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县农业局志

眉山县农业局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是四项基本原则,尊重史实,实事求是,力求体现时代特色。 二、坚持秉笔直书,博采资料,详今略古,求实存真。记述事实,一般不加评论,寓褒贬明是非于事实之中,根据需要略加说明。 三、本志内容编排,坚持以事系时,横排竖写,力求系统分明,突出特点。

目录

封面
眉山县农业局志
图片
-- 河坝地貌
-- 田坝地貌
-- 浅丘地貌
-- 深丘地貌
-- 70年代前局办公地址
-- 80年代后局办公地址
-- 历任局领导部份成员
-- 局志编写小组成员
-- 修改局志讨论会一角
-- 50年代中农住房
-- 80年代农民新居
-- 附图
-- 眉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眉山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
-- 农业干部培训学校
-- 眉山县农业干部技术培训学校第五期学员结业留念
-- 培训学校学员现场实习
--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眉山分校校址
-- 集中学员听辅导课
-- 农业广播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留影
-- 眉城区农业技术服务站
-- 眉山县尚义乡农技站
-- 眉山县白马铺农业综合服务
-- 眉山县国营农场总场场址(现为良种场)
-- 狗脚湾分场
-- 莲花分场
-- 麻柳分场
-- 场办饮料厂
-- 场办瓶盖厂
-- 场办塑料厂
-- 蚕种场
-- 种子公司门市
-- 种子公司新址
-- 种子基地仓库
-- 种子公司仓库
-- 研究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
-- 杂交稻一代种生长优势
-- 冬水变干田
-- 坝区开沟排湿
-- 改前原状
-- 改后碑记
-- 领导视察
-- 坡土改梯地
-- 改前原状
-- 改后新貌
-- 丘区蓄水抗旱
-- 领导深入农村同战双抢
-- 简易温室育小苗
-- 旱地地膜育小苗
-- 湿润秧田地膜育秧
-- 小苗寄秧
-- 农科网实验活动
-- 麦收季节
-- 施肥试验
-- 水稻二化螟防治指标试验
-- 发动群众防治稻瘟病
-- 稻瘟病田块
-- 防病治虫夺丰收
-- 小麦新品种示范片
-- 省、县植保站联合试验“增产菌”调查
-- 统防统治小麦病虫
-- 免耕田化学除草示范田
-- 免耕田化学除草对比
-- 翻耕田化学除草对比
-- 防治小麦赤霉病比较
---- (左)喷洒多菌灵
---- (下)未喷药
-- 防治小麦纹枯病比较
---- (左下)施药
---- (右下)未施药
-- 油菜丰收
-- 玉米间种旱稻
-- 玉米套种红苕
-- 示范甜玉米
-- 秋红苕施“膨大素”对比
-- 甘蔗套种早椒
-- 示范花生高产新技术
-- 甘蔗二化螟观察
-- 晒烟丰收
-- 桑树育苗
-- 引进良桑
-- 本地良桑
-- 蚕种场桑园
-- 小桑园
-- 小桑园
-- 养蚕重点户
-- 养蚕重点户
-- 荣获农业部“金杯奖”的“眉山脐橙”
-- “眉山脐橙”母树
-- 省、市、县视察脐橙
-- 良种场梨园
-- 蜜桔丰收
-- 荒坡变茶园
-- 荒坡变茶园
-- 农家庭园经济
-- 眉山县地图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农业机构
-- 第一章 科局机构
----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
---- 第二节 解放后变化
------ 一、1958年前
------ 二、眉、彭、青合县
------ 三、“文革”时期
------ 四、恢复局制后
-- 第二章 直属机构
---- 第一节 行政
---- 第二节 事业
------ 一、农技站
------ 二、蚕桑站
------ 三、种子站
------ 四、植保站
------ 五、土肥站
------ 六、多经站
------ 七、科教站
------ 八、农经股
------ 九、农情组
------ 十、生态站
------ 十一、农技中心
-- 第三章 下属机构
----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
---- 第二节 良种场
------ 一、规模
------ 二、机构
------ 三、体制改革
------ 四、经营项目
------ 五、经济效益
---- 第三节 种子公司
------ 一、建设规模
------ 二、繁育制种
------ 三、种子经营
------ 四、责任制度
------ 五、经济效益
---- 第四节 蚕种场
------ 一、建场概况
------ 二、生产规模
------ 三、经营管理
------ 四、制种技术
---- 第五节 农科所
------ 一、建所
------ 二、人员
------ 三、经费
------ 四、科研
-- 第四章 机关记事
---- 第一节 机关驻地
---- 第二节 经费收支
---- 第三节 人员变化
