)视察织金
-- 1987年3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视察织金
-- 1986年1月13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左二)(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视察织金一中
-- 1990年4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左一)视察织金“中国3356”造林工程
-- 织金县城全景
-- 1994年8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右前一)视察织金时为织金洞题词
--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左二)到织金视察
-- 1986年5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右一)视察织金
-- 1992年贵州省省长王朝文(左一)到织金扶贫
-- 中共织金县委驻地
-- 织金县人民政府驻地
-- 织金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 织金县政协办公楼
-- 县档案馆
-- 县邮电大楼
-- 县电影院
-- 县第一中学教学楼
-- 县第二中学教学楼
-- 县电力局大楼
-- 县电视差转台
-- 县汽车站
-- 三甲油菜丰产坝
-- 红阳水库
-- 烤烟
-- 五里河梯田
-- 轿子山草场飞播
-- “中国3356”造林工程一角
-- 联合国专家考察“中国3356项目”
--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中国3356项目”造林工程奠基
-- 织金优质无烟煤
-- 锻烧后的铝矾土
-- 瓷土(滑石)
-- 烧制砂锅
-- 竹荪
-- 八步镇碧云湖渔业
-- 人工栽培平菇
-- 苡仁米
-- 喇叭河风肘
-- 核桃
-- 晶墨玉石雕
-- 天麻
-- 苗族服饰
-- 苗族蜡染绣
-- 青山羊场苗族跳花节盛况
-- 织金关
-- 白蟒河渡口
-- 织金公路凹河大桥
-- 蔡氏桥古道
-- 织金公路
-- 斗姥阁
-- 文昌阁
-- 三石连标
-- 三甲保安寺(又名云洞天开)
-- 鱼山
-- 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织金财神庙
-- 阿弓文昌阁
-- 日落碑现
-- 月华桥(又名奢香桥)
-- 东山摩岩
-- 方家坟镂空雕
-- 方家坟
-- 奎阁
-- 织金洞景观之一
-- 国宝——银雨树
-- 织金洞景观之二
-- 法国溶洞探险队在织金进行岩溶考察
-- 织金洞景观之三
-- 1950年1月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织金
-- 1943年元旦织金县抗战建国纪念碑落成
-- 1939年10月1日织金县38名志愿兵开赴抗日前线
-- 解放织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 《织金县志》审稿会
-- 专家学者讨论《织金县志》稿
-- 主编副主编合影
-- 《织金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织金县志》编纂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清代建置
---- 第二节 民国建置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 第二章 乡镇概况
---- 第一节 城关镇
---- 第二节 桂果镇
---- 第三节 牛场镇
---- 第四节 猫场镇
---- 第五节 化起镇
---- 第六节 龙场镇
---- 第七节 八步镇
---- 第八节 以那架镇
---- 第九节 三塘镇
---- 第十节 阿弓镇
---- 第十一节 珠藏镇
---- 第十二节 三甲白族苗族乡
---- 第十三节 自强苗族乡
---- 第十四节 大平苗族彝族乡
---- 第十五节 官寨苗族乡
---- 第十六节 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
---- 第十七节 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 第十八节 后寨苗族乡
---- 第十九节 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 第二十节 中寨乡
---- 第二十一节 绮陌乡
---- 第二十二节 普翁乡
---- 第二十三节 实兴乡
---- 第二十四节 马场乡
---- 第二十五节 上坪寨乡
---- 第二十六节 营合乡
---- 第二十七节 纳雍乡
---- 第二十八节 板桥乡
---- 第二十九节 白泥乡
---- 第三十节 少普乡
---- 第三十一节 熊家场乡
---- 第三十二节 黑土乡
-- 第三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层及地质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章 山脉水文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水文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及要素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耕作土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
-- 第七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植被
---- 第二节 植物
---- 第三节 动物
第二篇 民族人口宗教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仡佬族
---- 第三节 苗族
---- 第四节 彝族
---- 第五节 布依族
---- 第六节 水族
---- 第七节 回族
---- 第八节 白族
---- 第九节 穿青人
---- 第十节 蔡家人
-- 第二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政策宣传教育
---- 第二节 人才培养
---- 第三节 生产扶持
---- 第四节 生活补助
---- 第五节 民间文化活动开展
---- 第六节 民族识别
---- 第七节 民族乡的建立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结构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三篇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政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织金县党部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三节 县参议会
---- 第四节 社会团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织金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早期织金秘密组织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织金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县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机构
---- 第五节 乡镇党委
---- 第六节 组织工作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第八节 纪律检察工作
---- 第九节 统战工作
---- 第十节 其它工作
-- 第三章 织金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历届政府
---- 第二节 政府机构
----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
-- 第四章 织金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六节 主要工作
-- 第五章 织金县政协
---- 第一节 历届会议
---- 第二节 组织机构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六章 人民团体
---- 第一节 织金县工会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织金县委
---- 第三节 织金县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织金县工商联合会
-- 第七章 重要政事
---- 镇压反革命
---- 土地改革
---- “三反”运动
---- “五反”运动
---- 农业合作化
---- 整风反右
---- 人民公社
----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文化大革命
---- 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和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三节 禁烟禁毒
---- 第四节 刑事侦察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消防管理
---- 第七节 监所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民事经济案件执行
---- 第六节 刑事案件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证
---- 第四节 法律顾问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第五篇 民政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灾害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扶贫
---- 第七节 婚姻登记管理
-- 第二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离休退休退职
---- 第五节 老龄工作
第六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一节 清代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二节 民国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三节 解放后的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土兵”及募兵
---- 第二节 征兵
---- 第三节 志愿兵与义务兵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团练及国民兵团
---- 第二节 民兵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教育训练
---- 第四节 装备管理
---- 第五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防空及战备支前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战备支前
-- 第五章 重大战事
---- 阿五陇胯狙击吴三桂叛军
---- 咸同年间织金的农民起义
---- 咸同年间县外农民义军进攻织金
---- 民国时期的县境战事
---- 解放织金及剿匪
第七篇 农林牧水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体制变革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第三节 农业技术
---- 第四节 土壤普查
---- 第五节 农业机械
----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章 林牧副业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畜牧业
---- 第三节 副业
-- 第三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水利
---- 第二节 电力
第八篇 工交邮建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煤炭开采
---- 第二节 大理石加工
---- 第三节 磷矿开采
---- 第四节 建材工业
---- 第五节 化学工业
---- 第六节 机械工业
---- 第七节 食品工业
---- 第八节 冶炼铸造工业
---- 第九节 日用品工业
---- 第十节 乡镇工业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公路
---- 第二节 桥梁渡口
---- 第三节 公路养护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建环保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集镇建设
---- 第三节 乡村建设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九篇 贸易
-- 第一章 个体合营商业
---- 第一节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合营商业
--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县供销合作社
---- 第二节 区供销社及分销店
----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四节 生产资料供应
---- 第五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三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商业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专业公司
---- 第三节 百货棉布经营
---- 第四节 五金交化经营
---- 第五节 糖烟酒经营
---- 第六节 食盐经营
---- 第七节 肉类经营
---- 第八节 饮食服务
---- 第九节 风味小吃
---- 第十节 外贸
-- 第四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征购
---- 第二节 供应
---- 第三节 粮油储运与调拨
第十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管理监督
---- 第四节 公债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各税
---- 第三节 税收管理
---- 第四节 利润监交
---- 第五节 税收减免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储蓄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保险
---- 第六节 民间金融活动
第十一篇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统计与综合农业区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节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二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地权管理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四章 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监督与管理
---- 第二节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六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物资供应
-- 第七章 审计
---- 第一节 行政事业审计
---- 第二节 企业审计
----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
---- 第四节 审计调查
---- 第五节 帐务大检查
第十二篇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儒学书院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民族教育