---- 第四节 表彰先进
------ 一、先进集体
------ 二、先进个人
---- 第五节 代表、委员
------ 一、人大代表
------ 二、县府委员
------ 三、政协委员
------ 四、援外人员
-- 第五章 党群团体
---- 第一节 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群众组织
------ 一、民兵连
------ 二、妇代小组
------ 三、县农学会
------ 四、种子科普协会
------ 五、蚕业科普协会
------ 六、农技科普协会
------ 七、果树技术协会
------ 八、花卉协会
------ 九、农业经济学会
------ 十、老年人体育协会
第二篇 农业科教
-- 第一章 四级农科网
---- 第一节 由来
---- 第二节 试点
---- 第三节 普及
-- 第二章 农业技术培训
---- 第一节 当季生产培训
---- 第二节 建立培训学校
------ 一、建校
------ 二、内容
------ 三、学员
------ 四、效果
-- 第三章 农业广播学校
---- 第一节 性质特点
---- 第二节 成立分校
---- 第三节 开设专业
---- 第四节 办学管理
------ 一、思想工作
------ 二、教学辅导
------ 三、奖励措施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项目
---- 第二节 评定技术职称(务)
------ 一、农业技术职称
------ 二、农业技术职务
------ 三、农民技术员
第三篇 经济体制
-- 第一章 封建私有制
---- 第一节 出租土地
---- 第二节 押金地租
---- 第三节 雇工
---- 第四节 高利贷
---- 第五节 “二五”减租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减租退押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
---- 第六节 “双层”经营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 第二节 劳动
---- 第三节 财务
---- 第四节 物资
-- 第四章 收益分配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现金
---- 第三节 副产物
-- 第五章 经济效益
---- 第一节 耕地生产率
----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 第三节 费用消耗率
---- 第四节 粮、油商品率
第四篇 生产条件
-- 第一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划分
---- 第二节 热量
------ 一、气温
------ 二、地温
---- 第三节 光能
---- 第四节 降水
------ 一、雨量
------ 二、雨日
------ 三、空气湿度
------ 四、蒸发量
---- 第五节 灾害
-- 第二章 土地
---- 第一节 土地构成
------ 一、耕地
------ 二、园地
------ 三、林地
------ 四、草坡
------ 五、水域
------ 六、其他
---- 第二节 土壤类型
---- 第三节 农业土区
-- 第三章 区划
---- 第一节 沙坝经作区
---- 第二节 冲积平坝粮经区
---- 第三节 黄泥再积平坝粮、油区
---- 第四节 黄泥台地粮、果、经作区
---- 第五节 浅丘黄泥、紫色土粮、桑、果区
---- 第六节 黄泥高台地林、粮、茶区
---- 第七节 低山紫色土粮、林、桑、牧区
-- 第四章 劳力
---- 第一节 发展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转移
-- 第五章 机具
---- 第一节 耕作
---- 第二节 排灌
---- 第三节 植保
---- 第四节 脱粒
---- 第五节 加工
---- 第六节 运输
第五篇 农业生产
-- 第一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土壤普查
---- 第二节 耕地土质
------ 一、地力贫瘠
------ 二、土质不良
------ 三、耕层板浅
------ 四、低产田多
---- 第三节 改田
------ 一、改造冬水田
------ 二、改造下湿田
------ 三、改造措施及效果
------ 四、试验、示范半旱栽培
------ 五、改地变田
---- 第四节 改土
------ 一、改造干瘦土
------ 二、改造河滩地
-- 第二章 耕作制度
---- 第一节 农作种植
------ 一、作物布局
------ 二、间、套、增种
------ 三、复种轮作
---- 第二节 土壤耕作
------ 一、稻田
------ 二、旱地
-- 第三章 推广良种
---- 第一节 粮作品种
------ 一、水稻
------ 二、玉米
------ 三、小麦
------ 四、红苕
------ 五、洋芋
------ 六、胡、豌豆
------ 七、大麦