---- 第六节 招生
-- 第二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三节 其他专业教育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师资配备与培训
---- 第一节 师资配备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 第五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教学管理
-- 第六章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
---- 第一节 教研网络
---- 第二节 教研活动
---- 第三节 教学改革试验
-- 第七章 科技组织和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八章 科技普及与学术研讨活动
---- 第一节 科技普及活动
---- 第二节 学术研讨活动
-- 第九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
---- 第三节 林业科技成果
---- 第四节 水利电力科技成果
---- 第五节 畜牧科技成果
---- 第六节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第十三篇 文化 体育 方言
-- 第一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 第二节 川剧自乐班
---- 第三节 文化馆、站
---- 第四节 文琴剧团与民族文化工作队
---- 第五节 图书馆、室
---- 第六节 新华书店
---- 第七节 电影公司与电影院、队
---- 第八节 文物管理所
---- 第九节 档案馆
-- 第二章 地方戏剧与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琴戏
---- 第二节 花灯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三章 民族民间文化
---- 第一节 傩戏
---- 第二节 音乐
---- 第三节 舞蹈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第五节 民间文学
-- 第四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建设
---- 第二节 广播宣传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录音录像
-- 第五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文化市场
----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三节 “扫黄”与“打非”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设施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七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语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标音举例
第十四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解放后的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章 中医医疗
---- 第一节 中医史
---- 第二节 中医成就及贡献
---- 第三节 针灸
---- 第四节 外籍中医生和游方郎中
-- 第三章 西医医疗
---- 第一节 西医史
---- 第二节 西医成就及贡献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章 卫生防疫和保健
---- 第一节 卫生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 第五节 麻风病防治
---- 第六节 疫苗接种
---- 第七节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医疗制度和药政
---- 第一节 医疗制度
---- 第二节 药政
---- 第三节 药物资源
-- 第六章 卫生队伍与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卫生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卫生基础教育
第十五篇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溶洞
---- 第一节 织金洞的发现勘察及开发
---- 第二节 织金洞景观
---- 第三节 万科洞
---- 第四节 三塘溶洞城
---- 第五节 樱桃洞
---- 第六节 其余部分溶洞概况
-- 第二章 风景名胜
---- 第一节 八大景
---- 第二节 十二小景
---- 第三节 井泉湖泊景点
---- 第四节 林箐峡谷景区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庙宇
---- 第二节 碑塔牌坊
---- 第三节 墓葬
-- 第四章 摩岩碑刻
---- 第一节 摩岩
---- 第二节 碑刻
-- 第五章 遗址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战场
---- 第三节 屯洞
---- 第四节 安邦彦宅第
---- 第五节 馆藏文物
第十六篇 人物
-- 一、传记
---- 安邦彦
---- 丁宝桢
---- 黄理清
---- 黄承宣
---- 黄承恩
---- 王楠
---- 王永锡
---- 王栻
---- 欧阳崇庭
---- 黄乾昌
---- 王季芳
---- 李平
---- 喻友山
---- 肖元良
---- 丁道衡
---- 谌湛溪
---- 谌少波
---- 杨锡光
---- 张百涵
---- 谌志笃
---- 罗炳成
---- 安兴芬
---- 林卓清
---- 杨龙海 杨龙文
---- 卢梦杰
---- 张士范
---- 王希仲
---- 卯仲恒
---- 刘贻祯
---- 谌志远
---- 刘新基
---- 郭群芬
---- 朱文达
---- 李崇宽
---- 王佐
---- 李名山
-- 二、传略
---- 陈裁之
---- 邓仕铭
---- 曾琦
---- 蒋凡
---- 赵百川
---- 潘增合
---- 赵天耀
---- 二方洞十一烈士
---- 梁遵敬 魏来堂
---- 李忠孝
---- 王文通
---- 何来祥
---- 范宗寅
---- 商毓祯
---- 刘兴全
---- 蔡桂荣
---- 傅云清
---- 程鹏
-- 三、名录
附 录
-- 一、旧志序记选录
---- 康熙《平远州志》序
---- 乾隆《平远州志》序
---- 道光《平远州志》序
---- 光绪《平远州续志》序
---- 平远风土记
-- 二、文献选录
---- 吴三桂请设新疆三府疏
---- 织金县解放委员会训令(节录)
---- 织金县解放委员会代电
---- 织金县解放委员会呈报
---- 织金县人民政府布告
---- 织金县1954年互助合作运动基本总结
---- 中共织金县委关于整社工作的基本总结
---- 中共织金县委关于整顿巩固人民公社情况的报告
---- 中共织金县委关于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划意见(草案)
---- 毛泽东思想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告全县人民书
---- 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实现1970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决定
----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情况汇报
---- 中共织金县委 织金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织金县建镇并乡撒区行政区域变更的批复
---- 织金县人民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惠规定
《织金县志》编修始末
《织金县志》编纂委员会及总纂班子、办公室人员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