------ 八、高粱
------ 九、黄豆
---- 第二节 经作品种
------ 一、油菜
------ 二、花生
------ 三、棉花
------ 四、甘蔗
-- 第四章 作物栽培
---- 第一节 水稻
------ 一、改革栽培制度
------ 二、改进育秧技术
------ 三、推行合理密植
------ 四、合理施用肥料
------ 五、推广科学管水
---- 第二节 玉米栽培
------ 一、加强排涝抗旱
------ 二、采用“三深”播种
------ 三、实行带状种植
------ 四、推广育苗移栽
------ 五、改进施肥管理
------ 六、进行人工授粉
---- 第三节 红苕栽培
------ 一、改进育苗技术
------ 二、高埂错窝密植
------ 三、长藤浅栽平插
------ 四、合理施用肥料
------ 五、加强中耕除草
---- 第四节 小麦栽培
------ 一、开沟排水减轻湿害
------ 二、深耕整细清洁田园
------ 三、精选种子适期播种
------ 四、撬窝点播疏株密植
------ 五、重底早追根外喷肥
---- 第五节 油菜栽培
------ 一、育苗移栽
------ 二、合理密植
------ 三、科学施肥
------ 四、抗旱防涝
---- 第六节 花生栽培
------ 一、土地轮作换茬
------ 二、浸种催芽播种
------ 三、条沟点播密植
------ 四、增施氮磷钾肥
------ 五、齐苗清棵亮瓣
------ 六、花期培土迎针
------ 七、示范地膜栽培
---- 第七节 烟叶栽培
------ 一、推广营养杯薄膜育苗
------ 二、合理轮作发展麦、烟、稻(苕)
------ 三、增施肥料氮磷钾配合
------ 四、加强肥水和除虫管理
---- 第八节 甘蔗栽培
------ 一、早管蓄蔸蔗
------ 二、推广秋植蔗
------ 三、切节育苗移栽
------ 四、示范地膜覆盖
------ 五、施用三十烷醇
---- 第九节 棉花栽培
------ 一、深耕整地
------ 二、早播全苗
------ 三、矮株密植
------ 四、抓好管理
------ 五、防治病虫
-- 第五章 施用肥料
---- 第一节 积自然肥
------ 一、沤肥
------ 二、堆肥
------ 三、踩青
------ 四、泡青
------ 五、烧灰
---- 第二节 种养绿肥
------ 一、旱作绿肥
------ 二、稻田养萍
---- 第三节 培养菌肥
------ 一、根瘤菌
------ 二、抗生菌肥
---- 第四节 推广化肥
------ 一、氮肥
------ 二、磷肥
------ 三、钾肥
------ 四、复合肥
------ 五、微肥
---- 第五节 配方施肥
------ 一、配方依据
------ 二、实施措施
------ 三、推广效果
-- 第六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主要病虫
------ 一、水稻病虫
------ 二、玉米病虫
------ 三、红苕病虫
------ 四、小麦病虫
------ 五、油菜病虫
------ 六、花生病虫
------ 七、烟叶病虫
------ 八、甘蔗病虫
------ 九、蔬菜病虫
------ 十、柑桔病虫
------ 十一、桑树病虫
------ 十二、茶树病虫
---- 第二节 天敌利用
------ 一、主要天敌
------ 二、利用概况
---- 第三节 预测预报
------ 一、开展情况
------ 二、测报对象
------ 三、取得成果
---- 第四节 药剂防治
---- 第五节 化学除草
---- 第六节 植物检疫
-- 第七章 作物产量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一、小春
------ 二、大春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第六篇 发展多经
-- 第一章 蚕桑
----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栽桑技术
---- 第四节 养蚕技术
---- 第五节 重点村、组、户
-- 第二章 果树
---- 第一节 生产概况
---- 第二节 资源分布
---- 第三节 发展柑桔
---- 第四节 优质品种
------ 一、眉山脐橙
------ 二、无核锦橙
---- 第五节 苗木繁殖
---- 第六节 丰产栽培
---- 第七节 贮藏保鲜
-- 第三章 茶叶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品种资源
---- 第三节 栽培管理
---- 第四节 加工产量
-- 第四章 玫瑰
---- 第一节 品种资源
---- 第二节 嫁接试验
---- 第三节 推广应用
-- 第五章 蔬菜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栽培
---- 第四节 产销
---- 第五节 食用菌
---- 第六节 果用瓜
附录 农谚
-- 一、预测天气
-- 二、犁田整地
-- 三、选种播栽
-- 四、积肥施肥
-- 五、中耕管理
-- 六、收获贮藏
后记
《眉山县农业局志》编写人员
版权页